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毒性试验的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合集下载

毒理学评价试验的主要内容

毒理学评价试验的主要内容

毒理学评价试验的主要内容毒理学评价试验就像一场科学大考,它的任务就是评估各种化学物质对我们身体的影响。

听起来很严肃,但其实这其中的细节非常有趣,简直就像是侦探小说里的推理,慢慢揭开一个又一个谜团。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毒理学评价试验的几个主要内容,保准让你耳目一新。

1. 毒性测试的基础1.1 理论基础首先,毒理学评价试验的第一步,得了解毒性测试的基础知识。

简单来说,毒性就是指物质对生物体的危害程度。

就像人们常说的“是药三分毒”,药物虽好,但用错了就会变成毒药。

科学家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来探究不同物质的毒性,从而为后续的安全性评估奠定基础。

1.2 测试方法接下来,毒性测试的方法可多得很。

常见的有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突变试验等。

急性毒性试验就像是“闪电战”,短时间内观察物质对生物的影响。

而慢性毒性试验则是“持久战”,要观察很长时间,看看物质是否会慢慢积累伤害。

致突变试验则是为了检查某些化学物质是否会导致基因突变,简直就是在为未来的人类健康“把关”。

2. 评估过程中的观察2.1 观察指标在测试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可得细心观察。

这可是个“细节决定成败”的过程哦!通常他们会记录动物的体重变化、行为反应、甚至是生理指标,就像医生给病人做体检一样。

这些数据就像一颗颗珍珠,串联起来才能揭示物质的真面目。

2.2 数据分析数据收集完后,接下来就得进行分析了。

这就像解开谜题,需要耐心和细致。

科学家们会用统计学的方法,看看这些数据背后有没有隐藏的规律。

毕竟,科学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而是要有理有据,才能让结果经得起考验。

3. 风险评估与管理3.1 风险评估一旦完成了毒性测试,接下来就是风险评估的阶段了。

这就像是站在悬崖边缘,得仔细打量一下前方的路。

科学家们需要结合毒性数据,评估在实际使用中,这种化学物质对人类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你要知道,这可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可能影响到千千万万的人。

3.2 安全管理最后,经过严谨的评估,科研人员会提出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动物间的比较个别组的比较t检验非均匀性单向方差分析与剂量相关的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动物内部比较个别组的比较配对t检验非均匀性双向方差分析与剂量相关的趋势线性回归分析变量间的相关性各组变量间相关性的变化pearson相关系数协方差的分析变量随时间而变化用方差分析评估第二个时间与第一个时间的差别ipcs专家组推荐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四实验和观法
统计学方法
数据类别和统计学要求 1.“有或无”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变量问的相关性 2.分级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3.连续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各组变量间相关性的变化 变量随时间而变化
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
外推
一、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毒理学实验通常是毒性评价或安全性评价试验, 通常由权威机构规定评价程序。 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1.外来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 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 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 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Fisher精确分布检验(不分层的数据) 2×2校正的卡方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2×K卡方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Armitage检验(分层或不分层的数据) McWemar检验或符号检验 Cochran检验 Fisher精确分布检验2X2校正的卡方检验
Mann Whitney u检验 Kruskal—Wallis单向方差检验 非参数趋势检验 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 Friedman双向方差分析 Page检验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新药毒性检验报告

新药毒性检验报告

新药毒性检验报告1. 引言本报告为对新药的毒性检验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总结。

毒性检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旨在评估新药在生物体内产生的不良反应、毒性程度和毒性机制等。

本次检验旨在详细研究该新药的毒性作用,为进一步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方法2.1 实验设计采用动物实验模型进行新药的毒性检验。

本次实验使用小鼠作为实验动物,构建以下不同剂量组的实验组:•高剂量组:每天口服新药100mg/kg•中剂量组:每天口服新药50mg/kg•低剂量组:每天口服新药25mg/kg•阴性对照组:给予等量的溶剂(如生理盐水)2.2 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动物:选择健康、体重范围相近的小鼠,并随机分成不同组别。

2.预先观察:在给药前进行一周的预先观察,记录小鼠的一般行为、体重变化等。

3.给药:根据不同组别的剂量要求,使用适量的新药进行口服给药。

4.观察和记录:每天观察小鼠的一般行为、食物摄入、水摄入等,同时记录体重变化。

5.实验结束:在给药结束后,进行动物的解剖和组织取样,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的分析。

3. 结果3.1 一般观察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以下情况: - 高剂量组小鼠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 - 中剂量组小鼠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低剂量组小鼠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 阴性对照组小鼠食欲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3.2 体重变化通过每天记录小鼠体重,并绘制成曲线图,结果显示: - 高剂量组小鼠体重迅速下降,在给药后第三天开始出现体重下降,持续至给药结束; - 中剂量组小鼠体重变化较为平稳,无明显波动; - 低剂量组小鼠体重变化与阴性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差异。

3.3 组织学分析对实验结束后的小鼠进行解剖和组织取样,进行了细胞学和组织学的分析,结果如下: - 高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显示明显的损伤,出现坏死和炎症反应; - 中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和阴性对照组小鼠无明显异常变化; - 低剂量组小鼠肝脏组织显示轻微的炎症反应,但未出现明显损伤。

ld50的测定实验报告

ld50的测定实验报告

ld50的测定实验报告
LD50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测定一种化学物质对实验动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以评估其毒性水平。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取了实验室常用的小鼠作为实验动物,以及待测化学物质。

首先,我们将小鼠随机分为不同剂量组,每组包含5只小鼠。

然后,我们分别给不同剂量组的小鼠口服待测化学物质,并观察其死亡情况。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利用经典的Probit分析法计算出LD50值。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待测化学物质的LD50值为X mg/kg。

根据国际毒性标准,我们将其毒性水平评定为(低/中等/高)。

实验讨论:LD50值是评估化学物质毒性水平的重要参数,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合理的安全使用剂量,并指导相关毒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待测化学物质的毒性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为其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科学依据。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测定了待测化学物质的LD50值,并对其毒性水平进行了评估。

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化学物质的毒性机制,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LD50的测定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化学物质的毒性评估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相信,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保障人类和环境的安全。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毒理学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存在差异,一些毒物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影响,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实验中使用了多种毒物,包括有机化合物、重金属离子等。

(2)实验方法:将不同毒物溶液滴加到小白鼠身上,观察其反应并记录下来。

同时,将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滴加到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

3. 实验结果
(1)小白鼠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毒物对小白鼠的毒性影响存在差异,一些毒物可能对小白鼠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例如导致呼吸困难、肌肉痉挛等症状。

(2)细胞培养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毒物溶液对细胞的生长情况产生了明显影响,高浓度的毒物溶液会导致细胞死亡或凋亡。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不同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程度以及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

实验结果表明,毒物的毒性影响存在差异,一些毒物可能对健康造
成严重危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对毒物的认识和防范,避免接触和使用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的毒物。

同时,加强对毒物的毒性影响研究,为保障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

研究生《动物毒理学》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动物毒理学1.2 课程性质:研究生课程1.3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动物毒理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和解决动物毒性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动物毒理学的定义、发展史和研究方法2.2 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3 毒物的毒性评价和毒性作用机制2.4 常见动物毒物及其毒性作用2.5 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管理三、教学方法3.1 讲授:讲解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最新研究动态。

3.2 实验:进行毒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3.3 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4.1 学生应掌握动物毒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

4.2 学生能独立完成毒性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3 学生能分析毒物毒性作用机制,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5.2 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5.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6.1 动物毒理学实验技术:包括毒物剂量测定、毒性效应观察、生物样品分析等。

6.2 短期毒性实验: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等。

6.3 长期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

6.4 特殊毒性实验:遗传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发育毒性试验等。

七、教学内容7.1 毒物代谢与毒效关系:研究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对毒效的影响。

7.2 毒物毒性与剂量-反应关系:探讨毒物剂量与毒性效应之间的关系。

7.3 毒物毒性与时间关系:分析毒性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7.4 毒物联合毒性:研究两种或多种毒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效应。

八、教学内容8.1 动物毒理学应用领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药品评价等。

8.2 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了解实验动物的福利要求,遵守实验动物伦理原则。

8.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掌握毒理学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毒性检测报告模板

毒性检测报告模板

毒性检测报告模板
背景
毒性检测是评估化学、药物和消费品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的关键过程。

毒性检测的目的是确定潜在的危害,以便做出相应的规定和措施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报告目的
本报告旨在提供毒性检测数据,以便进行可靠的安全评估和风险管理。

检测样本信息
样本编号样本名称检测日期
001 甲醛2021年9月1日
002 苯2021年9月1日
003 廉价染发剂2021年9月1日
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该检测物质的毒性非常低,对人体无明显危害。

下表列出了测试结果的详细信息。

检测项目单位检测结果
急性口服mg/kg 正常值
急性皮肤接触mg/kg 正常值
急性吸入mg/L 正常值
慢性毒性- 正常值
检测结论
从上述检测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样本中不含有毒性物质,对人体无明显危害。

注意事项
请注意,尽管本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中不含有毒性物质,但使用任何化学品都需要谨慎,遵循相应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谨防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任何时间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和注意安全。

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规(5篇)

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规(5篇)

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化学品毒性鉴定的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化学品毒性鉴定是指对化学品进行毒性测试、毒理学评价和风险评估的过程,用以确定化学品的毒性和危害。

第三条化学品毒性鉴定应遵循科学、准确、公正、公开的原则,确保测试结果真实可靠。

第四条化学品毒性鉴定的主体为专业机构,具备相应资质和实验条件。

第五条国家应建立全国统一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系统,负责协调各地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建立本地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机构,负责本地区的化学品毒性鉴定工作。

第七条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其工作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第八条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加强对实验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九条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测试标准和测试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可比性和可信度。

第二章化学品毒性鉴定流程第十条化学品毒性鉴定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一)领取样品: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向相关部门领取化学品样品,并确保采样过程的安全和准确。

(二)实验准备: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室准备工作,保证实验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三)实验操作: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按照测试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过程的准确和可靠。

(四)数据分析: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出毒性评价的结论。

(五)编写报告: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根据实验结果编写鉴定报告,包括样品信息、实验方法、测试结果和风险评估等内容。

(六)报告审查: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邀请相关专家对鉴定报告进行审查,以确保鉴定过程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七)报告发布: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应将鉴定报告及时发布,并根据需要向相关单位提供鉴定结果。

第三章化学品毒性鉴定标准第十一条化学品毒性鉴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确保鉴定结果与法律法规的要求相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指标的统计学及生物学意义;时效、量效关系 重视动物个体数据分析(毒性发生率) 参考文献资料和本机构正常值范围;参考给药前数据 区分与药理学作用相关的指标变化 重视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结果的量化 注意脏器重量或系数与其它指标的综合分析 如病理组织学检查 —— 生化检查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数据结果的关联性或综合性分析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 毒性确认、毒性机制的解析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WBC数比RET更好反映骨髓的毒性
啮齿类动物
脾脏的髓外造血常见 测定脾脏的相对/绝对重量有帮助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白细胞计数增加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生理性增加 炎性增加 兴奋效应 药物毒性 - 内源性儿茶酚胺 - 脏器坏死、纤维化 应激效应 试验操作 - 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 - 反复注射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种属间RBC差异在毒性研究中的考虑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RBC生存寿命 恒河猴 85-100
种属 寿命(天)

人类 120-150
犬 100-120
啮齿类 40-50
犬和猴

髓外造血活性相对较差,出现RBC生成减少性贫血相对晚
难点分析细小、模棱两可的差异的意义 区别主要的或次要的变化 难以成为重要毒性效应确定的单一指标
样本数量的有限性
影响因素较多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临床病理学检查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性别\年龄\种属

采血部位 采血技术
临床病理学检查的意义/作用
对重要组织脏器的功能提供广泛的筛查 对主要代谢状况的广泛筛查 反映药物的毒性作用,可能有靶器官特异性
支持其它研究结果,相互印证
反映药物的药效作用
试验过程的动态评价(大动物)
临床病理学检查的局限性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因素 需探索机制及功能性 结局 可做为评估临床受益/
应进行对应
风险的标准
检测终点的区别
指标 临床病理学 应激反应 ↓:LYM、EOS ↑:NEU、GLU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免疫毒性 ↑:NEU ↑:LYM(啮齿类)
100、300 mg/kg组雌、雄鼠摄食量降低伴随体重增长缓慢,
且具有时间相关性及剂量相关性,其改变与药物作用相关,
有毒理学意义。
30 mg/kg组雌、雄鼠摄食量降低虽有统计学意义,但其幅 度较小,相应的动物体重也未见异常,其改变虽可能与药
物相关,但无毒理学意义。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几种常用临床病理学指标的毒理学分析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临床病理、组织病理及毒性症状的关联性分析 症状关联: Cl- — 呕吐; 临床病理关联:RBC — RET 组织病理关联:球蛋白 — 淋巴节增生 ALT — 肝细胞坏死、变性

靶器官毒性相关指标系统性的综合分析
靶器官在结构、功能、机体代偿的内在关联性
与一般毒性症状、其他毒性(如生殖毒性)的关联性


供应商
饲养/垫料/饲料


抗凝剂
采集的顺序/流程 样品的保存/放置 检测仪器 检测方法


禁食状态
麻醉状态


动物抓取方法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血液学-红细胞系(RBC、HGB、HCT、RET)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降低——最常见毒性效应——“贫血”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一般毒性试验的数据与结果分析
成都华西海圻医药科技有限公司(WCFP) 国家成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NCCSED) 刘斌、陈波、岑小波
2016年08月13日 宁夏. 银川
主要内容
1 2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结合毒代动力学,与毒性表现、特征、强度的综合分析

注意区分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与间接作用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统计学差异与生物学意义的分析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统计学差异:发现药物组与对照组差异的工具,并非判定受试
物关联毒性的“判决”:与动物数量及检验效能有关

非再生“贫血” 化疗药物(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氟尿嘧啶)、细胞毒性 抗生素 - 骨髓抑制 - 肾毒性(内源性EPO减少) 甲状腺毒性(机能减退,摄食量、T3) 长期慢性炎症(Fe可获得性/转运障碍)

再生性“贫血”— 对骨髓造血功能无影响 药物对RBC膜的损害 免疫介导RBC破坏(特异性) 很小比例动物发生、无剂量相关性 HGB氧化导致Heinz小体形成
非特异的质量控制方式 评价药物组与对照组生物学差异的一种方法,是“助手”

缺少平行对照或动物数量较少时
局限性
Hale Waihona Puke 来源广泛,均值范围较宽 不能作为判定差异的真实性

不能判定是否具有毒性效应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数据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分性别统计分析;体重另需考察体重增重 啮齿类动物、兔多采用组别平均值,大动物另需考虑个体值 除考虑剂量相关性外,尚需考虑时间相关性 多次给药毒性试验中,散在发生的体重或摄食量改变多无毒理
学意义;持续性变化往往具有生物学意义
数据分析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毒代数据结果的分析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需考虑的因素
系统暴露水平与毒性特征的分析 药物吸收程度、线性动力学特征以及人体的暴露量(如有)
注意代谢产物的有无
系统暴露随时间的改变(蓄积或代谢诱导)、是否具性别差异 关注临床前毒性试验与临床试验的给药差异(途径、频率、配
血液学-白细胞计数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减少

来源减少(药物对骨髓抑制效应) 向炎性部位转移/趋化 外周破坏(免疫介导毒性效应)
细胞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
血生化-ALT、AST、CK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广泛检测,反映肝、胆毒性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LYM(其他种属)
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
组织病理学
A、累积包括胸腺或其他 组织
A、组织的炎性反应、急性 期反应
B、淋巴组织萎缩、淋巴细 B、单独胸腺病变,难以判断 胞数量减少、肾上腺 皮质肥大 为免疫毒性;
应激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数据分析的基本思路
研究实例分析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分析试验数据与结果的基本思路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数据分析的基本思路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数据或结果的“单向分析”


应激反应
束状带
皮质
网状带
髓质
食蟹猴- 肾上腺
肾上腺束状带细胞胞质内 空泡正常
肾上腺束状带细胞肥大细胞质中可见嗜曙红细胞、 空泡减少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常见应激反应所致病变——胸腺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大鼠>30只/组:增加非药物相关毒性统计学差异出现概率 犬/猴 6~10只/组:降低药物相关毒性统计学差异的出现概率

指标变化幅度(百分比)或毒性发生率 剂量相关性与时间相关性 药物组间的变化规律;给药中期、给药结束、恢复期

文献资料及机构背景数据(谨慎)
作用与应用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机构背景数据的作用与意义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罗列结果,不分析 分析不科学——完全依赖于统计学结果
对变化的指标缺乏科学、合理分析,简单地判定为“有毒 ”或“无毒”

分析出现偏差或错误

• •
错误判定毒性靶器官
错误判定NOAEL
……
2016年 中国银川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学术研讨会 暨第二届SD高级培训班
2

试验案例分析
非肝脏特异性(肌肉、肠道) 肝脏损害,变化趋势与ALT一致
肝细胞内水平是血清10000倍
3~5X高于对照时,常伴肝脏病理损害 药物对ALT的诱导
不伴随病理或肝重改变。如皮质类固醇、 抗惊厥药物
ALT与AST的关系


ALT与AST增高 ALT > AST (ALT高于对照3~5倍) → 肝脏损伤 AST > ALT → 肌肉损伤,伴或不伴有肝脏损害 ALT增高、AST正常 → 诱导或者轻微肝细胞干扰/损害 ALT正常、AST增高 → 非肝源性(如肌肉损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