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
第二章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 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 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 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 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 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 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
概述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和经济特性的 全面反映。 土地利用划分具有如下特点: 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经过人 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条件,在地域 分布上不一定连成片 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进 步而变化
三、土地分类方法
土地分类因目的不同,差异显著,形成不同的土 地分类系统。 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土地综合分类系统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采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 (GB/T 21010—2007),标志着我部在统一土地分类标 准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需求 —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需要制定土地供应、
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 地类面积数据是决策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 —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地利
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
概述—制定统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
—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 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数出多门,给管理和 决策带来很大的困难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土地类别划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工作,是根据土地的功能特点和利用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地利用功能、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地利用要求等方面介绍土地类别划分标准。
首先,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应该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进行划分。
一般来说,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分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等几大类。
不同的土地利用功能对土地的要求和利用方式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功能特点来确定土地的类别。
其次,土地资源的特点也是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重要依据。
土地资源的特点包括土地的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方面的特征。
不同的土地资源特点对土地的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来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
另外,土地利用的要求也是确定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重要考虑因素。
不同的土地利用要求对土地的质量、产能、环境影响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根据土地利用的要求来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
综上所述,土地类别划分标准应该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资源特点和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不断地根据土地利用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和保护要求。
总之,土地类别划分标准的制定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资源特点和利用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科学确定土地的类别划分标准,并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土地利用需求和保护要求。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土地分类标准

土地分类标准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分类是土地管理的基础工作,它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分类标准是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土地的性质和用途等因素,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标准。
下面将介绍土地分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土地分类标准根据土地的利用功能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利用功能,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耕地是指适宜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地是指适宜用于森林资源的土地,草地是指适宜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水域是指适宜用于水资源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适宜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
不同类型的土地有着不同的利用功能,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分类管理。
其次,土地分类标准还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性质和用途,可以将土地分为农用地、林用地、草用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多种类型。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林用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土地,草用地是指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水域用地是指用于水资源的土地,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乡建设的土地。
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以实现其最大的效益。
再次,土地分类标准还根据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可以将土地分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地地区、盆地地区、河岸地区等多种类型。
不同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的土地具有不同的适宜利用方式,需要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
最后,土地分类标准还需要考虑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划分。
按照土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可以将土地分为优质土地、一般土地、边缘土地、荒漠土地等多种类型。
不同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土地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改良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土地分类标准是土地管理和利用的基础,它对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分类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利用功能、性质和用途、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因素,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按照土地使用用途将土地划分为几种类型?

按照土地使用用途将土地划分为几种类型?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8大类、46小类。
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无论是农民还是城镇居民都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纳税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义务。
所以在使用国有土地时也是需要纳税的,纳税的税种和税率都是根据土地使用用途来确定的,按照土地使用用途将土地划分为几种类型?现在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土地管理法》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并相应明确了各类土地的管制规则。
1、农用地。
即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不包括永久性沟渠)、养殖水面等。
分为基本农田、一般农田和非耕地三个类别。
▲基本农田就是依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是确保人民群众对粮食需求的耕地。
主要是生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产量较高的耕地、城镇或村镇建设规划区外的耕地、交通沿线的耕地和其他国家规定需要保护的耕地。
其管制规则主要有:(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2)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选址无法避开保护区的,应取得基本农田占用许可,批准占用的,经修订规划后按占用建设规划区的耕地管制;(3)设立开发区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4)禁止在保护区内建窑、建房、建坟、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5)利用基本农田从事农业生产的应当保护和培肥地力,鼓励施用有机肥料;(6)不得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7)保护区内耕地承包经营权变更时,对耕地地力等级进行评定,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等等。
▲一般农田是指包括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耕地后备资源、坡度大于25度但未列入生态退耕范围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
其管制规则主要有:(1)一般农田中的耕地禁止被建设占用,却需占用的,批准转用后修改规划按占用建设规划区内的耕地管制;(2)鼓励一般农田中的耕地后备资源转为宜农耕地;(3)保留现状用途的地类不得扩大面积,散布在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不得在原地翻建扩建,应逐步按规划调整布局;(4)除生态保护需要外,限制占用耕地发展园、林、牧、渔业;(5)严禁用于建窑、建房、建坟及堆放固体废弃物;(6)鼓励实施土地整理,通过对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搞好土地建设,提高土地质量,改造中低产田等等。
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

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
其中,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
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镇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的土地。
林地是指用于森林植被生长和保护的土地。
这三大类别的土地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农用地是我国土地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用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中耕地面积较大,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
园地和林地则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为我国果蔬和林木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次,建设用地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在城镇化建设中,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建设、工矿企业建设、交通运输建设等。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
这些地区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林地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
林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草原生态保护等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综上所述,我国土地的分类标准涵盖了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林地三大类别,它们在我国的土地利用中各司其职,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用地是我国粮食和农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建设用地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林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宝贵性,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分类八大类

土地分类八大类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土地资源,人们对土地进行了分类,以便更有效地进行规划、开发和保护。
土地分类是指根据土地的不同功能和用途特点,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在中国,土地分类主要分为八大类:农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未利用地。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八大类土地的特点和用途。
农用地是指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用地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农用地可以支持粮食生产、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生态保护。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农用地的质量和数量,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林地是指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经营的土地。
林地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木材等森林产品。
林地的合理管理可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增加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
草地是指以牧草为主要植物群落的土地。
草地是牧畜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地可以提供牧草和饲料,供养畜牧业发展,同时也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
水域是指包括江河湖泊、水库、水塘、水道等水体以及水域周边的土地。
水域土地的主要功能是水资源调度、水环境保护和水运等。
水域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可以保持水体的水质和水量,促进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城镇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和乡镇建设的土地,包括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等。
城镇建设用地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供居民生活、工作和商业活动的场所,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工矿用地是指用于工矿企业建设和运营的土地,包括工厂、矿山、仓库等。
工矿用地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工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为工业经济提供原材料和能源支持。
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知识点

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知识点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资源,其类型和分布主要受土地的多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一、根据所有权分类
根据所有权,土地可以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
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而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都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包括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等。
二、根据用途分类
根据用途,土地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和养殖水面等。
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和军事设施用地等。
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
此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
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土地。
三、根据利用现状分类
根据利用现状,土地可以分为已利用土地和未利用土
地。
已利用土地是指已经被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工矿仓储用地等。
未利用土地是指还没有被人类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等。
此外,土地资源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
因此,土地资源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土地资源学--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

五、 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
土地类型的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
非地带性规律
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 对比关系,包括空间结构和 数量结构
高度: 2005年5月22日中国重测珠峰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登上珠 峰峰顶,再次精确测量珠峰高度,珠峰新高度为8844.43米,而 峰顶位于中国。同时停用1975年8848.13米的数据。
采用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 沙田、围田、坑田等。
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以澳大利亚、英国 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 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目前不统一,主要有3种。
川地:黄土高原上主要地形类型之一,它是指下切在黄土 区中的河谷。
塬地: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 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小气候组合
排水和潜水 条件相同
变种 组合
群丛组 合
相 地貌面
小气候
土壤水性质 相同
变种
群丛
一个或几个地区的组合,它的
土地系统
地形、土壤出现重复的组合型( 相当于地方),在这个土地系统
澳
中的地形、土壤、植被重复出现。
大
利
土地单元
一组相关的土地利用相似的土地点 (即地形、土壤、植被一致)
亚
土地点
在内部性质和土地利用特点更为 一致的区域(类似于限区和相)
4.土地类型的演替
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 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 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 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 程。 土地类型演替的类别
按演替原因分:既有自然原因(滑坡、崩 塌、侵蚀等),也有人为原因(植被砍伐、 不合理开垦等)。 按演替方向分:既有正向演替,也有逆向 演替。前者指顺应自然发生规律和合理开 发利用土地,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 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后者指不合理开 发利用土地,造成土地类型向破坏生态平 衡方向发展的一种退化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方法
• 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种类较多,目前主 要的有土地资源的成因形态划分、土地 资源的适宜性划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 力划分、土地资源出让价格划分和土地 资源的利用现状划分等五种。
一、形态或成因划分
• 土地资源类型和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质一样, 都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的 同一性,实际上就是构成土地的要素(气候、地 质、地形、水文、植被;有时还有人的活动 结果)的综合的相对均一性,也正是由于这些 要素的综合均一性,使它们所制约的土地资 源类型表现出来的特征,同别类土地资源不 同而区分开来。在实际的土地资源类型划分 中,在考虑综合因素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基础 上,通常突出某一因素的地位。
Hale Waihona Puke 二、 生产潜力划分• 我国关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划分在1︰100 万全国土地资源的制图时;根据水热条 件的差异,将全国土地分为9个潜力区: 如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等。 在同一区内有相近的生产潜力,包括适 宜的作物种类、熟制和产量水平。
三、利用现状划分
• (一)土地资源利用划分的特点 • 1 .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的综合影 响下,经过人类的劳动所形成的产物。 • 2 .它们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上服从社会经济 条件,因此,它们在地域分布上不一定连接 成片。 • 3.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是随着社会经 济技术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