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第三章车丽萍

合集下载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一)管理的含义1.定义广义的管理不仅包括组织中的管理活动,而且还包括个人对自己活动的安排;狭义的管理仅指组织中的管理活动。

管理学中所提到的管理一般是指狭义的组织内的管理。

因此,可以把管理界定为: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2.特征从管理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管理具有如下特征:(1)管理是在一定的组织中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2)管理通过各种职能体现出来。

具体的管理活动就表现在各种管理职能活动上,避开职能谈管理是没有意义的;(3)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人的活动,即通过人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的目标。

(二)心理学的含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研究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心理活动的起点,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①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或个别特征的直接认识。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解释的过程,它反映事物整体及其联系和关系。

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而合称为感知。

②记忆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活动过程。

通过感知所获得的经验被记忆在人脑中,并且在需要时能够再现出来,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又为思维活动提供材料。

③思维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间接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揭示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心理过程。

④想象是指通过他人的描述,人脑想出从未感知过的新形象。

⑤言语是指将认识活动的成果与他人交流,并接受他人的经验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从感觉、知觉到记忆,再到想象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第三、需要对人的意志的形成和 发展也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值得注意的是: 正确的、符合道德规范的需
要,会培养良好的个性、良 好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不 正确的、不符合道德规范的 需要会导致不良的个性、不 良的情绪、不良的意志品质。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二、需要层次理论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出版了《人类激励理论》一书,在这本 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系、成长理论”,简称为ERG理论。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一)生存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是人们最基本的 需要。生存的需要是指人在衣、 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要。 这种需要包括了马斯洛的生理需 要和安全需要,它只能通过金钱 和物质才能满足。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关系 (二)
的需要
关系的需要,即要求与人们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3、社交需要:
又称为爱与归属的需要,包括对友 谊、爱情以及归属关系的需要。这些 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员工 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 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管理者必须意识到,当社交需要成 为主要的激励源时,工作被人们视为 寻找和建立温馨和谐人际关系的机会, 能够提供同事间社交往来机会的职业 会受到重视。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在激励员工时,应特别注意有尊重需要的 人员,主要应采取公开奖励和表扬的方式。 布置工作要特别强调工作的艰巨性以及成 功所需要的高超技巧等。颁发荣誉奖章、 在公司的刊物上发表表扬文章、公布优秀 员工光荣榜等手段都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 工作的自豪感。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
5、自我实现需要
管理心理学第三章(1)(一)马斯洛需要Fra bibliotek次理论把需要分成: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

管理心理学培训教材
管理心理学
车丽萍
上海理工大学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第一部分 概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 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管理心理学的称谓 三、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四、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管理心理学的称谓
企业活动 管理的要素 管理一般原则
(3)韦伯的组织理论

权威结构理论 权力种类

神授的权力 传统的权力 合理合法的权力 理想的行政管理体制
(4)厄威克和布莱克的管理原则

组织原则 管理七职能论: POSDCRB
2、 人群关系理论 3、 近现代管理理论 社会系统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 决策理论学派 情景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经验主义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
4、 需要与管理
(1)需要层次论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
满足职工需要的方法与途径/措施
二. 动机
观察法 谈话法 活动产品分析法 经验规律总结法
2、实证研究法 3、 心理测验法 4、 宏观与微观环境条件分析法 5、 其它高科技方法的应用 定性与定量的结合
参考书目
1、《人的行为与组织管理》(美) Paul.R.Timm & Brent D. Peterson著、钟 谷兰 译《当代管理与心理学应用系列》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版; People at Work: Human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5th Edition) 《心理学导读系列》
四.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观点
1、人力资源在企业中作用的观点

我国心理学专硕各大学参考书目

我国心理学专硕各大学参考书目

2016心理学专硕各大学参考书目第一章心理学导论:1.《心理学与生活》(16版)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3.《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4.《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人格心理学:6.《人格心理学》 Jerry M.Burger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三章发展心理学:7.《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第四章临床与咨询心理学:8.《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9.《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五章变态心理学:10.《变态心理学》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第六章社会心理学:11.《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大出版社第七章管理心理学:12.《管理心理学》车丽萍秦启文北京地区:1、北京大学:按347全国大纲出题2、北京师范大学: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师大出版社2《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4《社会心理学》金盛华北大出版社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师大出版社3、首都师范大学:指定3本参考书《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彭聃聆《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师大出版2009年第三版张厚粲、徐建平《心理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版金瑜4、中国科学院大学:347全国大纲(今年新加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市:5、南开大学:1心理学专业综合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编华东师大出版 2010第四版2社会心理学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南开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3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4心理测量学戴海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咨询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年6、天津师范大学:347全国大纲河北省:7、河北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彭聃龄。

《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琦、刘儒德。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管理心理学》教学教案—03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教学重点
与难点
难点是态度形成理论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程名称:管理心理学
授课教师
所在单位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授课时间
授课对象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三章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及其结构
1.态度的概念
态度是指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态度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人、事件、物、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3.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他认为,每种认知结构都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的,而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4.角色扮演
角色这个词来源于戏剧,它指的是那些处于特定社会位置的人被期望表现出的行为。当人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可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就会适应,表现出符合“身份”的行为。
三、态度与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及特性
价值观是个人关于事物、行为的意义、重要性的评价和总的看法。
价值观具有下列特性:
第一,价值观是因人而异的;
第二,价值观是相对稳定的;
第三,价值观在特定的环境下又是可以改变的。
2.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划分
①经济价值观
②理论价值观
③审美价值观
④社会价值观
⑤政治价值观
5.得寸进尺现象
心理学实验表明,如果想让别人帮你一个大忙,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先请他帮一个小忙。这就是“得寸进尺”现象,即要想“进尺”,首先要“得寸”,“得了寸”,“进尺”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遭到反对,成功就在眼前了。

管理心理学 第三章 气质、能力、性格

管理心理学  第三章  气质、能力、性格
引子:管理要因人而异
沈经理是中部地区的销售经理,对于员工的销售方式他通常都不会 干涉。沈经理手下有两个区域的销售组长完全是相反的类型。阿昌 是军人出身,而且很习惯军队的管理方式,而且他固执地认为,抢 先下手肯定有好处。工作效率很高。 跟阿昌性格不同,阿国是个典型的夜猫子。 阿国虽然早上到得晚, 但是经常加班到深夜,他的销售人员很少变动,都对他忠心耿耿。 他有自己的一套高效率的工作方法。 其他八个组也是各有各的工作方式,A组最循规蹈矩,按正常时 间上下班,组长很和善可亲,组员也都认真工作,完成任务。D组组 长经常要求组员加班,但每过一个月组员就可轮流休假。F组喜欢不 定时地跟客户联谊,社交关系极好……对这些,沈经理从来不加以 干涉,他说:管理就像打高尔夫,它计较的不是怎样打,而是打多 少杆。 沈经理在任期间,销售额一直高居业界榜首。
4、抑郁质(抑制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1)弱兴奋,强抑制,不平衡。 (2)表情呆板而羞涩。动作迟缓、忸怩、怯懦、腼腆、 迟疑、孤僻。 (3)性清脆弱,感受能力强。常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动 感情。 (4)困难面前优柔寡断,危情面前胆小如鼠。 (5)心思细密,感情细腻,做事小心谨慎,对人关怀备 至。

(3)按管理性人格分类
工匠型 属于技术专家型,工作细致入微,对人际 关系不敏感。 又分为狮型斗士和狐型斗士。前者有 强烈的领袖欲望和权力需求,有魄力,敢担风险,精力 充沛。后者魄力不足,但善于平衡人际关系和运用各种 技术。
丛林斗士型
企业人型 忠实可靠,兢兢业业,但魄力不足,循 规蹈矩,缺乏强烈的进取心和革新性。 赛车手型 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优胜者与明星人物, 有进取心,但不醉心于势力范围和主宰 地位。
(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感情和行为。
测测你的气质类型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课件讲义

车丽萍《管理心理学》课件讲义

2、研究对象的特点
人—人系统:人的创造性、积极性 纯粹的人的因素 内环境因素
3、 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激励积极性 群体心理的研究 心理行为特征、任务 领导心理的研究 管理中率先垂范带头 组织心理的研究 现代工业企业
三、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1、提高劳动生产率 2、对劳动者进行管理教育 3、完善理论体系、推进管理现代化
状态,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较 稳定的要求。
需要 不安紧张 动机
寻找选
择目标 行动 满足、紧张分类
(1)据需要起源
生物性需要/生理性/原发性 社会性需要
(2)据指向对象
物质 精神
3、 需要的理论
德 K. Lewin 美 H. Murray 美 A. Maslow (Needs Hierarchy Theory) C. Alderfer. ERG Theory D. McClelland
六感:方向感、信任感、成就感、温暖感、舒适 感、实惠感。
第二部分 个性心理
第四章 人的个性
一、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倾向性 (二)个性心理特征 (三)个性的基本特征
二. 气质
(一)一般概念: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二)气质学说与类型 (三)气质与管理
1、气质之好坏 2、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3、气质影响人的情感与行为 4、管理者的气质 5、我国管理人员气质
《心理学导读系列》
2、Psychology and Work Today: An
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th Edition)(美)Duane P. Schultz, Sydney Ellen Schultz 著, 时勘等译。 中 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版。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ppt课件

管理心理学车丽萍ppt课件
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运用一 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调动组织中 的各种资源去实现组织目标的实践 活动。
管理本质与过程:
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 的资源有效地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 物质资源
财政资源
• 信息资源 • 人力资源 • 技术资源 。。。。。。
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 表情等反应,从而分析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分为: 自然观察(被查者不知道被观察)
控制观察(让被查者知道被观察)
马云经典语录 男人的长相和智商是成反比的
• 马化腾
职业:CEO, 企业家
日常生活中的规
律 • 1840年:威廉·亨利·哈里森当选总统,就职演说当天非常冷,
他因此感冒,一月后因肺炎死亡。
•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不久就被枪杀。 • 1880年:詹姆斯·加菲尔德当选总统,上任四个月后遭枪杀。 • 1900年:威廉·麦金莱当选总统,一年半后被枪杀。 • 1920年:沃伦·G·哈定当选总统,但突发心脏病死亡。 • 1940年:富兰克林·D·罗斯福第三次当选总统,但在第四次当
思考一下,达尔文遭受了什么规律的惩罚?
①苹果落地; ②水往低处流; ③地球绕日公转; ④任何物体之间存在着引力作用
• 主观就是人类大脑活动的各种产物。客观
就是大脑活动以外存在的各种事物。比如 守株待兔,就是标准的主观,它看到了兔 子撞死在树上的客观事实,而主观地认为, 在树下还能等到将要来撞死的兔子。月食 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人们关于天狗 的想象,就是对这种客观现象的主观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抛弃意识研究,反 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 只研究人的行为; 确定 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 (S-R)。 (3)研究方法:实验
华生 行为主义创始人
华生的小艾尔伯特实验
华生以其经典的小艾尔 伯特实验,证明了看似 产生于内部的情绪是可 以通过条件反射而产生 的,更加确定了环境决 定发展的正确性,完全 否定儿童本身的素质、 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 的作用!
“波比娃娃”实验—班杜拉(儿
童是怎样习得攻击行为的 )
被试由36名男孩和36名 女孩组成,他们的年龄 在3一6岁之间,平均年 龄为4岁零4个月。 A组:有成人攻击性榜样 B组:无成人攻击性榜样 C组:控制组,不接触任 何榜样
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
视频:Bobo玩偶实验
观察学习理学基础理论
(一)心理及其实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
理的源泉)
心理反映是主观的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的器官是心还是脑? 心: 孟子:心之官则思 中国的词汇:心怀 心思 快乐 愤怒 恐惧…… 脑:清代/王清任:记性灵性不在心而在脑 21世纪是脑的世纪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 我在我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 随便挑出其中任何一个,无论他的能力、嗜 好、才能、职业及种族怎样,我都能够将他 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一类型的特殊的人物, 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 乞丐或窃贼。
对华生理论评价
华生的理论对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因为 对客观和实证的强调,有助于促进我们对儿 童行为发展进程的了解。但是它排斥对中间 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发 展机制,同时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 由环境决定的,也否定了儿童自身在发展中 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是一种片面夸大教育 和社会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观点。
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强化与模仿。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 创始人,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 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 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他发展 了谢切诺夫关于心理活动反射本性的学说,把反 射解释为有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他 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和条 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 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 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学 说和两种信号系统的概念。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是 后来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华生借此构成行为 主义纲领。
斯金纳箱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应答性行为 经典式条件 指有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 所引起的行为。 反射 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 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 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反应 反射。
(二者有何不同?)
模仿学习原理
代表人物: 班杜拉(1925-?)。他的社会学习理 论特别强调榜样的示范作用,认为人 的大量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学习而获 得的,不一定都要通过尝试错误学习 和进行反复强化。但是班都拉并未置 强化于不顾,他指出,虽然个体可通 过简单的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为使 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 手段。
他决心对法官进行报复,一天晚上突然将其 妻子里列抢去。他一旦知道里列已经怀孕, 就故意放她回家,并四处散布谣言,使得法 官对无辜的妻子顿时产生猜疑。当里列回家 以后,法官果然认为妻子已经受辱了对他不 再忠贞。他不顾里列的苦口解释,硬是抛弃 了当时正要分娩的妻子。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1849-1936)。他在实验室中研究狗的消化过程 时,无意中发现了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 他注意到,狗不仅仅是在食物出现时流唾液,而且在与食 物出现有关的任何其他刺激物单独出现时也流唾液。
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巴甫洛夫在实验室用狗进行了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用皮带把狗固定在隔间室的食物台前,用 漏斗和 皮管从经过外科手术处理的狗的唾液腺口处收集 唾液。当给狗吃东西时,狗会分泌唾液。(巴甫 洛夫称此现象为“无条件刺激反射” [unconditioned reflex])。 当给狗铃声刺激时, 狗则不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称之为“无关刺 激”[neutral stimulus]) 如果在每次给狗喂食 之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狗吃东西。多次重 复、强化之后,每当铃声 一出现(即使在没有喂 食的情况下)狗即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称为 “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这就是 有名的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
华生的环境决定论
1.他否认了遗传的作用。首先,反应是由刺 激引起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是决定于 遗传,所以行为不可能取决于遗传;其次, 生理上的遗传作用并不能决定机能的未来 发展,机能的发展取决于环境;最后,华 生强调行为,而遗传是不能控制的,所以, 遗传的作用越小,行为的可控性越大。
2.他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他认为, 儿童遗传的只是少量的反射,他们对心 理的发展并没有多少作用,只有环境和 教育才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由此, 他提出了教育万能论。
一方面,研究者想要探讨这种习得的恐 惧是否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在心理学 术语,这种迁移被称为“泛化” 。一周 后再次测验,他仍对白鼠心存恐惧。 随 后给他呈现了白兔、狗、白色毛皮大衣、 一袋棉花和华生头上的灰白头发,他都 感到恐惧,其中包括一个圣诞老人的面 具。
另一方面,华生想知道在条件反射的情绪反 应中,习得的情绪是否会从一种情景迁移到 另一种情境。为了验证这一点,研究者将艾 尔伯特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那里灯光 更明亮、在场的人更多。在这种新环境下, 他仍然对这些东西感到恐惧,只是不像以前 那么强烈。
桑代克迷笼示意图
效果律: 一种行为过程的发生次数受该行为的后果的 影响而改变。效果律所反映的是人或动物保 持或消除先前反应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一种 行为之后出现了好的效果,这种行为就趋向 于保持下来;如果效果不好,则趋向于被消 除。这也就是斯金纳等人称之为强化的一种 关系。
学习实质
桑代克关于学习实质的基本观点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走近科学》:狼孩故事
1920年在印度发现两个狼孩,小的约2岁 ,取名阿玛拉很快就死去了,大的约8岁 ,取名卡玛拉,当时她的智力水平仅仅相 当于6个月的婴儿的智力水平,她不会说 人话,只能做狼嚎,不能直立行走,只能 四肢爬行,害怕强光,害怕水火,不让洗 澡,不让穿衣,不吃人手里的食物,而只 吃扔在地板上的肉,经过精心的照料和教 育,她两年学会了站立,四年学会了6个 单词,六年学会了走路,七年学会了45个 单词,同时学会了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 ,到17岁临死时,还仅仅相当于4岁儿童 的心理水平。
华生想做的最后一个实验是观察艾尔伯特新 习得的情绪反应是否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 所有实验都终止了31天。31天后,再给艾尔 伯特呈现当初那些东西,他仍然对这些东西 感到恐惧。实验结束后,华生打算给他建立 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它对白鼠的恐惧。不 过遗憾的是,实验结束后,艾尔伯特就离开 了医院,校正试验没有机会实施。
行为主义经典实验——儿童惧怕情绪获得实验
评价:竭力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心理学摆脱思辩的
性质,但否认人的主观世界,以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是 错误的,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证明, 情绪是可以通 过条件反射习 得的!
二、实验过程
1、小艾尔伯特是一名九个月大身心健康的婴 儿。为了了解他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 验者给他呈现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 有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艾尔伯特对 许多动物和物品都感兴趣,愿意接触他们, 并不时触摸它们。实验的下一步是要确定艾 尔伯特是否对巨大的声音是否会产生恐惧反 映。实验者在艾尔波特身后用锤子敲1.2m长 的铁棒,这种声音的突然出现,使他受他惊 吓而哭泣。
同时巴甫洛夫又发现:1当提供的刺激与形成条件 反射的条件刺激相似时,比如摇铃时伴随其它 的与 铃声不同的声音,狗也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称 这一过程为泛化[generalization]) 2、如果他强化若干次只对狗给予铃声刺激,不予 喂食,狗就会在铃声刺激下逐渐减少唾液分泌。 (这一 现象被巴甫洛夫称为消退[extinction])。
心理反映是主观的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派西方心理学基础理论-行为主义 学派 心理学基础理论-精神分析学派 心理学基础理论-人本主义学派 心理学基础理论-认知心理学派
(二)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 班杜拉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 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直接的观察学习 示例
伊拉克儿童 模仿执行死刑
北京朝阳公园 儿童模仿福娃射击
观察学习的类型
综合的观察学习 示例
观察学习的类型
抽象的观察学习 示例
《肖申克的救赎》 信念
《勇敢的心》 勇气
印度电影流浪者
大法官拉贡纳特素来坚信“贼的儿子就一定 是贼”这一理论,这种以血缘关系来判断一 个人德行的谬论倒头来害了不少好人。23年 前他曾以此为据错给强盗的儿子扎卡判了罪。 无辜的扎卡设法越狱后,成了真正的罪犯。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 间形成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 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而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 联结。学习的过程即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斯金纳(1904-1990 )。斯金纳 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 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斯金纳在实验箱内放一只处于饥 饿状态的老鼠,老鼠在箱内乱窜 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 的横竿获得了食物,强化了几次 之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 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 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
2.实验中,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 的声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 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击铁棒,他 十分恐惧,这一过程重复了三次。一周以后,重 复同样的过程。白鼠与声音配对呈现七次后,不 出现声音,单独呈现白鼠,他对白鼠也产生了极 度恐惧。以至于他看到白鼠就嚎啕大哭,转身背 对白鼠,向远离白鼠的方向移动。他爬的飞快, 以至研究者不得不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 上掉下去。对于一个事物,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 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