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药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总结了中药在治疗风湿性疾病中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
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中药;风湿性疾病;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引言风湿性疾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这些疾病通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液循环等多种途径来治疗风湿性疾病。
本文将综述中药在治疗风湿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理论基础2.1 中医理论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在中医学中,风湿性疾病通常被归类为“痹证”范畴。
痹证是指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
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痹证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等类型。
行痹主要表现为关节游走性疼痛;痛痹则以关节剧烈疼痛为主;着痹则表现为关节重着、酸楚或麻木不仁。
还有热痹和疻痹之分,前者多因感受热邪所致,后者则由风寒湿邪久郁化热而成。
2.2 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中药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例如,对于风寒湿痹型的患者,可以采用羌活胜湿汤加减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对于湿热瘀阻型的患者,则可以使用四妙勇安丸合三妙丸加减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近况

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近况痹证,是中医临床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成药治疗痹证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广大中医药医师总结出了许多中成药的治疗痹证的经验,这也为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本篇论文将重点介绍中成药治疗痹证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应用特点、临床疗效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期为中成药治疗痹证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一、中成药治疗痹证的药理作用1. 活血化瘀中成药治疗痹证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活血化瘀,中草药成分中有许多药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如桑枝、丹参、川芎、红花、木香等。
丹参中的丹参酮、桂皮中的桂皮醛等成分能够促进脉管的扩张,增加血流量,从而加速血液循环,改善病变部位的供血情况。
此外,一些具有祛瘀功效的中药,如虎杖、赤芍等,也是常见的中成药配方中常用的药材。
2. 温通经脉中成药治疗痹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温通经脉,这是中医治疗痹证的基本理论。
中医认为痹证的发生与经脉阻滞有关,而温通经脉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进而缓解疼痛,此外,也能通过调整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治疗痹证的作用。
临床上,如麻黄、细辛、附子等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中草药也是常见的中成药配方中的成分。
3. 合理搭配药物在中成药治疗痹证的过程中,合理搭配药物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中药成分有着不同的主要作用和治疗病因的角度,因此需要经过有效地配伍,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荆芥、防风、独活、莪术等药物常用于解热镇痛,口腔糜烂等症状;川芎、红花、桑枝等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的药物适用于治疗疼痛、肿胀等症状;而熟地、续断、何首乌等则具有滋养肝肾、强壮筋骨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病。
二、中成药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中成药治疗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包括了各种类型的痹证诸如风寒湿痹、风湿骨痛、骨质增生、退行性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等疾病。
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近年来,风湿免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和研究中。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一、传统中医药的应用中医药在中国历史悠久的药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中医药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脏功能的协调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例如,鱼腥草、当归等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风湿免疫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镇痛和抗炎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
二、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伴随着中医药的传统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疗效显著。
例如,一项针对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发现,中药黄芪具有明显的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和肿胀。
另外,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表明,中药膏方的外用治疗在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中医药的分子机制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中的作用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分子水平上探究其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中药黄芪中的活性成分黄芪甲苷可以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和调节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发挥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中药当归中的活性成分当归总苷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四、中医药的新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的新研究不断涌现。
一些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组的平衡来改善风湿免疫病的症状。
此外,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药颗粒的微观结构和纳米制剂的制备技术,为中医药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风湿免疫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价值。
传统中医药的应用经验、临床实践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为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医药的研究将走向更深入,为风湿免疫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风湿痹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炎,常导致关节疼痛、僵硬和功能障碍。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论文旨在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本文旨在为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风湿痹症,中医,中药,针灸,康复引言:风湿痹症是一种以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疼痛加重休息后反而加重、活动受限和关节僵硬等。
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限制了其长期应用。
相比之下,中医作为一种传统医学体系,具有治疗疾病的独特优势,已经在治疗风湿痹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本文将从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药治疗方剂和药理作用、针灸与艾灸在治疗风湿痹症中的应用以及中医康复技术的综合治疗策略等方面综述中医治疗风湿痹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病因学和中医治疗原理中医病因学认为,风湿痹症的发生是由于外在环境因素(如寒湿、风邪等)与内在因素(如遗传、体质、情志等)相互作用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风湿痹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湿邪、寒邪、风邪侵袭人体,使机体正气受损,阻滞了经络气血的流通,导致气滞、血瘀,局部关节和组织受阻,从而引起炎症、疼痛、肿胀等症状。
根据中医治疗原理,针对风湿痹症的病因与病机,中医采取多种治疗手段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质。
首先,中医通过祛风湿的方法,以驱散体内的湿邪为主要治疗手段,如采用温通方法,通过温热灸法、艾灸等温通手段来驱散湿邪,改善湿重的病理状态。
其次,中医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疗原理,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排除局部血瘀,改善局部炎症、疼痛等症状。
采用中药活血化瘀的方法,通过药物的疏通作用,激活气血循环,改善关节和组织的供血和营养,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瘀血,进而缓解风湿痹症。
中医药对风湿病的治疗研究

中医药对风湿病的治疗研究风湿病是一类常见疾病,它主要是由于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或因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
一、风湿病的中医理论根据风湿病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风湿痹证”,主要包括风寒湿三种外邪的侵袭以及气血瘀滞等体内因素。
中医认为,风寒湿外邪侵袭体表,可引起血脉痹阻,气机不畅,导致关节肌肉疼痛和活动受限。
同时,气血瘀滞也会导致关节肌肉疼痛。
因此,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基本原则是祛风、化湿、活血、舒筋。
二、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桑寄生、白芷、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的功效。
此外,中药还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配伍使用以达到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另一主要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肌肉关节的痛症。
常用的针灸手法有温针、电针等。
针灸疗法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病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一种传统方法。
按摩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舒筋活络。
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揉、捏、推、拉等。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缓解关节肌肉的疼痛,改善疾病的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疗效中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风湿病能够显著缓解病症,改善关节肌肉的疼痛和活动障碍。
与西医药治疗相比,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更加温和,无明显副作用,并且能够改善患者整体的身心健康状况。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常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针对性地选择中药、针灸或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疗效。
此外,中医药治疗风湿病还注重患者的辅助治疗,如调整饮食习惯,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增强体质。
总之,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手段,在风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风湿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日益增多的趋势,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在西医药治疗的同时,中医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式,也逐渐受到广大患者和医生的重视。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证候治疗风湿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的治疗理论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于风湿病的治疗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中医将风湿病归为“痹病”范畴,认为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与内因湿寒的相互作用,导致经络气血堵塞,引发疼痛和运动障碍。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理表现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药治疗风湿病的研究进展1. 单味中药的应用在风湿病治疗中,许多中药被发现具有抗炎、镇痛和改善血液循环等功效。
例如,白芍、川芎、桑枝、红花等都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和改善末梢循环。
此外,黄连、黄柏等药材还具有抑制慢性炎症反应的作用。
2. 中药复方的研究由于风湿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病理机制,单味中药的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中药复方的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复方中药的多种药物成分可以相互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例如,四物汤、桑叶黄芩汤等中药复方在研究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针灸治疗风湿病的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风湿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血液循环等多种机制来缓解风湿病的症状。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来减轻风湿病的疼痛。
四、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中医药与西医药的结合治疗在风湿病治疗中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途径来增强患者对西医药治疗的反应。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中医药与非甾体消炎药的联合应用可以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风湿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中医药的治疗机制,并结合现代化研究手段提高临床效果。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性、滑膜慢性炎症。
RA属于中医学风湿病(痹证、痹病)范畴,临床上中医将RA诊断为“尪痹”。
RA具有高的患病率和致残率,且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故尚无根治的办法。
西医主要采取药物治疗,虽有良好疗效,但胃肠道等毒副作用明显,且容易对药物产生依赖,如果停药病情容易复发;生物制剂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有良好的疗效,解决了传统药物的某些弊端,但我国运用生物制剂时间较短,临床研究不足,而且药价相对昂贵,现阶段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药治疗RA具有一定优势,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对治疗RA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能抑制和减少西药引起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医药;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1内治法中医内治法中药单药、复方、中成药制剂都取得不错疗效,且相关文献指出中药及其成分对骨组织有修复、保护作用,改善调节机体。
通过中药方药组合,可同时治疗RA与贫血,使病情得到控制。
1.1中药单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潜阳之功,姜黄归脾、肝经,可破血行气止痛,脾统血、肝藏血,二药可补血行血,通过抗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炎症,调节机体功能治疗RA。
青风藤入肝、脾经,其含青藤碱,研究得出可抗炎镇痛、抑制滑膜增生,减轻关节症状。
孙艳秋等将50例RA伴贫血患者分组观察不同雷公藤制剂疗效,得出均能改善患者的贫血状态,降低机体炎症反应、调节铁代谢。
此外,川断、骨碎补、三七、秦艽等单药均能从不同角度机制有效控制RA,减轻患者贫血状态。
1.2中药复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可补气活血、化瘀通脉,方中黄芪补气、桂枝通阳、芍药养血活血,现代研究得出,本方可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减少关节不适。
阳和汤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效,李屏等用药得出其对RA患者不论效果或安全性都有一定优势,且可补血行气。
中医药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

中医药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临床效果观察研究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医药治疗风寒湿痹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选取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间在我院收治的60例风寒湿痹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30例采用中医药治疗。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5)。
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P > 0.05)。
结果:中医药治疗风寒湿痹症安全有效,能够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并且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较于常规西药治疗,中医药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更高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风寒湿痹症;临床效果风寒湿痹症是一种常见的风湿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等症状。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风寒湿痹症是由于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疗上强调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流通,以达到祛邪、活血、化痰的效果[1]。
中医药在治疗风寒湿痹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但其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的众多治疗患者中选取60例风寒湿痹症患者,时间跨度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
对照组中,有16例男性和14例女性,年龄范围从20岁至70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11±0.45)岁,病程最短为2年,最长为8年,平均病程为(5.11±0.33)年;研究组中,有18例男性和12例女性,年龄范围从21岁至71岁不等,平均年龄为(45.56±0.54)岁,病程最短为3年,最长为8年,平均病程为(5.33±0.37)年。
在进行本次试验之前,所有患者及其家属都积极配合治疗,并对本次研究有充分的知情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风湿痹证认识的研究进展
2008-12-14
【摘要】中医学中的痹证,泛指影响骨骼、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类疾病。
风、寒、湿邪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外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内因,是本。
对于痹证的治疗,中医临床主要采用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中药提取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疗效显著。
今后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制定统一的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正确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治。
【关键词】风湿痹证;辨证分型;临床治疗
1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认为导致风湿痹证发生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素问·评热病论》中提出“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类证治裁·痹症》更明确指出“诸痹……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而袭,正气为邪气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表明风湿痹证的发生是在内外因同时起作用的情况下发生的。
就外因而言,风湿痹证的病因也不是
单一的,如《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说明了体内风湿痹证的形成是风、寒、湿淫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寒、湿邪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外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内因,是本。
现代流行病学的调查也证明了古代众医家对风湿痹证的病因认识是正确的,例如日本多留淳文调查指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引发诱因50%是过劳。
陈之才对20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进行调查,认为内因有荣血不足、气血亏损、肝肾不足、内湿等,外受风寒与潮湿而诱发本病者达47%。
随着对风湿痹证的深入研究,在以往对本病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除强调“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外邪说外,许多医家重视正气虚弱、卫表不固、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等在本病中的作用。
如朱良春认为先有阳虚,病邪遂乘虚袭踞经隧,气血被阻,壅滞经脉,深入骨髓,胶着不去,痰瘀互结,凝滞经脉而成顽痹。
焦树德认为肾虚寒邪入骨,复感三邪内舍肝肾而致本病。
王承德认为本病由外邪引起者不少,然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由内而生,如阳虚生寒、阴虚生热、血虚生风、脾虚生湿、久为痰浊、气虚生痰,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从内而生,阻闭经络、留滞关节,痹病乃作。
2辨证分型
证候与治法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当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治疗风湿痹证的有效方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不同医家的辨证分型不尽相同。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ZhangGG
等[2]采用严格的前瞻性研究方案,比较3名中医师对39名RA患者的辨证及用药是否一致,结果显示不同医生对同一患者的辨证分型的吻合度较低,但用药较为一致。
路志正等[3]将本病活动期分为卫阳不固、痹邪阻络型和邪郁而壅、湿热痹阻型;缓解期分为痰瘀互结、经脉痹阻型和肝肾同病、气血两损型。
戴慎等[4]将本病分为风寒湿阻证、风湿热郁证、痰瘀互结证、肾虚寒凝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亏虚证6型,分别选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
陈龙全等[5]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脾肾阳虚、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阻滞等证型辨证论治。
曹惠云[6]将本病分为湿热阻络型、寒湿阻络型、肝肾亏损型、气血不足型4型。
刘健[7]根据老年RA的病因病机特点将其分为营卫失和、外邪入侵型,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型,湿邪壅阻、痰瘀互结型3型。
3临床治疗
3.1专法专方施治
临床上运用实验方、自制方、民间方、秘方等治疗风湿痹证收到较好的疗效。
如孟德清[8]用“除痹止痛方”治疗300例风湿病患者,治疗组214例,采用除痹止痛方,对照组86例,采用甾体及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细胞毒药物治疗,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50.46%和96.7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9.06%和80.21%。
彭至善等[9]用“天乌饮”(天麻、生草乌、生川乌、乌梅、威灵仙、秦艽、甘草等用米酒浸泡1个月)治疗100例风湿寒性关节痛,每次25mL,1日3次,饭后服,20d
为1个疗程。
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愈38例,显效38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
赵贵铭等[10]用“康痛酊”离子透入治疗风湿痹痛188例,患者均有关节疼痛或软组织损伤而致的疼痛症状。
将配制的酊剂浸湿干纱布,敷帖在患者疼痛肿胀的部位,再以康门牌KXF-1型风湿关节炎治疗仪将药物直接导至病灶部位。
1日1次,每次30min,10日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124例,有效5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7%。
杜天信等[11]运用“寒湿痹颗粒”治疗寒湿痹阻型风湿病375例,以正清风痛宁片为对照药,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关节功能障碍、晨僵各项指标都有所改善。
其中观察组281例中显效122例,有效108例,无效51例,总有效率94.31%。
周志华[12]用自制的消肿止痛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100例,临床疗效显著。
消肿止痛膏由红花、地鳖虫、生大黄、生栀子、香附、制乳香、制没药、蒲公英、天花粉、生甘草组成,贴敷患处,每天换1次,连贴5次。
结果治愈91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
3.2单味中药提取物
①
雷公藤:雷公藤具有较强的镇痛、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风湿痹证的常用药之一。
刘方[13]的研究表明,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从雷公藤植物根中提取的总苷-雷公藤多苷(TWG)。
TWG通过抑制炎性因子的产生及表达而发挥抗炎作用,TWG还可以抑制T 细胞的增殖反应及IL-2的产生和表达,在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中有效率为89.6%。
据报道30例RA患者,在急性期口服TWG30mg/d及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待急性期症状缓解后,仅口服TWG30mg/d治疗。
结果缓解9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2%。
3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急性发作期给予TWG,每次20mg,3次/d;静止缓解期,每次10mg,3次/d,小剂量维持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