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召公谏厉王弭谤-作品赏析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加翻译5篇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加翻译5篇第一篇:《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加翻译邵公谏厉王弭谤《左传》厉王虐[1],国人谤王。
邵公告王曰[2]:“民不堪命矣。
”王怒,得卫巫[3],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4],史献书,师箴[5],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6],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上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7]?”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8]。
——《国语·周语上》[1]厉王:周厉王,姓姬,名胡,暴虐无道。
[2]邵公:指邵穆公。
名虎,周厉王的卿士。
[3]卫巫:卫国巫人。
巫,以降神为业者。
[4]替:指乐师。
古代多以盲人充乐官。
[5〕师:指少师。
箴:告诫。
[6]耆:六十岁以上的人。
艾:五十岁以上的人。
[7]其与能几何:拥护你的能有几个呢?[8]流王于彘: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
彘,在今山西霍县境。
【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
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高三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译文(参考文本)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高三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译文(参考文本)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高三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译文(参考文本)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
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
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彘”,完全应验了召公的谏言。
全文重点是记述召公劝谏之词。
这段文字的中心思想是劝谏厉王不能压制人民言论,应像治水那样予以疏导,让人民对朝政畅所欲言,择善而从,改正失误,实现人民的意愿。
内容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障之也”至“为民者宣之使言”),召公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具体说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
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
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结论,也是召公的政治主张:“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就是要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
第二层(“故天子听政”至“是以事行而不悖”),以“天子听政”一句总领,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及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翻译及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完善高中文言文古诗文网 APP客户端立即打开译文及注释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展开阅读全文∨文言现象判断句是鄣之也。
(“也”表判断)省略句(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3)使(之)监谤者宾语前置句是以事行而不悖。
(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展开阅读全文∨评析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
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
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
“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
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
谤由展开阅读全文∨猜您喜欢齐人有一妻一妾先秦:孟子及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及赏析

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及赏析召公谏厉王止谤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其因此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一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责骂他。
邵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
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表达内心的愤恨。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邵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
”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
可是防范老百姓的嘴,比防备河水泛滥更不易。
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
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
因而治水者只能排除壅塞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善于开导而让人说话。
因此君王在处理政事上,让三公九卿及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能纷纷进谏,平民则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子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内亲外戚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背理。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厉王虐(1),国人谤王(2)。
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
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
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ǐ米):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10)宣:疏导。
(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2)公卿:指执政大臣。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国语》厉王虐②,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
以告⑥,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⑧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矇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25。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
“召”,一作“邵”。
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
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
弭(mǐ),消除、阻止。
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
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
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1

《召公谏厉王弭谤》鉴赏分析周厉王是西周末年的一个残暴君主。
他酷爱财货,实行专利政策,想方设法把平民公用的土地山川据为己有。
这引起了以平民为主体的国人的怨愤。
他们街谈巷议,指责他是暴君。
厉王不但没有引起警觉,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地对人民进行迫害,人民几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周王朝的第二大贵族、王室重臣的召公,清醒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忧虑王朝前途,多次劝谏周厉王重视百姓,发扬先王们敬天保民的思想传统,开张视听,采纳人民意见,制定顺应历史潮流和民众要求的政令法度。
然而周厉王仍不以为然,自行其是。
终于,酿成了大暴动。
参加暴动的有普通百姓、手工业奴隶、王宫卫士等,其势迅猛,如狂涛巨澜,不可阻挡。
这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人民大起义。
起义的人们把他赶出王宫。
他仓皇渡过黄河,逃到彘。
公元前828年死在那里。
《召公谏厉王弭谤》简要而生动地记述了这个过程。
全文以召公的谏词为主。
这个题目是后加的,倒也言简意赅,文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写作的重点,都涵盖其中。
这是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子,意思是召公阻止周厉王压制批评。
那么召公是怎样阻止周厉王压制舆论的呢?一是反复规劝,以国为重;二是立足于民,以民为本;三是引喻类推,正反对照;四是洞幽烛微,深入本质。
第一段,“民不堪命矣”一句话,作用有三:其一、反映了周厉王暴政为害所达到的程度;其二、反映了召公劝谏的急迫与艰难;其三、反映了召公比较了解民情重视民意。
而“王怒”的结果,使人民处境雪上加霜。
因此可知第二段召公的谏词为何那样语重心长,那样精心陈述,那样鞭辟入里。
那简直是召公对周厉王的最后忠告。
这一段在“王喜……‘乃不敢言”’的过渡之后,开始了召公的劝谏。
召公的谏言可分四个层次:1.以治河为喻,说明治理人民必须使其畅所欲言;2.以前代统治者施政成功的做法为例,说明君王要广开言路;3.以土地生财为喻,说明依据人民的言论可以制定利民兴国的政策;4.以言论是思想的自然流露为由,说明堵嘴将导致众叛亲离。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讲解

高中语文,召公谏厉王弭谤知识点讲解原文欣赏《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翻译: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召公谏厉王弭谤-作品赏析
一、内容简介
(一)《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周厉王姬胡的故事。
他为人暴戾而又刚愎自用,以严酷的政策来治理国家,使得人民怨声载道,背地里纷纷咒骂他。
大臣召公好心劝告他说:“人民已经不堪忍受了。
”姬胡很生气,为了堵住人民的口,派了巫师(革詹)监视百姓言行。
这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务机构了。
总之,自那以后,大街小巷都布满了由巫师构成的特务眼线,监视百姓们的一言一行,不许他们谈论政治,不许他们对国家领导人表示不满,并将许多对他不满的平民捉来杀死,甚至许多没有发过怨言的百姓也被枉杀,这便是史称的“卫巫监谤”了。
姬胡的特务治国的策略,弄得亲友熟人在路上遇到了都不敢互相招呼,只能看上一眼,使得整个国家人人自危,陷入极权专制的恐怖之中。
姬胡自以为得计,得意洋洋地对先前劝过他的召公说:“我有办法叫百姓不敢诽谤我,现在没人再敢说我坏话了。
”召公再次劝谏说:“这样堵住人民的嘴,就像堵住了一条河,河一旦决口,要造成灭顶之灾;人民的嘴被堵住了,带来的危害远甚于河水,治水要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民要让天下人畅所欲言,然后采纳其中好的建议。
这样,天子处理国政就少差错了。
”姬胡听了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仍然一意孤行,实行暴政。
举国上下都是敢怒不敢言。
但是3年后,人民最终不堪忍受,自发地拿起生产工具作为武器攻入王宫,把昏君放逐到一个叫彘(今属山西)的地方。
这个事件就是史称的“国人暴动”。
暴动的人民后来听从了大臣召公和周公的劝解,解散了武装。
召公和周公在大臣们的推举下,暂时代替君王处理国家政事,史称“共和行政”。
周厉王姬胡本人则于“共和”的第14年,在孤独凄凉和人民的唾弃中结束了可耻的一生。
(二)周厉王不许别人指斥他的过失,用铁血政策钳住了万民之口,百姓只能“道路以目”,敢思不敢言。
三年之后,终于土壅而川决,周厉王落得个被流放的下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讲的道理再透彻不过,可惜他面对的是一个暴虐昏聩的昏君。
一部二十五史,多的是这样的一国之主啊!因而从谏如流的唐太宗,才显得极为难得。
为什么前车已覆,后车不戒?百姓“道路以目”的情景,历代不绝,直到20世纪的“文革”十年还会重现。
著名作家臧克家曾说过,“四人帮”以谤止谤,冤狱等等”,恐怕比之厉王犹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的警钟当须长鸣。
当前重提“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可谓有深意寓焉。
二、写作手法
1.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作为文章主体部分的召公的谏辞颇有特色。
如先打比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喻贴切而生动。
再如“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将人民用发表言论,到举政事的好坏,比作土地上有山水,故能生产财物,又比作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故衣服、食物而产于此。
用语浅显而又极其形象,既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又加深了论证力量。
较逻辑严密的特点还表现在引用历史的论证。
谈到天子处理政事,应当让公卿、史言、音乐师等进谏,天子应当斟酌处理,只有这样做事才能不违背事理。
用历史的做法让天子明晓民言不克爽的道理,可谓深刻。
这样,既打比方,又引证,摆事实,讲道理,逻辑性强,论证有力。
2.记叙详略得当,语言生动形象
本文采取记言与记事相结合而以记言为主的写作手法。
先简要记叙形势的严峻,“民不堪命矣”。
又记叙了厉王“使巫监谤者”后的自鸣得意,而后再详记召公的谏辞,最后以冷峻的几笔写出厉王一意孤行,终于垮台的下场。
全文脉络清楚,详略得当。
文章在刻画厉王这个人物形象时,极具特色。
文章漫画式地勾画了厉王这个暴君的形象,着墨虽不多,但一个自以为是、暴政刚愎的人物却栩栩如生地凸现在读者面前,如“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言”。
怒——喜——不听,将一个残暴专断、轻浮浅薄、顽固昏聩的暴君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再如文章结尾处,只有短短三句话,以“三年,乃流王于彘”作结,虽是简洁无比,却也意味深长。
由此可见作者详略记叙的笔法之精妙。
附参考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穆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受不了这暴虐的政令了!”厉王听了非常气愤,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们去监视那指责朝政的人。
只要卫国巫师报告,厉王就把被告的人杀掉。
从此百姓就没有敢说话的了,在道路上遇见,只能相互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却十分得意,告诉召穆公说:“我能制止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不敢说什么了。
”召穆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
阻塞人民的口,其后患更超过阻塞河流,河流壅塞而溃决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
人民也像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要开通水道,使它通畅流泻;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其畅所欲言。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喻之诗;让盲乐师进献民间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诫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列士所献的诗歌;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的诗文;让百工执工艺之事进行劝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同宗来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那些规劝、教诲的文字加以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此做事就不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犹如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的。
大家用口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
推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就是使财用、衣食丰富起来的根本啊。
人民内心考虑的事都能从口头上表达出来,就应该成全其美而照它施行,怎能加以壅塞呢?如果壅塞其口,那么支持帮助我们的人还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召穆公的意见,是百姓再也没有敢发言的。
过了三年,暴动的群众就把厉王驱逐到彘地去了。
●知识归纳
召公谏厉王弭谤
本文通过记言与记事相结合的手法,记叙了召公劝谏厉王停止“卫巫监谤”的故事。
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万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而川决的结果,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历史的教训必须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