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其措施分析

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其措施分析有关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与其措施分析【摘要】结合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的重要性,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成因,并提出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控制措施。
研究表明:黄土的湿陷性、水的影响、列车振动荷载、施工质量是造成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的主要因素,通过采取浅层换填、冲击压实、强夯法、挤密法、桩基法等地基处理手段,同时做好防排水、路堤边坡防护、路基沉降监测、路基养护等工作,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将路基沉降控制在容许范围内,确保高速铁路的行车安全。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路基沉降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进入高速铁路建设的高潮期。
较之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对轨道平顺性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将路基沉降控制在尽量小的范围内。
而湿陷性黄土由于特殊的土体性质,极易导致路基沉降,进而影响高速铁路的正常运营。
因此,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高速铁路的路基沉降成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沉降控制措施,对我国高速铁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黄土是陆相沉积的特殊土,是一种经第四纪干旱、半干旱气候,多种地质作用改造,仍然在演化中的土体,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颜色以淡黄、灰褐、黄褐色为主,但也有棕黄、棕红等色;呈松散结构状态,孔隙缝隙比约为0.7~1.1;质地均匀,以粉粒为主,约占50%~75%,粉粒直径约为0.075mm~0.005mm;碳酸钙含量约为10%~30%,含有少量溶盐与易溶盐;垂直柱状土体节理发育;含水量低,遇水易崩解。
层理结构不明显,可见堆积间断的剥蚀面,有棕红色古土壤层分布。
除上述基本特征之外,黄土由于沉积的地质年代不同,其性质也存在明显差异。
黄土形成越晚,其特征越明显,对地基沉降的影响越大;反之,越是年代久远的黄土,其大孔结构退化越明显,土质更加密实,压缩性和湿陷性则相应减弱,对地基沉降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弱。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一、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根底下的湿陷性黄土一局部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局部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确实定等方面。
垫层设计的原那么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根底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根底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局部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重锤夯实的优越性较明显。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作者:陈媛敏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在湿陷性黄土路基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但着重对产生不均匀沉陷成因分析和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路基;不均匀沉陷;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U4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路基不均匀沉陷出现的成因1.1路基压实度不足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路基填料不好,加之同一层内土方的铺筑厚度没有严格控制在压实机械实际的压实范围之内,填筑厚度超出压实机械有效压实范围的路基填土,达不到压实要求。
规范规定,路床范围内对0cm~30cm厚度内规定压实度要达到95%,而对30cm~80cm则无指标要求。
实际上,在路床底面以上范围内,行车荷载对路基土的影响是很大的。
因此,规范规定只要求0cm~30cm厚度达到95%的压实度是远远不够的。
1.2路基排水不畅,导致雨水渗透路基黄土达到一定含水量并且在自重压力或附加压力作用下才会发生湿陷。
由于黄土地区地下水位较低,对路基影响不大,因此路基沉陷便与降雨有很大的关系。
排水设施设置不当或出现破损渗漏、雨季两侧山坡径流水渗入路基工作区、填方路基边坡降雨入渗都会使路基填土含水量增加,强度降低,增大了路基沉陷发生的概率。
2.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2.1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
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
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
2.2挤密法挤密法。
推荐下载: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有什么好的处理方法一、垫层法垫层法是先将基础下的湿陷性黄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层夯实做成垫层,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湿陷量,并可减小地基的压缩变形,提高地基承载力,可将其分为局部垫层和整片垫层。
当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湿陷性黄土的湿陷量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土垫层进行处理;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或增强水稳性时,宜采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垫层进行处理。
垫层的设计主要包括垫层的厚度、宽度、夯实后的压实系数和承载力设计值的确定等方面。
垫层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建筑物对地基变形及稳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经济合理的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局部土垫层的处理宽度超出基础底边的宽度较小,地基处理后,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从垫层侧向渗入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而引起湿陷,因此,设置局部垫层不考虑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及有防渗要求的建筑物,不得采用局部土垫层处理地基。
2.整片垫层的平面处理范围,每边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不应小于垫层的厚度,即并不应小于2m。
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当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时,对地基受水浸湿可能性大或有严格防水要求的建筑物,采用整片土垫层处理地基较为适宜。
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考虑水位上升后,对下部未处理的湿陷性土层引起湿陷的可能性。
二、重锤表层夯实及强夯重锤表层夯实适用于处理饱和度不大于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
一般采用 2.5~3.0t的重锤,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黄土层的湿陷性。
在夯实层的范围内,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显增大,压缩性降低,湿陷性消除,透水性减弱,承载力提高。
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湿陷起始压力较大,当用重锤处理部分湿陷性黄土层后,可减少甚至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变形。
因此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重锤夯实的优越性较明显。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下沉问题的分析及处理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导致地基下沉的重要原因。
本文从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湿陷性黄土对地基下沉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对现有的几种典型地基处理方法进行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地基下沉处理方法的原理;总结……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可供工程设计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及工程性质1.1 湿陷性黄土的分布中国北纬33°~47°之间分布着广泛的黄土,尤以34°~45°之间最为发育,总面积约为63.5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黄土分布的4.9%左右。
其中湿陷性黄土占中国黄土面积的60%左右,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厚度最大可达30m 左右,并具有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其湿陷性逐渐加剧的规律。
湿陷性黄土由于生成时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次生变化等原因,使其具有一些特殊的工程性质,在实际工程中,如不对其进行处理将会衍生出严重的工程事故。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引起地基下沉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分析湿陷性黄土的性质特征以及湿陷变形的机理并讨论其处理方法。
1.2 湿陷性黄土的工程性质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特殊性质的土,在一定的压力下,下沉稳定后,受水浸湿,土结构迅速破坏,并产生显著附加下沉。
1.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性质及分类湿陷性黄土的颜色一般为褐色或者灰黄色,颗粒以粉粒为主,孔隙比e≥1.0,一般具有肉眼可见的大空隙,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类,垂直节理发育,能保持直立的天然边坡。
湿陷性黄土按湿陷性的强弱分为3类,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的方法分类。
采用公式δs = ( hγ-hγ’)/h0式中:δs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系数;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压到规定值时土样压缩稳定后的高度;hγ’——试件在试验仪中经加水浸湿且下沉稳定后的高度;h0——试件在试验仪中未经加压前的原始高度。
分类划分数值依据:(1)弱湿陷性0.02<δs≤0.03(2)湿陷性0.03<δs≤0.07s(3)强湿陷性δs>0.07s按土的自重湿陷和外力陷落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技术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技术分析本文简要分析了不均匀沉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从勘察、设计及施工等多个角度给予了沉降防治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的建筑企业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标签:湿陷性黄土;地基不均匀沉降;防治技术引言:建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上的建筑工程若未经过有效的沉降防治技术处理,则会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均匀的沉降现象。
导致建筑工程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原因众多,加强对于原因和防治技术的分析,对于提高建筑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
一、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一)工程勘察问题在开展地质勘察工作时,勘察单位的工作态度技术应用效果并未取得预期的标准,从而导致勘察工作失去了权威性和严谨性,勘察人员大量应用估算结果在勘察报告当中,致使勘察报告不准确,与勘察区域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勘察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层形状和土工试验两个方面,工程勘察工作无法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价值,无法正确给予岩土工程准确的评价,无法给予施工单位一定的施工建议。
这种问题的存在不仅仅会对后续施工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甚至还会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
(二)施工处理方案不合理在对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案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并未严格按照黄土施工的要求和规范,从而导致施工处理方案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致使无法全部消除黄土的湿陷性特征,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桩基础没有彻底穿透黄土土层,从而导致建筑的稳定性下降。
二是地基的上部结构体积过大,超过了地基土的承载能力范围,且相关部分没有设置合理的沉降缝。
三是建筑物的排水系统设计问题,其在遭遇强降水天气时的排水效果不够理想,大量的积水直接进入地下被黄土所吸收,从而引发地基的沉降。
(三)施工环节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由施工所造成的建筑不均匀沉降现象较为常见,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地基处理施工的质量不达标。
地基的密度和承载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标准,地基土的质量整体较为疏松,其在浸水后会出现明显的湿陷性特征。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及防护技术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软土,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路基病害。
本文将介绍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特点和主要防护技术。
湿陷性黄土在水分含量增加时容易变软,并且存在较大的体积收缩和膨胀性,这是导致路基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以路面龟裂、车辙、沉陷、路肩侧移等形式表现,严重时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1. 排水系统的建设:通过排水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含水量,减小路基变形的可能性。
排水系统包括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能够将路基内部的积水排出路面,保持路基的稳定。
2. 路基处理:对于湿陷性黄土路基,可以采取加固处理的方法。
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夯实法、加浆法和冻结法等。
夯实法通过夯实加固黄土,提高其抗变形能力;加浆法是在路基中注入稀土浆,形成土浆柱,增加路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冻结法通过冷却黄土,使其形成冻结固体,提高路基的抗变形性能。
3. 边坡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的边坡容易发生决口、斜坡滑坡等问题。
为了防止边坡病害的发生,可以采取边坡加固措施,如设置护坡、加固边坡等。
护坡可以采用混凝土槽或石方护坡,增加边坡的稳定性;加固边坡可以采用加筋土或钢筋混凝土等方法,增加边坡的抗滑稳定性。
4. 路面养护:对于已经出现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的路面,需要进行及时的养护修复。
常见的修复方法包括补修路面、填洞和整平路基等。
补修路面可以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进行修复;填洞可以采用填土或黄土进行修复;整平路基可以采用刮平或填筑土石方进行修复。
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是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为了防护湿陷性黄土路基病害,需要采取排水系统建设、路基处理、边坡处理和路面养护等技术措施。
这些措施能够有效减小湿陷性黄土路基的变形和病害发生,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属于经常见到的性地基,其特点在于具有特殊性。
对于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本文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建设,来对湿陷性黄土在通常情况下会用到的地基处理办法分析,同时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后极有可能发生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问题措施1湿陷性黄土简介黄土及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经常见到的工程地基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厚厚的黄土堆积如山。
湿陷性黄土在中国的分布极其广泛。
60%左右的黄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那里是湿陷性黄土的家园,在这里,黄土的厚度最大可达30m。
湿陷性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加剧。
一般情况下,湿陷性黄土普遍具有两种特性,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
通常,黄土的湿陷等级共有4个级别,分别是轻微、中等、严重、很严重4种。
陕北地区、甘肃地点分布着我国湿陷性黄土的最大主力军。
其中,在正常情况下,甘肃和陕北地区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地基湿陷等级已经是严重和很严重等级,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这种问题。
湿陷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这对工程建设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2湿陷性黄土有以下几种地基处理办法2.1换填垫层法通常情况下,表层松散的人工填土及湿陷性的黄土需要选取一些或者直接整体全部挖除,满足要求的土料应按步骤要求一步步分层以及碾压夯实,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承载力提升且降低地基沉降的作用。
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普遍不低,要想全部挖除难度系数还是挺大的,没有特殊情况的情况下,只能够先挖除一部分。
而且粗颗粒填料不适宜用来当换填土料,素土或灰土土料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2.2灰土挤密桩只有依靠打桩机成孔,然后把孔内添加材料以便夯实成桩,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土可以被横向挤密和竖向加固两种方法所使用。
如果只是想要学习如何能够黄土的湿陷性的话题消除,素土同样可以作为填料。
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同时部分还挺好的,自给自足去,处理深度可达1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发表时间:2019-08-08T09:35:31.733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6期作者:李新
[导读] 本文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建设,来对湿陷性黄土在通常情况下会用到的地基处理办法分析,同时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后极有可能发生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李新
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西省太原市 030000
摘要:湿陷性黄土地基属于经常见到的性地基,其特点在于具有特殊性。
对于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有很多不同的方法。
本文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工程建设,来对湿陷性黄土在通常情况下会用到的地基处理办法分析,同时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后极有可能发生问题进行深刻的探讨,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问题措施
1湿陷性黄土简介
黄土及湿陷性黄土是一种经常见到的工程地基类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厚厚的黄土堆积如山。
湿陷性黄土在中国的分布极其广泛。
60%左右的黄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那里是湿陷性黄土的家园,在这里,黄土的厚度最大可达30m。
湿陷性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加剧。
一般情况下,湿陷性黄土普遍具有两种特性,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
通常,黄土的湿陷等级共有4个级别,分别是轻微、中等、严重、很严重4种。
陕北地区、甘肃地点分布着我国湿陷性黄土的最大主力军。
其中,在正常情况下,甘肃和陕北地区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大于10m,地基湿陷等级已经是严重和很严重等级,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这种问题。
湿陷性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敏感性,这对工程建设来讲具有重大意义。
2湿陷性黄土有以下几种地基处理办法
2.1换填垫层法
通常情况下,表层松散的人工填土及湿陷性的黄土需要选取一些或者直接整体全部挖除,满足要求的土料应按步骤要求一步步分层以及碾压夯实,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承载力提升且降低地基沉降的作用。
湿陷性黄土的厚度普遍不低,要想全部挖除难度系数还是挺大的,没有特殊情况的情况下,只能够先挖除一部分。
而且粗颗粒填料不适宜用来当换填土料,素土或灰土土料都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2.2灰土挤密桩
只有依靠打桩机成孔,然后把孔内添加材料以便夯实成桩,在这种情况下,地基土可以被横向挤密和竖向加固两种方法所使用。
如果只是想要学习如何能够黄土的湿陷性的话题消除,素土同样可以作为填料。
该方法不仅能够获得较高的承载力,同时部分还挺好的,自给自足去,处理深度可达15m。
此种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是被广泛应用的,工程经验也就积累了。
2.3 DDC桩法
DDC桩法的另一名称叫做深层孔内强夯法,它工作的原理与灰土挤密桩基本上一样,DDC桩法具有能够使加固的深度更大、所获较高的承载力,填料的来原也更加广泛,并且能够部分以及将黄土湿陷的影响全部消除,关键是用料环保可靠,这是一项新型的环保技术。
2.4化学加固法
我国的湿陷性黄土地区,存在着很多性能很好的地基处理应用,熟练的运用化学加固法来加固地基,还可以增加实践经验,一般用硅化加固法和碱液加固来加固地基的方法。
3湿陷性黄土高填方路基边坡沉降的解决措施
1.换填土层法。
在具体施工时,会对换填土层施工法使用到,那这通常被使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填筑过程中的土质不太符合公路工程设计的要求,从而出现路基下沉等问题,那么这就能够应用换填土层法进行施工。
换填土层法顾名思义就是挖除原本会导致路基沉陷问题的填筑土质,并对符合相关施工要求的土质更换,那么在湿陷性黄土换填施工过程中,都会选用一些级配相对较高的砂砾土,或者塑性指数符合相关要求的土质。
在运用这一方法施工过程中,对于回填土挖补的面积需要不断扩大,并且要按照逐层挖掘的方式,从下往上,进行逐层填筑,并碾压密实,一般压实的密度要高于原路基压实的2%左右为最佳。
在重新填筑之前,还要对路基顶面进行夯实处理,对于台背填筑沉陷的段落,比如填筑透水性材料,就要进行相应的注浆施工,这样解决路基沉陷的方法会更加有效可靠。
2.筋土加固。
通常土工格栅为柔性纤维,其只能对拉应力承受,在受拉力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较大的伸长和蠕动,但不能承受压应力,就直接将其在土中的拉伸变形区分布,在土中将拉应力传递给格栅,让筋材作为抗拉的构件。
当加筋土一旦受到荷载作用之后,土工格栅和土体之间咬合镶嵌的摩擦阻力,就会制约土体中的侧向变形。
土工格栅本身有着较高的粘结固结作用,其和土体相互嵌固的效应会彰显出更好的抗拉性能,高抗拉性能会大大提升筋土的强度,从而有效提升其承受应力,缓解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情况。
土工格室通常就是由土工合成材料组装而成的,其有着材质较轻、耐磨且强度较高等特性,其加固基床主要就是利用格室的作用和填料建立一个整体,同时改善动应力分布情况,有效增强土体的强度和刚度。
3.成桩加固法。
一般情况下,成桩加固法有粉喷桩法、灰土挤密桩法等,对于处理10m以内的路基下的沉病害问题,尤其是在台背填土段,运用灰土挤密桩加固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施工方法。
灰土挤密桩就是对打桩机直接利用,从而将钢套管打入地基土层,再将其拔出,在土中形成一个桩孔,之后在桩孔中进行分层填入石灰土,并将其夯实成为一个灰土桩。
这种施工方法和夯实、碾压等竖向加密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灰土挤密桩是对土体直接进行一个横向的加密施工。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当套管在被打入地层之后,管周地基土会受到一个较大挤压作用,从而使管周地基受到一个较大的挤压作用,并让周围土地物理性质得到一个有效的改善。
当成桩后石灰土和桩间土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土壤的密实度,湿陷性会全部或者部分消除。
4.路基边坡处理。
通常三维土工网垫都是以热塑树脂为原料,支撑的一种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表面凹凸的网包层状结构孔网,其本身的弹性和强度比较大。
因为网孔含有一定的装土空间,其能够有效融合一些土颗粒和草籽等物品,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各种土粒和草籽的流失,从而对土壤起到一个良好的固化作用,防止土壤的流失。
另外土工网垫凹凸不平的表面,可以让风和水流在网垫表面产生小漩涡,从而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不仅如此,土工网垫的孔型结构,还能够有效提升土体的渗透性,有利于水资源下渗,也方便植物生根发芽,更好的
降低坡面的水流量。
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工网垫相互交织在一起,能够形成一个更加严密的保护层,可以有一定的抗冲蚀能力。
5)压力注浆施工法。
顾名思义,压力灌浆施工法就是对气压或者液压等措施直接利用,将浆液在相应的土层中注入,浆液有效渗入相应的土层缝隙中,再通过各种人工施工的措施,将原本湿陷性黄土地区转变为一个个新的、承载力较强的土地。
一般注浆加固类型有渗入性注浆、劈裂注浆和压密注浆这三种类型。
灌浆施工主要内容有灌浆压力、浆液浓度、灌浆量等,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选择以及控制灌浆
压力和浆液浓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灌浆压力的控制问题,就对施工质量起着直接的作用。
如果施工的压力过小,那浆液就无法射流到预期范围,这样就容易产生众多的空白区,那灌浆压力一旦过大,就会直接破坏原本的路基结构,抬升整个路面,甚至还会直接冲垮边坡,从而无法实现灌浆的目的。
4结束语
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地区,这个问题在工程建设中是无法预防的问题,此项目需要设计、施工、监理、业主单位四方都要认真对待。
湿陷性黄土的沉降具有一定的迟延性,所以这个问题不可避免,但因为问题不大,所以往往不被施工单位重视,一般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还是不均匀沉降,问题出现后,要想处理好往往会受到这样那样的条件限制,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不断优化设计,重视施工质量,严格执行监理制度,并做好工程的后期维护。
参考文献:
[1]李红霞.浅谈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对工程的影响.建筑工程,2014(10).
[2]周军.湿陷性黄土路基边坡沉降问题的解决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