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组中国古代冶铸业青铜业的演变详解
中国古代青铜矿冶历史

中国古代青铜矿冶历史一、青铜矿冶的起源青铜矿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冶金技术之一,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铜是由铜和锡合金化而成的一种贵重金属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耐腐蚀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古代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青铜矿的发现与开采青铜矿的发现主要依赖于古代人们对矿石的观察和探索。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
为了获取青铜矿石,古人常常在山区进行勘探和开采。
他们常常通过观察山石的颜色、质地和矿脉的分布情况来判断矿石的质量和蕴藏量。
三、青铜矿的冶炼技术青铜矿的冶炼技术在古代中国得到了长期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人们主要采用烧炼法来提取青铜。
首先,他们将青铜矿石破碎成细粉,并与木炭混合放入窑中加热。
在高温下,矿石中的铜和锡会熔化并与木炭发生反应,生成铜锡合金液态。
随后,他们将熔融的合金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便得到了青铜器的基本形态。
四、青铜矿冶的发展与应用随着青铜矿冶技术的不断发展,古代的青铜器逐渐从简单的工具演化为艺术品。
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宗教祭祀的器物,也是贵族地位和权力象征的重要标志。
青铜器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也为后世的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青铜矿冶的地域特色中国古代青铜矿冶在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例如,河南豫北地区的青铜冶炼以铜为主,锡含量较低,而四川巴蜀地区则以铜锡合金为主。
这些地域特色的形成,既与当地的矿产资源有关,也与当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六、青铜矿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古代中国的青铜矿冶技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了传承与创新。
传统的燃烧冶炼逐渐演变为高炉冶炼和湿法冶炼等新技术。
这些创新不仅提高了冶炼效率,也使得青铜器的质量得到了提升。
七、青铜矿冶的衰落与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青铜矿冶逐渐衰落。
这主要源于青铜器的大规模生产与铁器的崛起。
铁器具有更高的硬度和耐用性,逐渐取代了青铜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璨,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享誉世界久已。
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
大体说,青铜器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则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和作伪。
一、原始社会后期青铜器的萌芽1.原始社会后期青铜文明的发生(1)出现铜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金属器物,这种金属器物最先是铜制品。
铜器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也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也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因此,冶铜术的发明,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发明冶铜术的物质基础①社会大分工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在人们的生活中越发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劳动效率的提高,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剩余产品,这就引起了社会大分工,首先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其次是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这是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在考古发现中,大汶口文化和比之稍晚的龙山文化,都反映出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占有情况。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生产工具的锋锐与坚硬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剩余产品的增多,给人们追求美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这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金属工具和小件装饰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使金属制造业与制陶、玉石、纺织一样,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因此,向青铜文明迈进的步伐更大了。
②冶炼铜矿石我国原始社会晚期,人们为了制作石制农具、工具和武器,在开采和选择石料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了含有铜质的石头和自然铜,或铜锡混合的矿石。
为了能从矿石中冶炼出铜,人们把长期烧制陶器的生产经验用在冶铜上。
烧制陶器的温度一般在950℃-1050℃,而铜的熔点在1080℃,两者的温度相当接近,这就为冶炼铜矿石提供了重要的燃烧条件。
青铜文明发展历程

青铜文明发展历程
青铜文明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一,其发展历程纵贯数千年。
以下是关于青铜文明发展的简要介绍:
1. 早期青铜时代:青铜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
左右的古代中国。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工具和武器,青铜的造型和工艺也逐渐得到改进。
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期青铜时代: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青铜文明进入了中
期阶段。
这时期,人们开始使用更为复杂的青铜器,如鼎、觚等,这些青铜器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技术也逐渐成熟,工艺更加精湛。
3. 晚期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256年,是青铜文
明的晚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铁器的出现逐渐取代了青铜器,标志着青铜文明的结束。
青铜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青铜器不仅是工具和武器,还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和艺术品。
它们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后世的研究和了解古代文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朝的冶金技术古代冶炼工艺与青铜制作

商朝的冶金技术古代冶炼工艺与青铜制作商朝的冶金技术:古代冶炼工艺与青铜制作商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独特的冶金技术和精湛的青铜制作艺术成就了中国青铜器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商朝时期的冶炼工艺以及青铜制作过程,探索古代冶金技术的内涵与发展。
一、商朝的冶炼技术商朝时期,冶金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朝人在冶金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掌握了铜的冶炼,还将其应用于青铜器的制作。
商朝的冶炼技术主要包括开采矿石、提炼金属、熔炼合金等过程。
1. 开采矿石商朝时期,人们主要开采绿松石、赤铜矿等矿石。
绿松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元素,是制造青铜器的重要材料。
赤铜矿则是提炼金属铜的主要矿石。
开采矿石的过程需要进行较深的地下开挖,然后将矿石运送到冶炼厂进行后续处理。
2. 提炼金属商朝人通过冶炼工艺提炼出纯净的金属铜。
首先,他们将矿石破碎并加热,使其中的杂质逸出,留下富含铜的矿渣。
随后,将矿渣与木炭共同加热,木炭中的炭热将铜的氧化物还原为纯铜,并最终熔化得到熔融的金属。
3. 熔炼合金商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之一便是青铜器的制作。
青铜器是在铜基础上添加锡、铅等其他金属元素,形成合金材料,经过浇铸成型、打磨雕刻等工序而成。
商朝人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掌握了合金比例和工艺技巧,制作出了许多珍贵的青铜器。
二、青铜制作的工艺过程青铜制作是商朝冶金技术的精华之一,商代的青铜器堪称古代工艺中的瑰宝。
以下是一般青铜制作的工艺过程,仅供参考:1. 设计与制模在青铜制作开始前,需要根据设计要求绘制青铜器的图纸或制作模型。
这一步骤要求艺术家具备较高的技术和审美能力,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形态与比例。
2. 制作蜡模蜡模是青铜制作的重要工具,制作好的蜡模将被用于浇铸铜液。
制作蜡模时,艺术家需要将设计好的模型描绘在几何工作台上,然后用蜡线准确地勾勒出各个部位的形状和尺寸。
3. 烝铜与浇铸青铜制作的下一步是烝铜,即用蜡丝包覆整个蜡模,待蜡模覆盖完整后,将其加热,使蜡模完全熔化并从石膏壳中流出,形成铸型。
青铜器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历程

青铜器制作工艺及其发展历程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也是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青铜器制作工艺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进和变革,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和历史文化的演变。
一、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起源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氏族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和生存,开始追求制造地位的象征,于是大量的青铜器应运而生。
此时的青铜器制作大多采用“拼贴法”,即先用若干块铜片将青铜器的主体拼凑成质地比较坚硬的形态,然后在表面上完善。
这种制作方法虽然非常落后和原始,不过也为青铜器制造的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进步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提高,对青铜器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商代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开始走向密织而成熟。
商代使用的"铸造法",为青铜器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铸造法不仅可以制造出细致的雕刻纹饰,而且也更节省铜料,降低了制品的成本。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工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制作技法至今仍在使用。
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形成了"铸造法"、"切铜法"等多种制作手段,这些手段为青铜器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青铜器制造种类已经非常丰富,如器皿、兵器、乐器等,这些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也非常复杂,雕刻纹饰美轮美奂,体现了人类智慧的极致。
四、汉晋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退化与继承汉晋时期,自商周以来已经沉淀下来的青铜器制作技艺达到了极致,青铜器的质量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但是,在东汉晋代之后,由于历史转移和战乱的影响,青铜器的制作技艺开始衰退。
青铜器的纹饰趋于简单,且钱谷、象鼻鼎、四铲、三足鼎等器型也逐渐减少。
青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青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用铜金属制作的器物,以其所含的成分不同,可以分为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几种,但白铜出现的时间很晚。
红铜又称纯铜,其含铜量在90%以上,呈红色。
由于铜矿石与其他有色金属常常是伴生的,所以铅、锡等金属也易于混入,故一般称锡含量少于2%、铅含量少于3%的铜金属为红铜。
红铜的熔点为1083℃。
虽然它也可以铸成各种器物,但硬度较差。
在铸造过程中,流动性也较差,还易吸收气体,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可导致缺陷和疏松。
因此,它多被作为礼仪性的明器或装饰品。
青铜是铜金属与锡、铅元素的合金。
与红铜相比,青铜的熔点较低,硬度增高,而且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与机械性能。
例如,铜合金中若含10%的铅,其熔点可比红铜降低43℃;若含10%的锡,则使熔点降低73℃,含有20%的铅,熔点可降低83℃;含同量的锡,则可降低熔点193℃,就硬度来说,红铜的布氏硬度为35,加入5—7%的锡,其硬度就增高到50—65;如果加锡9—10%,硬度可达到70—100。
加入铅和锡以后,还可使铸液的流动性能增加,从而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及其细部都能获得清晰的效果。
青铜器又因其主要成分有别而分为锡青铜、铅青铜和锡铅青铜三种。
以铜、锡为主的金属器皿,如偃师二里头的青铜器,含铜91%、锡8%、其他金属1%。
洛阳出土的西周“丰伯”戈、剑等,分别含铜84.31%和85.22%,含锡11.65%和11.76%,它们均不含铅。
不过,多数铜器中还是含有少量铅元素,故锡含量大于3%、铅含量少于2%的一般也称为锡青铜。
与红铜相比,锡青铜不仅具有色泽光亮的外观,而且具有硬度大、韧性强、熔点低、流动性好、气孔疏松少等良好的铸造性能。
以铜、铅为主,不含或只含少量锡(少于2%)的称为铅青铜。
如安阳殷墟出土的铜镞,有的含铜83.46%、铅9.8%、铁1.4%,不含锡。
铅青铜的硬度较低。
由于铅和铜在液态互不溶解,凝固后铅成了细小颗粒,所以对铜基体没有固溶强化作用。
商朝的冶铸业与青铜文明青铜器的制作与流传

商朝的冶铸业与青铜文明青铜器的制作与流传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发展的高峰时期。
冶铸业的兴盛极大促进了青铜器的制作与流传,成为了商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商朝的冶铸业发展商朝的冶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也日臻完善。
商朝时期,人们掌握了从矿石中提取金、银、铜等金属的方法,并且能够熔炼和铸造青铜器。
这使得商朝的冶铸业成为当时经济的支柱之一。
二、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繁琐的工艺流程。
首先,需要选材,选择合适的铜矿石进行冶炼。
然后,将冶炼出的铜液倒入铸型中,并等待铸型冷却凝固后,在铸型的内部形成所需的器物形状。
之后,进行打磨、抛光等工序,使器物表面光滑细腻。
最后,进行装饰,雕刻纹样或者添加装饰件,使青铜器更加精美。
三、青铜器的流传与意义青铜器在商朝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青铜器被广泛用于礼仪活动、祭祀仪式等重要场合,成为了展示贵族身份和神圣权威的象征。
其次,青铜器作为一种宗族文化的象征物,通过丰富的图案和纹饰,传递了宗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意义。
此外,青铜器也被大量埋藏在商朝的墓葬中,作为陪葬品供奉给已故的贵族,用于祭奠和纪念。
四、青铜器的文化价值青铜器承载了商朝的文化和艺术,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青铜器的纹饰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文物价值,为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同时,青铜器也给后世的艺术家和文化传承者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对后世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商朝的冶铸业与青铜文明青铜器的制作与流传”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话题。
商朝时期的冶铸业的兴盛为青铜器的制作与流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青铜器作为商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商朝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铜器发展历程

青铜器发展历程1. 早期青铜器的发展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古代先民就开始使用青铜器了。
当时的青铜器制作技术相对简单,器物形制以器皿为主,如鼎、斝、方壶等,用途以祭祀、宴会等为主。
1.1 青铜器的起源青铜器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原地区。
古人将铜和锡两种金属合炼成黄铜,制成器物。
由于黄铜颜色呈现青绿色,因此被称为青铜。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在其起源地逐渐发展,同时也传播到了中国其他地区。
1.2 早期青铜器的特点早期的青铜器主要特点是造型简单朴实,没有过多的装饰。
器物通常呈现出古朴的线条和大胆的几何图案,给人一种简洁而庄重的美感。
1.3 青铜器的用途早期的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宴会等重要场合。
在祭祀活动中,青铜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用来献祭、装饰祭台等。
在宴会上,人们使用青铜器来盛放酒水和食物,展现富贵和尊贵。
2. 中期青铜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青铜器的制作技术逐渐提高,中期青铜器的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
2.1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中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比于早期有了一定的改进。
铸造技术更加熟练,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复杂多样,装饰图案更加精致。
同时,加入了一些新的工艺,如铸造局部小孔以增加装饰效果,使用浮雕技法等。
2.2 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中期青铜器的形制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器皿外,还流行起了包括兵器、乐器、车辆等各类器物。
青铜器的纹饰也随之丰富多样,从简单的几何图案演变为神话传说、动物纹样等。
2.3 青铜器的用途扩展中期青铜器的用途也逐渐扩展。
除了在祭祀和宴会等场合使用,青铜器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人们开始将青铜器作为礼品赠送他人,体现尊贵和友好。
3. 晚期青铜器的发展到了晚期,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3.1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晚期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升。
采用了更精密的铸造工艺,以及独特的发酵技术,使得青铜器的质量更加优秀。
同时,青铜器的工艺装饰更加丰富多样,采用了更精细的铸造和雕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代后期,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熟练地 使用多种分铸法以获得复杂的器形,铸型工 艺也已规范化。椭圆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 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 角线的延长线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 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 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大型铸件 用直径达600~800毫米的竖炉熔铜,由槽道 浇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也初步形成规范。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三星堆青铜礼器
从夏、商到周,各个时代的青铜器造型随着 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一 些特色。一是器型的种类在增减,有些品种 甚至为一个时代特有,二是每个品种的造型 在不同时代会有一些改变并维持一段时间或 形成统一的特征,有时候,所有的青铜器造 型又都会深深地打上本地域本民族文化的烙 印,形成一些地域民族特色。
两汉有了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南北朝时, 发明了灌钢法;汉代,人们开始用煤做冶炼 的燃料;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 风冶铁;南宋时,开始用焦炭冶铁(欧洲直 到1709年才开始用焦炭冶铁)。中国钢铁冶 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
一、青铜冶铸业
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的 一项伟大发明,而我国 先民早在夏、商、周时 期就已经金为货币,金产量有较大增长。 魏晋南北朝时期冶金业最大的特点是:形成
了中国古代钢铁生产技术的独特体系和某些 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广泛使用的灌钢是 一种生产工艺简便、产品质量优良的重要制 钢方法。
唐宋元时期冶金业的繁荣
这一时期冶金业的繁荣可以从采冶地区的扩大、产 量的提高、生产品种增加和大型铸件等方面反映出 来
宋代冶金业有重大发展。北宋初各路主管矿冶的机 构监、冶、场、务有201处,到北宋中期增至 271处。 利国监是当时最大产铁中心,有36冶,冶各百余人。 莱芜监有铁冶18所,冶工1800余人。磁州亦有冶铁 中心,并以产钢出名。宋代已较广泛用煤炼铁,又 推广了用胆水从铁中提取铜的技术。铜冶也扩大规 模。广东岭水铜场有10万人从事开采。元代较大的 冶铁中心有44处。
春秋时期
春秋中期以后,中国青铜艺术又跨进了一个 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候新兴的封建地主势力 逐渐加强,奴隶制已摇摇欲坠。在这礼崩乐 坏”的年代,天命观念彻底动摇了,青铜艺 术原有的社会功能萎缩了,那些积诧着重要 社会、政治和宗教意义的威震一时的种种神 灵,在青铜器表上毫无例外地消失了。
秦汉时期的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文化,该文化 以发现于河南省洛阳偃师二里头命名。约公 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
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阳附近和伊、 洛、颍、汝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 游一带。
商、西周的治铸
二里头文化以后的商代青铜器,可分为二里 岗期和殷墟期两大阶段。为适应其神权统治, 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 中,青铜祭器是神坛上的重要道具,因而此 期青铜器铸造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体积厚 重、纹饰神秘庄重的青铜器大量涌现,形成 了我国青铜文化最繁荣的时期。
秦汉时期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主要表现在叠 铸法的技术成熟以及钱币、铜镜、铜鼓、鎏金器 物的铸造和制作 。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在技术和艺术上的特色和统一 性,证明青铜冶铸技术在中国具有独立的起源, 它的卓越成就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据有重要的历 史地位。 但秦汉时期随着铸铁技术的发明和铁 器的推广使用,在兵器、工具等方面,铁器已占 据了主导地位,而陶瓷器皿在生活用品中占据了 主要地位,青铜器开始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西周时期陶范铸造进一步推广,中期以后形 成独特的风格,出现许多新的器形、纹饰。 有些器内铸有专篇铭文。技术的进步还表现 在铜质芯撑的普遍使用。铜器足部从与铜器 内腔相通改为封闭式等。
青铜生产工具是构成青铜时代生产力的一大 要素。出土文物中常见的青铜手工工具有刀、 锥、凿、斧、锛、削、钻、锯等。陕西、河 南、安徽、江苏、浙江、云南等省相继发现 大量商周青铜农具,有耒、耜、镰等器类。 正是在青铜工具广泛应用的基础上,造就了 举世闻名的灿烂的商周青铜文化。
中国古代冶铸业 青铜业的演变
469班 高乐高
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从夏朝到春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 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数量多, 品种齐备,工艺精湛,展示出了灿烂的青铜 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 器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精美制品。
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春秋时期,我国 发明了先进的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战国时 期,铁农具逐渐推广,到汉代已取代木、石 和青铜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我国冶炼钢铁的技术一直在发展、进步。
二、冶金业
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这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大成就,也是世 界冶铁史的奇迹。
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 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冶铁业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秦 灭六国后,迁冶铁业者赵人卓氏、齐人程郑入 蜀,使临邛发展为又一个冶铁业中心。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实行冶铁官营,在全国设铁官 49处,每个铁官下属一至几个作坊。已经发 掘的汉代冶铁或铸铁遗址有20多处,多数建 在有铁官的地区。这些作坊中,一种以冶铁 为主(一般设在矿山附近),另一种以铸铁 为主(设在城市郊区),少数是冶铸兼作。
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多方面促进了冶金业的 繁荣。首先,工农业发展需要大量铁工具。其次, 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的需要量猛增,铜、铅、锡等消 耗日大,宋代部分地区还行使铁钱。另外,宗教的兴 盛,艺术品和建筑装饰的发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属。 其中一些大型铸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冶铸的 新水平。唐武则天时在洛阳铸铜天枢,高105尺, 下有铁山围170尺。宋代在太原晋祠铸有四个大铁 人,在正定铸大铜佛高73尺。元代用铁1.6万斤铸铁 龟,又铸铜殿长2.7米、阔2.5米。又有一些极为精 巧的铸件,如唐代铸造的黄道游仪,北宋铸造的水 转浑天仪等。这一时期的金属加工,工艺精湛,嵌 镶铜镜技术达到高峰,金银饰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 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