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鉴赏

青铜器鉴赏青铜器鉴赏熠熠生辉光耀四方——秦晋豫冀周朝青铜器荟萃1、↑ 《熠熠生辉光耀四方——秦晋豫冀两周诸侯国青铜文化展》由陕西、山西、河南、河北4省文物局主办,20家文博单位支持协办,陕西历史博物馆承办,于2016年10月24日至2017年2月24日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馆南展厅展出。
汇展了各类青铜器文物精品206件(组),其中有100余件(组)都是一级文物,很多重器是首次向社会公众展出。
秦晋豫冀四省青铜器荟萃,集中反映了两周时期诸侯国青铜文化风貌,概述了两周时期应国、晋国、芮国、中山国、霸国等9个代表性诸侯国的故事,融合了周朝从公元前1046年——前249年时期历史文化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完整性。
▼成王剪桐分封晋侯“成王剪桐”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讲的是成王登基后,将一片桐树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叔虞,说要拿这个玉圭分封叔虞为诸侯,史佚请成王选择吉日册封叔虞,成王以为自己不过在说玩笑话,但史佚坚持认为“天子无戏言”。
于是成王践行诺言,将叔虞分封到唐这个地方,国号为“唐”。
唐国就是晋国的前身。
从成王开始,到康王晚期,西周的大部分诸侯分封于这一时期。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这显示了周初封建诸侯的治国成效。
晋国的领地在今山西南部,这里曾经是夏朝的中心地区,也是戎狄杂处之地。
周王室制定了“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即杂用夏朝的政治制度和戎狄的规则,成效显著。
晋侯墓地出土的三足瓮、兔尊等青铜器反映了晋文化与戎狄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晋国筚路蓝缕的开疆历史。
↓晋叔家父方壶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50.8厘米,1994年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
山西省博物院藏(下同)。
2、↓杨姞壶高28厘米3、↓大鸟纹卣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35.8厘米,1994年曲沃县晋侯墓地出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工作站藏(下同)。
4、↓龙纹方彝高24.4厘米5、↓双耳壶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高52厘米,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曲沃县天马——曲村遗址出土。
河南博物院 青铜器 图解

青铜器祖辛”卣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通高25.5厘米口径9~10厘米1965年河南省辉县褚丘出土窄流平底爵商代早期(公元前1590──前1300)1974年河南新郑出土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盛酒器“妇好”鸮尊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45.9厘米口长16.4厘米盛酒器司母辛”四足觥商代晚期(公元前11世纪)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通高36厘米通长46.5厘米盛酒器“父乙”角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通高27厘米口长20.3厘米口宽9.8厘米1986年河南省信阳浉河港出土鸭形盉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771年)通高25.2厘米长31.8厘米1988年河南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莲鹤方壶春秋(公元前771年——前476年)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鸟兽纹贯耳壶春秋 (公元前771-前476年) 1953年河南汲县出土通高34厘米口径8.9X7.6厘米王孙诰编钟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河南淅川出土最大钟通高120.4厘米舞修52.3厘米铣间59.7厘米王子午鼎(附匕)春秋中期(公元前620年——前467年) 1978年淅川县下寺出土口径66厘米,高76厘米嵌松石云纹方豆(盛食器)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5年河南汲县山彪镇出土通高24.5厘米口边长12.5厘米绦索纹兽耳铜罍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936年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通高30.5厘米口径20.3厘米底径18.2厘米虎纹三足壶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高18.5厘米口径7.5厘米腹径16.8厘米 1978年河南省固始侯古堆出土。
图解青铜器之二-酒器.2

勺
• 挹(yì)酒器。 • 勺与斗作用相同,形状也相似。勺是在小杯一侧连着一条直柄。较少见,大 都在商晚期。
禁
• 坐器,用以置尊、卣等酒器。 • 外形为方形或长方形,禁面有圆形或椭圆形孔,孔周边突起,以安放尊或卣 的圈足。四面有壁,呈镂空或栅栏状。很少见,最早见于西周早期。
正面腹部下部另设一耳。早见于殷墟中期,西周早期少见,西周晚期被(líng) 替代。 • (líng)高盖,子口很长,插入器中。肩部设两小龙为耳,为耳之蜕化。上腹外 鼓,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或矮圈足。西周晚期罍消失之时,即(líng)始行之时, 春秋已很少见。
盉
• 盛酒器、盛水器。 • 盉与酒器组合,盛水以调和酒的浓淡,为酒器;与水器组合成为水器,承担 匜的功能。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沿用至战国时期,形式较多。 • 早期的盉盖与器连铸,盖后面有大孔,腹的一侧有一只向上斜插的管形流, 这种顶流式盉到商晚期还存在。商末至西周的盉形似执壶,有盖,盖上有钮, 与鋬上的钮有链相连。足的形式有柱足、鬲式分档足和丁字形足。 • 春秋战国时的盉,大多为低体、广肩、鼓腹、小口,下置三蹄足,颈上设提 梁,流口为龙口或鸟口。
㼻(cóng)
• 盛酒器,也可用于汲水。 • 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侈口,颈较短,鼓腹下收成平底,肩两侧设环耳,有 的腹下端 由一个平底或圆底的小杯,连铸一段或曲或直的长柄。常与其他盛酒器一起 出土,比如觥、壶、尊、卣等。盛行于商及西周时期
卣(yǒu)
• 盛酒器。有提梁,俗称提梁卣。 • 卣为秬鬯(jù chàng)容器。秬鬯是黑黍掺香草汁酿成的酒,用于祭神与先 祖。 • 与壶相似,但盖在器颈之外,且有相当高度。初见商晚期,在较短时间内与 壶并存,后替代了壶。其形制与扁圆、圆形、方形、筒形等。商代多为扁圆和 方形,西周多为圆形。此外还有鸟兽形卣,如鸱鸮(chī xiāo)形或虎食人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课件】(43页)

发 西周崇尚礼制,
主要以青铜器
展 鼎、簋的数量
区分贵族等级。
夏朝时开始出 现中国最早的 青铜礼器鼎、 爵、觚、盉等
商朝贵族好饮酒, 青铜酒器比的数 量多少,是区分 贵族等级的标志。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 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成为王公贵 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礼器 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觚( gū )【饮酒】商 尊【盛酒】商代
斝(jiǎ) 【温酒】商
彝( yí)【 盛酒】商
盉 (hé) 【调酒】春秋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水
器
第二单元
匜( yí) 战国
青铜盘 春秋
铜鉴 战国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二单元
农
具
铜镢 【商前期】
铜铲 【商后期】
青铜器的功能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新课导入】
古代中国的三张名片:三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青铜器;两千年前中国 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
何尊:从此有了“中国”一词。
《如果国宝会说话》:青铜器里的历史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Bronze Ware)古称“金”“吉金”, 指以铜、锡、铅为主要原料铸造加工而成的器 具,刚铸造完成呈金色,但因出土随时间流逝 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故名青铜。
铜器的发现
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呈 金黄色,生锈后则多呈青
绿色,所以叫做青铜。
我国古代青铜配方
六分其金(铜)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 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 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 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 二,谓之削矢之齐;金锡半, 谓之鉴燧之齐。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

青铜器器型大全(建议收藏)展开全文古藏社:依拖于行业,立足于专业,不卑不亢,不追捧,不盲从,成为大家学习的一个平台收藏的道路上,古藏社与你不见不散西周奴隶主,制定出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
由于礼制的加强,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
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简称“礼器”,或称“彝器”。
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
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
礼器的这种功能,在奴隶制繁盛时期最显著。
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从青铜器造型艺术角度来看,青铜礼器最为引人注目,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礼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关的器物,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
在许多青铜器的铭文中,宗庙中的许多礼器称为'宝尊彝',尊彝就是礼器的通称。
礼器有的是不能够动的,所谓'重器不出门',就是对家族有重大意义的器物如不能保住,就意味着一个家族的消亡。
礼器用于各种礼仪活动,使用者还是参与礼仪活动的人,因此它和日常生活中的器用不能相提并论。
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
每一种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礼制度的变化、习俗的相互影响,乃至生产技术的进步,又会演变成很多种形式。
仅酒器和饪食器两大类中的器物,粗略统计,就有近四十种不同的名称。
每种基本器形,又有许多变化繁衍的式样,这些式样大的有几百种之多,这样,青铜礼器就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器物体系。
每种器形的发展,一般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在铸造技术上由不合理到合理,这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

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常常参观博物馆,青铜器形态多种多样,其使用功能与名称与现代生活有比较大的距离。
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顶)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省市郊出土,因鼎身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王鼎战国,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早期的青铜簋跟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簋。
1,周应侯见工簋西周美国季融先生藏高23、1厘米口径19、2厘米腹深11、9厘米腹径24、5厘米重4589、4克曾侯乙簋战国早期有坐,可以抬高器物高度,也可以下面加热博物馆藏1979年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c108)通高31.8、口徑22.2、座高10釐米,重12.8公斤。
终于收集齐了!鉴赏石雕木雕必不可少——古代青铜器纹路大全!

终于收集齐了!鉴赏石雕木雕必不可少——古代青铜器纹路大全!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青铜器纹饰一弊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古代青铜器介绍

古代青铜器介绍我国最早的古代青铜器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古墓中,而夏商周三代是青铜器发展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到了战汉时期之后逐渐没落。
按照青铜器的用途和性质不同,一般把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量器、工具、兵器、乐器、车马器、日用器、货币等十大类别,紫色百合香为您逐一详解。
一、中国古代青铜器-食器中国古代青铜食器主要包括鼎、豆、簋、鬲、甗、俎等。
其中鼎是最为普通的一种类型,一般用来烹煮和盛放食物,同时也是上层贵族们祭祀时所用到的一种礼器。
最早的鼎出现在夏代,尤其是西周时期形成了严格的用鼎制度。
当时的天子用九鼎盛放肉制品,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者一鼎,肉的数量依次递减。
豆多用于盛放食物,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
簋多用来盛放熟食,同时也是商周祭祀中重要的礼器。
鬲的用途与鼎比较类似,多用作一种炊器,最早的鬲出现在商代,战国晚期逐渐消失。
甗是蒸煮器,多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时期。
俎,不仅是切肉的案几,也是祭祀用的礼器,多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时期。
二、中国古代青铜器-酒器中国古代青铜酒器主要包括爵、尊、斝、觚等。
其中爵是煮酒或者温酒的器具。
最早的爵出现在夏代,商代十分流行,西周中期之后逐渐消失。
尊是大型的盛酒器,形制非常丰富,流行于商周时期。
斝是一种温酒器,多流行于夏商周时期。
觚是一种饮酒器,商代最为流行,西周中期之后几乎消失不见。
三、中国古代青铜器-水器中国古代青铜水器主要包括匜、盘、鉴等。
其中匜是最为常见的青铜水器之一。
最早的匜出现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非常流行。
鉴是一种盛水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汉时期比较流行。
四、中国古代青铜器-量器中国古代青铜量器主要包括升、釜等。
其中升多为方升,战汉时期比较多见。
五、中国古代青铜器-工具中国古代青铜工具主要包括斧、锛、铲、镰、凿等。
六、中国古代青铜器-兵器中国古代青铜兵器主要包括戈、矛、刀、剑、弩、镞、钺、戟、冑等。
其中戈是夏商周时期出现最早的一种兵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图解青铜器的器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1)食器a、烹煮盛食器:鼎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解字》毛公鼎后母戊鼎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
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
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
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
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兽叔盨“伯多父”盨敦duì、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
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
《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
”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
豆盛食器和礼器。
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
铺pù铜器名。
豆属。
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
铺与豆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细长的把柄,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瑚古宗庙盛黍稷的礼器b、抑取器匕挹取食物的匙子,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
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
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C、切肉器俎1. 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豆(a.“俎”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b.祭祀,崇奉)。
2. 切肉或切菜时垫在下面的砧板:刀~(刀和砧板)。
(2)酒器①煮酒器:爵、是国家三级文物,为商代的酒具,属贵族阶层使用,商代、结盟、会盟、出师、凯旋、庆功,贵族阶层就用这类酒具温酒(一说饮酒)角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
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
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
《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
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
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斝jiǎ是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酒器,也被用作礼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
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折”斝盉hé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
盛行于中国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逨”盉②盛酒器:尊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
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鸟兽尊卣yǒu古代盛酒器。
古文献和铜器铭文常有“秬鬯(juchang音巨唱)一卣”的话,秬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卣在盛酒器中是重要的一类,考古发现的数量很多。
器形是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有也作圆筒形,作鸱鸮(chi xiao 音吃消,猫头鹰一类的鸟)形,或作虎吃人形的等等。
卣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一般说,商代多椭圆形的或方形的卣,西周多圆形的卣。
西周卣承商代形制而有所变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鸟兽形卣。
鸟兽形有提梁的容酒器,一般统称为鸟兽形卣。
觥盛酒器。
流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椭圆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
带盖,盖做成有角的兽头或长鼻上卷的象头状。
有的觥全器做成动物状,头、背为盖,身为腹,四腿做足。
且觥的装饰纹样同牺尊、鸟兽形卣相似,因此有人将其误以为兽形尊。
然觥与兽形尊不同,觥盖做成兽首连接兽背脊的形状,觥的流部为兽形的颈部,可用作倾酒。
“折”觥兽面纹兕觥彝大型盛酒器,并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器。
~鼎。
~尊。
为酒器中所谓的“庙堂之器”。
与鼎合称“鼎彝”,泛指青铜礼器。
方彝是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确定的称谓,至今沿用。
有个别为长体有肩式,似二方彝合并,称之为偶方彝。
此酒器流行于商周之际,形制多是高四方体,四面坡屋顶形的盖,有钮。
多直腹,也有鼓腹。
罍léi大型盛酒器和礼器。
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
体量略小于彝,《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
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
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
方形罍多为小口。
战国兽耳罍蟠螭纹罍瓿bù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
流行于商代至战国。
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
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
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壶盛酒器和水器。
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
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
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
西周壶除承袭商代式样外,多设有圈顶壶盖,盖可倒置用作杯。
耳多为半环耳或兽首衔环状耳。
春秋壶造型较商周壶轻巧,多为扁圆壶或方壶。
许多壶盖上端做成莲瓣形,也有一些在壶盖或壶身外表装饰鹤、龙、璃虎等立体动物形象。
战国相汉代的壶由垂腹改为鼓腹,下腹部内收,圈足微外撇或平底,底部小巧而稳重,显得秀丽灵巧。
这一时期也有提梁壶,提梁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
弧形壶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
造型为长颈,圆腹,腹旁有鉴,平底或圈足。
壶颈向一侧倾斜,形状类似瓢瓜。
莲鹤方壶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曾侯乙铜鉴缶③饮酒器:觚gū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
圈足,敞口,长身,商代中期的兽面纹觚,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
觚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觯zhì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盛酒用。
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大多有盖子,圆腹,侈口,圈足。
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尊者举觯,卑者举角。
――《礼记·礼器》杯④挹注器斗⑤盛尊器:禁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长方形的两种形式,四面有壁,并有长方孔。
郑玄注:“禁承尊之器”。
(3)水器盘商周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
”“墙”盘虢季子白盘匜yí是中国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为客人洗手所用。
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中国古代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浇水的用具,出现在西周中后期(约2700多年前),盛于东周。
匜形椭长,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
早期匜为青铜制,汉代以后出现匜金银器、匜漆器、匜玉器。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
匜是商周时期用青铜铸造的一种洗漱器皿,相当于现代的瓢或舀水器,有的有盖,有的体高,有的全身布满花纹,造型不一。
盂鉴盆(4)乐器:铃铙铙又称为钲和执钟。
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
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铙(执而击之)钟(悬而击之)镈镈是一种形制接近于钟的乐器,不像钟口呈弧状,为平口。
器身横截面为椭圆形。
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
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秦公”镈铎铎是一种古代乐器,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为古代乐器。
盛行于中国春秋至汉代:木铎。
铃铎。
铎舞。
古代铜制打击乐器。
多用于军旅。
其形制略近于甬钟,但比钟小。
柄短而呈方形。
体腔内有舌或无舌。
有舌者可摇击发声。
舌分铜制与木制两种。
铜舌者为金铎,木舌者为木铎。
《左传·襄公十四年》:“故《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注:“遒人,行令之官也。
木铎,木舌金铃”。
錞于春秋錞于一套三件,大小相次。
整体呈椭圆筒形,虎形钮。
盘内、肩部和口部均饰以变体云雷纹,隧部两侧各有八条小龙组成的装饰图案。
鼓(5)量器: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升量(6)兵器:矛戈戟鏃钺殳shū(7)车马器軎bèi 古代车上的零件,青铜制,形如圆筒,套在车轴的两端。
軎上有孔,用以纳辖。
亦作“轊”。
辖大车轴头上穿着的小铁棍,可以管住轮子使不脱落节约古代马具上的圆形配件名曰节约(现确有出土的西周时期文物实物辖节约马镳马衔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诸铁器》:“马衔,即马勒口铁也。
”马镳马衔当卢古代马头部的饰件。
形式各异,较常见的一种是本体似圆甲泡,上端分出两歧角,下边垂一长方形鼻梁,背面有几个横或竖鼻,用以穿带缚扎,系于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