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合集下载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 病情说明指导书

痹证病情说明指导书一、痹证概述痹证(bi disease)是指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热邪气乘虚而入,滞留筋脉、关节等部位,导致经脉痹阻,不通而痛的一种病证。

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及活动障碍。

本病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以及饮食有密切关系。

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逐渐恢复或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长期不能痊愈,逐渐转为慢性。

英文名称:bi disease。

其它名称:痹病、痹症。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肌肉、关节。

常见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

主要病因: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等有密切关系。

检查项目:血常规、炎性标志物、血清抗体检查、X线检查、CT、MRI、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等。

重要提醒:若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应及时到就医咨询,注意日常、饮食。

积极预防本病的发展,避免心痹、肺痹的发生。

临床分类:1、风寒湿痹(1)行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伴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2)痛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疼痛剧烈、部位固定、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热的情况疼痛稍有缓解,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着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或有肿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风湿热痹主要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活动不利、局部灼热红肿、疼痛不可触摸、遇寒冷疼痛有所缓解、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瘀痹阻主要表现为痹证病程日久、肢体关节肿胀刺痛,疼痛固定不移,往往夜间疼痛明显;或关节肌肤紫暗,有肿胀,肢体麻木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可伴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分类和鉴别
中医痹症是指因风、寒、湿、热、暑等病因导致的肌肉、关节、
筋骨等部位的疼痛、僵硬等症状。

中医将痹症分为寒痹、湿痹、风痹、热痹和淤痹等五种类型。

寒痹是因寒邪入侵体内,使经络受阻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经寒凝,舒展则痛减。

临床上常表现为寒性跌打伤、寒湿痹、风寒湿
痹等。

湿痹是由于湿邪困脾渍肌,阻滞经络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痛
肿胀涨,末稍沉重,舒展不畅。

临床表现为湿性腰痛、湿疹病、风湿
骨病等。

风痹是因风邪入侵体内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不定,游走
不停,患处易于变换。

临床表现为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等。

热痹是由热邪侵袭致使气血壅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疼痛剧烈,火热红肿,多伴有微热和口渴等症状。

临床表现为金刚病、热性
跌打等。

淤痹是因气血运行不畅,在经络中阻滞而引起的疼痛。

其特点为
疼痛紧缩,舒展不畅,患处常有硬块。

临床表现为淤血疼痛、肌肉挛缩、筋膜炎等。

鉴别痹症,应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及脉证、舌诊等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识,以明确痹证的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进行具体的针灸、推拿、穴位按摩、药膳调理等中医治疗。

中医内科学:痹证

中医内科学:痹证
至今
元代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 ➢ 提出“痛风”病名
1.2 概说——沿革
明代 张景岳·《景岳全书》 ➢ 指出了痹证的寒热阴阳属性,但同时认为痹证是“寒证多而热证少”
清代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 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1.3 概说——讨论范围
➢ 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属本病的范畴
——选用犀角散加减 清热解毒,凉血止痛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3.寒热错杂 ➢ 临床表现:关节灼热肿痛,而又遇寒加重,恶风怕冷,苔
白罩黄;或关节冷痛喜温,而又手心灼热,口干口苦,尿 黄,舌红苔白,脉弦或紧或数 ➢ 证机概要:寒郁化热,或经络蓄热,客寒外侵,闭阻经脉 ➢ 治法:温经散寒,清热除湿
➢ 代表方:防风汤
➢ 方剂组成:防风、麻黄、杏仁、黄芩、葛根、秦 艽、肉桂祛风解表,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 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上肢疼痛明显者——加羌活、白芷、川芎、威灵仙
下肢疼痛明显者——加独活、牛膝、萆薢、防己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独活寄生汤
➢ 方剂组成:独活、桑寄生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除痹 痛;防风、秦艽祛风除湿止痛;细辛、肉桂温经通络;牛膝、 杜仲加强补益肝肾的作用;人参、茯苓健脾益气;当归、川芎、 生地、芍药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临床加减: 肾气虚明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黄精、党参
4.3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 代表方:乌头汤
➢ 方剂组成:乌头、麻黄温经散寒,通络止痛;芍 药、甘草、蜂蜜缓急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血通痹

中医痹症

中医痹症

中成药
湿热痹颗粒或四妙丸
单方验方
⑴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 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 水煎服。 ⑵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2、风湿热痹型
【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
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 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宣痹汤加减(吴鞠通《温病条辨》)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 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 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 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外敷贴于痛处。 ⑵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⑶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 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⑷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 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⑸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⑹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 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其次辨患者体质,阳气虚衰者,多呈虚胖体型,属风寒湿
痹。阴精不足者,多呈瘦削体型,多属风热湿痹。
此外,对病程久者,尚应辨识有无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及
脏腑损伤证候。
除内服药物治疗外、针灸、熏洗、推拿等疗法,均有一定
效果。
辨证分型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ppt课件
痹症的分类与辨证治疗
可编辑课件PPT
1
一. 痹证的分类
(一).内经中的分类 《内经》中的痹证可按发病部位归为肢体痹和脏腑痹两大类
:前者系痹邪侵袭肢体,气血经气不利,导致肢体出现疼痛、 麻木等表现。后者为痹邪人脏,出现藏气不宣行的一类病证 。《内经》中肢体痹包括了按邪气偏盛和症状特点所分的行 痹、痛痹、著痹三痹,根据病变部位、发病时间所分的骨痹 、筋痹、脉痹、肌痹、皮痹五体痹;脏腑痹主要论述了五脏痹 证与胞痹、肠痹。其中对五脏痹除《素问·痹论》有所论述外 ,还散见于《素问》的“五藏生成篇”、“玉机真藏论”、 “四时刺逆从论”及《灵枢》的“邪气藏府”、“官针”等 篇中。其具体所指又稍有不同,如《素问·痹论》云:“肝痹者 ,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为肝气痹阻、水 液失于疏泄之证。而《素问·五藏生成篇》中描述的肝痹则基 本为寒湿侵犯肝经所致,其症“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支肤,名日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 足清头痛”。此为肝经气滞可的编辑表课件现PP。T 但从总体上言,《内经2 》中的脏腑痹都是
括气血虚、阴虚、阳虚,临床多为本虚标实,或虚实挟杂,
实痹包括风寒湿热顽痹。由于中医学在辨证分类上具有灵
可编辑课件PPT
5
活性,因此只能视作相对固定的形式,未可执拘。河南贾天
安对数百例观察分析,发现气虚之人多患着痹,治拟补气健
脾,佐以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阳虚之
人多患痛痹,治拟温阳散寒,佐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方
比较,《内经》中心痹的范畴可能已包含了现代的胸痹与心
痹二者在内。
二. 痹症的辨证治疗
1. 治痹证当首辨虚实
虚和实是中医鉴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称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

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心得体会痹证,又被称为风湿痹症,是指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于人体,引发关节痛、肌肉酸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经方在治疗痹证方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心得。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探讨应用经方治疗痹证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辨证论治原则在治疗痹证时,首先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辨证是中医治疗的基本理论之一,只有正确辨证,才能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对于痹证的辨证,主要包括寒痹、湿痹、风痹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痹证,采用不同的经方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证非常重要。

二、风寒湿较盛者宜祛风寒湿在治疗痹证时,如果病程较短、肢体疼痛明显,并伴有寒性症状,那么通常是风寒湿较为盛。

这种情况下,可选用祛风寒湿的经方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选择桂枝汤、银翘散等方剂,其能较好地祛风寒湿、温通经络,有效缓解病情。

三、湿热痹者宜清热利湿对于湿热痹的患者,除了出现疼痛以外,还可能有局部发热、红肿等症状。

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清热利湿的经方治疗方法。

常用的方剂有苦参汤、青黛汤等,这些方剂能有效清热解毒、利湿化痰,从而改善湿热痹的病情。

四、活血化瘀对于慢性痹症有良好效果对于慢性痹症患者,往往伴随有气血运行不畅、痛风结节等情况。

这时,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经方治疗方法。

例如,可以选用川芎茶、红花酒等方剂,其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病情,并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

五、个体差异决定方剂选择每个人的体质和痹症的表现都有所不同,对同样的治疗方剂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因此,在经方治疗痹证时,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方剂选择。

每个方剂都有其应用范围和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方剂对于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六、调理全身以根治痹证在治疗痹证时,单一使用经方可能不能根治病情。

因此,除了确保针对性的治疗之外,还需要调理全身,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饮食调理、适量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方面入手,综合调理全身,有效根治痹证。

痹证

痹证

痹症掌握内容:痹症的概念,痹症的证型,治则及治疗代表方1.痹症的概念:痹症是指人体肌表,经络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处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2.常见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增生性骨关节炎等3.病因:①体弱正虚;②感受外邪;③劳逸失度外因:正虚卫外不固(1)感受风寒湿邪: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雨浇淋,水中作业或者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由于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也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内因:感受外邪(1)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剧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2)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滕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3)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4.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基本病机:邪气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肌肉关节失于濡养。

风邪偏胜——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痛位偏上寒邪偏盛——痛痹——疼痛剧烈而有定处,经脉拘急挛缩,感寒则甚,得温痛减湿邪偏盛——着痹——肿胀,重着,酸楚疼痛,病多偏于下风湿热痹阻——热痹——关节红肿热痛5.病位:筋脉,关节,肌肉涉及脏腑:心脾肝肾6.病势及转归初期:邪在经脉,累及筋骨,肌肉,关节——实证病久:耗伤气血,累及肝肾——虚实夹杂久治不愈——痰瘀阻络——久痹内舍脏腑——脏腑痹7.诊断:(1)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27金匮要略痹证证治特点

痹证常用药
通阳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破 血行血、疏逐搜剔
痹证常用药
抵当汤(丸)、大黄䗪虫 丸、下瘀血汤、 鳖甲煎丸等著名方剂, 在《金匮要略》中就多次使用虫类药用以 治疗疑难杂症,种类包括蜘蛛,䗪虫,虻 虫,水蛭,蜂巢,蜣螂,鼠妇,蛴螬
紫河车、海龙、海马、蛤蚧、 驴胶、鹿角胶、龟胶
虫、炮甲
《金匮要略》论痹证特点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病因
1.外感湿邪
《说文解字》:“痹,湿病也。”
病因
1.外感湿邪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 湿痹”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 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王某,2017年5月16初诊。一身疼痛2年余。2年前出现一身痛 ,以髋关节、踝关节、手腕关节为主,隐痛难忍,遇寒加重,严重 者可出现关节肿胀,怕风,极易出汗,腰酸,手足心发热,大小便 可,饮食可。乏力,不能胜任体力劳动,走路不到500米就觉累。 曾到上海、广州、长沙等地检查,除了血沉稍高,余都正常。曾以 消炎药治疗,疗效不佳,医生建议吃激素,患者拒绝,遂来就诊。 现主要以止痛药维持,一天两粒,停止痛药则疼痛难以入睡。脉弦 细稍数,舌淡苔黄白相间。
治法
3.温阳法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治法
4.益气行血法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
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 五物汤主之 。
治法
5.寒热同治法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
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 汤主之。
治法
6.清热通络止痛法 “温疟者,其脉如平,甚无寒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痹证一、概述1、概念:【痹证】: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

2、文献研究《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如《素问·痹论》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

还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云:“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因感邪季节、患病部位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内经》又有五痹之分。

如《素问·痹论》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素问·痹论》还以整体观阐述了痹与五脏的关系:“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己,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在预后方面指出:“其入脏者死,已留连筋骨者痛久,其留连皮肤间者易已。

”历代医家还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在治法方药上亦渐趋丰富。

张仲景《金匮要略.痉湿暍脉症治》有湿痹、血痹、历节之名,其中历节病的特点是遍历关节疼痛,所创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华氏中藏经.论痹》在《内经》的基础上,对痹症的病因的论述增加了暑热的因素,谓“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则使之然也”。

在痹症的类型方面,最早提出了“热痹”的名称,谓“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为“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昼轻夜重,而称“白虎病”;严用和《济生方》则称“白虎历节”;朱丹溪《格致余论》又称“痛风”;王肯堂《证治准绳》对膝关节肿大者称为“鹤膝风”,手指关节肿大者称为“骨槌风”;李中梓《医宗必读·痹》对痹证的治疗原则作了很好的阐明“治外者,散邪为急,治藏者,养正为先。

治行痹,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痛痹,散寒为主治风,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寒凝之害也;治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的治则;叶天士对痹久不愈,邪入于络,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并重用虫类药剔络搜风,对临床均有较大指导意义。

当代名家,被誉称为“华夏治痹第一人”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日友好医院主任医师焦树德对痹证的研究可谓专业而精深,并首次提出了“尪痹”一说。

当代中医名家,南通市中医院的“朱良春”主任医师亦对痹证的研究较为深透,其用药谴方更具独特,多主张用虫类药剔络搜风。

另外,北京名医王为兰、谢海洲等亦是擅治痹证的大家。

3、相关的现代医学疾病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痛风、肌纤维组织炎、颈椎病、坐骨神经痛、骨关节炎等4、发病概况风湿性疾病近数十年来发病率有日益升高之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曾将1977年命名为“世界风湿性疾病年”,随后又将1981年命名为“世界残废人年”,这均与风湿性疾病有密切关系,我国也将其列为“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

其中特别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张乃峥教授称其为“不宣判病人死刑,但宣判了终身监禁”的病。

本病的发病率国际上一般在1%左右(低者0.5%,高者达3%),我国据初步调查,患者约有940万人.由于病因不明,目前尚没有特效药和根治方法.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大问题。

5、西医治疗概况因病因仍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欠佳。

如大多数RA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头2 年内是发生不可逆关节破坏或畸形的关键时期,(早期诊断和有效合理的治疗可减少RA致残的发生)。

另一个问题是激素用得太多,据北京、上海两所大医院统计,那里的RA患者,一半以上用了激素,有的用了几年、几十年,产生了不少副作用。

药物治疗:非激素的抗炎药: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2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激素类药;生物制剂(Biological agents)。

如RA疫苗等其他治疗:放射治疗:血浆置换、基因治疗、6、中医针灸诊治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二千多年历史。

新中国建立以来,对痹证的研究日益广泛深入,各地用辨证分型及单方草药、外治等方法治疗痹证之报道甚多,并对病因病机、病理造模、药理药化采取了现代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较大进展,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痹证专业委员会巳举行6次大型学术交流会,并编写专著,有力地促进了痹证研究工作的进展。

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主任委员张乃峥教授指出:在痹证诊治上,希望最大、毒性最低、副反应最少的要属中医中药。

中医药工作者应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为攻克痹证做出贡献。

二、病因病机(1)感受风寒湿邪:痹证的成因,多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或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等,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邪注于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导致经络气血痹阻,发为风寒湿痹。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而为痹也。

”由于感受风寒湿三气各有偏胜,故有:风痹:风气胜者,又称行痹;寒痹:寒气胜者,又称痛痹;湿痹:湿气胜者,又称着痹;热痹:素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寒从热化,又称风湿热痹。

(2)感受风湿热邪:久居炎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痹。

(3)劳逸不当:劳欲过度,将息失宜,精气亏损,卫外不固;或激烈活动后体力下降,防御机能降低,汗出肌疏,外邪乘袭。

(4)久病体虚:老年体虚,肝肾不足,肢体筋脉失养;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外邪乘虚而入。

如《济生方·痹》所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5)其它:恣食甘肥厚腻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跌仆外伤,损及肢体筋脉,气血经脉痹阻,亦与痹证发生有关。

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

发病部位痹证受病有浅深轻重的不同,大抵皮肤、肌肉受病者,其病浅而轻,筋脉、骨节受病者,其病深而重。

痹证迁延日久,正气虚惫,风寒湿热之邪,亦可内传于脏腑。

如《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即临床常见心烦、惊悸,动则喘促,甚则下肢水肿,不能平卧等症状。

这是类似风湿性心脏病的记载。

病因病机小结痹证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气候条件、生活环境及饮食等有密切关系;正虚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在基础;感受外邪是痹证发生的外在条件;邪气痹阻经脉为其病机根本;病变多累及肢体筋骨、肌肉、关节,甚则影响脏腑。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三痹的诊断依据1.病前有风湿寒邪侵袭史,或长期从事水上作业,或长期处于寒湿之地史;2、常见、腕、肘、肩、踝、膝等大关节和(或)肌肉游走窜痛或肿疼,伴重着、酸楚麻木。

常于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明显。

部分患者可兼有低热、心悸等症3、常见休征为:受累关节红、肿、灼热、触痛或肿胀,关节屈伸不利,但不遗留强直变形,可有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

4、活动期血沉加快,抗“O”大于500U,非活动期正常。

5、X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没有骨质改变。

热痹诊断依据1、起病急。

多见于儿童,最常发生在髋关节和膝关节2、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

患者关节疼痛红肿、皮温增高,关节活动、疼痛加剧,患肢不能负重,关节常处于半屈曲状态3、体温高,脉洪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加。

4、关节穿剌液呈混浊或脓性,内含大量白细胞。

涂片检查可查到革兰氏阳性球菌。

尪痹诊断依据:1、好发年龄在15岁以后,高峰在35-45岁之间。

女性较多,起病缓慢,病热迁延反复2、晨起指关节或脊背僵硬,活动不利,特别是握拳不紧。

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关节活动时有疼痛或压疼,拒按、呈梭形肿胀,功能受限,常有对称性的特点。

症状持续6周以上,间隔期少于3个月。

受累关节一般依顺序是指(趾)、腕、踝、膝、肘、肩和髋。

病久可出现关节畸形、强硬、表面平滑、肌肉萎缩、形体赢瘦,可伴全身虚弱3、少数病例于关节周围的骨骼突起处或伸面可有皮下结节4、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

活动期血沉多增快。

有贫血。

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中期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晚期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二)鉴别诊断痹证与痿证的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三)相关检查病变相关部位的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查常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的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清抗核抗体、血清蛋白电泳、血尿酸盐以及关节镜等检查,有助于西医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心电图、有关血清酶及心脏彩色超声多普勒等检查可提示痹证是否内舍入心。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一是要辨邪气的偏盛。

临床痹痛游走不定者为行痹,属风邪盛;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者为痛痹,属寒邪盛;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为着痹,属湿邪盛;关节肿胀,肌肤掀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盛。

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等为瘀。

二是要辨别虚实。

一般说来,痹证新发,风、寒、湿、热之邪明显者为实;痹证日久,耗伤气血,损及脏腑,肝肾不足为虚;病程缠绵,日久不愈,常为痰瘀互结,肝肾亏虚之虚实夹杂证。

治疗原则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痹证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辨证(1)行痹:风邪偏胜。

证见肢体关节走窜疼痛,痛无定处。

或在一处作痛,向远处放射,牵掣麻木,如风行之速,以致患肢曲不敢伸,伸则痛麻难忍。

有时兼有寒热,舌苔薄白或淡黄,脉象浮弦。

(2)痛痹:寒邪偏胜。

证见肌肉关节疼痛,痛势较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关节或皮肤有寒冷感,得热痛减,遇寒则甚,常喜按揉击拍以求缓解,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