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痹证辨证施护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辨证治疗的重点之一。
痹证是指肌肉、骨骼、关节、筋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或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疼痛、麻木、僵硬、肿胀、强直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中医认为痹证多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入体内,致使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经络气滞、血瘀、痰湿、肝肾不足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病症出现。
在辨证治疗中,针对不同的痹证类型,中医医生常采用不同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本人在临床中对不同类型痹证的体会:1.寒湿痹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困扰,使筋骨、气血受阻而引起的疼痛、局部肿胀和僵硬,多见于老年人和体弱者。
此类痹证以温补为主要治疗,常用药物有羌活、巴豆、芍药、细辛、细辛等。
羌活温经散寒、活血化湿,巴豆散寒止痛,芍药、细辛活血止痛,可缓解痹痛、肿胀、僵硬症状。
2.湿热痹湿热痹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热感明显、肌肉萎缩、痒痛难忍等。
主要是由于湿热邪气侵入人体,致使湿热毒邪郁积肉体所致。
此类痹证,治疗应以清热利湿为主要手段,常用的药物有木通、南星、车前子、蒺藜、泽泻、茵陈等,这些药物多为利尿清热、通经活络之剂,能缓解痹痛、肿胀、红肿、热感等症状。
3.气滞痹气滞痹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运动僵硬、肌肉萎缩等,主要由于气机郁滞不畅、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气滞痹主要以行气活血为主要措施,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赤芍、乳香、没药等。
川芎能活血行气、舒筋活络;赤芍能凉血止痛、活血调经;乳香、没药可通经活络、扶正化气,从而缓解气滞症状。
4.血瘀痹血瘀痹表现为关节疼痛、肌肉萎缩、色素沉着、皮肤硬实、裂纹出血等。
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经络不畅所致。
痹证是一种临床多发疾病,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点之一。
在治疗痹证时,医生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从而达到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通过临床经验和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痹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治疗病症中的价值。
浅谈痹证的临床辨证论治心得

2 痛
痹
邪 ;配桑枝利关节除湿痹 ;薏苡仁健脾燥湿 ,善除湿 滞皮 肉筋
脉 所 致 的 疼 痛 ,配 白术 燥 湿 健 脾 ;羌 活 、独 活 、防风 祛 风 祛湿 ; 五 加 皮 、木 瓜 专 治 风 湿 膝 痛 。肿 甚 加 猪 苓 、萆 薜 ;肌 肤 麻 木 不
..
8 0 . .
Cl i n i c a l J o u r n a l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2 0 1 5 V o 1 . ( 7 ) No . 2
浅 谈 痹 证 的 临 床 辨 证 论 治 心 得
An i s s u e o n t r e a t i n g a 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关节屈伸 不利、僵硬 、肿 大、变形 等症 状的一种 疾病 。本人现将从 医三十载 ,在 临床治疗痹证 的一 些心得体会 总结如下 ,望 同行
【 关键 词 l 痹 证 ; 临床 治疗 ; I 临床 辨 证 论 治
[ A b s t r a c t ] Ar t h r o my o d y n i a i s a d i s e a s e , w i t h s y mp t o m o f p a i n , Z h o n g z h u o , s o r r o w a n d g r i e f a n d n u m b n e s s o n mu s c l e s , b o n e s a n d
j o i n t s ; o r Q u s h e n B u l i , s t i f f , s we l l i n g a n d d e f o r m o n j o i n t s , f r o m F e n g , Ha n , S h i , R e a n d Xi e q i Bi z u . S o me e x p e r i e n c e s f o r t r e a t i n g
痹证患者的辨证施护体会

2 . 3 痰瘀 痹阻证
主症 : 痹 证 日久 , 肌 肉关 节 刺痛 , 固定 不
移, 关节肿大 , 甚 至强直 畸形 , 屈伸 不利 , 有 结节 、 瘀斑 。舌质
紫暗 , 苔 白腻 , 脉细涩。调护原则 : 化痰祛瘀 , 搜 风通络 。调 护
方法 : 慎起居 , 避 风寒 , 病 房 阳光 充 足 , 通 风 良好 。可 进食 百
从而达 到行气活 血、 祛 风除湿 、 散寒 止痛 的功效 , 促 进疾病 的 好转 。
有密切 的关系 。正 虚卫外不 固是痹 证发 生 的内在基础 , 感 受 外邪是痹证发生 的外在 条件 。邪气 闭阻 经脉为其 病机 根本 , 病变多累及肢体 筋骨 、 肌 肉、 关节 , 甚则 影 响脏 腑 。常 见 的痹 证分型有风寒湿痹 、 风湿热痹 、 痰瘀痹阻证 、 肝肾亏虚证 , 根 据
鼓励并指导患者注意防风 、 防寒、 防湿 , 避免居暑 湿之地 。
顺应 时令及 时增 减衣 物 , 注 意防寒保 暖 , 避 免风寒湿 邪侵袭 ,
进而使疾病加 重甚至 恶化 。劳作 或运 动汗 出之时 , 切勿 当风
贪凉 , 乘热 浴冷 。居住 和作业 的地方 保持 清洁 和干燥 。根 据 病情作适 当的功能锻炼 , 以滑 利关 节 、 疏通经 络, 增强体质 , 有
品 。中药 汤剂 宜温服 。配合 拔火 罐疗法 , 肩背 痛 、 腰 腿痛 、 肢 体麻 木者给 予拔火罐 , 达 到活血行 气 , 消肿止痛 , 祛风 除痰 的 作用。 2 . 4 肝 肾亏虚证 主症 : 痹证 日久不愈 , 关 节屈伸不 利 , 肌 肉
药, 不要随便停 药 、 换药 、 增减 药物 , 持 之以恒 , 减 少疾病复 发 。 指导 患者 正确 的选择 食谱 , 改变 既往 不 良饮食 习惯 。饮食 宜 多食 优质蛋 白、 高维 生素 、 营养 丰富的食 物 , 多饮水 , 以满足机 体组 织修 复的需要 , 禁食辛辣 、 煎炸 、 油 腻、 生冷食 物。患者病 情 多反复发作 , 应用情志护理 , 帮 助患者消除 因对疾病 缺乏正 确认识 , 角色转换 自我认 知 异常 以及 环境 因素 和社会 因素 的 影 响, 导致患者心理情感 障碍出现紧张 、 恐惧 、 忧 虑、 愤怒等不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疾病类型,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多个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等方面,治疗难度大,需要结合较长时间的临床经验和多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综合分析和治疗。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我在临床中治疗痹证的体会。
一、辨证施治应以肝肾、脾胃为主要方向痹证的发病机理多与肝肾虚损、脾胃失调等有关。
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应以这两个脏腑为主要方向。
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用滋肾壮阳的中药方剂来治疗,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补骨脂饮等;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用理气健脾的方剂来治疗,如活血通络丸、逍遥丸等。
二、按摩治疗效果显著按摩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的痹证患者,按摩治疗效果显著。
按摩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改善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力度要适中,不宜过强或过弱,以免损伤身体或治疗效果不佳。
三、针灸疗法为痹证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痹证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疗效卓著、无毒副作用,广受患者信赖。
在针灸疗法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症状配合不同的针灸手法和针灸穴位来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肝肾亏损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补肾益肝的针灸手法和穴位来治疗;对于脾胃失调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健脾利湿的手法和穴位来治疗。
四、食疗调理中医食疗是治疗病症的一个重要方面,痹证也不例外。
痹证可以通过摄入一些补益肝肾、健脾开胃的食品来进行食疗调理。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黑豆、黑芝麻、核桃、山药、枸杞等食物来滋肾壮阳,增强体质;可以多吃一些鸡肉、牛肉、鱼类、黑鱼肉、蛋类、豆浆、海带等食物来健脾暖胃,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五、注意生活方式调节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外,还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节。
例如,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少受到精神上的折磨等。
同时,还需要控制饮食,减少烟酒的摄入等不良生活习惯,以避免加重病情。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治疗不仅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能,也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和参与。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症,包括风湿痹、关节痹、四肢痹痛等多种类型。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将结合个人临床体会,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和特点。
一、痹证的基本特点痹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类慢性病证,主要表现为关节或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不适等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痹证可分为风湿痹、寒湿痹等多种类型,症状也有所差异。
但痹证表现为四肢疼痛、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二、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方法1. 辨证施治中医治疗痹证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脉象、舌象等进行辨证分型,如风湿证、寒湿证、湿热证等。
然后根据辨证结果采用对应的中药治疗方案,既可以采用外用贴敷、熏洗等物理治疗手段,也可以采用内服中药进行治疗。
2. 调整气血中医治疗痹证主要是调整气血,因为在中医理论中,痹证的发生与气血的运行不畅有较大的关系。
中医治疗痹证时常常会用到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的中药治疗,以调节气血,改善痹证症状。
3. 推拿按摩在中医治疗痹证时,推拿按摩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缓解痹痛。
4.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中医治疗痹证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穴位,针刺等手段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以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
三、个人临床体会在临床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患风湿痹的病人。
这位患者年龄较大,双手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
在进行辨证分析后,我认为该患者主要表现为风湿寒凝,气血不畅。
于是在治疗中,我采用了活血祛风的中药治疗方案,同时结合中医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进行治疗。
经过持续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活动灵活起来。
患者的心情也变得积极乐观,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通过这个病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辨证治疗痹证的重要性和独特优势。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不是简单的治疗症状,而是从病人整体出发,从根本上去调整人体的气血功能,达到治疗和预防痹证的目的。
辨病、辨证、辨病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

h
3
2、辨病论治的重要性
辨病治疗是针对疾病的基本规律的治疗方法,它在痹病的论治的
重要性主要有四点,
(1)传统中医辨证方法,基于“有形内必行诸外”的理论,主要是 靠宏观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手段,搜集辨证素材,运用中医理论 归纳分析,“司外揣内”地进行理论思维辨证,正如《医宗金鉴·四 诊心法要诀》所述“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 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虽然辨证论治理论也始 终强调探微求真,辨证精细入微,但其产生,受古代科技水平和时代 的限制,终未摆脱其宏观辨证的局限性,四诊识(证)病的缺陷越来 越多的暴露出来,实难达到万全的境界。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蝶疮流 注)靠仅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辨证论治很难取得显著的临 床疗效。
中医的痹病包含了现代医学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果机 械的把所有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按痹证为分若干证型用于临 床,可能对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有效,而对类风湿关节炎治 疗较差,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风湿痹病阻经络,热 毒充斥血脉为主,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关节变形;与 此相反,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机为湿热毒痹阻经络、筋 脉、骨节,预后较差,往往引起关节变形,肢体功能障碍 或丧失。
“证”所反映的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概括,即主要矛
盾,这样,辨证论治对不同的风湿病反映的基本矛盾。认识就相对不
足。虽然辨证论治也强调病证结合,既要辨病,又要辨证,但是其重
视程度较辨证而言,多偏重于辨证。
中医治病不但是着重于辨证论治,而且更着眼于辨病论治,辨病 论治,古代前贤已有经典论述,如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前 人医籍中有很多都是病证同治的。
(2)辨病论治还体现在对疾病宏观上总体认识,如病因病机、临床 表现及证侯特点,能掌握痹病的一般发展变化规律等,从而对具体的 论治起到整体指导作用,避免随证变法的被动应付。
痹证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

痹证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标签:痹证;中医护理;体会痹证以风寒、湿、热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肢体关节疼痛为基本特征。
因病邪偏胜不同分为痛痹、热痹、行痹、着痹;又因病程长或久治不愈导致虚痹(肝肾亏虚、气血亏虚)。
久病肝肾亏虚、气血亏虚,筋脉肌肉失养,肌肉萎缩,严重影响工作、学习、生活质量。
按痹证患者的证侯属性,从生活起居、情志、饮食、服药、治疗等,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一般资料本科自2009年~2012年共收治痹证患者306例,其中男20例,女186例;年龄最大者87岁,最小者38岁,平均年龄575岁。
2护理方法21临床常见证型①痛痹:痛有定处,肢体关节疼痛较剧,屈伸不利,活动障碍,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日轻夜重,苔簿白,脉弦紧。
②着痹:肢体关节肿胀、重着、麻木不仁,或酸痛、痛有定处,手足沉重,遇湿或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濡数。
③行痹: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遇风疼痛加重,恶风发热,苔簿白,脉浮。
④热痹:肢体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痛不可触,得冷则缓,遇热加重,屈伸不利,多兼发热,口渴心烦,汗多,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⑤虚痹:病程长,反复发作,肢体关节疼痛,时重时轻,心悸汗出,面色无华,乏力头晕,舌淡,苔簿白,脉濡。
22一般护理①生活起居护理:病室空气流通,阳光充足,避免阴暗潮湿。
适四时,调寒温,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夏天不能贪凉,不能用凉席、凉床,注意关节的保暖。
②情志护理:痹证因风、寒、湿、热邪气乘机体正虚邪侵而反复发作,病程长,治疗时间长,患者易失去信心,甚至悲观失望,做好情志护理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回到工作岗位。
③饮食护理:痹证因病程长,久痹易虚、易萎,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的食物为主,久病偏虚时宜吃大枣、桂园等滋补之品,忌辛辣、刺激、厚味之品。
④服药护理: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寒痹、行痹、着痹、虚痹中药浓煎饭后1 h少量热服,服药后食热粥、热饮可助药力。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临床体会
痹证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在发作时会感到肢体麻木、寒冷、疼痛等不适,严
重时还会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床实践,我总结了一些中医辨证治疗痹证
的体会。
要注重辨证分型。
痹证的辨证分型有寒痹、热痹和湿痹等,每种分型所对应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都不同。
在实际操作中,要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如疼痛程度、发作频率、
肢体颜色和温度等,以确定是属于哪种痹证,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要从病因入手。
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外感邪气侵袭、湿气蕴结、气血运行不畅等多种因素。
对于外感邪气侵袭引起的痹证,可以采用发散寒邪或驱除湿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
湿气蕴结引起的痹证,可以选择祛湿化痰或络清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
痹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或理气行滞等方法进行治疗。
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特点来选用相应
的治疗方法。
要注重调理阴阳。
中医认为痹证是阴阳失调所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理阴阳
平衡。
对于寒痹患者,可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对于热痹患者,可以使用清热解毒的药物;对于湿痹患者,则应选择健脾化湿的药物。
还可以通过脉诊、舌诊等方法观察患者的阴阳
状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调理阴阳平衡的目的。
要根据病情进一步调整治疗。
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有时患者的病情可能会出现波动
或者是并发其他疾病,这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适当增减用药剂量,或者添
加药物以强化治疗效果。
同时还要注意患者的观察与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以
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痹证辨证施护体会
风湿痹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闭阻经络、客于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以全身关节和或肌肉,呈多发性和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或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
在我国该病多发于冬春阴雨季节,潮湿和寒冷是重要的诱发因素,有很强的家族倾向,甚至同一家族有多个成员患病,男女老少皆有患病的可能。
该病所致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根据风湿痹患者的证候属性,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护,同时做好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指导、服药指导及中医封包、热淹包、艾灸、拔罐等治疗,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 一般护理
1.1 生活起居施护做好基础护理,病区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暖、干燥,利于患者休息。
吸氧患者保证有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热患者,多饮温开水,忌汗出当风。
1.2 情志施护因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影响患者休息和睡眠,关心、体贴和安慰患者,保持乐观愉快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1.3 服药施护遵医嘱按时准确给药,风寒湿痹、气血虚痹中药浓煎少量饭后1 h热服,服药后食热粥、热饮可助药力。
风湿热痹中药宜稍凉服。
服药后2 h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1.4 饮食施护风寒湿痹者,食温热健脾祛风除湿之品,行痹食
蚕蛹、荆芥粥,痛痹多用姜、椒、羊肉、乌头粥,着痹多用赤小豆、薏苡仁黄芪粥,适当饮用五加皮酒、木瓜酒等,忌食生冷、肥甘厚腻之品;风湿热痹者,食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西瓜、冬瓜、丝瓜、绿豆汤等,忌食辛辣、煎炒、烟酒;气血虚痹患者,食补气养血的黄芪炖鸡、红枣桂圆粥等。
1.5 疾病康复施护慎起居,避风寒湿热等外邪,注意关节部位的保暖;饮食有节,食健脾和胃祛风利湿之品;按时服中西药,指导中药调护;定期复查和随访;及时处理风湿痹的诱因,如防风寒、潮湿、热外邪,注意保暖;肥胖者应当控制体重,以减轻关节负荷;有效指导患者活动锻炼,急性活动期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缓解期炎症消退,体温、脉搏、血沉正常后可适当活动。
长期卧床患者应做好预防压疮发生的护理措施,并取舒适的体位和保持关节的功能位,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僵硬者,应进行肌肉按摩和四肢屈伸运动,以防久痹成痿。
2 辨证分型
2.1 风寒湿痹风胜行痹证(行痹):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寒胜痛痹证(痛痹):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处固定,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日轻夜重,苔薄白,脉弦紧;湿胜着痹证(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麻木不仁,或有肿胀,痛有固定,手足沉重,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濡数。
2.2 风湿热痹(热邪阻痹证)发病急,关节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得热则甚,屈伸不利,多兼发热,心烦口渴,多汗,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3 气血虚痹证(虚痹)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濡。
3 辨证施护
3.1 风寒湿痹及气血虚痹的辨证施护中药封包或热淹包患处,利用中药祛风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的作用,每日1次,封包每次4~6 h,热淹包每次30min;隔姜灸合谷、外关、神阙穴、阳陵泉、足三里等穴,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散寒祛湿。
每日1次,每次
10~15min;药熨患处,用食盐(500g)炒大葱白(200~250g切成2 cm~3 cm长)装入布袋,热熨患处,利用温热和药物的共同作用,达到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肿、温经通络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30min;俞穴按摩,按摩疼痛处(阿是穴),刺激局部、疏通经络、滑利关节、活血祛瘀、增强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20~30min;拔火罐治疗,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者给予拔火罐,达到温散寒邪,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拔毒祛腐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10min;蜡液涂贴法治疗,关节强直、挛缩等活动障碍者给予蜡液涂帖患处,达到温中散寒、消肿止痛、改善运动功能、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15~20min;阿是穴中药离子导入法,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的药酒离子导入法治
疗患处,每日1次,每次10~15min。
3.2 风湿热痹辨证施护如下凉封包或冷湿敷治疗,将清热解毒通络,祛风除湿的中药凉封包或冷湿敷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冷贴敷治疗,用等量的新鲜蒲公英捣烂拌入生桑枝粉辅以蜂蜜冷敷红肿热痛患处,达到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30min;拔火罐治疗,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者给予拔火罐,达到活血行气,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
每日1次,每次10min;中药离子导入法,用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药酒阿是穴离子导入法治疗,每日1次,每次10~15min。
4 体会
风湿痹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导致患者全身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根据风湿痹患者的证候属性,按中医护理原则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护:“急则护标”、“缓则护本”、“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方法,对顽固、反复发作的关节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