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案

合集下载

2013华师大版第5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2013华师大版第5册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民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原因: (1)二大后,中共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要完成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 争。23年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 入国民党
(二七惨案教训,单枪匹马、赤手空拳不行)
(2)在革命屡经挫折之后的孙中山也下决心改 造国民党 (3)在共产国际的帮助 2、准备:中共三大
3、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反帝反封 新三民主义政纲与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 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时间: 1924年5月 校长: 蒋介石 地点: 广州黄埔
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毛福梅
姚冶诚
陈洁如
宋美龄
邓颖超和周恩来同志
平的积十孙 等,四年中 待必十,山 我须年其遗 之唤之目嘱 民起经的 族民验在余 ,众,求致 共及深中力 同联知国国 奋合欲之民 斗世到自革 。界达由命 上此平凡 以目等四 。
总理遗嘱 :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 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 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 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
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老师:周恩来、 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 张秋人 叶剑英 张申府 周佛海 包惠僧 鲁易 恽代英 夏曦 项英 阳翰笙 陈毅 董必武 陈潭秋 李 达 郭沫若 毛泽覃 瞿秋白 张国焘 高语罕等
左权、陈赓、周逸群、萧克、徐向前、林彪、蒋先云、 刘志丹、罗瑞卿、黄公略、周士第、王尔琢、王良、许光 达、陈伯钧、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奇涵、陈浩、 陶铸、程子华、廖运周、冯达飞、蔡申熙、曾中生、许继 慎、赵一曼(女)、赵尚志、宣侠父、阮山(原籍越南)、 李运昌、段德昌、贺声洋、萧方、周维炯、杨其纲、彭干 臣、阎揆要、郭化若、陈毅安、王诤、谭希林、彭明治、 曹渊、唐天际、张宗逊、刘畴西、卢德铭、李之龙、张子 清、余洒度、徐彦刚、曾士峨、朱云卿、陈东日、曹福昌、 邓萍、唐澍、姜镜堂、常乾坤、伍中豪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

《北伐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北伐战争;2. 掌握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3. 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起因、进行和结果。

三、教学内容一、北伐战争的起因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的一系列武装斗争。

北伐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北洋政府自袁世凯时期开始就陷入了腐败和无能的境地,无法有效地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

2. 国民党的崛起。

国民党作为代表中国民族利益的政党逐渐崛起,成为了北洋政府的主要对手。

3.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需要。

中国当时正面临着严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问题,需要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北伐战争的进行北伐战争经历了多次战役和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直奉战争。

北伐战争的进行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广州起义。

1924年,广州起义爆发,标志着北伐战争的开始。

2. 第一次直奉战争。

国民党决定先消灭直系军阀,于1926年发动了第一次直奉战争。

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国民党军取得了一定的胜利。

3. 第二次直奉战争。

经过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国民党决定向北方发动进攻。

1927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三、北伐战争的结果北伐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

北伐战争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结束了北洋政府的统治,标志着中国的封建王朝正式结束。

2. 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

北伐战争后,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现代化改革。

3.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

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开始逐渐崛起。

四、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1. 课堂讲授:30分钟2. 图片和影像展示:20分钟3. 学生提问与解答:20分钟4. 小组讨论:20分钟五、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1. 课堂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学案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学案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学案一、学习内容与要求(一)知识要求1、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A2、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A3、北伐战争的开始及成果A(二)能力要求准确地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二、学习过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历史背景:2、双方态度:3、外部因素:4、标志事件:(二)、北伐战争1、原因:2、准备:3、进程4、成果:5、结果【学后反思】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孙中山曾对李大钊说:“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

”孙中山要求李大钊加入的“党”是()A、兴中会B、同盟会C、中国国民党D、中国共产党2、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是()A、1921年底孙中山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B、1922年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改组国民党会议C、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D、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3、北伐战争中诞生了一首《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从当时看,“除军阀”的对象包括()①袁世凯②吴佩孚③孙传芳④张作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4、鲁迅先生说:“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有实地的革命战争。

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这里的“一炮”指的是()A、五四运动B、二次革命C、北伐战争D、五卅运动(二)简答题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它开创了一个什么时期?6、北伐战争开始的时间、性质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三)材料分析题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于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发动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

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仅在两三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问题:(1)1924年至1927年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什么?(2)两党在一定纲领上合作指的是什么纲领?(3)在这两三年内国民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导学案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今天我们要进修的是中国近摩登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2. 激发兴趣:你知道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吗?北伐战争又是如何进行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历史吧!二、进修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和历史意义。

2. 掌握北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能够分析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近摩登史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国共合作的形成a. 背景:北洋军阀混战,国家危机四伏。

b. 重要事件: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

c. 结果:国共两党在共同对抗外敌、反对封建统治的过程中建立了合作干系。

2. 北伐战争的起因a. 国共合作的推动下,北伐战争于1926年爆发。

b. 起因:北洋军阀的割据、外国列强的侵略、人民的不满等。

3. 北伐战争的过程a.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发动了北伐战争。

b. 1927年,南京攻克,国民党中央政府扶植。

c. 1928年,武汉攻克,北伐战争基本结束。

4. 北伐战争的结果a. 国民党取得了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部分领土。

b. 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实力得到了增强。

四、进修方法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国共合作的意义和北伐战争的影响。

2. 观看视频: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五、检测与评判1. 选择题测试:对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进行选择题测试。

2. 作文练习: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理解和感想。

六、拓展延伸1. 阅读《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相关的历史文献或文章,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2. 参观革命历史留念馆或博物馆,感受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氛围。

七、总结反思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重要意义,也明白了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塞位。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本次进修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进修,加深对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理解。

第22课_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22课_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2、国共合作实现的过程:
中共三大的召开: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时间﹡地点:1923.6/广州 内容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政治、组织、思想上保持独立性
党内 合作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国共合作实现的标志 时间﹡地点:1924.1/广州
内容: 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政治基础二、黄埔军源自建立宋庆龄回忆说,当时她问孙中山,为什么做出这个 决定,孙中山回答时把国民党比作一个就要死的人,说这 种合作将会加强和恢复它的血液的流动。
——《宋庆龄选集》,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192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于时局的 主张》中认为,“中国现有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 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是比较真的民主派”。
林祥谦 施洋
思考: 1、为什么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国民党这种党内合作的方式?
从力量看,两党孰强孰弱? 从影响看,两党孰大孰小? 从作用看,哪个对革命发展更有利?
2、为什么仍然强调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 织上的独立性?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主义重新解释“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 洲贵州的统治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 “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实现的历史条件:
国民党 必要性
孙中山长期以来革命活动的失败
国民党内部的堕落 需要革命新鲜的血液 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共产党: 二七罢工的教训(孤军奋战)
国民党
可能性
国民党的革命性 一定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 共产党 一定的实力 有合作的诚意 外部因素: 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二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第二十二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924 广州
反帝反封建 同意党内合作 新三民主义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4、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革命纲领的比较
5、意义—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
最明显 民族 主义 的不同 民权 是什么 主义 ? 民生
反对民族压迫 国民一律平等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 各民族一律平等
四、北伐
军阀名字 吴佩孚 孙传芳 张作霖
盘踞地点 湖南、湖北、河南、 陕西、河北南部 江苏、浙江、安徽、 福建、江西 东北、北京、天津
军队 20万人 20万人 35万人
北洋军阀的溃败
• 1、北伐的胜利进军:江西战场、闽浙战场 • 2、冯玉祥五原誓师 • 3、全国工农运动的高涨
1)一切权力归农会 时间 2)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第22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背景)
1、中共革命的教训—建立统一战线 2、国民党屡遭挫折,孙中山决心改组 (民主、威信、根据地、领导人) 3、共产国际的努力 4、中共“三大” 1923
决定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党的独立性

二、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中心内容
新三民主义
更广泛的 没有 人民性
规定限制田租率的法律; 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权 革命中的中心问题,… ... 建立劳工专政的政治,铲出私有财产制 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的社会
革命的 没有 彻底性 最高目标 没有
返回
三 黄埔军校 1924 孙中山任总理 蒋介石任校长 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 奠定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地点 (讨论) 领导人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示范教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示范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在反帝反封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教学目标1.知道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概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上图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上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

但后来却有人将其改为“升官发财莫往他处;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黄埔军校校门上的对联以及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北伐战争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国共合作的出现1.国共合作的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

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

《北伐战争》历史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掌握北伐战争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战役。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综合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认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北伐战争的原因和背景2. 北伐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3. 北伐战争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的过程和重要战役的细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背景、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2. 史料分析法:分析相关史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北伐战争的原因、过程、重要战役和影响。

3. 史料分析:分析相关史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北伐战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北伐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北伐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7. 板书设计:北伐战争原因:国内外形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过程:广州起义、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武昌战役等重要战役:略影响: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促进国共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北伐战争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史料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史料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北伐战争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北伐战争实地考察,加深对北伐战争历史场景的感知。

2. 邀请历史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八、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针对学生的疑惑和困难,加强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辅导。

九、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北伐战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第22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案
【教材分析】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本课主题是国民大革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以及北伐的胜利进军,教材内容安排线索一目了然,具有很强的历史节奏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中共三大的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国民政府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对分析统一战线特点的能力;
(2)通过对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的比较,概括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比较以及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3)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从而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孙中山在挫折中吸取教训,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选择了国共合作的革命道路,实现了他一生中又一次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为了救国和革命,与时俱进,奋斗一生的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景仰。

(2)中共“三大”制定的关于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符合实际国情,对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通过掌握国共合作这一重大史实,体会先辈们以国家前途和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尚品质。

(3)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它为创建国民革命军和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是国共合作而发动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标志着国民革命进入高潮。

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从根本上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和探索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的完美品质。

【教学要点】
、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2、难点: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
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教学设计】
一、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利用问题加以引导,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掌握的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历史问题。

2、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学习历史,也缺乏探究历史问题的欲望,为此,教师要联系实际,从询问、启发以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总结补充。

三、
教学用具:多媒体视频资料、幻灯片、地图
四、
教学过程
、新闻回放导入新课:XX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
作。

那么,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引出:第一次国共合作)
2、讲授“第一次国共合作”。

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3、讲授“黄埔军校”。

播放“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了解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包括创办的时间、地点、创办目的、作用。

4、讲授“北伐战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地图,了解北伐的目的、对象、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取得的成就、北伐的结果、北伐的意义等;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5、小结与练习。

总结本科内容,点出本节重点,并布置思考探究题: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学习,请你对国人都十分期待的“第三次国共合作”能否实现谈一谈你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