中医外科学(九)-1

合集下载

湿疮—中医外科学_2022年学习资料

湿疮—中医外科学_2022年学习资料

附:婴儿湿疮-婴儿湿疮是发于1一2岁婴儿的过敏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婴儿湿疹。-其临床特点是好发在头面, 者可延及躯干和四-肢,患儿常有家族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又称“奶癣”、“胎敛疮”。
病因病机-由于禀性不耐,脾胃运化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两皂水洗涤刺激等而诱发。
诊断-·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可增高,免疫球蛋-白IgE增高。
治疗-胎火湿热证-内治-脾虚湿蕴证-辨证论治-外治-脂溢性和湿性-王性-本节完
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湿疹。-本病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 发全身,多呈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 边界不清。-0
特殊部位湿疮-耳部湿疮: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于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 -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图)-头部湿疮:多由染发剂、生发剂、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 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粘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 头发脱落。-面部湿疮: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分布 -自觉瘙痒。由于面部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图)
亚急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病程迁延所致。亦可初发即呈亚 性湿疮。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慢性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湿疹。-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部分患者一开始 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皮损局限于某一部位。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皮纹显著或呈苔藓 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发生于 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 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0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

执业药师考试知识题库--中医外科学--周围血管疾病

第九单元周围血管疾病一、A11、下列哪项不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 )A.疼痛B.肿胀C.发热D.溃疡E.坏疽2、脱疽湿热毒盛证的治法是( )A.活血通络止痛B.温阳通脉,散寒止痛C.利湿、活血化瘀D.补气养血止痛E.以上都不是3、臁疮的好发部位是( )A.前臂下B.足部C.臀部D.小腿E.膝内侧4、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发病原因是( )A.肺胃积热下迫B.湿热之邪外侵C.外感风热之邪D.肝肾不足,气虚血亏E.以上都不是5、股肿后期的治法为( )A.和营活血,清热科湿B.清热利湿,活血通络C.益气健脾,祛湿通络D.凉血清热,活血通络E.化痰软坚,利水消肿6、下列哪一项与臁疮关系最密切( )A.好发于易受压迫及摩擦的部位B.气血亏虚,或因局部受压,肌肤失养C.多由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所致D.好发于儿童与少年E.痰浊凝聚、风寒侵袭是病因7、臁疮创面流水潮红,周围皮肤红肿痒痛,治疗宜用( )A.萆薢化毒汤B.二妙丸和五神汤C.黄连解毒汤D.五神汤E.三妙散8、臁疮的病因病机是( )A.久病气血亏虚,不能营养肌肤B.气血失和,经脉阻滞,气血凝结C.湿热下注,瘀血凝滞经络D.气血失和,风寒痰浊凝聚E.寒湿凝聚经络,闭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9、臁疮疮面有较多腐肉,外用药宜选( )A.红油膏B.八二丹C.九一丹D.白玉膏E.生肌玉红膏10、臁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站立负重B.虫咬C.局部皮肤破损D.湿疹及过敏性皮炎E.外伤11、以下哪种疾病易引起肺梗塞( )A.臁疮B.脱疽C.股肿D.浅静脉炎E.褥疮12、下列哪项不是脱疽早期的表现( )A.患肢发凉B.患肢麻木C.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D.间歇性跛行E.静止痛13、治疗脱疽的基本原则是( )A.活血化瘀B.疏风清热C.清热凉血D.疏肝行气E.益气活血14、四妙勇安汤治疗脱疽适用于( )A.寒湿阻络证B.血脉瘀阻证C.气血两虚型D.热毒伤阴证E.湿热毒盛证15、在脱疽的诊断中下列哪一条是错误的( )A.20~40岁男性B.足趾遇冷刺激后发冷苍白变紫C.患侧下肢肢端疼痛,伴迁移性静脉炎或间歇性跛行D.患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E.足趾持续发冷,皮肤苍白或青紫或有干性坏疽16、脱疽初起,患者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脉象多表现为( )A.弦数B.洪大C.结代D.微弱E.绝17、不属于血栓性浅静脉炎范畴的是( )A.赤脉B.恶脉C.青蛇毒D.脉痹E.黄鳅痈二、A21、患者,男性,脱疽睁久,面容萎黄,消瘦,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趾部坏死组织脱落后,创面生长缓慢,经久不愈,舌淡,脉沉纽弱。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英文名称:surge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定义:研究疮疡、瘿、瘤、岩(癌)、乳房病及外科杂病的诊治与预防的临床中医学。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医药学总论(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目录简介起源形成发展成熟图书信息(一)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图书信息(二)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简介起源形成发展成熟图书信息(一)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图书信息(二)基本信息内容简介图书目录展开编辑本段简介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

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

编辑本段起源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

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

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

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

”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该书载有38种疾病,其中包括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民间行医者擅长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

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解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

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

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

中医外科学(九)-1

中医外科学(九)-1

中医外科学(九)-1(总分:25.5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1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A.有脓B.无脓C.脓已成熟D.脓浅E.脓深(总题数:2,分数:1.00)1.肿势平坦,皮色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大按之乃痛而应指者为:(分数:0.50)A.B.C.D.E. √解析:2.肿块已软,有鸡啄样痛:(分数:0.50)A. √B.C.D.E.解析:三、A.股肿B.青蛇毒C.游走性青蛇毒D.脱疽E.臁疮(总题数:3,分数:1.50)3.常导致肺栓塞的疾病是:(分数:0.50)A. √B.C.D.E.解析:4.与吸烟寒冷关系密切的疾病是:(分数:0.50)A.B.C.D. √E.解析: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并发:(分数:0.50)A.B.C. √D.E.解析:四、A.阳和汤合泻热汤B.化坚二陈汤加白芥子C.知柏地黄汤D.泻热汤E.阳和汤加小金丹(总题数:2,分数:1.00) 6.子痰初起常选用:(分数:0.50)A.B.C.D.E. √解析:7.阴茎痰核常选用:(分数:0.50)A.B. √C.D.E.解析:五、A.生肌散B.玉露散C.九一丹D.八二丹E.白玉膏(总题数:2,分数:1.00)8.疔疮脓尽可用:(分数:0.50)A. √B.C.D.E.解析:9.疔疮初起可用:(分数:0.50)A.B. √C.D.E.解析:六、A.乳汁郁积,肝郁胃热B.肝气痰凝,冲任不调C.肝肾亏损,冲任失调D.肺肾阴虚,痰火循经结于乳房E.肝郁化火,迫血妄行(总题数:2,分数:1.00)10.乳痈的病机:(分数:0.50)A. √B.C.D.E.解析:11.乳癖的病机是:(分数:0.50)A.B. √C.D.E.解析:七、A.初起有多个粟粒状脓头B.初起光软无头,红肿疼痛,范围6~9cmC.初起疮形如粟粒状脓头,坚硬根深D.初起皮肤片状红斑,边界清楚,压之褪色,抬手即复E.初起疮形如粟,突起根浅(总题数:5,分数:2.50)12.痈的特征:(分数:0.50)A.B. √C.D.E.解析:13.有头疽的特征:(分数:0.50)A. √B.C.D.E.解析:14.丹毒的特征:(分数:0.50)A.B.C.D. √E.解析:15.疖的特征:(分数:0.50)A.B.C.D.E. √解析:16.疔疮的特征:(分数:0.50)A.B.C. √D.E.解析:八、A.脂肪瘤B.皮脂腺囊肿C.神经纤维瘤D.静脉曲张E.皮肤血管瘤(总题数:5,分数:2.50)17.脂瘤相当于西医病名:(分数:0.50)A.B. √C.D.E.解析:18.气瘤相当于西医病名:(分数:0.50)A.B.C. √D.E.解析:19.筋瘤相当于西医病名:(分数:0.50)A.B.C.D. √E.解析:20.肉瘤相当于西医病名:(分数:0.50)A. √B.C.D.E.解析:21.血瘤相当于西医病名:(分数:0.50)A.B.C.D.E. √九、A.委中毒B.锁喉痈C.流注D.发颐E.丹毒(总题数:2,分数:1.00) 22.属于痈的是:(分数:0.50)A. √B.C.D.E.解析:23.属于发的是:(分数:0.50)A.B. √C.D.E.解析:十、A.正虚B.邪实C.阴伤D.腑实E.表虚(总题数:2,分数:1.00) 24.走黄的病因病机是:(分数:0.50)A.C.D.E.解析:25.内陷的病因病机是:(分数:0.50)A. √B.C.D.E.解析:十一、A.风温、风热B.风寒、风温C.湿热、寒湿D.气滞、血瘀E.气郁、火郁(总题数:2,分数:1.00) 26.发于人体下部的疮疡其病因为:(分数:0.50)A.B.C. √D.E.解析:27.发于人体中部的疮疡其病因为:(分数:0.50)A.B.C.D.E. √解析:十二、A.溶血反应B.发热反应C.心力衰竭D.血栓栓塞E.肝炎(总题数:2,分数:1.00)28.与输血操作有关的并发症是:(分数:0.50)A.B.C.D. √E.解析:29.输血可传播的疾病是:(分数:0.50)A.B.C.D.E. √解析:十三、A.肠梗阻B.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C.急性阑尾炎D.急性胆囊炎E.急性胰腺炎(总题数:2,分数:1.00)30.病人有转移性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白细胞增高。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执业笔试资源] 中医外科学中医外科学的学术特点(流派):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外治和手术疗法,重视调理脾胃,充实疮疡恢复期的治疗。

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以阴阳为辨证论治的法则,主要学术思想为“阴虚阳实”论。

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立论以鉴别诊断为主,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辩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华佗—外科鼻祖,第一个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

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方》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宋·王怀隐《太平圣慧方》补充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

陈司成《霉疮秘录》第一部梅毒专著。

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外科疾病的命名原则:以部位命名(乳痈、子痈、对口疽);以病因命名(破伤风、冻疮、漆疮);以形态命名(蛇头疔、鹅掌风);以颜色命名(白驳风、丹毒)。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狭义: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

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应指—患处以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岩与癌相同)。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邪。

从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来看,它与气血、脏腑、经络、正气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

局部的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虽是总的发病机理,但概括而言,脱离不了阴阳的平衡失调或偏胜,因为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全国中医读书活动中医外科学测试题(九)

全国中医读书活动中医外科学测试题(九)
4 热疮 常见 于哪些部位 ( . D 色素沉着 E 风 团 . . A 口角 . B 唇缘 . )
C火带疮 . D 蛇 丹 . E 蜘 蛛 疮 .

7 以下哪项不属 于继发性皮损 ( .
C 鼻孔周 围 .
D 面颊 .
E 外阴 .
8 蛇串疮 的皮损特 点是 ( .
D 脓 疱 疮 月状坠积性脓疱 .
E 接触性皮炎 .
l. 1 白秃癣 相 当 于西 医 的 ( ) D足癣 . E股癣 .
9 以下哪些是虫 咬性皮炎 的发病特 点 ( .

A 多发于夏秋季节 .
D 自觉奇痒 、烧灼感或疼痛 .
D手 癣 . E 足 癣 .
B 好发于暴露部位 .
) c 胶样癌 .
B 湿疹样癌 . E 未分化癌 .

4 以下哪本文献 中提 出漆过敏与个人体质有关 ( . B 外科正宗》 .《 )
C 诸病源候 2 肾岩 的临床特 点包括 ( .《 . E 五十二病 方》 .《
A 阴茎 头局 部丘疹 . C 阴茎 头局 部菜 花样 肿物 .
维普资讯
A 五十二病方》 .《 D 外科证 治全书》 .《 A 金匮要 略》 .《 论》
B 金匮要略》 .《 E 黄帝 内经 》 .《
C 外科 正宗 》 .《 )
1 乳岩常分为哪几种类型 ( . A 硬癌 . D 炎性癌 .



发 于 肘 、 膝 弯 曲部 者 , 称 为— — 。

. ;发 于 乳 头 2 对粉刺 中医怎样进行 内治? 3 如何鉴别酒糟鼻与面游风 ?
者 ,称 为—
3 湿疮根据 皮损形 态的不 同,也有 不 同的名 称 ,如 以丘疹 为主 4 如何鉴别油风 与白秃疮 ? .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中医外科学-课件
•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与治疗原则 • 中医外科治疗方法与技术 • 中医外科护理与康复
0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述
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 时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基于针灸和简单的外科手术。
发展
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医外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 立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许 多著名的外科医家涌现,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和多样。
非药物治疗
要点一
总结词
非药物治疗是中医外科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刮痧等多种手段,通过刺激穴位和经络,调 节气血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 疾病的效果。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和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拔罐治疗通过负压吸引 ,使局部皮肤充血、淤血,起到舒经活络、祛湿排毒的作 用。刮痧治疗通过刮拭皮肤,使皮下出血、淤血,起到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整体观念
中医外科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个部位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因此, 在治疗外科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而不是仅仅针对病变部位 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
中医外科学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技术。
中医外科学的特色与优势
特色
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非药物疗法,以及 中药内服、外敷、熏洗等药物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具有副作用小、疗效稳定、不 易复发等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九)-1
(总分:25.5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1型题(总题数:0,score:0分)
二、A.有脓
B.无脓
C.脓已成熟
D.脓浅
E.脓深
(总题数:2,score:1分)
1.肿势平坦,皮色不红不热,或微红微热,大按之乃痛而应指者为:
【score:0.50】
【A】
【B】
【C】
【D】
【E】【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本题思路:
2.肿块已软,有鸡啄样痛:
【score:0.50】
【A】【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B】
【C】
【D】
【E】
本题思路:
三、A.股肿
B.青蛇毒
C.游走性青蛇毒
D.脱疽
E.臁疮
(总题数:3,score:1.50)
3.常导致肺栓塞的疾病是:
【score:0.50】
【A】【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B】
【C】
【D】
【E】
本题思路:
4.与吸烟寒冷关系密切的疾病是:
【score:0.50】
【A】
【B】
【C】
【D】【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E】
本题思路: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常并发:
【score:0.50】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D】
【E】
本题思路:
四、A.阳和汤合泻热汤
B.化坚二陈汤加白芥子
C.知柏地黄汤
D.泻热汤
E.阳和汤加小金丹
(总题数:2,score:1分)
6.子痰初起常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