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认识周长》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说课稿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意义,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合作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周长与生活的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周长的意义,通过探究和合作,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生动手操作等,直观展示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围成一个正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认识周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周长的意义,总结周长的概念。
3.学习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测量和计算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计算方法。
4.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行拓展训练。
苏教版数学三上《认识周长》ppt课件

2.下面哪些图形有周长,哪些没有,为什么?
(1) (2) (3)
(4)
(5)
(6)
周长:
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 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3厘米 4厘米 3厘米 1厘米 4厘米 5厘米 2厘米
4+3+5=12(厘米)
1+3+4+2=10(厘米)
树叶的周长怎么测量呢?
1.请你口算出它们的周长
2米 2.你能算出房子的 周长吗? 4米
2+4+3+4+2=15(米)
3米
灰太狼与喜羊羊沿着图形的边 沿比赛跑步,灰太狼说他跑的 路线要短些,你同意吗?
原来它们跑的一样长。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学习 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你能想办法量出自己的腰 围和大树树干的周长吗?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认识周长
儿童游泳池
游泳池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 的周长。
分别指出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 的边线,说一说什么是它们的周长。
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
三角尺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
请描出下面每个图形的边线。
1.哪条绳子的长度是奖状框的周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

24c m
16c m
4.选择合适的工具,量出家里桌面或板凳面的周长。
2 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 课本39页
3+4+5=12(c 3+2+3+1=9(
m)
cm)
你是怎样知道的?和同学交流。
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 时要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想办法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
课本40页
3.
你能说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厘米吗?
16c m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认识周长
一周:沿着边线,从起点到起点 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 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2 你能指一指每张书签一周的边线吗?
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Nhomakorabea指出下面物体的周长
1.分别指出数学封面、课桌面和三角尺一周的边线。
课本40页 2.描出下面每个图形一周的边线。
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苏州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表面的长度和宽度,以及周长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长度观念,他们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并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长度观念,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应用周长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周长的概念和应用。
2.操作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3.交流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及一些长度单位的小棒。
2.学具:准备一些练习纸,让学生进行周长的计算和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周长是什么。
通过这个导入,让学生对周长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围栏、围巾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周长。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用量尺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并记录下来。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州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工具(如尺子)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知识的重要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周长的意义,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让学生体会周长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学会用工具测量物体的周长,并能够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2.难点: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复杂图形的周长。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周长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模型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周长的概念。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4.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剪刀、绳子、图形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张白纸,一支笔。
3.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圆形的边界是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到圆形的边界就是它的周长。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周长》。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边界。
引导学生认识到,图形的边界就是它的周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直线、射线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知识,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周长的概念,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运用周长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观察中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尺、绳子、图形卡片等。
2.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把直尺,一张白纸,几根小棒。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操场、教室、花园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周长?为什么需要计算周长?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展示一些图形的周长。
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周长。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长是如何计算的?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白纸和直尺,围成一个任意形状的图形,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然后,各小组互相交流,分享计算方法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周长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如计算某个图形的周长,或者根据周长计算图形的尺寸等。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周长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进行交流讨论。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认识周长》的内容主要包括周长的概念、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周长,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周长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直观的操作和有趣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周长,感受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周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周长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周长的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了解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周长是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周长。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章节内容主要包括周长的定义、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及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几何概念。
但是,对于周长这个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周长应用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周长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操作活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实例图片、操作材料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圆形、正方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的边界是什么。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入周长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周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图形边界的长度,可以通过测量边长之和来计算。
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尝试计算周长。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活动,利用给出的实例和材料,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