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

传统文化读后感传统文化读后感(13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文化读后感1传统文化指的就是传统社会的文化,一直到清末之前的文化。
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讲述了中国传统社会民族价值系统,三大主流文化以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什么才是可以继承的的传统文化呢?器物文化是关辉灿烂的,但是它不需要人去继承,如万里长城,曾经是古代国防线坚强的屏障,把匈奴挡在长城外,保护农耕文化,但是现在它的作用已经不存在了;再如苏州博物馆的那些玉器、瓷器,现在也只是具有博物馆价值,它时刻提醒我们,我们的祖先是灵心彗性的,穿凿李非常高的,但是到今天它的具体使用用途已经没有了,它不具有继承性。
还有就是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其实就是今天的社会结构,它表示的是社会的组成,比如说古代的“君臣,父子”,古代的朝廷,从秦朝开始到清朝,朝廷有六个部门,再看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所以制度文化只能借鉴,也很难去继承。
真正可以继承的是传统文化,因为它是古人额价值观,古人的思考和哲学,它是意识形态,所以这些东西是可以继承下来的,也必须得继承下来的文字和古籍是这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我们来看看我们祖先发明的汉字就知道了。
汉字具有极强的稳固性,几千年的变革,汉字单字的形意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我们能读懂古书,而不像国外的拼音文化,六百年前的英国作家乔叟的一些文本已经读不懂了。
因为拼音文化文字语音有一点变化,词性也会跟着变化,久而久之就认不出来了。
我觉得要继承的是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经典,书籍是最好的载体,不管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他们具有很强的民族特征,他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传统文化读后感2假期中,我阅读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一书,受益匪浅。
什么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4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讲话致辞、报告体会、合同协议、策划方案、职业规划、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eport experience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career planning,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4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后感4篇,供大家参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精选7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精选7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精选7篇)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精选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后感1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历史和辉煌的文明。
这个寒假,我品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后,在为人处事上领悟到了许多的道理。
我一直沉浸在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里;感动于一个个克服万难而成功的人物之间;穿梭在一首首韵味无穷的唐诗宋词中同时也让我懂得如何爱父母、重亲情、勤奋学、立志向,这些思想像一股清流,沁入心间,浸润心灵,拨云见日。
其中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儿子孟轲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多次搬家,可孟轲却不晓母亲的用心良苦,还是不思进取,心急如焚的孟母就将织布用的梭子摔坏,久久凝视着孟轲,语重心长地说:我摔断这根梭子就如同你荒废了学业一样。
孟轲终于幡然醒悟,深感惭愧。
从此,他昼夜勤奋学习,日后成了有大学问的人。
读了这个典故,我深有感触: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在背后默默注视着她们的子女成长我不禁一颤:我现在不就像当初的荒芜学业的孟轲吗?原来我们一家四口稳居在桥头村,住着200多平的大房子,离我所读的小学仅2分钟的路程。
我每天不用早起,不用父母接送,令身边好多的家长和同学羡慕。
然而爸爸妈妈考虑到周围的环境,人文教育等诸多因素,毅然通过辛苦努力,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又买了一套环境优美的学区房,同时我也如愿以偿进了更好更美的新校园里学习。
爸爸妈妈的付出我并没有领情,依然不好好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总是对父母抱怨不适应新学校,不喜欢新同学,不适应新老师爸爸妈妈不是责怪、厌烦,而是循循善诱开导我,帮我去适应一切,依然每天起早贪黑为我做可口的饭菜,不管日晒雨淋准时接送我上下学此刻,一抹如水的月光倾洒在窗帘一角,我倚在窗前,轻轻合上书,望着妈妈此刻还在厨房忙碌的身影,顿时五味杂陈,泪水模糊了双眼我的妈妈不就是现代版的孟母吗?哦!原来我一直沐浴在妈妈的慈爱与关怀中茁壮成长的!古人云: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精选7篇)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精选7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篇1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大中专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大中专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
”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
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
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
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读后感篇2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经过五千多年经验总结出,优秀传统风俗。
读传统文化初中读后感(精选33篇)

读传统文化初中读后感读传统文化初中读后感(精选33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传统文化初中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传统文化初中读后感篇1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独具特色的精神风貌。
想到中国,我心中敬佩之情就油然而生。
什么尊老爱幼,什么执著追求,都是我们中华儿女的代名词。
风流人物、九州风景、民间故事、艺术符号、八方习俗、文学瑰宝。
都反映了我国的传统与改革。
我沉浸在这一则则故事里,犹如置身于广大的海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记载了许许多多,有神话、有历史、有艺术、有瑰宝。
其间我最喜爱那美轮美奂的民间故事。
那牛郎不顾那汹涌奔流的银河,同儿女拿起粪瓢去舀那天河的水。
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们那坚强而执着的爱情,感动了皇母娘娘,终于允许他们相见一次。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把爱情去掉一个字,那就是爱。
是啊,这就是纯真而坚韧的爱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死都要相见,在坟墓里化作一对鸳鸯鸟,飞到高高的树上去了。
那扯下的裙角,化作蝴蝶,也化作心里沉淀的爱意了。
如此美丽的爱情,如此纯真的爱,也值得我为之感动。
但还是文学瑰宝更对我的胃口。
我同书本一起探讨谁才是《三国演义》的“一号人物”。
《三国演义》我看过,但不过草草翻了一下而已,根本不记得什么“计”。
这个故事里却贬低诸葛亮,抬高反派曹操的身价。
其实也不算是贬低抬高,事实证明就是这样。
诸葛亮表面谦虚内心却十分狂傲,不但编造歌谣搞当地个人崇拜,还广告扬名,即使属下是个能人。
反而曹操却真实得多,他是一个生来就有领袖能力的人,也是个浪漫主义者,他干的那些坏事,也多半是“不得不”的。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周瑜气量小,心胸狭窄,恨不得杀死处处都胜过他的诸葛亮,就是教科书也是这样说。
其实并非如此。
杀诸葛亮是为了护国家的安全,是替大众着想。
这样一分析,我想你也改变了传统的看法吧。
九州风景也是美丽的很。
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统文化读后感1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后,我明白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有着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她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源泉。
我从传统文化中学到最深刻的是——“孝”,“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我作为孩子,应该孝顺父母,孝敬长辈。
我们的父母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教育了我们,是他们给予了我们新的生命。
他们辛辛苦苦地付出太多太多,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庭和美满的生活。
也许有的地方他们无法让我们一一满足,但他们为了这个家任劳任怨,辛辛苦苦地工作,我们还能有什么不满足、不满意的呢?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父母、怨恨父母、嫌弃父母。
生活上从根本上要记住——感恩。
我们任何一个人是无法在世界上生存的,因为有了他们,才有我们的存在。
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敬重长辈。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陪伴,同学的互助,使我感受到了心灵的温暖,也是我人生中前进的动力。
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报答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我学习到“孝”的重要性,如何去“孝”。
让我们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永世相传!传统文化读后感2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
“孝”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忘记的。
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一切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亲爱我,孝何难。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品尝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1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绚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珍宝。
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班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
其中我最宠爱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躲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
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宠爱“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
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潇洒,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和善聪慧和乐观坚决。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气。
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由于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2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丰富,尤其在书中到处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
中华优秀传统读后感(热门5篇)

中华优秀传统读后感(热门5篇)1.中华优秀传统读后感第1篇寒假里,我看了一本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
里面有一篇记载着关于中秋节的习俗。
现在我就带同学们来了解我们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
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有赏月、拜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猜谜、观潮等。
在闽南民间,还流行"博状元饼"的特殊习俗。
博状元饼,即博饼,原是古代文为获取功名讨取彩头的一种做法现已成为闽南地区人们佳节团圆交流感情的一项民间文娱活动。
整个博饼过程气氛热烈,清脆的骰子跳动声、朗朗的欢笑声不绝于耳。
让人感受到了中秋节不一样的乐趣。
下面为同学们介绍中秋节另一个习俗“拜月”。
拜月的由来源自于一则神话故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大地冒烟,海水苦干,百姓无法生存。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最后他一气射下了九个太阳。
这位英雄有个善良美丽的妻子,名叫嫦娥,她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来百姓得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宴,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民间传开,这个就是拜月的由来。
中秋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自己去探寻,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能像我一样从小热爱中国传统节日,喜欢中国传统习俗,从小做起,从我做起,为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更加的鲜艳动人!2.中华优秀传统读后感第2篇《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使我受益非凡。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讲中国书法的老师,知识渊博,举的例子深刻有趣,上课轻松快乐,使那些埋头作业的同学都忍不住听课。
但在这里我想讲一讲读中国传统史学文化的感想。
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史学的发展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的同时,也是对后来这个民族发展方向的一个指引,对这个民族向前良好地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状况的反映。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正是因为她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这些信息都是由历代的历史学家记录在史学著作上保存下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人之道,中和之道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大学中庸》读后感“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读《导读》,吸《大学》《中庸》之醍醐。
初读《大学》部分,真有振聋发聩之感。
再读《大学》,真有朝闻道、夕死可乎的清爽。
《大学》缘何受到2000年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
据我臆测,就在于大学简洁明了的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大学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须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
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
“君子必慎乎其独”,尊重自我,尊重天地良心,则应当人前人后一个样。
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
“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是非黑白一眼洞穿,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
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
”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
人有才,惜之、爱之、举荐之、助之。
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
”共产主义的模式,大同社会的标准。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
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内圣外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
“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昧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
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平凡的实在中讨生活。
可是只要把这些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愿天下之士,从《导读》中取《大学》《中庸》之精华,以《大学》《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追求《大学》《中庸》之道,达到“和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