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O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
【热点文章】柳景华:微导管技术在CTO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热点文章】柳景华:微导管技术在CTO介入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术者经验的增加以及各类导管器械的创新,CTO 病变的介入血运重建成功率逐渐提高,微导管技术在CTO 介入治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
微导管已成为CTO病变介入治疗,特别是逆向PCI治疗的必备器械。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微导管包括Finecross(Terumo公司)和Corsair(Asahi公司)两种,各有优势和不足。
Corsair微导管体部外径较大,若要在同一指引导管内增加其他器械(如球囊、血管内超声等),则必须使用7F或7F以上内径的指引导管。
它所提供的支撑力和稳定性要优于Finecross微导管,在逆向治疗,特别是经间隔支通道时,可提供更稳定的支撑,能避免微导管本身及导丝的来回摆动。
鉴于它与导丝间良好的融合性及顺滑性,对于细小、扭曲的心外膜侧支血管,Corsair微导管具有更好的通过性,其头端能与导丝良好地贴合,这有助于减少导管相关的小血管穿孔并发症。
然而,也是由于Corsair外径较大,在同一指引导管内同时应用其他器械时可能影响其推送性,在极端扭曲、钙化的血管中应用Corsair 微导管时,要警惕头端分离、断裂等。
Corsair 微导管最初是作为逆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侧支循环扩张器而出现,兼具微导管和扩张导管特点。
与Finecross 微导管相比,其在正向方式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通过CTO病变的能力要高,且可减少预扩张使用的球囊数量。
Corsair 微导管操作与T ornus 微导管类似,固定导引钢丝后逆时针旋转前进,顺时针旋转后退,但由于Corsair 微导管尖端非常柔软,不能作为不可通过病变的选择,不适用于严重钙化病变。
Finecross微导管是目前国内上市的综合性能最佳的微导管,分为长度130cm适合普通CTO病例,长度为150cm适合逆向CTO病例。
Finecross微导管尾端外径为2.6F,头端逐渐变细,顶端外径仅为1.8 F,抗扭折能力强,管腔内有聚四氟乙烯(PTFE)涂层,外涂亲水涂层,柔软灵活,通过性好。
CTO手术器械特点及功能介绍

慢性完全闭塞培训
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工具箱/辅助设备
仅供内部使用 IC-258012-AA
2014年7月
CTO工具箱
•所需器械 –前向导丝升级 –ADR –逆向方法 –并发症管理
2 页,共
仅供内部使用 IC-258012-AA
2014年7月
慢性完全闭塞工具箱
– 前向专用导丝 – 前向支撑导管 – ADR - BridgePoint – 逆向器械 - 导丝,corsair – 配件 – 穿孔套件
– 前向专用导丝 – 前向支撑导管 – ADR - BridgePoint – 逆向器械 - 导丝,corsair – 配件 – 穿孔套件
19 页,
仅供内部使用 IC-258012-AA
2014年7月
加强导引支撑
A.120厘米近端海波管轴管 B. 不锈钢项圈嵌于聚合物中 C. 1.45毫米(0.057英寸)内径 D. 以1:1编织 E. 25厘米导引导管节段 F. 亲水涂层 G. 标记带 H. 无创尖端
14 页,
仅供内部使用 IC-258012-AA
2014年7月
逆向支撑
• Corsair™ 导管 – Asahi Intecc
• 150毫米器械适用于逆向支撑
• 锥形远端尖端以及旋转器械的能 力使得Corsair成为跟踪逆向侧支 通道的很有效工具
15 页,
聚
• 1.5毫米(或更小的)球囊
2. Finecross™ 微导管 -Terumo
• 130,150厘米 • 1.8 Fr • 可输送性,灵活性
3. Corsair™ 微导管 - Asahi
9 页,共
仅供内部使用 IC-258012-AA
入门必备!关于CTO的9条介入路径与评分全攻略

⼊门必备!关于CTO的9条介⼊路径与评分全攻略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是指冠状动脉TIMI 0级⾎流持续时间超过3个⽉以上的病变。
CTO被称为冠状动脉介⼊治疗'最后的堡垒'。
因为其⼿术难度⼤,耗时长,成功率低,并发症⾼,以及对长期效果存在疑虑等问题,导致CTO的介⼊治疗曾经⼀度出现减少的趋势。
随着⼤量关于CTO介⼊治疗⽂献的发表以及CTO专⽤器械的不断涌现,CTO的介⼊治疗出现了明显的改变。
⾸先,⼿术成功率明显提⾼,应⽤CTO专⽤器械结合逆向开通等先进治疗⽅法使CTO的开通率能够超过85%~90%,接近⾮闭塞病变的⼿术成功率。
其次,研究证明开通闭塞⾎管可以改善左⼼室功能,延长患者寿命,并且随着药物⽀架的⼴泛应⽤,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最后,⼿术并发症也已经控制到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CTO的介⼊治疗⼜成为热点之⼀。
虽然CTO的治疗成功率明显增⾼,但仍然是最富有挑战性及最容易失败的⼀类冠状动脉病变,所以预测CTO病变介⼊治疗的难度及成功率成为介⼊专家⾮常关⼼的问题。
02 J-CTO评分:⼀时风潮或是远航灯塔?⽇本多中⼼CTO注册研究(the Japanese Multicenter CTO Registry,J-CTO)评分最初由Morino等提出的,⽤于预测导丝30分钟内成功通过CTO 的可能性。
J-CTO评分由五个独⽴⾎管造影性参数(每1个计作1分)组成,包括既往尝试开通失败、造影可见严重钙化、闭塞节段成⾓≥45°、钝头样闭塞残端以及闭塞段长度>20 mm。
根据评分结果将CTO病变分为容易(0分)、中等难度(1分)、困难(2分)和⾮常困难(≥3分)。
J-CTO评分被⽤作预测CTO病变PCI成功的可能性,但另外⼀些研究显⽰J-CTO评分在预测CTOPCI技术成功⽅⾯价值有限。
与Christopoulos等的研究结论相似,我们发现J-CTO评分越⾼,正向内膜下重回真腔技术和逆向技术使⽤率越⾼。
CTO介入治疗策略的选择(蚌医附院)

Proximal cap ambiguity
Yes No
IVUS-guided entry
No
Poor quality distal vessel
No
Yes
Interventional collaterals present
Dissectionreentry (CrossBoss / Stingray
Features favouring early use of dissection-reentry: • Ambiguous course in CTO • Length > 20 mm • Tortuous CTO segment • Heavy calcification • Length > 20 mm • Previous failed attempt
Consider stopping if > 3 hr; 3.7x eGFR ml contrast; Air Kerma > 5 Gy unless procedure well advanced.
AP CTO Club PCI Algorithm
Careful analysis of coronary angiogram / MSCT
In-stent restenosis Use of CrossBoss as primary crossing strategy Yes
Proximal cap ambiguity
Yes No
IVUS-guided entry
No
Poor quality distal vessel
CTO介入治疗的正向导丝技术

CTO介入治疗的正向导丝技术
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 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
韩雅玲
2011.4.16 沈阳
CTO PCI的失败原因
导丝不能通过 内膜下夹层 穿孔 球囊不能通过或者扩张 血栓形成
63% 24% 11%
2% 1.2%
CTO PCI失败的最常见原因是导丝无法通过病变
Kinoshita I, et al. JACC 1995;26:409-411
了解导丝选择的原则
首选导丝 大部分病变选Miracle 3~4.5、Cross IT 100~ 200、 Pilot 50~150;如血管扭曲钙化宜选Pilot 150~200 更换导丝 不同手术步骤对导丝的需求不同,术中可能需用 换导丝;普通导丝失败后建议换硬度更高弹簧圈导丝 (Miracle 6~12, CrossIT 300~400)或亲水滑导丝(Shinobi Plus, PT2MS, Pilot 200,Field 等),仍有50%以上成功率 专用导丝 CTO专用导丝Miracle 3~12, Conquest 及 Conquest (pro)综合性能好,有经验者可作首选导丝
正确选择导丝-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熟悉CTO常用导丝分类和特性
亲水超滑导丝 : Pilot 50~200 , PT2 MS , Whisper, Fielder, Crosswire NT
高阻力和迂曲血管 适合穿越微孔道 易进入内膜下及假腔 触觉和头端控制较差
疏水缠绕型导丝 : Cross IT100~ 400, Miracle 3~12g, Conquest
微导管配合下的导丝尖端塑形
为了提高通过性,第一弯应 尽量小( 30~45°),最大60° 从尖端下方1~2mm处开始塑形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基本器械的选择

・贝朗专家讲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基本器械的选择吕树铮!宋现涛!!选择正确的病例、合适的手术器械以及术者熟练的操作技巧是保证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的三大关键因素。
本文就&’(基本器械的选择谈谈笔者的体会。
")导引导管的选择:选择导引导管必须考虑的因素是导引导管与冠脉开口的同轴性、支持力、冠脉内压力(内径大小、侧孔)。
因此第一术者术前必须仔细阅读冠脉造影影像,分析冠脉开口解剖特点、升主动脉根部大小、病变的部位及性质。
(")前降支:对于大多数起源正常的前降支病变,选择*+,)#导引导管可满足手术要求;如果左主干开口较高或主动脉根部较小,可选择小一号的*+导引导管;如果左主干较短,短头的导引导管可提供更好的同轴性选择;对于闭塞病变、扭曲钙化病变等需要强支持力的情况,-./0123、456、75等导引导管可提供较强的被动支持力。
($)回旋支:因回旋支血管与左主干的成角关系,往往造成*+导引导管与回旋支的同轴性不佳,而一旦进入左主干,轻柔的顺时针旋转*+导引导管可以获得稳定的同轴向插入;当主动脉根部扩张或*+,)#导引导管头部指向前方时,选择*+8)#是可行的;对于成锐角或开口位置较靠下的旋支可以考虑使用-.9 /01230:;2导引导管。
(<)右冠脉:解剖变异较大,而且右冠脉开口病变多见,如导引导管操作不当可直接造成开口的撕裂,因此选择导引导管应更加慎重。
对于水平方向的右冠脉及大部分近端病变,*=,)#即可;当开口朝上呈牧羊钩状时,*=的管尖与右冠脉开口不能同轴,导丝和球囊或是受阻或是根本不能通过钩状近端,更换-./0123或>?@A:B9C2D@A会更好。
(,)冠脉起源异常:左冠脉开口起源于右冠脉或右冠状动脉窦是最常见的冠脉畸形,选用-./0123!常可获得成功;右冠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时,可选用-./01230:;2。
如果常规导引导管不能到位,不要盲目、重复操作,应进行升主动脉造影或复习左室造影图像,将有助于发现冠脉开口。
CTO病变表现、介入治疗技巧和处理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CTO操作常见的失败原因
➢ 导丝不能通过(85%)
对侧造影能够显示导丝是否在血管真腔
↑
↖
当第一根导丝进入夹层时: 平行导丝技术
平行导丝技术
← 导丝在血 管腔外
平行导丝技术
←
第二根导 丝进入真
腔
平行导丝技术要求的技巧
1. 远端管腔显影良好 2. 避免两条导丝缠绕 3. 建议使用头部性能好的导丝
2006-08-27 北京首都机场
逆向导丝法
逆向导丝法
包括不能穿透闭塞近端/远端纤维帽,进入假腔,或穿孔
➢ 球囊不能通过(10%) ➢ 不能扩张病变(5%)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CTO病变介入治疗成功/失败的 预测因素
对病变的了解不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或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就 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
CTO病变介入治疗技巧
1. 常见的失败原因 2. 容易成功病变(病例)的选择 3. 器械的选择 4. 方法的选择 5. 何时应该停止手术 6. 药物支架的效果 7. 并发症的处理
Amplatz指引导管增加支撑力,利于球囊通过闭塞段
JR 4.0指引导管时1.5mm球囊不能通过
Source: Cardiac Data Resources, The BLG Group
冠脉介入治疗的基本器械选择(一) (1)重要

0.091
0.088
0.091
9F
0.103
0.098
0.101
了基础。 1.4 导引导管的选择 1.4.1 基本选择原则
导引导管的选择要求造影显示同轴性好、支持力
10F
0.110
0.112
好及冠脉内压力好,基本选择原则应依据冠脉开口的
1.3 导引导管进展
解剖特点、升主动脉根部大小及冠脉血管大小、部位。
按结构分类分为短头、带侧孔、大腔 (ZUMA)。表 1 是 特殊形态的导引导管,如 JFR,RCA,LCA 等。
常用导引导管内腔直径对照表
1.3.2 外径和内腔趋向于更小的外径和更大的内腔
适合不同冠脉的解剖特点,因此还有多种不同构
由于冠脉介入器械逐渐细微,要求导引导管外径尽
形的导引导管,表 2 为常用导引导管结构分类及用途 量地变细,以便对血管创伤更小。目前最常用的导引
收稿日期:2007-03-13 作者简介:陈韵岱,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心内科副主任
.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年第13卷第4期 Vol.13 No.4
万方数据
专题 ( 心血管介入 )
技术
Thematic Forum(Cardiac Intervention)
表 2 常用导引导管结构分类及用途对照表
的导引导管可获取最大的内腔,如 Zuma(Medtronic)8F 内腔为 0.091 in,7F 为 0.081 in,6F 为 0.070 in. 更大的 内腔无疑为介入治疗应用最小的直径的导引导管提供
5F
0.058
0.056
6F
0.070
0.067
0.068
7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O介入治疗的器械选择
1、 指引导管选择
有必要使用能提供优良支持力和同轴性的指引导管。
对原发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病变而言左冠Amplantz能提供优异的支持力,如果使用Judkins或多功能指引导管,则应该采用"深插"的手法以提供额外的支持力(图 1)。
当股动脉途径PTCA操作失败时,采用经左侧肱动脉途径深插导管能增加支持力,但是很少有必要这样作(图 1)。
有时使用另外的导管行对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侧支循环血流有助于再血管化治疗成功。
表一 根据靶血管走向选择指引导管
血管走向保持同轴的导管尖端形状
高位发出
左Amplatz导管,EL Gamal导管,Hockey Stick导管,IMA 导管或geometric右冠导管;经左侧肱动脉途径能获得最佳支持力。
显著低位发出
多功能导管或Amplatz导管,如果使用Judkins右冠导管,可能需要深插导管以获得更大的支持力(图1)
右冠状动脉
平行发出JR4,Hockey导管,或者右冠Amplatz导管左冠状动脉左Amplatz导管或者geometric左冠导管
图一 深插导管技术
2. 常用的血管成型术导丝
通过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常用方法是使用强度逐步增加而可操作性强的多个导丝。
一些术者开始习惯使用硬导丝或者滑导丝,因为软导丝通过闭塞病变的成功率仅仅为30-50%,笔者习惯在完全闭塞病变中避免使用单轨球囊系统,原因是较差的球囊示踪性和不能快速交换导丝。
如果存在侧支循环,则晚期显影图像能有助于估计阻塞长度,证实远端血管走行,并能帮助导丝走行在真腔中。
Ultrafuse-X导管(波士顿科技公司)
该导管很适用于这种病变,因为它能不用改变导丝位置就能将造影剂注射到远端,在通过病变过程中不要过渡的旋转导丝,防止导丝尖端断裂。
如果导丝卡在病变处,应该回撤导丝并重新定位,而不是在阻塞部位强力推送。
一旦导丝通过阻塞部位,首先在球囊扩张前应该证实其在腔内位置。
导丝位置合适的线索包括,导丝能自由旋转并能很容易的推送和回撤。
证实导丝在腔内位置可以通过指引导管、球囊中心腔或者阻塞部位远端的交换导管注射造影剂,导丝位置不正确的线索包括不能自由旋转导丝,不能推送球囊或者交换导管通过病变处,如果能观察到后者这些现象,导丝可能在内膜下或者在管腔外小的桥状侧支内。
在任何这些情况下都不应该扩张球囊,因为可以增加夹层或者血管穿孔的危险性。
亲水导丝
滑导丝和其它亲水导丝被成功用于外周和冠状动脉成型术中,因其灵活性、扭动阻力低和润滑性而大受欢迎。
一些小系列研究显示滑导丝在常规导丝不能通过的阻塞病变中成功率在30-60%,许多厂家生产的亲水导丝成功率也是如此。
Magnum-Meier再通导丝
这种头端呈球状的导丝有0.014", 0.018", 0,021"多种尺寸,导丝主体为不锈钢干部,远端柔软部分由钨合金构成,导丝头端呈1mm的橄榄形,导丝设计特点是增加推送性能和减少导丝走行于内膜下的通路。
目前Magnarail球囊(单轨球囊)和Magnum-Meier over-the-wire球囊是仅有的适合0.021"球囊系统。
几个观察性试验和随机研究并没有证实该种导丝比常规PTCA导丝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3、球囊导管的选择
Over-The-Wire系统
尽管有多种on-the-wire和单轨球囊导管,一般仍然推荐使用over-the-wire 球囊导管,原因是易于交换导丝、球囊尺寸大和示踪性好等优点。
如果球囊通过阻塞部位困难,增加指引导管的后座支撑力的操作可能有帮助,在球囊到达阻塞部位时,对球囊导管持续性加压比短促冲击阻塞部位(捶打动作)更易于成功通过病变,后者一般不会传递额外的作用力。
如果无法估计出参考血管的直径(因为远端血管为侧支循环充盈),则可以使用大内径的球囊。
对于严重钙化病变来说,可以选用高压球囊,但球囊的原料构成没有特别的好处。
如果病变很硬,球
囊不能通过,使用旋磨可能有一定帮助,在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前一定要证实导丝在真腔内。
固定导丝-球囊系统
固定于导丝的球囊系统一般不首先考虑,因为这种球囊系统推送性、示踪性和可调控性差。
但是因为这种系统的球囊内径非常小,当over-the-wire球囊通过完全闭塞病变失败时也可以考虑偶尔使用。
当使用固定导丝球囊系统时,在该系统取出时应该跨越狭窄处放置一个保留导丝以保持远端通路。
4、PTCA导丝跨越慢性阻塞性病变时的特殊器械
激光导丝
一种0.018"激发二聚体激光导丝(PrimaWire, Spectrannetics)已经被用于常规导丝不能通过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再血管化治疗,使用这种导丝需要精确的技术和慎重的病例选择以避免严重的夹层和穿孔。
仅仅很少一部分完全闭塞病变适用于这种激光导丝,因为它仅限于直血管中的短阶段闭塞病变,为了安全的使用这种技术,需要多个垂直角度造影和对侧造影以确保激光导丝走行在主支血管内并沿其轴向走行。
如果有对侧侧支循环存在,应该从对侧股动脉再插入第二个指引导管以证实闭塞远端。
即使是阻塞部位部分穿透也能使一般导丝通过,一旦形成所需的通道,则使用PTCA或其它措施治疗病变。
一些观察性和随机临床试验显示激光导丝对顽固的完全闭塞病变有一些好处,但是也有较高的冠状动脉穿孔和心脏填塞发生率。
超声探针
通过球形头端导丝传递震动性能量的治疗性超声导管现在被用于完全闭塞病变的再血管化治疗中,正在进行的试验包括欧洲多中心CRUSADE试验,希望能证实这一措施的机制和近期及长期预后。
震动血管成型术
这一技术是将导丝和一种机械震动能源连接在一起,当起动时,该能源能对推送中的导丝产生快速的震动。
一项研究显示在18个常规技术不能成功的顽固性CTO病变中,震动血管成型术的成功率是78%。
ROTACS
这是一种低速旋转血管成型系统,这种由电池提供能源、穿导丝导管系统由几个螺旋状不锈钢线圈、一个聚乙烯或聚烯烃鞘和一个1.3-1.8 mm的橄榄形球状头端组成。
使用8F指引导管,ROTACS沿常规血管成型术导丝输送直至穿过闭塞部位。
在移出导丝后,打开电源开关,使导管以2000rpm的转速旋转给导管持续的前向力,导管的中心腔用来注射造影剂。
如果还不能成功则导管的鞘可以提供额外的支撑力。
如果导管通过闭塞病变,则将导丝再次进入ROTACS系统并
交换为常规球囊导管,这一系统可以用于闭塞12个月的病变。
BAROCCO研究是随机研究100例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中,ROTACS和PTCA的疗效,结果显示ROTACS成功率是40%,而PTCA成功率是52%(P=NS),而PTCA
在ROTACS失败的病例中成功率是50%,PTCA失败的病例ROTACS成功率仅仅是17%。
研究者总结说ROTACS初步的试验结果并不比PTCA优越,当也可以在PTCA 失败的病例中试用。
目前这种器械很少使用,在美国也没有上市。
有助于导丝通过的器械策略
开始时使用1.5mm表面涂膜的球囊导管(或输送导管)和0.014"中等硬度导丝通过病变,球囊置于导丝的尖端以增加导丝的力量和扭转性。
如果需要时推荐使用穿导丝球囊而不是单轨球囊,原因是前者能更容易的交换导丝,而且后者的球囊直径较大。
如果开始使用的中等硬度导丝不能通过病变,可以换用硬度更大的导丝,180度旋转导丝、前后运动有助于导丝穿过病变。
如果导丝运动有阻力,则应该将导丝撤出并重新试通过病变,而不应该强力通过病变。
使用球囊产生持续性的前向压力比对阻塞病变"轻叩"动作更能通过病变,后者不会有额外的力量。
一旦导丝进入到远端管腔,其头端应该能自由的运动而且导丝能顺利的推送或回撤。
如果对导丝在管腔内的位置有疑问,通过同时行另一侧正常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侧支循环能观察到病变冠状动脉远端。
如果导丝不能自由旋转和顺利推送或回撤,则可能进入到了血管内膜下或血管腔外的小的侧支中。
如果较硬的导丝通过病变失败,那么可以换用亲水性导丝,如超滑导丝或Magnum导丝,后者是适用于这一情况下的专用导丝。
其它的一些表面涂膜的导丝,如带有钨丝头端的Crosswire导丝(Terumo)、 Choice PT Plus(SCIMED)、Jagwire(波士顿科技公司)或者带有铂头端的Roadrunner(Cook),这些导丝都有助于通过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