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合集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相关推荐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1很多老师对一些学生十分头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听话?然后争分夺秒地给学生们灌输所谓的知识,如果有学生稍一走神,就拍惊堂木提醒。

在长达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要学生总是聚精会神地听课,确定很难做到,如果学生做到了,那他们也付出了十分沉重的精神代价——任由老师对他们进行了精神绑架。

他们听课时紧张不已,听课效果会好吗?如果说用这种办法来达到所谓的聚精会神,这样会使孩子的神经极端疲劳,引起神经衰弱和神经不安,就算学生成绩有暂时的提高,从整个过程来看,这种榨干孩子全部精力的老师,也不能算是好老师。

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以自己的方式感知事物和现象,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老师不应该让知识如潮水般向他涌来,使孩子应接不暇、不知所措。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拙劣的教师把真理送到人前,一个优秀的教师教人寻找真理”,要让孩子在学习中慢慢地了解世界和各种现象,让知识慢慢地向他展现,最高明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教学技巧让学生并不觉得自己在紧张地学习,并没有强迫学生去听老师讲课、去记忆和思考,而实际上却在注意地听老师讲解、记忆和思考,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疲劳。

如果老师坚持精神绑架不变,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同学态度粗暴、无礼,会引发很多矛盾——这是学生在神经耐力达到极点时的正常反应,也是厌学的前兆。

现行体制,低年级语文教育往往是一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进行灌输,一天只学几个生字或生词,老师反复地教、学生反复地背,回到家还要再背,孩子对所学内容的讨厌程度可想而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作为一个父母,最大的责任就是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人,使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独立成长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孩子是我们人生路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很多父母善意的给孩子提供各种条件,他们会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或培训机构,让孩子的生活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活动。

不过,我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而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培养。

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同时也需要我们用心去教育孩子,引导孩子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精神食粮,坚信孩子们需要的不只是外在的陪伴和物质的保障,内在的精神世界同样重要。

实现和孩子的连接很多父母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下,往往忽略了和孩子的联系和沟通。

和孩子的交往应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需要父母关注孩子的生活需要和情感体验,并且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

和孩子沟通时,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合理的表达情绪,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不断地关注孩子,表达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这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信心。

愿意花费时间陪伴孩子花费时间陪伴孩子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与孩子共度悠闲的时光,不仅能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爱和温暖着的,同时也能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并认识自己。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属于他们的时间,陪伴着他们成长。

不要拒绝孩子冲动而出现的“无理取闹”,不要试图粗暴地打压他们的成长。

让孩子知道和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这是一种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良好基础。

结语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对父母来说既是责任也是幸福。

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给予他们更多精神食粮,时刻保持与孩子的正常沟通和联系,并愿意花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这些做法无疑都是父母所应该做的,孩子也会因此感受到这种关爱,建立更为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精选篇1)看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被苏霍姆林斯基的细心、耐心、专心和对孩子伟大的爱而感动,对现行教育感到痛心和无奈——现在,我们的绝大部分老师争分夺秒地往孩子们的头脑里堵塞现成的说法、结论和论断,从来不给孩子机会去接触思想源泉和生动语言的源泉,捆住了孩子的想象、幻想和创作的翅膀,孩子由一个活泼、积极、好动的人变成一部记忆机器——我们的教育用一堵墙把孩子同周围世界隔离开来。

而苏霍姆林斯基为了教孩子认识一个字母、一个单词费尽心机把他们带到农场、田野地头、河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为了培养孩子的感性和善心,他把孩子带到森林里上音乐课,感受森林里蜜蜂的嗡嗡声、鸟叫声、流水声……试问:我们现在有多少老师能够做到?不用说做到,就是想都不会想,我们现在的幼儿园和学校,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推脱责任,宁可把孩子整天关在教室里,低年级同学连在学校里玩都没有机会,春秋游有的学校都取消了,更不用说带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感受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这只是教育的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育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他不可能成为教育者。

”苏霍姆林斯基当了校长,为了零距离接触孩子,研究孩子的成长情况(包括细节)和各种变化,他直接选择兼任班主任。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主要教育者只是教别人怎样教育而不直接接触孩子,他就不再是教育者了”。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虔诚的追随者,这方面和苏霍姆林斯基何其相似!试问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位校长还兼任班主任?当然,这不能全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推行的教育行政化使校长们大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达标验收而疲惫不堪,不用说校长兼任班主任,很多时候任课老师们还要牺牲教学时间或加班加点来突击做资料应付检查呢。

人民教师宣誓词

人民教师宣誓词

人民教师宣誓词人民教师宣誓词1)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尊重个性,激发创造;发展德智体,弘扬真善美;培养具有世界胸襟的现代中国人,实现推动民族进步的神圣使命!2) 我庄严宣誓: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履行神圣职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育德启智健体益能,依法执教为人师表,因材施教敬业爱生,格物致公践言躬行,博识慎思终生学习,勤勉自律弘毅创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薪火相传科教兴国,为人民教育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3)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用智慧启迪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人格陶冶学生。

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尊重学生,廉洁从教;终身学习,勇于创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4) 我宣誓:我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育人为本,敬业爱生,严谨笃学,团结协作,传承文明,启智求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终身学习,发扬团队精神,勇于创新。

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

愿为教育事业和人类文明贡献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

5) 我宣誓:我是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尊重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师生平等,教学相长,恪尽职守,勇于学习;敢于创新,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6) 我们宣誓: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履行教师神圣职责,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以人为本,敬业奉献;关爱学生,为人师表;严谨治学,积极创新;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终生学习,廉洁从教;团结协作,勇于开拓,把自己的毕生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7) 我宣誓:我志愿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恪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育人为本,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弘扬正气,传承文明,开启智慧,积极面对生活,终身学习,开拓创新,淡泊名利,爱岗敬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一在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大师的敬业精神和教育智慧和理论深深打动了我,他的教育实践也吸引了我。

在大师的书中,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包括他对教育的爱、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实施的爱教育,使他们有爱,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快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对我们音乐教师来说尤其重要。

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

作为老师,我们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一种无私的爱。

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

我们的每一笔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欣赏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犯错时,他们迫切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惩罚,或许孩子看起来最不值得爱。

往往这种时候的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学科的特点,欣赏那些落后或有困难的学生,欣赏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中得到独特的情感艺术的熏陶。

教师的重要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是他们头脑中最敏感的部分,当涉及到影响他们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受到伤害,”苏卡洛林斯基说。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得到更多的孩子的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

对一个害羞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平时表现平平的孩子,老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表扬的话,一个微笑,一个善良的小举动,都会温暖孩子自卑的心,而教师也会在孩子自己的形象中熠熠生辉。

我要感谢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朋友们。

我也要感谢这本书给了我知识和力量,使我认识到许多真理。

在未来,我会努力爱我教的所有孩子,让这种爱在我教的学生身上延续。

我认为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篇二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2)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让人佩服。

读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之后,被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深深打动。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爱。

爱孩子,是教育工作的灵魂。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真正的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用真情的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忧伤。

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你。

爱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不但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在平时生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把我当知心朋友,今天妈妈怎么批评他,周日去逛街买的什么物品,谁跳绳跳的最多……孩子们很乐意同我分享他们的欢乐与忧愁。

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理解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有一定的个性差异,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的水平,那样对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我们要肯定他们的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他们的长处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动新一代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篇1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

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好。

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望生病的老爷爷。

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他的理念是:不要让学习成为孩子们的精神负担,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感受到快乐,让他们保持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成为世界的探索者。

其实,教育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而作为教育活动指导原则的教育理念在在实现教育目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指导原则是正确的,才能根据教育过程中的条件确定教育活动的方式,最终达成理想的教育目的,产生好的教育结果。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

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和田野,他也无法引导孩子们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

他说过,自然是孩子们语言、情感发展的源头。

我想,只有自己对生活中的美时有发现、时有体悟,孩子们语言、情感的源头才能有源头活水。

三、他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爱心和热情。

若没有这颗爱心,他不会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不会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不会熟知他们的每一点进步。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4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198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下面是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前一段时间,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是啊!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的高尚的结晶。

它既有人类关心幼小、爱护稚弱、促进新一代的发展的自然朴素之情,更有对国家、民族的美好未来憧憬和负责的精神。

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

这种爱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

师爱则具有完全不同于父母之爱的特征。

教师对学生的爱,包含了对学生中每一成员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期待。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

师生关系的和谐性,直接关系到教育过程的进展和成效。

生活中什么最重要?他回答说是爱孩子。

的确,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爱孩子。

正如他书中所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一起共同活动,在活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间断的交往,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

爱孩子就是要接触孩子。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从这句话我不由得想到我毕业实习时发生的一些事:那次实习我觉得孩子们好象和我相处的很好,但他们并不是与我特别的亲近,这让我觉得有点难过。

在第二天与该班的老师交谈后我们才知道问题的所在。

原因是我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拿着纸和笔站在旁边记着一些东西而忽略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孩子中去,没有主动与孩子们一起玩,一起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近日,有幸拜读了苏霍姆林斯的《教育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有感触。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用力用心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诠释“爱生如子”的真谛,这着实令人佩服。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名著,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

苏霍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作者深爱着这些孩子,他亲昵地称他们为“小家伙、小鬼”,他认为教师首要的职责就是“爱孩子”。

因为爱,他期望每一个孩子都有着健康的体魄;因为爱,他也竭尽全力去帮助孩子们学会学习。

爱孩子,应该说是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但如果是始终如一的爱,坚持不懈的爱,面向全体的爱,也是不容易做到的。

爱孩子,很重要的一点是爱得要纯粹。

不是施舍,不搀杂功利。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我们上课时,向学生露出的亲切笑脸,投去的友善目光,;下课时,我们留在教室和学生们谈心,说笑话…… 都是师爱的表现。

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学生才会把我们当朋友,敞开心扉,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他们、启发他们、感化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在书中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追求、探索的重要内容。

爱尔维修如是说:“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发。

启发我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

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

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

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进取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教师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事业,担负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知道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使命感,与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欢笑,“没有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应该身体力行,用爱心感染每一位学生。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将会达到和谐圆满,师生之间将会达到互敬互爱。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对孩子做到有耐心,耐心的告诉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哪些事情是不对的,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教育他们要做一个有爱心、懂礼貌的好孩子。

我们要用爱心打开了孩子情感世界的第一扇窗,让孩子们在被爱中学会爱。

所以,每天我要用爱拨动孩子们心灵的七弦琴,用心感受孩子们纯真的笑容、稚嫩的声音,让爱的种子在孩子心中发芽。

今年暑假期间,我读了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感动。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

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这是一本献给教师的心灵之书,这也是一本缓释教师心理压力,启发教师生活与教学智慧的书,它用温情、智慧和爱意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它用一首首教育诗篇礼赞教师工作的神圣。

用一个个真实而平凡的故事,抚慰我们的心灵。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

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

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

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真正的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滴滴雨露,离不开教师的心灵!是教师与儿童生命的对话才使教育发出高山流水之声。

那儿童呢?每一颗心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

他们渴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满足,他们祈盼教师用智慧的睿语解开他们心灵的密码。

是教师的理智之爱,使儿童的现实生活充满意义;是儿童如水的清纯,给教师带来生命的满足。

真正的教育始终是教师与学生合奏的乐章。

尊重是一缕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尊重儿童,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就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

”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

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读《把心灵献给孩子》,我最大的收获是我懂得了教育是一件雕刻心灵的工作。

我们的对象是一群有着灵魂和理想的人,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次行动,每一次喜怒哀乐,都是在孩子心灵的白板上刻下了重重的一刀,都是在孩子心灵的扉页上写下了浓浓的一行,那一刀下去,那一笔下去,写下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是美德还是丑恶,是真理还是谬误,不在孩子的心灵是什么,全在于我们教师是什么!唯有美德才能雕刻美德,唯有正义才能书写正义,唯有真理才能传播真理,我们自己是什么,才可能塑造什么,换言之,我们希望我们塑造的对象成为什么,你自己必须首先成为什么。

世界上不可能有一种完全空洞的塑造,单凭想像就能完成的雕塑那只能唯心主义的幻想,心手合一不仅仅对于雕刻家是这样,对于教育家更是这样。

所以,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不在于给孩子传授多少知识,而恰恰在于丰富自己的灵魂,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块宝石,那样孩子天天看着这块宝石,捏着这块宝石,听着这块宝石,耳濡目染,他们也就具有了宝石的特质。

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教,而在于熏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心灵。

孩子最终能不能够成为一件艺术珍品,全在于雕刻家的品质。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生动而具体地表现了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正如他自己所写的,这本书是阐述儿童世界的,但要进入童年这个的神秘之宫的门,他在某个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