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合集下载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区别框架结构中变形缝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教材《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下)中讲得比较简单,有些同学不太清楚。

现在我就把框架变形缝的一些知识介绍给大家。

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

它们设置的原因、设置的方法各不相同,有区别也有联系。

分别介绍如下:(一)伸缩缝它是为了避免温度应力和混凝土收缩应力使房屋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设置伸缩缝时只需断开上部结构,基础可不断开。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最大间距见下表。

钢筋混凝土框架的伸缩缝最大间距环境条件室内或土中露天现浇式框架结构55 35装配式框架结构75 50在建筑中设伸缩缝会给建筑平面及构造处理带来困难,不仅多用材料,也给施工增加复杂性。

因此要采取其他措施减小温度收缩应力,而尽量避免用设置伸缩缝的办法。

在长度超过规范规定的温度区段长度的建筑中,可采取以下措施:1.设后浇带。

混凝土早期收缩占总收缩的大部分,施工时把结构分为-40 长的区段,各区段之间留出700-1000 宽的带,暂不浇混凝土,待大部分收缩完成后(不宜少于40d)再用比原结构强度高5~10 的微膨水泥或无收缩水泥混凝土补浇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2.在屋顶上采用有效的保温隔热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对屋面结构的影响。

3.在高层建筑中,顶部数层和底部温度应力问题较严重,可在顶部数层和底部数层设置局部伸缩缝。

4.在温度应力较大的地方或对温度应力敏感的部位多加一些钢筋,如高层建筑中的外露现浇墙等。

(二)沉降缝它是为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在房屋中产生裂缝而设置的。

沉降裂缝一般发生在下述部位:1)土层变化较大处;2)地基基础处理方法不同处;3)房屋平面形状变化的凹角处;4)房屋高度、重量、刚度有较大变化处;5)新建部分与原有建筑的结合处等。

针对上述情况,在必要时须设置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基础全部分开,形成各自独立的结构单元。

在既需设置伸缩缝又需设置沉降缝时,伸缩缝应与沉降缝合并设置,以使整个房屋的缝数减少。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砖混结构的墙和楼板及屋顶结构布置可采用单墙也可采用双墙承重方案,最好设置在平面图形有变化处,以利隐藏处理。
框架结构一般采用悬臂梁方案,也可采用双梁双柱方式,但施工较复杂。
墙体伸缩缝构造
砖墙伸缩缝一般做成平缝或错口缝,一砖半厚外墙应做成错口缝或企口缝。外墙外侧常用浸沥青的麻丝或木丝板及泡沫塑料条、油膏弹性防水材料塞缝,缝隙较宽时,可用镀锌铁皮、铝皮作盖缝处理。内墙可用金属皮或木条作为盖缝。楼地板层伸缩缝构造
一般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与震动有关的建筑各相连部分的刚度差别很大时,也须将基础分开。
有很多建筑物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三缝合一:缝宽按照防震缝宽度处理;基础按沉降缝断开。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1、伸缩缝
伸缩缝要求把建筑物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地面以上部分全部断开,基础部分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需断开。
①伸缩缝的设置:
伸缩缝的最大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应根据不同材料的结构而定。
②伸缩缝的构造:
伸缩缝是将基础以上的建筑构件全部分开,并在两部分中间留出适当的缝隙,缝宽一般在20~40毫米。
伸缩缝的结构处理
伸缩缝位置大小应与墙体、屋顶变形缝一致。缝内以可压缩变形的油膏、沥青麻丝、金属或塑料调节片等材料做封缝处理,上铺活动盖板或橡皮等以防灰尘下落。顶棚处的盖缝条只能固定于一端,以保证缝两端构件自由伸缩。屋顶伸缩缝构造
不上人屋面一般在伸缩缝处加砌矮墙,屋面防水和泛水基本上同常规做法,不同之处在于盖缝处铁皮混凝土板或瓦片等均应能允许自由伸缩变形而不造成渗漏,上人屋面则用嵌缝油膏嵌缝并注意防水处理。

地面伸缩缝规范要求

地面伸缩缝规范要求

地面伸缩缝规范要求篇一: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设置原则及规定在总体布置中,为了消除结构不规则,收缩,和温度应力,不均匀沉降对结构的变形破坏有害影响,可设置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三种,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①伸缩缝设置部位:伸缩缝由基础以上设置.设置间距与屋顶和楼板类型有关,最大间距一般为50~75m。

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

②沉降缝设置部位:平面形状复杂的建筑物的转角处;建筑物高度或荷载差异较大处;结构类型或基础类型不同处;地基土层有不均匀沉降处;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

设置要求:其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一般为20~30mm,在软弱地基上五层以上的建筑其缝宽应适当增加。

沉降缝处的上部结构和基础必须完全断开。

沉降缝由地基条件决定,其宽度应该符合防震缝的最小宽度的要求.③防震缝设置要求: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宽度不小于防震缝的宽度. 下面是一个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的详细介绍。

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为防止建筑构件因温度变化,热胀冷缩使房屋出现裂缝或破坏,在沿建筑物长度方向相隔一定距离预留垂直缝隙,这种因温度变化而设置的缝叫做伸缩逢。

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建筑物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建筑物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使各部分都有伸缩的余地。

变形主要是因温度变化引起的,所以伸缩缝又称温度缝。

建筑物上设置单个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应根据建筑材料、结构形式、使用情况、施工条件以及当地气温和湿度变化等因素确定,砖石结构为100~150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35~75米,无筋混凝土为10~20米,宽度20mm ~30 mm。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作者:————————————————————————————————日期: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伸缩缝、沉降缝、抗震缝

冷缩),使结构产生裂缝或破坏而沿房屋长度方向的适当部位竖
楼板、屋顶(木屋顶除外)等分成两个独立部分,使建筑物沿长方向可做水平伸缩。

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匀均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

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
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

为避免建筑物破坏,按抗震要求设置的垂直的构造缝叫做
面全面设置,使得建筑分成若干刚度均匀的单元独立变形。

沉降缝和抗震缝设置的要求基本相同,有时二者可以在同一处设置,即设置一道缝既可以作为抗震缝也可以作为沉降缝。

伸缩缝设置要求

伸缩缝设置要求

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重力式挡土墙应每间隔10~20m设置一道伸缩缝,当地基有变化时宜加设沉降缝。

在挡土结构的拐角处,应采取加强的构造措施。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的部分,可取70mm,超过15m的部分,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 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70%采用,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第一项规定数值的50%采用,但二者均不宜小于70mm。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如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防震缝最小宽度的要求。

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当不满足要求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沉降缝地面以下处应用粗砂填实,以确保主楼基础四周的可靠侧向约束;2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3 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允许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验算时需考虑地基与结构变形的相互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之间的数值2 当屋面无保温或隔热措施、混凝土的收缩较大或室内结构因施工外露时间较长时,伸缩缝间距应适当减小3 位于气候干燥地区、夏季炎热且暴雨频繁地区的结构,伸缩缝的间距宜适当减小当采用下列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少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两个月后浇灌;4 顶部楼层改用刚度较小的结构形式或顶部设局部温度缝将结构划分为长度较短的区段;5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6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

抗震缝的设置要求及原则1. 抗震缝的重要性抗震缝,听起来就像是建筑界的小秘密,实际上它可是保护建筑安全的“隐形卫士”。

想象一下,当地震来袭,建筑物如同人一样,要有“呼吸”的空间,才能避免“憋屈”而倒下。

抗震缝的设置就像给建筑加了一条“保险带”,让它在地震中“摇摆自如”,不至于“心态崩了”。

大家都知道,地震可不是开玩笑的,它可能带来的损失简直让人心疼。

因此,设置抗震缝绝对是个“明智之举”。

1.1 抗震缝的基本原则首先,咱们得明白,抗震缝并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开的。

根据国家的标准,抗震缝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震烈度和材料性能来决定位置和宽度。

别小看这小小的缝,设定得当,它能有效分散地震力,避免建筑物的脆弱部分“吃亏”。

而且,抗震缝的宽度一般在10到20毫米之间,这个范围就像是“黄金比例”,既要保证有空间,又不至于让地震力过于集中。

1.2 抗震缝的设置位置那么,抗震缝该设置在哪里呢?通常,咱们会在建筑物的转角、结构变化的地方、以及不同材料的交接处设置抗震缝。

想象一下,一栋高楼大厦,外面看着气势磅礴,里边却像个“脆皮蛋”,一旦地震来了,没设置抗震缝,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科学设置抗震缝,让建筑“灵活应对”,这就是聪明人的做法。

2. 抗震缝的类型抗震缝可不止一种,它的类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伸缩缝和沉降缝。

伸缩缝就像你在运动时的“热身”,为了应对温度变化而设置;而沉降缝则是为了应对建筑物的沉降变化。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让建筑“活”得更好。

2.1 伸缩缝的特点说到伸缩缝,这玩意儿就像是一条可以“伸缩”的橡皮筋。

它能适应温度的变化,随着热胀冷缩而调节,真是个“万金油”。

设置伸缩缝时,咱们还要注意它的宽度和间距,通常每隔10到15米设置一个,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样一来,建筑就可以在温差的变化下轻松“转身”,绝对不会因为“小动作”而崩溃。

2.2 沉降缝的作用接下来,咱们聊聊沉降缝。

沉降缝就像是给建筑留的“备用胎”,防止由于地基沉降导致的裂缝。

厂房外墙平层沉降缝设置规范

厂房外墙平层沉降缝设置规范

厂房外墙平层沉降缝设置规范厂房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

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

变形缝可分为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三种。

伸缩缝:建筑构件因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的变化会产生胀缩变形。

为此,通常在厂房适当的部位设置竖缝,自基础以上将房屋的墙体、楼板层、屋顶等构件断开,将厂房分离成几个独立的部分.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防震缝:它的设置目的是将大型厂房分隔为较小的部分,形成相对独立的防震单元,避免因地震造成厂房整体震动不协调,而产生破坏。

有很多厂房对这三种接缝进行了综合考虑,即所谓的“三缝合一”。

概括如下: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厂房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沉降缝:指同一厂房高低相差悬殊,上部荷载分布不均匀,或建在不同地基土壤上时,为避免不均匀沉降使墙体或其它结构部位开裂而设置的建筑构造缝。

沉降缝把厂房划分成几个段落,自成系统,从基础、墙体、楼板到房顶各不连接。

缝宽一般为30~70毫米。

将厂房或构筑物从基础至顶部完全分隔成段的竖直缝。

借以避免各段不均匀下沉而产生裂缝。

通常设置在建筑高低、荷载或地基承载力差别很大的各部分之间,以及在新旧建筑的联接处。

南京美硕建材有限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大小、不同体型、不同层高,建在不同地质条件上的厂房,对某些厂房,如果不考虑温度伸缩、沉降和地震的影响,就会产生裂缝,甚至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降缝、抗震缝、伸缩缝设置原则
基本概念及相关规定:
1、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应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

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不断开。

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她的要求。

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50003-2001)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第8、1、5条、《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 102:2002)第4、3、1条等。

2、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

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

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与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

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与可能引起结构难以承受的内力与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

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

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构非均匀沉降倾斜与地面高差的影响。

4、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

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另外,还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7、某些标准图集与《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

伸缩缝宽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8、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她防渗漏措施处理。

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1)第5节。

设置抗震缝
根据《抗规》第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与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与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与承载力突变。

一般设计时均要求布置规则,如实际情况确不允许时,才需要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一般用于布置不规则的高层建筑或结构体系发生改变处。

常见于利用伸缩,沉降缝兼作防震缝。

再瞧《抗规》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由此瞧出防震缝没有具体要求多少米来设置,其设置的要求就是“按实际需要,目的就是将本来不规则的体系,分成几部分规则的体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多少米设防震缝都就是可以的。

当然,结构设计的原则,第一就是安全,第二就是经济,第三就是环境。

国外第二第三位置互换,我们天朝目前只就是XX初级阶段100年不变的嘛,环境就只有往后放放了。

再具体到钢结构,根据《抗规》8、1、4 钢结构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即可不设防震缝;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不论就是对砼结构,还就是钢结构,只有缝宽要求。

对于长度与间距并无特殊要求,只需要满足《抗规》3、4、5条所说的,划分为规则体系即可。

但就是,如果就是利用伸缩缝,沉降缝来做防震缝的话,需要满足各自的间距与长度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