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教材

中医外科学教材介绍本教材旨在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相关内容。
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将能够理解中医外科学的特点、原则和疗效,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内容概述1. 中医外科学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介绍中医外科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外科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围。
2. 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介绍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经络学、脏腑学和病证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学生理解中医外科学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奠定基础。
3. 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疾病和治疗方法:详细介绍中医外科学常见的疾病,如骨折、创伤、关节炎等,并针对每种疾病提供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和临床操作技巧。
4. 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疗效和临床案例:通过介绍中医外科学的独特疗效和相关临床案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医外科学的疗效和应用领域。
5. 中医外科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介绍当前中医外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
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培养学生应用中医外科学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能力;3. 培养学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4. 提高学生对中医外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认识;5. 为学生今后从事中医外科学研究和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使用方法学生可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逐步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协调。
建议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际案例的联系,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练。
教材评价本教材内容全面、系统,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通过细致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外科学的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同时,本教材还给予学生一定的学术视野,使其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中医外科学 执业范围

中医外科学执业范围标题:探寻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引言: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处理外科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为患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治疗选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重要技术和疗效。
一、概述中医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1. 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中医外科学是在中医学原理基础上,针对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总称。
2.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中国医学就注重综合运用中医与外科的治疗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不断丰富并与现代外科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外科学体系。
二、中医外科学的执业范围1. 骨伤科:中医外科学在骨折、关节炎等骨伤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
2. 外科手术:传统中医外科学在外科手术中应用的历史悠久,如外科手术前后的中医药辅助治疗,对疾病康复有积极作用。
3. 感染性疾病:中医外科学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 疤痕修复:中医外科学运用中药和针灸疗法可促进创伤愈合,减轻疤痕形成的风险。
三、突出中医外科学技术和疗效1. 刮痧疗法:在中医外科学中,刮痧疗法被广泛应用于痛风、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止痛和消肿效果。
2. 拔罐疗法:针对扭伤、肌肉酸痛等问题,拔罐疗法通过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恢复功能。
3. 草药疗法:中医外科学中广泛采用草药疗法,如中药熏洗、包扎等,它们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杀菌和促进创伤愈合。
结论:中医外科学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执业范围日渐拓展,涵盖了骨伤科、外科手术、感染性疾病和疤痕修复等多个领域。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一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在运用中医外科学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刮痧疗法、拔罐疗法和草药疗法等技术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疗效。
不过,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外科学的技术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以推动其发展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外科学--期中测试(针灸推拿2020级3、4班)

中医外科学--期中测试(针灸推拿2020级3、4班)(满分100分)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痰肿的临床特点是:(单选题, [单选题] *A)肿势高突,根盘收束B)坚硬如石,皮色不变C)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正确答案)D)皮紧内软,喜怒有变E)皮肤漫肿,其色青紫2、疮疡脓已成的疼痛特点为(单选题, [单选题] *A)阵发性B)持续性C)烧灼性D)胀裂性E)鸡啄样(正确答案)3、《周礼·天官篇》中所载的“疡医”系指:(单选题, [单选题] *A)外科医生(正确答案)B)内科医生C)眼科医生D)妇科医生E)儿科医生4、下列哪种药物为提脓祛腐药?(单选题, [单选题] *A)九一丹(正确答案)B)红灵丹C)八宝丹D)白降丹E)外用紫金锭5、饮食不节可导致(单选题, [单选题] *A)经络阻塞,气血凝滞B)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正确答案)C)脏腑气血受损,阴阳失和D)局部气血凝滞,郁久化热,热胜肉腐E)阴液受损,咽喉干燥6、阴证疮疡外敷药物宜首选?(单选题, [单选题] *A)冲和膏B)阳和解凝膏(正确答案)C)太乙膏D)疯油膏E)外用紫金锭7、疮疡的半阴半阳证,外用药物宜选用?(单选题, [单选题] *A)冲和膏(正确答案)B)太乙膏C)阳和解凝膏D)咬头膏E)外用紫金锭8、多为气郁、火郁之邪所致外科疾病好发于人体那个部位?(单选题, [单选题] *A)上部B)下部C)中部(正确答案)D)上肢E)背部9、以发病部位命名的疔疮是?(单选题, [单选题] *A)唇疔(正确答案)B)承浆疔C)蛇头疔D)疫疔E)烂疔10、阳证肿疡宜用?(单选题, [单选题] *A)玉露膏(正确答案)B)疯油膏C)冲和膏D)生肌白玉膏E)阴毒内消散11、下列选项中,除哪项外,均是外科以“毒”命名的疾病范围?(单选题, [单选题] *A)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正确答案)B)常伴有局部疼痛、瘙痒、麻木C)有传染性的疾病D)火热症状明显、发病迅速的一类疾病E)某些疾病尚难以定出确切病名者12、具有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等特点的肿当判为何种性质:(单选题, [单选题] *A)热肿B)寒肿C)风肿D)湿肿E)痰肿(正确答案)13、通常因瘀血所导致的疾病,下列错误的是:(单选题, [单选题] *A)油风B)瓜藤缠C)脱疽D)癃闭E)粉刺(正确答案)14、记载有用葱管导尿的是以下哪一本著作:(单选题, [单选题] * A)《外科精要》B)《外台秘要》C)《千金方》(正确答案)D)《外科精义》E)《外科正宗》15、风邪致病的特点为(单选题, [单选题] *A)其肿宣浮(正确答案)B)四肢不温C)患部灼热D)局部干燥E)肿势皮薄光泽16、委中毒的命名依据是(单选题, [单选题] *A)部位命名B)穴位病名(正确答案)C)脏腑命名D)病因命名E)疾病特性命名17、少阴经常用引经药为:(单选题, [单选题] *A)藁本B)升麻C)青皮D)吴茱萸E)细辛(正确答案)18、引起局部表现为患部焮红、肿胀、灼热、糜烂流脓的病邪为(单选题, [单选题] *A)风B)寒C)湿D)燥E)暑(正确答案)19、脓液黄白稠厚者,为(单选题, [单选题] *A)气血充足(正确答案)B)气火有余C)气血亏虚D)血络损伤E)蓄毒日久,损筋伤骨20、外科肿疡初起除下列哪项外皆为顺证?(单选题, [单选题] *A)由小渐大B)疮顶高突C)焮红疼痛D)形如黍米(正确答案)E)根脚不散21、外科清热法中,清气分热的代表方为(单选题, [单选题] *A)五味消毒饮B)黄连解毒汤(正确答案)C)犀角地黄汤D)知柏地黄丸E)清骨散22、皮肤瘾疹,焮红灼热作痒,结痂成片的瘙痒当辨为:(单选题, [单选题] * A)风胜B)湿胜C)热胜(正确答案)D)虫淫E)血虚23、外科治法中,辛温解表的代表方是:(单选题, [单选题] *A)牛蒡解肌汤B)荆防败毒散(正确答案)C)内疏黄连汤D)润肠汤E)清骨散24、外科疾病内治法总则为?(单选题, [单选题] *A)温、通、下B)清、消、通C)消、托、补(正确答案)D)消、通、补E)宣、清、温25、明清时期,外科的范围主体包括:(单选题, [单选题] *A)疮疡B)皮肤疾病(正确答案)C)肛肠疾病D)岩瘤E)周围血管疾病26、仅以辨阴阳为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家是:(单选题, [单选题] *A)陈实功B)王惟德(正确答案)C)高锦庭D)顾世澄E)张山雷27、首先记载用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咬伤的古藉是:(单选题, [单选题] * (C)《太平圣惠方》(D)《肘后备急方》(正确答案)(E)《刘涓子鬼遗方》(A)《诸病源侯论》(B)《五十二病方》28、脓液形成的主要机理是:(单选题, [单选题] *A)经脉阻塞,气血不达B)气血凝滞,经络阻隔C)热胜肉腐(正确答案)D)营气不从E)脏腑失和29、下列与外科疾病发病机理关系密切的是?(单选题, [单选题] *A)表里B)正气(正确答案)C)寒热D)津液E)骨骼30、体表外科疾病尚未破溃的肿块称为:(单选题, [单选题] *A)护场B)肿疡(正确答案)C)缸口D)胬肉E)溃疡31、疮疡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对于中医外科学的定义,以下哪个是正确的?A.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中医药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的学科。
B.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手术在中医疾病中的应用的学科。
C.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外科手术的一门独立学科。
D. 中医外科学是研究中医理论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的学科。
答案:A2.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个?A. 小手术理论B. 经络学说C. 火针理论D. 针灸学说答案:B3. 中医外科学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以下哪个?A. 叩诊B. 触诊D. 看诊答案:D4.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种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A. 针灸疗法B. 推拿疗法C. 拔罐疗法D. 中药疗法答案:A5. 中医外科学中,经常采用的手术技术包括以下哪个?A. 经络切开术B. 拔罐术C. 刮痧术D. 按摩术答案:A6.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个是常见的外科疾病?A. 乳腺增生C. 痔疮D. 脑卒中答案:A7.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个是常见的中医疗法?A. 手术治疗B. 西药治疗C. 推拿治疗D. 放疗治疗答案:C8. 中医外科学重视以下哪个方面的研究?A. 中医药的化学成分分析B. 外科手术的器械研发C. 疾病的病因病机D. 西医诊断技术答案:C9. 中医外科学中,以下哪个是中医外科学家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A. 掌握现代医学知识B. 熟悉外科手术操作C. 精通中药制剂D. 具备针灸技术答案:A10. 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受到以下哪个因素的限制?A. 医疗资源B. 技术条件C. 法律政策D. 病人需求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中医外科学的特点是什么?答案:中医外科学注重整体观察,强调个体的病因病机分析和治疗方法的个体化。
它突出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治方法,结合了中医药和外科手术的优势,致力于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2. 请简要描述中医外科学的历史发展。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一、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临床学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乳房病、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
由于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以上各病都先后发展分化成了有关专科。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
一、起源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因与野兽搏斗,和严寒酷暑抗争,创伤很多,就自发地运用野草、树叶、草药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形成外科最原始的治疗方法。
以后发展到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治疗脓肿。
这些原始的清创、止血、外用药和小手术就是外科的起源。
大约在公元前1324年左右,甲骨文上有。
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记载。
《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
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
”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
该书载有38种疾病,其中包括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疾病,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民间行医者擅长各异,因此出现了医学的分科。
外科成为专科是在周代,《周礼·天官篇》把当时的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和兽医四大类,其中疡医即是外科医生,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
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子复)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感染、刨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并在。
牝痔。
中记载了割治疗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龠(竹管)人膻(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剥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
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
铤。
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
可见,当时外科已有广定的治疗水平。
二、形成中医外科初具规模,形成一个学科是在汉朝。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

中医外科学常考的名词解释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和探讨中医在外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下面将对中医外科学中常考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一、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在手术后感染了细菌,引起切口局部发炎、流脓和出现其他感染相关症状的现象。
中医外科学常用草药、中药疗法来改善和控制切口感染,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等具有抗菌和消炎作用的草药。
二、瘘管:瘘管是指由外部环境至体表的管道,通常是由于手术或其他原因产生的组织间的异常通道。
在中医外科学中,治疗瘘管常使用逍遥丸等药物来调理气血,促进肌肉和组织的修复。
三、局麻和全身麻醉:局麻是指通过给药或注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使局部组织、神经失去感觉,以实施手术或治疗的一种方法。
而全身麻醉是指通过药物作用于整个机体,使机体处于完全无痛或昏迷状态,用于大手术的麻醉方式。
在中医外科学中,可以结合中医草药和麻醉药物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舒适度。
四、溃疡创面愈合:溃疡创面愈合是指治疗溃疡和创面时,创面上的细胞不断分裂、增殖,逐渐形成新的组织,最终形成愈合的过程。
中医外科学中常使用中药来增加创面的新生血管和纤维组织细胞的增殖,促进创面的愈合。
五、术后恢复:术后恢复是指手术后患者在科学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和康复措施,恢复到手术前的状态,并达到更好的生活质量。
中医外科学中,常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帮助患者更快恢复。
六、创伤骨折:创伤骨折是指由外伤导致的骨折,属于中医外科学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外科学常采用针灸、推拿、外敷以及内服草药等方法来治疗创伤骨折,帮助患者减轻疼痛、促进骨折的愈合。
七、手术后并发症:手术后并发症是指手术后出现的非预期的病理变化和症状。
中医外科学常运用中药调理,改善患者的体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总结:中医外科学中的名词解释涵盖了手术切口感染、瘘管、麻醉方式、溃疡创面愈合、术后恢复、创伤骨折和手术后并发症等内容。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病

中医外科学多媒体课件-皮肤 病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皮肤病的概述
02 中医外科学概述 04 中医对皮肤病的认
识
05 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06 常见皮肤病的中医 治疗
07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 健
添加章节标题
中医外科学概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起源:中医外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 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神经精神因素: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导致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瘙痒 症等
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导致皮肤病,如湿疹、特应性 皮炎等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红斑、丘疹、水疱、 脓疱、鳞屑、瘙痒 等
诊断方法:皮肤镜 检查、皮肤活检、 皮肤病理学检查等
皮肤病的分类:感 染性皮肤病、过敏 性皮肤病、自身免 疫性皮肤病等
定期检查皮肤:定期检查皮肤,及时发 现并治疗皮肤病。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六淫、内伤七情等
辨证论治:认为辨证论治是中 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
皮肤病的概述
皮肤病的定义和分类
皮肤病:是指发生在皮肤和附属器官的 疾病
分类:根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不同,可分为 感染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物理性皮肤病 等
感染性皮肤病:如细菌、真菌、病毒等 引起的皮肤病
皮肤病的预防与保健
皮肤病的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 避免过度日晒,防止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进行皮肤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皮肤病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课件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2020/6/25
.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20/6/25
.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20/6/25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20/6/25
.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0/6/25
.
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20/6/25
.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邪毒(热毒、火毒最常见) 感受特殊之毒(虫、蛇、疯犬、药、食物、疫毒) 外来伤害(跌仆损伤、沸水、火焰、冻伤)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房室损伤(早婚、房事过多、生育过多)
2020/6/25
.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25
.
3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外感六淫邪毒
致
病 六淫邪毒 —— 风、寒、暑、湿、燥、火。
皮肤温度 疼痛感觉 肿胀范围 肿块硬度
2020/6/25
.
16
辨阴证阳证
发病缓急 病位深浅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预后顺逆
阳证
急 皮肉
短 实热证 溃后渐消 易消易溃易敛
阴证
慢 筋骨
长 虚热证 溃后更甚 难消难溃难敛
2020/6/25
.
17
辨阴证阳证
阳证
阴证
皮肤颜色 红活焮赤 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灼热
望诊 局部病变
有助于辨病与辨证
闻诊 精神
问诊 切诊 形态
有助于判断疾病的预后 提示病变之所在,有助于辨病
舌苔
有助于辨证
2020/6/25
.
12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听声音
问诊 切诊
嗅气味
语言 呼吸 呕吐 呃逆
嗅辨脓液
2020/6/25
.
13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以其病变过程来辨
肿疡作痒 溃疡作痒
2020/6/25
.
22
辨脓
辨脓的有无 辨脓操作方法 辨脓的部位深浅 辨脓的形质、色泽、气味 辨脓的注意点
2020/6/25
.
23
辨脓的有无
有脓
按之灼热 按之痛甚 肿块已软 指起即复(应指) 脉数
无脓
按之微热 痛势不甚 肿块仍硬 指起不复(不应指) 脉不数
2020/6/25
问寒热、问汗液、问饮食、 问二便、问病因或诱因、 问旧病、问职业、 问妇女月经、 问家族、 问不洁性交
2020/6/25
.
14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望诊 闻诊 问诊 切诊
脉诊 触诊
浮沉 迟数 滑涩 大小
2020/6/25
.
15
辨阴证阳证
发病缓急 病位深浅 病程长短 全身症状 预后顺逆
皮肤颜色 肿形高度 脓液稀稠
中医外科范围
生于人的体表、能够用肉眼直接诊察 到的、有局部症状可凭的所有疾病。
中医外科疾病命名
部位、穴位、脏腑、病因、症状、 形态、颜色、疾病特性、范围大小、 传染性
2020/6/25
.
7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中医外科疾病分类释义
总纲类 疮疡类 皮肤病类 肛门病类 肿瘤类 其他类
2020/6/25
.
8
中医外科疾病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疡 — 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 — 外科
疡医 — 外科医生
疮疡 — 广义是指一切体表浅显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 指一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 — 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2020/6/25
.
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阴证阳证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辨善恶顺逆
2020/6/25
.
10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外科诊疗疾病的特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先辨病,后辨证。 其中辨病在外科领域尤为重要。
2020/6/25
.
11
四诊在外科辨病辨证中的应用
辨真假 结合发病日期来辨 抗生素治疗者,化脓时间可延迟 肌肉深处的脓疡,应仔细辨别 根据波动冲击感来判断预后
2020/6/25
.
28
辨麻木
疔疮、有头疽坚肿色褐,麻木不知痛痒 —毒邪炽盛—走黄、内陷
麻风患部麻木不仁,不知痛痒—疬气 客于经络,营卫不和
脱疽早期患肢麻木且冷—气血不运, 脉络阻塞
2020/6/25
.
29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辨溃疡的色泽、形态 辨经络部位
2020/6/25
.
30
辨善恶顺逆
五善 七恶 顺证 逆证
2020/6/25
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五恶 + 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红肿热痛、顶高根束 易脓易腐、易脱易敛
不痛不热、顶平根散 难脓难腐、难脱难敛
.
31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致病因素
不热或微热
肿形高度 肿势高起平坦ຫໍສະໝຸດ 陷肿胀范围 局限不局限
根脚收束
根脚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
溃后渐消 或柔软如棉
疼痛感觉 剧烈
不痛或微痛
脓液稀稠 稠厚
稀薄或纯血水
2020/6/25
.
18
辨肿痛痒脓麻木
辨肿 辨痛 辨痒 辨脓 辨麻木
2020/6/25
.
19
辨肿
以其外形来辨 以其成因来辨
局限性—实证、阳证 弥漫性—阳证、阴证 全身性—虚证
火、寒、风、湿、 痰、气、郁结、瘀血
以其部位和色泽来辨
2020/6/25
.
20
辨痛
以其疼痛原因来辨 热、寒、风、气
化脓、瘀血
以其疼痛发作情况来辨
卒痛 持续痛
以其疼痛性质来辨
刺痛、灼痛、裂痛、 钝痛、酸痛、抽掣痛、 啄痛
疼痛与肿结合起来辨
2020/6/25
.
21
辨痒
以其原因来辨
风胜 湿胜 热胜 虫胜 血虚
时期 成熟于明清时期 全面系统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以后
2020/6/25
.
5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汉代华佗—外科鼻祖,首创麻沸散, 最早施行剖腹术。
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 的第一部外科专著。
明清—正宗派《外科正宗》 全生派《外科全生集》 心得派《疡科心得集》
2020/6/25
.
6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
24
辨脓操作方法
按触法 透光法 点压法 穿刺法
最常用的辨脓方法 仅适用于指、趾甲下的辨脓 适用于脓液少的手指部脓肿 适用于深部脓肿
2020/6/25
.
25
辨脓的部位深浅
浅部
深部
肿块高突坚硬 中有软陷 皮薄 灼热 焮红 轻按便痛而应指
肿块散漫坚硬 按之隐隐软陷 皮厚 不热或微热 不红或微红 重按方痛而应指
2020/6/25
.
26
辨脓的形质、色泽和气味
脓的形质 脓的色泽 脓的气味
2020/6/25
稠厚—元气较充 稀薄—元气多弱
黄白质稠,色泽鲜明—气血充足 黄浊质稠,色泽不洁—气火有余 黄白质稀,色泽洁净—气血虚 绿黑稀薄—蓄毒日久 夹瘀血色紫成块—血络损伤
略腥而稠—顺证 腥秽恶臭—逆证
.
27
辨脓的注意点
2020/6/25
.
1
中医外科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外科教研室
赵先明
中医外科学
上 篇 总 论
2020/6/25
.
3
中医外科学总论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外科疾病的辨病与辨证 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治法
2020/6/25
.
4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起源于原始社会 形成于汉朝 发展于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