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 读后感

留德十年读后感作者:季羨林《留德十年》循时间的脉络,记述了先生当年抛家傍路赴德求学德经过。
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学,先生几经辗转选定印度学为主修方向,遂对其倾注热情与辛劳,最终获得博士学位,也由此奠定了毕生学术研究的深厚根基。
在此过程中,先生饱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带来的戏剧性苦难,而于苦难之外,又更难忘学长深思,友人深情。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
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先生虽言“自传”只述事实,不及其余,然“诗与真”并行不悖,洋洋十数万言,生命之诗性本已蕴集期间。
留德十年在线阅读地址留德十年读后感第(1)篇雷雨天窝在家里翻完了《留德十年》。
老崔20XX年写的心得里,有两段关于季羡林的评价。
第一段是:“季羡林是个做学问的,文人气太浓,讲的道理过于理想化。
一生生活在象牙塔里,让他的讲话做事过于学术,一板一眼,虽然做到言思缜密,但是可行性却不高。
”这一点我不苟同。
也许是因为学科背景不同,工科的老崔可能倾向于从实用的角度进行思考,积极融入并改造世界;而文科的我倾向于从理想的建构中找寻憩息,不反感、甚至向往脱离世界。
季老留德十年,在纷飞战火中波澜不惊,鄙纨绔、结良师、交益友,或高谈阔论于山野之间,或潜心治学于方室之内。
这股文人的韧劲与傲气,是我一直崇尚的。
即使可行性不高,即使与世格格不入,但清风拂山岗、明月照大江,从心而行有何不可。
第二段是:“今天没有什么太大变化,早上还是去图书馆看书,看季羡林的读书与做人。
季羡林对学术有着执着的追求,学术造诣极深,让我深深佩服,留德学习十年,每日与书为伴,志向从未更改。
只是网络搜索了一下季羡林的百科,读到季羡林与自己儿子之间的隔阂,让我对这个国学大师打上了一个问号。
季羡林赴德留学十年,儿子未见父亲十年,归国后又赴北大任教,对儿子的指导不多。
后因一些事情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十几年不见面直到病重。
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读后感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段异国求学的岁月,也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人生、对世界的新思考。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平实而真挚的笔触,讲述了他在德国十年的经历。
那十年,有初到异国的迷茫与不适,有对知识的如饥似渴,有战火纷飞中的坚守与挣扎,也有对祖国和亲人深深的思念。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季羡林先生对德国学术氛围的描述。
他提到德国大学对学术的严谨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那里,教授们不会填鸭式地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的海洋。
这让我不禁想到我们如今的教育,有时候是不是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呢?就像我自己,在学校里总是被老师赶着走,很少有机会真正静下心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兴趣去探索一门学科。
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战争的爆发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困境,物资匮乏,饥饿和寒冷成了常态。
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学术研究。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那段艰难的时光,为了节省粮食,他每天只吃很少的东西,饿得面黄肌瘦。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一块面包,却舍不得一下子吃完,而是分成小块,每次只吃一点点,以此来延长那种饱腹感带来的满足。
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描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当时所面临的困境,也让我对他的坚韧和毅力敬佩不已。
还有他在德国结交的朋友,那些真挚的友情也让人感动。
有一位德国朋友,在季羡林先生最困难的时候,经常给他送来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虽然东西不多,但那份情谊却无比珍贵。
他们一起讨论学术,一起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那种跨越国界的友谊,没有丝毫的功利和虚伪,纯粹而美好。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有时候过于功利地去交朋友,而忽略了真正的友情其实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跟着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过了那十年。
我看到了他在哥廷根大学的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身影,看到了他在美丽的小城漫步时的沉思,看到了他在战火中依然坚定的眼神。
《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读后感引言《留德十年》是一本关于作者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回忆录,他通过许多个人经历和见闻,向读者展示了他在德国留学时所经历的各种困惑、挫折和成长。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留学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留学之路作者从中国来到德国留学,一开始面对着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他描述了自己在德国的生活和学习,以及与德国人的交流和互动。
他也提到了在面对挫折时的坚持和努力。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深刻地意识到留学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
学习和成长在德国留学的十年中,作者面临了许多学习上的困难和挑战。
他努力学习德语,逐渐融入了德国的学术环境。
他还提到了自己在学习上的不断进步,以及通过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这让我明白到,留学不仅是个人经历的积累,更是一个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跨文化体验作者在德国的留学生活中,经历了与德国人的跨文化交流和体验。
他描述了自己如何逐渐适应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他如何通过与德国人的交流,加深对德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理解。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对跨文化体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了更多的思考。
自我反思《留德十年》不仅仅是作者在德国留学的经历,更是他对自我成长和人生的反思。
他通过回忆和思考,发现了自己在德国留学中的种种弱点和不足,并逐渐进行了改变和成长。
这让我深思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以及应该如何通过留学和其他经历,不断提升自己。
结语《留德十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我对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德国的文化和教育体系,更让我认识到留学是一种全新的成长和体验。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通过作者的叙述,了解留学的种种经历和挑战,也让我们对留学有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留学和其他的经历,实现自身的成长和突破。
留德十年读后感范文五篇

留德十年读后感范文五篇在《留德十年》一书里,很多地方都可见季羡林对女房东欧朴尔太太的回忆。
书中详细叙述了季老先生在饥寒交迫和生命濒危中刻苦求学的生活,令人感慨。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留德十年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留德十年读后感1读过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清华园日记》,对过来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求学之路和生活形态越发猎奇,于是又持续找来他的这本《留德十年》。
季老在这本书里翔实地记载了他是如何走上出国求学之路,如何千里迢迢奔赴家乡,如何在欧洲辗转求学,如何阅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初如何费力含辛茹苦重返故乡。
作爲同在海内求生活的笔者来说,一方面书中提到的不少阅历读来都颇有共鸣,另一方面也深感时代变迁给留学这件事带来的变化。
其中有三段阅历的描写令笔者印象最爲深入,即他坐火车跨越欧亚大陆的旅途,在哥廷根大学努力图学的进程,以及二战迸发后所蒙受的烽火洗礼。
远赴家乡在十几个小时就能飞到地球另一端的时代,花十多天坐长途火车的阅历真实漫长,足够发作太多风趣的事情了,光是吃喝的成绩就够讲一大箩筐,更何况大局部时分言语都不通。
季老的一大篮列巴,香肠,黄油和罐头再加上装热水的铁壶,引出了不少故事,比方经常讨要热水喝的老太太,餐车效劳员的那些飘香却昂贵的食物,被海关人员细细反省的铁壶。
大学时代笔者本人也经常坐卧铺火车,那时分也像季老一样是个穷先生,简直从不买餐车的食物,觉得不实惠,都是提早买一大包零食,在车上和熟识的不熟识的人天南海北地神侃,在各种接地气儿的故事中,一车人共同等待一个逐步接近的目的地,那种情怀是坐飞机的高时效性所无法给予的。
风趣的是,季老虽舍不得花钱吃牛排,却在火车站花五角美金向农民买了一颗大松果,只由于从没见过那麼大的松果,“太心爱了”。
花这样看似无谓的钱,反倒让我觉得有些打动,穷酸又严肃的大学者,内心也保存着一片对美妙大事物的顾惜。
求学之路在德国的十年学术生涯中,季老也像每一个求学的人一样阅历过各种迷茫和波折。
留德十年读后感50字

留德十年读后感50字
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是一部关于中国留德学生在德国求学和生活的纪
实性作品。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留德学生的
求学生活、文化冲突、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展现了留德学生的艰
辛与快乐。
读完《留德十年》,我深有感触。
书中描述了留德学生在异国
他乡的求学生活,他们要适应不同的教学方式、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倒,
而是努力适应和融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这种拼搏精神令我深受鼓舞。
另外,书中也反映了留德学生在异国他乡的文化冲突和人际关系。
他们要面对不同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念,与当地人交往时也会
遇到种种问题。
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努力去理解和
尊重当地的文化,学会与当地人和睦相处。
这种包容和理解的态度
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留德十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留德学生们的不易和努力,也更加认识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更好地融入异国他乡的生活。
同时,我也深受留德学生们的拼搏精神所感染,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为我树立了榜样。
希望自己也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畏艰辛,不断进步,勇往直前。
《留德十年》读后感(通用7篇)

《留德十年》读后感(通用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德十年》读后感(通用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留德十年》读后感1把季老的《留德十年》读完了感觉真的挺不错的,像是一个长者在对你娓娓道来他在德国十年的生活,促膝而谈,身临其境的感觉。
他的留学路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为了留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经历了很多不为常人所知的磨难,真的是挺不容易的。
回想自己虽然很想店铺,可是只是停留在幻想中,从来没有付出实践过。
你要多学英语,多看英文书籍,要让自己的英文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
因为如果有机会来临时,你才能有足够的能力抓住这个机会,而不是让这个机会白白的消逝掉。
所以英文就是你的利器,你要成为学前教育界英文讲得很好的一名幼师,将来有好的机会的时候,你才可以抓住。
一定要心存梦想心存希望,还有相信你一定可以实现的,一定要敢想敢做,而不是坐着空想。
人都是走走才会走出一片晴天的,才会缕出头绪的。
学好英语真的很重要,这是自己告诉你的。
听英文歌曲还是不够的,你要做的事情真的是好多好多啊。
希望有这样的一个机会,能去国外的学前教育机构培训,那你要上省教育厅看看,去培训院看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
如果有那就好好的抓住,先考上再说。
但是前提是你一定要考上啊,就是想出国看看了,世界那么大就是想要出去看看了,不想蜗居在这个小地方,不想做一个井底之蛙。
想做一个经历过浮华世界的人,才能看淡世事的无常,才能恬淡安静的过好这一生。
而不是一直想要跳出,而跳不出的心态。
所以自己要积累,要蓄积能量啊,有好多的事情要做啊。
只希望你能实现你的梦想,能走出看看并停留至少一年时间的梦想。
不管是培训还是学习,这都是一个很好提高自己的机会。
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的努力,好好的加油哦。
可是我觉得你的英文水平我真的不敢恭维啊,真的不咋地。
你还是需要多加学习的,明白吗,我只是想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
2018-2019-留德十年读后感-word范文模板 (5页)
都说乱世出英雄,但是我看到即使在二次大战这样的环境下,在德国的一个小城有着这样一群人仍然在不闻窗外事的做着自己的学术,过着自己洁净而高贵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或许是平淡的,席卷世界的二次大战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毫无知觉的来,毫无知觉的走罢了,但是这种平淡带给我的却是深深地震撼,能淡的人们必定会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来,不是吗?
全书的核心部分是作者在哥廷根的生活,那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小城,一个干净到极致的小城,每家的女主人都会每天将屋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地板擦得光光亮亮,甚至门前的马路都会用肥皂水仔细清洗,哥廷根的马路纵使你在上面打滚也不会沾染一丝尘土,这一切的描写让我想起了我去过的另一座德国小城海德堡,尽管光阴交错了70余年,但那份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洁净与古朴是一直未变的!作者在哥廷根的女房东,十年来一直像慈母一样照顾着作者,每日备好晚餐,铺好被褥,将作者的皮鞋擦得锃亮,作者也像儿子一样照顾着老房东,陪着她一起为死去的丈夫扫墓,一起上山伐木取暖,一起分享难得的牛肉……当作者要离开德国回国时,老房东号啕大哭,这种别离之伤让人看了不免凄凄于心……哥廷根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拥有一所世界闻名的名校,作者就是在这所学校里从一个德语张不开嘴的毛头小伙子成长为一代印度学宗师的。十年间作者和许多德国老教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可敬的德国学者即使在战火纷飞,物质匮乏的年代仍然醉心于自己的学术研究,书中对这方面细节的描写让我读后深感敬佩,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执着的学者,德国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学术大国。
季羡林留德十年读后感
季羡林留德十年读后感《季羡林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先生在留德期间的个人见闻和思考的记录,对于中国学者的赴国外留学经历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通过对季羡林十年留学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于德国文化、教育以及思想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中国学者在国外学术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追求、求学态度以及学风品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季羡林先生在留德期间展现了追求学问和治学精神。
他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如何努力学习,如何与德国教授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如何与同学们组织学术研究活动。
季羡林先生对于德国学术的热爱和追求可以从他所选择的研究领域和参与的学术会议中看出来。
他在书中多次强调学问的重要性,并且对于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着高度的责任感。
这种追求学问的精神无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鞭策。
其次,季羡林先生在书中也反映了自己在国外学术环境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在当时的德国,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与当地的学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他坦言自己在学术交流中遇到了困难并且感到了孤独。
然而,季羡林先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自己独立进行研究,最终获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种面对挑战的毅力和勇气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最后,我对季羡林先生的学风品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始终坚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尚的品德要求。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力求精确和客观,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一直保持着谦虚和宽容的态度。
他对待学术争论的方式和对于他人观点的尊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学风品格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向他学习的。
总而言之,读完《季羡林留德十年》,我对于季羡林先生的学术追求和人格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对于德国文化和学术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而他面对困境和挑战的毅力和勇气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作为一名学生,我将以季羡林先生为榜样,不断追求学问,培养学风和品格,为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留德十年读后感50字
留德十年读后感50字
留德十年读后感。
《留德十年》是一部关于中国留德学生在德国留学十年的成长历程的散文集。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描绘了留德学生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和心路历程。
这部书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留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描述了留德学生在德国的学习生活。
作者生动地描绘了留学生在德国的学习生活,包括学习的压力、挑战和成长。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的不易,也让我对留学生们的坚韧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还描述了留德学生在德国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描绘了留学生在德国的生活状态,包括生活的压力、挑战和成长。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状态的不易,也让我对留学生们的适应能力和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书中还描述了留德学生在德国的心路历程。
作者通过自
己的亲身经历,深刻地描绘了留学生在德国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祖国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和对自己的成长。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心路历程的曲折和坎坷,也让我对留学生们的坚持和执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留德十年》,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活、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的不易,也让我对留学生们的坚韧、适应能力和坚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书不仅让我对留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从中汲取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留德十年》读后感
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是一部让人陶醉的回忆录,记录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岁月。
这本书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成长历程,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入洞察。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也经历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旅程,与季先生一同在德国的土地上追寻知识的踪迹。
1935年,季羡林先生踏上了赴德留学的旅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羁旅生涯。
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二战的硝烟和战后的重建,见证了德国历史的沧桑巨变。
而他本人也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最终在印度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读《留德十年》,最让我感动的是季先生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仍然坚守在图书馆,孜孜不倦地研究着,不断开拓自己的学术视野。
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术的敬畏,让我深感惭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因为各种琐事而分心,无法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而季先生却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只有热爱生活、专注学术,才能让生命焕发出真正的光彩。
除了对学术的追求,季先生在德国的生活也让我倍感亲切。
他描述的那些与同学、朋友们的交往,以及在异国他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都让我深有感触。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远离家乡、漂泊异国的经历,那种孤独和无助的感觉是难以言喻的。
而季先生却用他的文字,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友情的珍贵。
此外,《留德十年》还让我看到了一个历史的见证者眼中的德国。
季先生笔下的德国,既有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沉沦,也有战后的重建和希望的重生。
他见证了德国历史的转折点,也参与了德国学术界的交流与发展。
通过他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德国,一个既深沉又充满活力的国家。
总的来说,《留德十年》是一本充满情感和智慧的回忆录。
季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岁月。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季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更让我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
我相信,《留德十年》将会成为我内心深处永恒的宝贵财富,指引我不断前行,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德十年》读后感
记得那是2009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在厦门叔叔家里,吃过中饭,和妹妹躺在沙发上看新闻,新闻中突然报道说季羡林先生逝世,当时心中顿时一惊,便坐立起来了,认认真真地听完了报道,怕遗落了什么细节。
其实那时候对季羡林先生并不了解多少,看过中央电视台为季老做过的一起访谈,记得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老先生很质朴,十分的平易近人,给人很真诚的感觉。
现在仍记得老先生讲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之类的话,其中先生提出的“爱国,孝亲,尊师,重友”的人格操守至今还影响着我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也是从央视那期访谈开始,才有了想了解季羡林先生的想法。
进了大学,自主支配的时间先对比较充足,可是一直没有真正地静下心来认真地读读季老写的书籍,记得有好多次在书车上看到过先生的回忆录和自述之类的书籍,也只是拿起来信手翻了几页,又放下,竟没能借了一读。
当老师说要我们写当代作家作品的读后感时,季老的作品在脑中一闪而过。
当晚就回宿舍完整的了解了季老的人生简介,十分有感触,因不是此次写作重点,在此不展开。
第二天晚上了解季老的作品,论文涉及到专业知识,难看懂;外文翻译也需相应的背景知识,所以不选;散文随笔类作品比较好读懂,其实对其中的《清塘荷韵》、《清华园日记》、《朗润园随笔》和《季羡林谈人生》等散文都比较感兴趣,但最后选中了《留德十年》,是因为我亦想出国留学,但迫于家境……既然自己不能出国深造,看看季老异国求学经历也是人生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选择了《留德十年》。
第三天早上去学校图书馆借阅,用电脑搜索了好久,没有搜出来,现在看来是学校图书馆没有馆藏了,等有机会要建议图书馆购买。
只能看电子版的了。
这本电子书不厚,我想不出这么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为何能涵盖十年的内容,在德国留学,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尤其是看到序言中居然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按照平常人的想法,至少应该把战争轰轰烈烈地写上一番,身处战争发起国兼战败国的经历不是一般人都能拥有的,但季老却写得很简单:“一场战争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开始了,最后又平平淡淡的结束了,让人
体会不到一丝激动。
”从序言中的一句话中我找到了季老这样写的原因,季老说写此书的目的
是为了激励当代的青年人。
对于战争而言,我猜他并不打算写多少东西,还是侧重于个人的所思所感,以此来鼓励青年人奋进,这才是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花了几天晚上的时间断断续续地把这本书看完,这才发现季老根本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线来写,而是从一个话题跳转到另一个话题,从这么一群人跳到那么一群人,不过大体上还是可以按照时间来区分阶段的。
比如说到德国之前的那个时期,初到柏林的时期,在哥延根的时期,最后是回到中国大陆之前的时期。
其中他把自己最有活力的十年光阴都给了哥延根,因此把哥延根认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在这里他邂逅了红颜知己,遇到了忘年交,遇到了传授知识的师长教授,也遇到了很多平常但却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
我追随着季老的叙述,透过他的眼去打量周围的时间,就算没有战争,十年异国他乡的求学之旅,也会给他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季老说写这本书实在是花了太多的心血,就好像把十年的日子重新过一遍一样。
可是这记忆中的十年再过一遍的可不像亲身经历的十年那般简单,当想到记忆中的那些人已经离自己远去时,心中又不觉蒙上了一层忧愁,在当时看来极平常的事情,现在也绝不再是什么小事。
依我看,记忆存放的时间越久,回忆起来就越是艰难,但滋味也越浓烈,活像埋藏在窖中的酒。
路途漫漫,其实漫长的不是地理上的公里数,而是岁月和时间的流逝。
从一个节点到另一
个节点,从人生的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阶段,这些都算是一次漫长的旅途。
我觉得把人生这辈子走过的路记录下来其实也挺不错的,如今看了季老的《留德十年》,越发觉得记录的重要。
说实话,我是一个想书写自己独特人生的人,我渴望自由,追求人格独立;我亦十分渴望成功,但不会去完全生搬硬套他人的成功模式,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同样认为分享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启发自己也很重要。
很庆幸的是,在大学里我找到了这样一群师友(包括外籍同学,博士,教师),每次和他们交流都很有感触和启发。
读完季老的《留德十年》,似乎自己的人生也多了一段留学的经历,我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我快要走向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当自己回过头来看看时,发觉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春秋,流光溢彩的大学生活走过了大半旅程,但我现在不会去整理以前的生活,可能是现在没有那个冲动,更没有季老的那份心境。
现在我只想珍惜宝贵的青年时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想,只要不践踏公平正义的法律、不违背内心道德良知,我就果敢的去追求。
若干年后,希望也可以书写自己的精彩。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呢,请不要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