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学案

部编人教版初二上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学案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降服朝鲜是日本希图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
(2)1894年,朝鲜发作东学党起义。
应朝鲜国王央求,清政府派兵协助对立,日本也乘机收兵朝鲜。
起义停息后,日本继续增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经过(1)迸发: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清政府自愿对日宣战。
(2)平壤战役: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
中国守军奋起还击,清军将领左珍贵中炮牺牲。
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黄海大战:北洋舰队与日本结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
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与同舰官兵壮烈殉国。
此次海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趁机攫取了制海权。
(4)辽东战役:黄海大战后,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
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
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
旅顺守将徐邦道孤军迎敌,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胜。
日军占领旅顺后,延续停止了四天大屠杀,杀害了两万多中国人。
(5)威海卫战役:1895年终,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堕入绝境。
在援兵有望的状况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知识点2«马关条约»的签署3.签署: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经过谈判,双方签署中日«马关条约»。
5.影响:«马关条约»使本国侵略权利进一步深化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水平。
知识点3瓜分中国狂潮6.瓜分中国狂潮(1)背景:«马关条约»签署后,沙俄结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坚持辽东半岛,日本那么向中国讨取了3 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2)概略:列强在中国掀起了争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权利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随后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影响,从而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战争的经过、战争的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反侵略斗争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重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坚持民族独立和尊严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结果2.《马关条约》的影响3.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和中国人民的反抗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人民如何反抗列强的瓜分。
3.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的经过和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2.课件: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课件3.视频: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4.图片: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场面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的过程。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设计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理解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史实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氟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 5 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实力迅速发展,正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对外扩张的欲望十分强烈。
而且日本自古以来便觊觎朝鲜半岛,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不少人士都大力鼓吹“征韩论〃。
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不平等的《江华条约》,随后列强纷至沓来,到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缔结,朝鲜的门户全面开放,从此引发了朝鲜深重的民族危机。
全琫准(1854年〜1895年),是朝鲜西南部全罗道古阜郡人,自小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他,深刻地体会到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对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认识到推翻朝鲜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的必要性,很早就萌发了反抗的意识。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1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介绍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事实,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狂潮的了解可能较为肤浅。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2.难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事件的本质。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的历史背景,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后列强对中国的瓜分狂潮。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授课课题】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授课老师】余海棠【授课班级】八(3)班【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课标要求】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和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战役、民族英雄、《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实施对外扩张政策而一手挑起的战争;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左宝贵、邓世昌、徐邦道、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视频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教师播放视频《甲午风云》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教师:(谈话导入)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心智、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翻开课本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二)讲授新课教师出示两则材料教师出示图片一、甲午中日战争教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第一目找出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与结果。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提问:这次战争是谁挑起的?挑起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日本。
目的是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案例一、授课内容简介本课程将围绕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展开。
通过对这场战争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近代所面临的严峻外部挑战,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困境与出路。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主要战役和结果。
理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重大影响。
认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和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马关条约》的内容。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
难点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理解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中的重要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大大加深。
教材通过对战争的详细阐述和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描述,展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为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初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图片等资料,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方式讲授法:讲解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重要知识点。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讲授新课内容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以及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导致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对于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于中国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国家、民族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瓜分中国的狂潮对于中国的民族危机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2.讨论法:引导学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案例,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战争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2.参考资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的相关论文、书籍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甲午中日战争的纪录片,使学生对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对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以及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系统的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和瓜分中国的狂潮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揭示了当时中国面临的危机和困境。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甲午战争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残酷、列强的侵略本性可能缺乏直观感受,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列强对中国进行瓜分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侵略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战争和瓜分的残酷。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步骤。
4.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甲午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提问:“你们知道甲午战争吗?它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提问:“《马关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础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以及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初步培养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学习“三镜法”来分层次、有梯度地探究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通过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学法】“三镜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由当前世人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主题一国之难
主题二国之魂
主题三国之耻
主题四国之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用望远镜整体纵观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一国之难——甲午中日战争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战争的一般方法。
2.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3. 学生自学《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说出战争中主要的战役。
(多媒体演示战争的简单经过)
4. 学生自学说出战争的结局。
二、用显微镜聚焦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主题二国之魂——邓世昌血染黄海
1.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2. 小组讨论:我们应该学习邓世昌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主题三国之耻——中日《马关条约》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条约的一般方法。
2.学生自学《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地点、双方、内容和影响并分组展示学习效果。
3. 引导学生依据材料探究《马关条约》的影响。
4.引导学生探究《时局图》,进一步理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三、用多棱镜多维反思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四国之思——学史之责任
1. 引导学生依据材料探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
2.小组讨论:我们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总结提升]
甲午中日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了124年,但“落后就要挨打”的警示却在无时无刻地撞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现在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高呼“勿忘国耻”的口号,反思奋进才是硬道理,邓世昌的血洒疆场是爱国,丁汝昌的舍生取义是爱国,我们的改革发展是爱国,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好好学习”就是爱国,将来我们能为祖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