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中医对风湿病的认识

推拿治疗
舒筋活络
推拿可以通过手法按摩、推拿肌肉等,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的症 状。
调和气血
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有助于缓 解疼痛和炎症。
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推拿治疗风湿病需要由专业的中医推拿师进行操作,以确保治疗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拔罐治疗
促进气血流通
拔罐可以通过负压吸引的作用,促进身体内部的 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潮湿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
避免风寒
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保持心理平衡
培养兴趣爱好
通过养花、书法、绘画等爱好,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学会倾诉
与亲朋好友交流,倾诉内心苦闷,寻求心理支持。
合理饮食
多食用温性食物
如姜、葱、蒜等,有助于温阳散寒,促进病情好转。
01
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可导致筋骨失养,引发关节疼痛、
酸楚。
脾胃虚弱
02
脾胃虚弱可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使筋骨失于滋养,引发关节疼
痛、酸楚。
心肺气虚
03
心主血脉,肺主气,心肺气虚可导致气血不足,使筋骨失于滋
养,引发关节疼痛、酸楚。
03
中医对风湿病的症状认识病患者疼痛部位较为固定,常常涉及关节、肌肉和 软组织等。
闻诊
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来判断病情 。
问诊
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 等,以了解病情。
切诊
通过切脉、按诊等方式,了解患者 的脉象、体征等信息。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
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确定其患有哪种疾病。
辨证
根据患者的体质、症状等,确定其所属证候类型。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肌腱,韧带等疾病。

风湿性疾病在中医上称之为痹症,由人体肌表、经络因感风寒湿邪引起。

因人体肌表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血气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病。

其中外邪入侵,即风、寒、湿邪是引起本病的外界因素。

故长期生活在潮湿严寒地带或长期水中作业者,日久易致风寒湿邪侵入肢体。

《素问》中以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痹。

”《类证治裁》中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风湿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压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另外痹症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侵入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风湿性疾病也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如皮肤、肺、胃、肠道、肾、心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

其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性发作的特点。

在西医中风湿性疾病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风湿病学这门学科,但是它仍然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

然而中医学对痹症更早有研究。

中医学中以为人体因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

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若素为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风寒湿邪易于化热,为热痹。

又若行痹、痛痹、着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一般以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活络为主。

因各邪之偏胜不同,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侧重。

一、行痹症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等。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剂: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风、威灵仙。

中医对风湿骨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风湿骨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对风湿骨病的辨证论治风湿骨病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疾病。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风湿骨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风湿骨病的辨证论治。

一、风湿骨病的病因和病理风湿骨病是由风、湿、寒、热等邪气侵袭人体,阻碍气血运行,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的疾病。

其发病与气候变化、饮食习惯、年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寒湿之邪易侵袭关节,而年长者因肾阳虚弱,易患骨质疏松。

风湿骨病的病理表现为关节软骨磨损、韧带增厚、骨质疏松等病变。

二、中医对风湿骨病的辨证中医辨证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等,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情特点,从而制定治疗方案的方法。

针对风湿骨病,中医常见辨证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气滞血瘀等。

1. 寒湿痹阻型寒湿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痛处喜按,舌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治疗可采用温热散寒、祛湿通络的方法,例如使用独活寄生汤、雷公藤煎剂等。

同时,患者还应避免寒冷潮湿的环境,保持适当的运动。

2. 湿热痹阻型湿热痹阻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痛处不喜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治疗可采用清热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例如使用柴胡疏肝散、瞿曇丸等。

饮食方面,应少食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温凉饮品以降低体内湿热的程度。

3.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度减退、疼痛固定,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弦细或沉紧。

中医治疗可采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例如使用桃仁红花丸、川芎茶丸等。

此外,保持心情开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有助于改善气滞血瘀的情况。

三、中医对风湿骨病的治疗中医治疗风湿骨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辨证结果来确定。

以下是常用的中医治疗风湿骨病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常用的中药有独活寄生汤、雷公藤煎剂、柴胡疏肝散等。

中医确有专长风湿证综述

中医确有专长风湿证综述

中医确有专长风湿证综述
风湿证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风湿证方面有着独特的专长。

中医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体征和辨证论治,以及运用中药、针灸等疗法来治疗风湿证。

中医认为,风湿证的病因主要是风、湿的侵袭。

风湿证可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可以将风湿证分为寒湿型、湿热型和气滞血瘀型等不同类型,然后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治疗风湿证中,中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证候,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桂枝、附子、川芎、红花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的作用。

另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风湿证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风湿证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手法包括温针、扣针、艾灸等。

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还可以结合其他疗法来治疗风湿证,例
如推拿按摩、气功练等。

这些综合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并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确有专长风湿证的治疗。

通过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中医可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和其他疗法,来有
效地治疗风湿证。

中医的治疗方法独特而有效,为风湿证的病人提
供了一种可靠的选择。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

古代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论述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在古代可以用病理名词或病证命名,在中医文献中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而且“痹症”范围较广,包含西医的多种疾病。

历代中医典籍虽没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个病名,但有关类风湿性关节炎论述与近历代医学论点是颇点相吻合的。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虚损性疾病,常见的论述有:行痹、痛痹、著痹、历节痛、痛风、顽痹、鹤膝风,以及骨痹、肾痹等等。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症状、治疗方法、预后等,历代医家均有阐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最早出现“痹”字概念的医学文献,是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地的帛书,在《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脉灸经》中有“疾畀(痹)”,“踝痹”,以及“足小指痹”等文字记载,其它与痹症相关的症状有“手痛”“四末痛”“膝肿”“足大小指废”等等。

《五十二病方》中还收载了现今治疗痹证的常用药物,如“乌喙”(乌头)、续断根、防风、白芷、牛膝等。

尽管在这珍贵的古医帛书中,没用形成较完整的疾病概念,也没有像现在一样的分门别类,但证明“痹”在夏商时期就已经作为病理名词或症状命名,见诸于现存最古老的医著。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内经》,它不仅是这个时期具有总结性的医学典籍,同时也为痹病类疾病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并列了两篇有关“痹证的专论——《痹论》、《周痹》。

首先提出了风寒湿邪与内在机体“外内相合”致痹的观点,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强调痹证的发生除了风寒湿外邪的侵袭外,还由于机体内部脏腑经脉之气失调、逆乱,“两气相感”才会发病,强调了先由脏腑内伤,功能失调以及营卫不和,然后风寒湿邪乘虚内侵,发生各种痹证。

《内经》还明确指出:“血气皆少......感于寒湿,则善病骨痹。

”又按病因而将痹证分为四种类型,“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生,阳遭阴,故为痹热(也称热痹)。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

浅谈古今中医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简单认识风湿性关节炎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或者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

在传统医学中称为”痹证”、”历节病”等。

主要症状为肌肉、关节疼痛,急性期伴有发热及关节的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

主要病因有内因、外因、痰淤等,内因主要包括气血不足和肝脾肾亏虚以及痰淤闭阻,外因主要是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而发为本病,痰淤既是其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病因与症状相互错杂地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使疾病缠绵难愈。

标签:中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风湿性关节炎是较为常见的急性或者慢性结缔组织炎症,会反复发作,且会累及心脏。

临床症状主要为关节与肌肉游走性酸痛或者疼痛,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通常是以急性发热以及关节疼痛起病[1]。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主要症状为肌肉、关节疼痛,伴有中、轻度发热、及多关节的炎症,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具有游走性、对称性,主要损害大关节,如:腕关节、膝关节以及肩关节,严重者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或一个关节病变消退之后,可以在其他关节引起病变而出现症状。

急性期治疗症状于2~4 w消退不留后遗症,易反复发作,长时间造成关节受累而形成慢性全身性关节滑膜炎,若不及时控制,严重者会影响心脏,引发心肌炎甚至导至心脏瓣膜的病变等严重症状。

此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1古代医家对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风湿性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

属祖国传统医学”痹证”、”历节风”范畴。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中藏经·论痹》曰:”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

《杂病源流犀烛·诸痹源流》曰:”痹者,闭也,三气杂至,壅闭经络,气血不行不能随时祛散,故久而为痹”。

第一章、中医风湿病概述

第一章、中医风湿病概述

• 按发病及病程长短分类 • 有暴痹、久痹、留痹、顽痹等。
• 按季节分类 • 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孟夏痹、仲 秋痹、季秋痹,孟冬痹、仲冬痹等。
• 按证候分类 • 根据痹症正邪盛衰之不同,分虚痹、实痹 两大类。 • 实痹——行痹、痛痹、著痹、热痹等; • 虚痹——气血虚痹、阳虚痹、阴虚痹等。
痹病
• 3.痹病一词,首见于宋·窦材《扁鹊心书·痹病》 。曰:“风寒湿气合而为痹,走注疼痛,或臂腰 足膝拘挛,两肘牵急,乃寒邪凑于分肉之间也。 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痹者,气血凝闭而不行 ,留滞于五脏之外,合而为病。” 自宋以后此称谓被“痹证”等所代替。 • 根据本病的证因脉治特点,一些专家建议把“痹 证”改称为“痹病”。 • 因此,“痹病”与“痹证”的概念是相同的。
八.中医风湿病鉴别 之与骨病鉴别
• 两者在病因病机、病变部位、临床表现上 既有重叠,又有差异。 • 骨病是骨与关节系统自身的病变; • 风湿病则是风寒湿热之邪闭阻于肢体关节 筋骨肌肉引起经脉不通的一类疾病。
• 1.6指病程或心理状态:明·马莳《黄帝内经 素问注证发微》曰:“痹者,卑也,有病 则日降日深之义,又有不得自如之义,故 曰痹。”这里前者指病程长久,后者指心 理状态。
痹证
• 2.痹证,原作“痹症”,见明·徐彦纯《玉 机微义·痹症门》,近代均称“痹证”。其 即指狭义“痹”,如《玉机微义·痹症门》 曰:“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 多重痛沉着,患者易得难去。”
中医风湿病诊疗进展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
• 第一章 中医风湿病概述
一.中医风湿病的概念

风湿病,也称痹、痹证、痹病等,是人体 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侵袭(由内 生痰、瘀、热毒等引起),出现以肢体关 节肌肉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 不利,甚则关节变形,或累及脏腑为特征 的一类病证的总称。

中医治疗风湿病发展简述

中医治疗风湿病发展简述

中医治疗风湿病发展简述娄玉钤——风湿病学界领军者娄玉钤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出身中医世家。

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管理局确定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娄多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

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等以骨、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风湿病。

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风湿病医院党支部书记兼院长,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所长。

中医风湿病是在传统中医学形成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充实起来的,是中华民族长期与肢体关节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回顾中医风湿病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帮助我们启开以往文献中深埋的奥秘,了解学科发展规律,更好的继承与创新。

在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风湿病有所认识和掌握,在殷墟中发现的甲骨文以及商代甲骨卜辞和器物铭文中发现就有关于风湿病的记载。

如“疾手”、“疾肘”、“疾止(趾)”、“疾骨”等,并以骨针治之。

《素问-移精变气论》记载:“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在周之前,我们的祖先对中医风湿病已有了简单的认识及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风湿病基础理论的形成。

当时我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进步,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左传-昭元年》有“风淫末疾”的记载。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古医书《足痹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畀”(痹)之称,帛书《导引图》虽仅44个图像,就有“39,引(痹)痛”一图。

《黄帝内经》称风湿病为“痹”,《素问》设“痹论”专篇,《灵枢》设“周痹”专篇,其他篇中也散载有关于风湿病的重要论述。

对风湿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病位、命名、分类、表现、治疗、预后、治未病等均有系统论述,为后世研究风湿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湿骨病的中医论述及历史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东方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早在我国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风湿关节痛方面的记载,以及用“砭石”“针灸”之类的器物刺激人体相应部位以止痛的治疗方法。

《左传》、《战国策》已经有很多关于风湿关节疼痛的“病例”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把“关节疼痛”以及引起的疼痛的病因“天阴雨湿”“久卧湿地”“酒色所伤”作为诱发因素记载。

以后在太史公的《史记》中更有关于“风湿病”内容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已经对于风湿骨病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记载,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医学专著。

《黄帝内经·痹论》认为痹病的成因是人体感受“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汉代张仲景对中医痹病的看法却有独到之处,虽然他自己认为《伤寒》、《金匮要略》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胎胪药录,并凭脉辩证”,但实际上贯穿了他自己对脏腑经络疾病的辩证论思想。

《金匮要略》里认为痛症是属阳病,如“头痛、项、腰、脊背、脚挚痛”,是同伤于风寒之邪,“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

因此凡是“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张仲景所指的风湿病类似于今天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之类。

张仲景还提出“血痹病”,认为这些患者都是高新贵族或上层人士“夫尊荣之人,骨弱肌肤盛(肥胖),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这类人养尊处优,嗜酒及膏梁厚味,超重肥胖,生活不节,因此,易感外邪而诱发此病。

张氏提出的血痹很像今天的痛风患者,同时张氏还提出与今天类风湿关节炎有骨质改变相似的症候“历节”。

认为这类患者“身体赢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湿温欲吐”,认为这类病是血不足,风血相搏,即引起关节疼痛如挚,“历节疼不可屈伸”,严重的是因体内“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导致身体消瘦、关节肿大的类风湿关节炎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致残的后果。

张仲景首次从临床的角度提出风湿病的症候特点和病理机转,认为导致这类疼痛发作的原因是营卫不利,气血不和,阴阳气血不调,而造成局部肿胀、麻木、恶寒、发热等症候。

“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冷,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张氏在阴阳荣卫不通而致痹(历节)的理论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治疗痹病的方药,宣痹通络都是以桂枝汤、桂枝加黄茌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以补气益血,调和营卫为主的治疗方法。

公元五世纪,晋代名医名医皇甫谧对风湿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针灸甲乙经》里提到“所谓痹者,个以其时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盛者,其人易已。

···其入脏者死。

”这里他还特别指出痹病除了出现关节肌肉等的痛、着、行各痹外,还可以看到有痛、痒、热等变痹或不仁。

《针灸甲乙经》中还提出了治疗痹病的具体方案,如膝病可取犊鼻,”“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刺膝无疑”。

“足下热痛,不能久坐,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膝寒痹不可屈伸,髀关主之。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总论》对风湿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状肌肉顽厚疼痛,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


为人体正气内虚而腠理开,导致风寒湿邪入侵而病。

同时巢元方还将有关肌肉、关节痛分为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风湿型、寒湿型等五种类型,提出了“心痹、胸痹、骨痹、筋痹、头风、遗尿、胞宫”等症候,与现代风湿病的范围非常相似。

在治疗上,他主张用汤、熨、石、补养、宣导等综合疗法。

唐代名医孙思邈对痹病的认识归纳为“肾虚”复感受“外邪”所致,治疗方法多强调补虚与驱邪并重,因此,孙思邈的方药多复合今天调节免疫机制和镇痛、抗炎同时并举的方针,说明中医在唐代已从临床实践中认识到风湿病不是单一的外邪侵入人体致病,而是体虚导致外邪的入侵。

孙思邈的这一正确思想一直贯穿宋、元、明、清各代的医学实践中。

晚唐少林医僧蔺氏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骨伤科专著,书中总结并介绍运用麻醉整骨、清创、按摩导引及内外用药治疗伤科疾患的方法,还介绍了分七步治伤的经验及46首治伤秘方,从而奠定了骨伤科理、法、方、药的基础,蔺氏曾在仙庄娄集游医,与当地望族娄氏结缘,对娄氏后人提出的风湿骨病的病因是“骨髓不足”,“骨髓失养”以及娄氏秘方“正骨膏”,“治伤消瘀丸”,“骨痛药酒”等的形成影响很大。

明代的张景岳对风湿病的认识却有独到之处,首先他对风邪所致痹病,可以直接侵袭五脏而为心、肝、肺、脾、肾各痹,同时又可以引起“六腑痹”,张景岳还进一步阐述“若邪气客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著,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而胜其寒则烂肉腐肌,内伤骨为骨蚀”这里张氏首先提出了中医痹病之一“骨蚀”,与现代西医所称的骨结核、骨坏死、骨感染关节炎等极其相似。

张氏还在临床上提出“痛风”这一病名,认为“痛风”或“历节痛风”是因为“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

”同时指出,痛风除了疼痛剧烈外,还有“昼轻夜重”的发作特点,或遇阴雨天气加重,甚至有遇热而剧者。

张氏认为:“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征。

经曰:“邪人于阴则痹,正谓此也。

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其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张氏治疗痹病,首先提出痹病除风、寒、湿等邪可以伤阳致病外,还可以耗伤阴血,致精血亏损,真阴衰弱而致病,这是以滋养肝肾为中心(即现在的调节免疫功能)的治法。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西方免疫学说进一步的发展,认识到类似中医痹病的“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相似于中医肝肾虚损的症候,中医治疗这类疾病可以通过滋肾养肝诸法取得卓效。

清代中期的娄氏疗法传人娄万厢、娄万邦、娄万兴三兄弟在祖传治疗痹证秘方的基础上,结合娄氏特效针法、娄氏一指禅推法,在治疗风湿痹证方面有了很好的疗效,进一步验证了祖先提出的“骨髓不足”的病因理论,与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张景岳的“肝肾亏虚”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娄氏疗法是对前人治疗痹病经验的一个正确补充,这样中医治疗痹病的经验更趋完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