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理论税收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税收讲义PPT课件

税收讲义PPT课件

21
由于增值税实行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
税款的制度,因此对纳税人的会计核算 水平要求较高,要求能够准确核算销项 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但实际情 况是有众多的纳税人达不到这一要求,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将纳税人按其经营规模大小以及会计核 算是否健全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 纳税人。
11
按税收管理权和税收支配权分类
中央地方共享税

国内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 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 城市建设维护税 印花税(对证券交易征收的94%归中央政府)
12
纳税义务人

我国对纳税义务人的确定同时实行地域管辖权和居民 管辖权 地域管辖权:一国政府只对纳税人来自或被认为来自
方法一:按课税对象不同,我国现行税制分五类共24种 税。 流转税(4):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 所得税(5):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资源税(4):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 耕地占用税 财产税(6):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车船使 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车辆购置税 行为税(5):(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宴席税)、 城市建设维护税、印花税、屠宰税

本国境内的全部所得或存于本国境内的财产行使征税
权力,而不考虑所有者是否为本国居民或公民。

居民管辖权:一国政府只对属于本国居民的全部所得 和财产征税,而不考虑其所得来自境内或境外,以及 财产座落何处。
13
三、税制构成要素
1)、纳税人:课税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与之相关的概念:纳税人、 负税人 代扣代缴义务人和代收代缴义务人 2)、课税对象:课税客体,据以征税的依据。是税制的 基础性要素,也是区分税种的标志。按照课税对象的 不同,我国税制中税种主要有:流转税、收益税、行 为税、财产税、资源税五大税种。 相关的概念:税源、税基、税目 税源:税款的最终来源,表现为各种收入。 税基:计税依据,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税目:针对课税对象规定的具体征税的类别和项目。

税收基本理论

税收基本理论
第一章 税收基本理论
本章共四节: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税收职能与税收政策 第三节 税收原则与税收效应 第四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一、税收概念 国家为了满足公共职能的需要,凭借社会
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 与单位与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地、无偿地、 定量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体现国家 与纳税人之间以法律为准绳结成的一种特殊分 配关系。
• 宏观税负指标:GDP税负率、NI税负率 • 微观税负指标:纯收入直接税负担率、
总产值税负率、增加值税负率、净产值 税负率
#
三、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 税收征收管理能力
#
四、税负转嫁
• 税负转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 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进货价格的方 法,将缴纳的税款转由购买者或商品供 应者负担的一种经济现象。
5305.85 6205.80 7335.97 8624.83 9553.48 10820.31 13042.74 15833.16 17682.69 21201.13 26355.07 31649.01
95.57 96.26 96.11 95.37 95.18 95.33 97.11 95.78 96.12 96.53 97.58 97.53
#
税收的“三性” :
1.强制性:征税凭借社会公共权力, 借助法律。
2.无偿性: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 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3.固定性:用法律形式明确规定。
#
三、税收与利润、规费的关系
• 税收与利润、规费等国家财政收入的其 他形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
税、利、费的比较:

税收基本理论

税收基本理论

现 阶 段 税 收 的 作 用
税收制度
简称税制,是国家依据 税收分配规律制度的、 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 税收征纳关系的规范, 是税务执法机关的征税 依据和工作规程。它包 括国家各种税收法律、 法规、条例、实施细则 和征收管理制度等。
税法是国家依据税收分配规律制定的,明确
国家与纳税人在征收和缴纳税款方面的权利义 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统称,是国家法律、法规 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 政 府 的 角 度 看 待 征 税 的 原 因
•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 国家调节经济的手段 • 在对外经济交往中是维护国家权 益的重要手段
(一)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国家是以执行社会公共职能为基础的行政权力机关。它担负着为社会 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责,如国防、安全、教育、科技、文化、卫 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公共物品有些完全由国家出资,有些 由国家部分出资。资金从何而来呢?只能从社会成员(居民或经济组织) 手中取得,由社会成员来负担。 国家从社会成员手中取得收入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地租、捐献、摊派、 利润、货币发行、规费、罚没等。政府取得的财政收入最终主要采取何种 形式,取决于社会公共需要的特点。社会的公共需要是一种经常性的、相 对稳定的、规模较大的需要。这就要求要有经常性的、稳定的、数量较大 的收入来满足,即税收。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按照一定的标准,强 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征收一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以取得财政收 入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相比之下,国家通过课征税收取得财政收入是最佳的方式。征税 实质上是人们将自己所实现的收入的一部分无偿转移给政府支配。 这样做的结果,一是不会凭空扩大社会购买力,引起通货膨货膨胀; 二是国家不负担任何偿还责任,也不必为此付出任何代价,不会给 国家带来额外负担;三是税收是强制征收的,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制 定法律向其管辖范围内的任何人或任何行为为课征任何数额的税款, 故可使国家财政支出用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形成充足的资金来 源。

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

公共经济学-税收理论
“每一个国家的人民对支出政府的交纳,应当 尽可能地和他们各自的能力成比例,亦即和他们在 政府的保护下各自享有的收益成比例。”
现代税收理论中税负担分配的公平原则:
(1)利益原则(Benefit Principle):税负担的分配应当
和纳税人从这种税收的使用中得到的利益联系起来。由于 政府的税收是用来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因而应当按照个 人或家庭享用公共产品与劳务所获得的利益来确定税负担 的份额。缺陷:因为公共产品与劳务具有非排他性消费性 质,所以难以在个人之间准确划分从公共产品与劳务的消 费中获得的利益。利益原则更不能适合政府用于再分配性 质的支出,如贫困救济支出就不能要求受救济者按照个人 所得到的利益来分担这一支出的份额。
税收的本质:
个人、家庭、企业等创造的国民收入或国 民财富的转移。
一种交换,即国民向政府让渡他们个人对 自己占有的经济资源、经济成果的部分控 制权,借以换取政府予以的各种形式的保 护和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
二、税制要素
税制要素,即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对 什么征税、向谁征税、征多少税和如何征税 等税法的基本内容。
对经济税基征税,会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 改变人们在可以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即发生替代 效应。人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来尽量减少纳税。
如:对利息收入课征较高的税,会影响人们对储蓄的 积极性,改变人们在现在消费与将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2)非经济税基(Non-economic Tax Base)——指和 人们的经济行为无关的征税对象。
税收的社会正义原则理论意义在于矫正私有制下的 财富分配不公的现象。对以后的公平税负的理论和 所得税制度的发展,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税务行政原则。在税收制度设计时,

《税收理论》课件

《税收理论》课件
04
税收效应分析
适度的税收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
资源分配
产业结构调整
税收可以调节资源分配,引导资源流向高效率的领域。
税收政策可以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从而调整产业结构。
03
02
01
税收可以通过累进税制等方式,将收入从高收入人群转移到低收入人群。
收入再分配
通过税收再分配,可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征管的信息化
简化纳税程序,提供便捷的纳税服务,降低纳税人的纳税成本。
税收征管的便民性
06
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因行使各自征税权力而形成的征纳关系,并由其纳税人及各国政府共同参与缴纳税款的过程。
总结词
国际税收涉及到国家之间的税收关系和税收分配,其特点包括跨国性、复杂性、协调性和规范性。跨国性是指税收涉及到多个国家,需要各国政府共同参与;复杂性是指国际税收涉及多个因素,包括税收管辖权、税收抵免、税收协定等;协调性是指国际税收需要各国政府进行合作和协调,以避免重复征税和税收歧视;规范性是指国际税收需要遵循国际税收协定和国际税收惯例。
财政政策原则是指税收应服务于国家财政的需要,为国家财政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03
税收负担
指纳税人因缴纳税款而承担的经济负担。
税收负担
按照税负能否转嫁,可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按照税收负担与纳税人的经济负担能力之间的关系,可分为量能负担和受益负担。
税收负担的分类
税收负担率、税负差异率、税负弹性等。
税收负担的衡量指标
税收负担转嫁
纳税人将其所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经济因素
社会因素
政策因素
法律因素

第一章税收基本理论

第一章税收基本理论

第一章 税收基本理论不定项选择题1、税收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 A 生产 B 消费 C 分配 D 交换2、税收是一种以( )为主体的分配活动 A 国家 B 财政机关 C 纳税人 D 税务机关3、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 )A 财产所有权 BC 财产所有权和国家行政权 4、 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 利润 B 规费 C 税收D 公债5、“公需义务说”认为,税收是()A 政府用于补偿公共产品的生产费用的成本B 国家向人民征收的用于公共目的的收入来源和财力基础C 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支出需要D 个人在向社会领取收入时所作出的扣除 6、关于税收的本质,( )是从5 0年代起在我国较为流行的一种学说A 公需义务说B 国家需要说C 公共品补偿说D 社会扣除说7、 下列财政分配方式中,以强制、无偿方式取得的是()A 税收B 公债C 规费收入D 国有资产收入 8、 ( )是我国税收的雏形阶段 A 初税亩 B 贡、助、彻 C 一条鞭法D租、庸、调9、 ( )是我国农业赋税制度从雏形阶段向成熟阶段发展的标志。

A 贡、助、彻 B 初税亩 C 一条鞭法 D 租、庸、调10、 推动税收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 国家职能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C 经济体制的发展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 11、 ( )是税收由不成熟形态发展为成熟形态的标志。

A 贡 B 助 C 彻 D 初税亩12、 当代中国税收确立方式属于()A 自由贡献时期B 专制课征时期C 立宪协赞时期D请求援助时期13、 构成公共财政理论的一部分,揭示税收本质的学说是( )A 公需义务说B 公共品补偿说C 国家需要说D 社会扣除说 14、税收起源于()环节国家行政权 D 以上都不是)A 原始社会B 奴隶社会C 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5、税收分配对象主要是( )A 社会总产品B 国民生产总值C 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D 国民收入 16、 ( )认为“税收是政府用于补偿公共品的生产费用的成本。

财政学第九章 税收基本理论

财政学第九章  税收基本理论
2. 税收为什么具有强制性 3. 税收的强制性是相对的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二)无偿性 1、无偿性的概念:是指国家征税以后,税收 就归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原纳税人,也不 直接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和代价。 2、税收为什么要具有无偿性 3、税收的无偿性是相对的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三)固定性 1、固定性的概念: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 形式,事先规定对什么征税及征税的额度, 这些事先规定的事项对征纳双方都有约束力 而不能随意变动。 2、税收的固定性也是相对的
以纳税人的特殊行为 (需要特别抑制的行为) 作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资源税、土地使用税 等
印花税、屠宰税、筵席 税等
(二)按税收负担能否转嫁,可分为直 接税和间接税。
本分类法旨在分析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
第一节 税收概述
(三)按税收的计量标准分类,可将其分 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1、从价税:是以课税对象的价格为计税 依据的税类。
❖ 1.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 行政效率原则是指筹集和管理税收的有 效性,这种有效性是以税收征收成本最 少为标准判断的,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征 收成本取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
❖ 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检验税收本身的效率, 可以通过一定时期直接的征税成本与入 库的税收收入之间的对比进行衡量。
(二)税收效率原则的内容
四、税收中性问题
(一)税收中性的概念
❖ 1.概念
❖ 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 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 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2.含义
❖ 税收中性包括两层含义:
❖ 一是国家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以税 款为限,尽可能不给纳税人或社会带来 其他的额外损失或负担;
❖ 二是国家征税应避免对市场经济正常运 行的干扰,特别是不能使税收超越市场 机制而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因素。

税收的基本理论

税收的基本理论

第四讲税收的基本理论第四讲税收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税原则课税原则是规范分析,征什么税、征多少、怎样征税的设计原则。

一、课税原则历史回顾(一)威廉•配第的课税原则公平:纳税人能力不同,税收负担适当不同;便利:征收的手续、程序、方法药简便符合纳税人的习惯和客观条件;节省:尽量节约征收成本。

(二)尤斯蒂的课税原则最高原则是国库原则。

其余六项P67页(三)亚当•斯密的课税原则第一次系统化研究了课税的原则。

斯密认为大规模的税收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具有负面作用,应当限制各个部门的规模,尽可能低、定量化地制定预算规模。

1、平等原则其核心是税收对于人人平等,按照负担能力比例征收,不能改变财富分配比例。

2、确实原则对于纳税时间、地点、手续、数额都要明确规定,并且不能随意更改。

也就是说需要制度化和法制化。

3、便利原则税收制度尽量使得国民感到方便。

P69页。

4、最少征收费用原则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越小越好。

(四)瓦格纳的课税原则1、财政政策原则充足灵活地保证国家经济开支需要:①收入充分原则税负须满足国家开支,不够则增税;②收入弹性原则随着经济增长税收收入自动增加。

2、国民经济原则不能危及税源,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①本所得或财产所得为税源;②税种选择原则一选择难以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3、社会公正原则对于税收负担在各个阶级和阶层的纳税人之间的分配应该遵循普遍原则(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纳税)和和平等原则(按照能力纳税,累进税率)。

4、税务行政原则税法的制定与实施应当便于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①确实原则(同斯密)②便利原则(同斯密)③最少征收费用原则(税务征集和纳税人的成本都最小)。

二、现代课税原则现代课税原则效率标准经济效率税收中性。

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制度效率征纳双方成本最小:质量指标、成本指标公平标准横向公平如果征税前两人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纵向公平如何“公平”对待福利水平不税源选择原则以国民所得为税源,不能以资相同的人运行;不影征税以后呢?涉及响私人部福利水平到价值判门原有资也是相同断;更为复源配制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基点,必须落实在政治过程中单个的个体—— 投票者(选民)、政治家、官僚等的决策分析 上。 (二)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最基础的假设前提, 即现实中的人是利己的、理性地追求自身效用 或利益最大化的。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个人在政治过程中也 是经济人。不论是在经济市场上还是在政治市 场上,他们的行为动机都是一样的。 在对选民行为、政治家行为、官僚行为和 利益集团行为的分析中,经济学假设都得以坚
4
公共选择理论采用的方法却是经济学的方法 论。因此,公共选择论(Public Choice Theory) 可以定义为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学研究,即把经 济学运用于政治科学的分析(缪勒 1999 P4)。 二、公共选择研究方法论 由于公共选择论是研究政治的经济学,采用 的是经济学的方法论,因此,它是在坚持主流经 济学的经济人假设、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将 其应用于政治交易过程的分析。 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交易政 治构成了其研究方法论的三要素。
9
三、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策在公共选择下, 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是通过投票来表达的, 进而形成决策并转化为行动,由此决定了财政 决策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在公共产品决定的公共选择过程中,个人 只能通过投票选举代表,然后由代表们去投票 决定公共预算,即公共产品的供应及其税收的 来源与水平。 公共选择下的财政决始终面临两个问题: (一)偏好的显示问题 即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如何通过 有效的机制将其真实地表达出来。
第三章
公共选择
选择(决策)是经济学永恒的主题。一个 社会要选择稀缺资源在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间 配置的比例,也要选择在不同公共产品间配置 的比例。 与市场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不同的是, 由于非排他性及其免费搭车问题的存在,公共 产品本身并无直接的市场价格,也无从通过市
1
市场提供,这就为公共产品供给效率的经 济学分析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市场失效是财政介入的逻辑起点。然而, 市场失效并不意味着政府就一定会成功。为此, 政府能否有效配置资源,能否有效履行其职能, 还必须对公共产品供给的财政这一非市场决策 机制及其背后的政治过程进行分析。
13
机制,即实现偏好的有效加总机制。 在民主社会下,偏好的加总机制也就取决于 投票规则下的决策机制。如一致同意规则,多数 票规则等,其中简单多数票规则又是最常用最常 见的偏好加总规则。 公共选择的理论分析表明,再有效的投票制 度,也无法实现将每个人偏好完全真实地显示并 进而无扭曲地加总,来满足这一条件从而实现完 全的帕累托效率。 经济学家认为,在一定的投票规则下,如果 社会成员能就公共产品的供给量及相应的税收分 摊达成协议,就意味着实现了政治均衡。
11
(1)如果人们要承担的公共产品成本取决 于自己所显示的对公共产品的评价,就很可 能隐瞒真实的偏好以少负担成本。 (2)在与投票有关的信息成本较高,而 自己一票无关紧要下,可能放弃投票从而不 主动显示自己真实偏好,这被称为“理性的 无知”。 (3)投票交易等策略性的行动的存在, 会使个人对具体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不真实。 (4)政治过程的结果所反映的,可能不 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特殊利益集 团的利益,即少数可能战胜多数。
10
偏好显示问题虽然有投票机制作为人们对公 共产品的偏好表达机制,但这一机制未必能充分 和有效发挥作用。 由于效用在各人之间的不可比较性或偏好强 度的不同,不等于该项目的总收益一定会超过总 成本,从而也未必是有效率的。 即使单个个人有机会充分表达自身的偏好, 个人也未必能真实地将其偏好表达出来,其中主 要的原因可能有:
3
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简单而有效的价格机制。 对公共产品而言,由于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 特性,决定了个人不愿真实显示自己的偏好,也 不存在市场价格体系去揭示个人的偏好,由此使 得建立在私人选择基础上的市场过程的失效,必 须通过政治程序将个人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转换成 集体行动来实现。这种机制和程序就是公共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要研究的,就是公共选择问题, 即对非市场决策的政治过程进行研究。
12
公共选择下财政决策所出现的这种问题, 在私人产品的私人决策下是不可能出现的。 (二)偏好的加总问题 即当每个个人对公共产品给予不同评价, 并显示出其不同偏好时,如何将这些观点集中 起来进行权衡,以形成最终的决定并在最大程 度上反映选民的意愿。 偏好加总问题由于个人之间的偏好和愿望 不一致,在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提供多少 上存在着利益的冲突,因而需要有一套协调的, 将不同偏好下的信息汇集起来作出决策的
5
(一)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这是在方法论上与集体主义相对应的方法, 这种个人主义的方法论认为,个人的行为决策 是一切社会行为的起因,应从个人的角度来分 析包括政治和经济在内的一切社会行为和社会 现象,将个人的偏好和决策作为经济学分析的 出发点和基石。 在公共选择论看来,理性的个人是决策的 基本单位,集体行动不过是由单个个人行动组 成的,公共利益也不过是个人利益和偏好的汇 总和表达,因此集体决策或公共选择最终分析
2
第一节 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论
一、公共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指的是与 个别私人选择相对应的集体选择的概念。它指人 们通过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产品的需求、供给和 产量,从而把个人偏好转化为集体决策的一种机 制或过程,它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机制。 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机制, 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着重大区别。

8
因此政治活动和经济市场活动一样,本质上也 是个人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交易活动,都是 利益的交换。 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上交易的实质性差别 主要在于,个人在追求并实现其各自不同利益 时所处的条件和手段上。在政治市场上,个人 偏好显示和加总与经济市场相比,存在更大的 困难。公共部门中官僚所受的约束,要比在私 人企业中的经理所受的约束松弛得多,等等。
7
持,从而实现了经济方法在政治领域中的运用并 使得经济理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三)交易政治观 公共选择论认为,资源配置和人类社会由两 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 场。 在政治市场中,选民、利益集团相当于经济 市场中的消费者(需求者),政治家和官僚相当 于经济市场中的生产者(供给者),人们通过相 当于货币的“选票”来交易,并选择能给他们带 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律等公共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