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优秀教案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优秀教案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优秀教案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教学目标】1.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2.了解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3.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4.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培养学生根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

那么,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国共合作)预习课本,思考问题。

使学生在接受授课前,对本课知识的学习有一个轮廓,方便教学的进行。

讲授新课(一)国共合作的实现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生动的录像,在此基础上,层层深入,1.背景:(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

我党进一步认识到,单靠自身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1923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深感国民党势单力薄,难成大事,也欢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

他认识到这将为国民党带来新鲜血液,推进国民党的革新,使国民党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时间、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担任大会主席。

《国共合作北伐》教学设计

《国共合作北伐》教学设计

第2课国共合作北伐教学目标1、知识要点:①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

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③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主要史实。

2、能力要求:①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思想品德教育:①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②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背景和内外政策的学习,初步认识到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这个政权不可能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不可能改变旧中国的命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国共合作的确立。

难点: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资源】国共合作相关课件、图片,北伐战争路线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教师分析国共合作的原因:1924—1927年的历史是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大革命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

这一时期,孙中山革命实践的屡屡失败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深切感到改组国民党、寻求新的革命道路的重要性。

走新的道路,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的道路是再也行不通了。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与国民党结成革命统一战线,是打倒军阀统治和外国列强的正确道路。

2、国共合作形成。

这样,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正式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案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课堂小结任务四:以时间轴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重大历史事件。

回顾本课所学,画出
时间轴。

时间轴不
仅能帮助
学生巩固
本课所学
知识,而且
有助于培
养和提高
其时空观
念素养。

板书设计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战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兴起高潮失败
课后作业
宣传招募,等你挑战
请你站在国民革命军立场上,结合史实,展开合理
的想象,设计一个宣传作品,要求:(1)形式不限:
可以是演讲稿、标语、歌谣、传单、漫画等;(2)所
创作的宣传品必须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展开
合理想象,创作出自
己的宣传作品。

加深学生
对北伐战
争时期宣
传战的理
解,培养和
提高学生
的想象能
力、创新精
神和创造
能力。

增强
对历史事
件的共鸣
和理解落
实教学目
标5、
教学反思。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案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评估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与政治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事件和人物。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 分析与评估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团结的影响;3. 研究北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4. 掌握相关的关键词、事件和人物。

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并提出问题,例如:你能想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曾经合作过吗?2. 学生回答问题并与同伴分享他们的了解。

第二步: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20分钟)1. 向学生提供有关国共合作的背景材料,包括中国面临的内外困境和国共两党的分歧。

2. 学生阅读材料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国共两党开始合作?他们合作的目标是什么?合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3.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国共合作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步: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团结的影响(20分钟)1. 学生参考课本和其它资料,研究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和团结的影响。

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影响的短文,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结论。

第四步:北伐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北伐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北洋政府的腐败和北方军阀的割据状态。

2.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例如:北伐战争是如何开始的?它的经过和结果如何?3. 学生参考课本和资料,讨论北伐战争对中国革命和统一的影响。

第五步:总结与评估(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例如: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评价?2. 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全班讨论,并评估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理解。

三、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一篇有关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短文,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示范教案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示范教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材分析:《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本课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后,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

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在反帝反封建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教学目标1.知道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概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上图是黄埔军校的校门上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

但后来却有人将其改为“升官发财莫往他处;贪生怕死请入斯门!”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学习第15课《北伐战争》,了解那一段轰轰烈烈的革命时期。

(设计意图)通过黄埔军校校门上的对联以及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课。

教师也可以使用体系化资源中“【课程引入】北伐战争情境导入”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北伐战争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国共合作的出现1.国共合作的背景展示材料: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

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引言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国共两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国共合作的形成、背景、阶段性胜利和失败,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国共合作的形成与背景1. 国共合作的背景国共两党在中国国民革命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国共合作关系,主要原因是两党对抗外敌入侵和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共同愿望。

国共两党在民族意识、政治目标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共同点,这为合作奠定了基础。

2. 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的形成离不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倡导,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这为国共合作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而国共两党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政治与军事上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三、北伐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与失败1. 北伐战争的初期阶段性胜利北伐战争在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为突出的便是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行动,这一行动为国共合作赢得了一定的政治与军事基础,并开始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2. 北伐战争的失败及国共合作的破裂尽管北伐战争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由于国共双方对于统治权的争夺以及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北伐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并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这一阶段的失败也直接导致了国共内战的爆发。

四、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1.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民众的影响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民众产生了重大影响,政治上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与抗日情绪,社会上促进了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经济上也带来了一定的变化。

2. 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及发展的影响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两党在政治上的分歧与斗争将直接导致国共内战的爆发,至此为止,两党的矛盾开始激化,并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五、总结与展望本文从国共合作的形成、北伐战争的阶段性胜利与失败,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这一时期,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推动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这次合作和北伐战争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承接上一课《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推动工人运动,但在反动势力的镇压下认识到必须团结其他革命力量。

同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斗争中遭遇挫折,也渴望寻找新的革命力量。

在此背景下,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开启了国民大革命的新篇章。

(二)教材内容国共合作的实现:介绍了中共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以及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黄埔军校的建立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北伐胜利进军:讲述了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

北伐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势如破竹,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说明了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标志着国民党统治的开始。

(三)教材特点注重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教材清晰地展现了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以及北伐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突出人物的作用:教材中提到了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蒋介石、汪精卫等众多历史人物,通过他们的活动和决策,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强调历史的影响:教材阐述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重大影响,如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重要作用。

知道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和重要战役。

理解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北伐战争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北伐战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北伐战争》这课讲述的是1924—1927 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包括三个部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我主要是借助任务学习法,将每个部分都分解为基础知识和需探究问题两部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逐个解决本课问题。

教师发挥引导作用,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权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讲述的是1924—1927 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国民革命兴起、发展和最后失败的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历史。

本课选取国民革命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历史事件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北伐战争。

通过学习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国共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

本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承上启下:上承中共的诞生——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 年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北伐后期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于是共产党开始武装起义并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同时,北伐战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重要的一环。

所以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1、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

许多学生平时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2、八年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

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3、根据材料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概括考察学生的材料解读、语言组织能力,还要把本节所学内容运用其中,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小。

四、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能够简述中共三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简述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结合材料,能够分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简述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校领导及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北伐胜利进军
【教学目标】
1.掌握如下基本历史史实:国共合作的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军的胜利进军 。 2.了解国共双方第一次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了解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 4.从《北伐战争示意图》了解三路北伐的斗争对象、进军路线、推进态势,培养学生根 据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利。
1923 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
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
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孙中山深感国民党势单力薄,难成
大事,也欢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他认
识到这将为国民党带来新鲜血液,推进国民党
的革新,使国民党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3)共产国际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2.时间、标志: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
重点讲清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基础、内
容、合作方式等问题。
使学生 在接受授课 前,对本课 知识的学习 有一个轮 廓,方便教 学的进行。
引导学 生观察生动 的录像,在 此基础上, 层层深入,
1/9
1.背景:
(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工人运
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的血腥镇压。我党进
一步认识到,单靠自身力量不能取得革命胜
人的首次历史性握手,有人说也许在不久的将
来我们会看到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那么,
同学们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你了解吗?是在
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呢?又产生了怎样的历
史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学习这个问题
(国共合作)
讲授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播放视频《国共第一次合作》要求学生注
意国共两党合作的过程,然后通过层层设疑,
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
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
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党陆
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
会议决议建立军官学校选址于广州黄埔。
(2)时间:1924 年 5 月
(3)地点:广东广州黄埔区长洲岛组建
生层层深入 分析,培养 学生的综合 分析能力。
【博闻】军校门口贴着一副对联:“升官
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
批是“革命者来”。
(1)建立过程:1921 年(辛酉年)12
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
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
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
的方式,1922 年 7 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
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
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外合作”,即共产党员、
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
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
产国际的赞同。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1.了解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包括创办
的时间、地点、创办目的、作用。
探究第一次 国共合作的 背景、基 础、内容、 合作方式等 问题。培养 学生的探究 能力。
引导学
2/9
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翻阅课
4.合作方式: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 本,找出答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 案,分析原
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 因。
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
【教学重点】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及其历史作用、北伐战争。
【教学难点】
中共为何选择国民党为合作者以及国共合作为何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2005 年 4 月 29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
预习课
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 本,思考问
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 60 年两党 领导 题。
3/9
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
校”。
(4)创建目的: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建
立 一支可靠的革命军队。
(5)创建作用:为后来的国民革命输送
了大批人才(或为后来的国民革命奠定了基
础)。
(三)北伐的胜利进军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以及地图,了解北伐的
目的、对象、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取得的成
就、北伐的结果、北伐的意义等;教师进一步
桥、贺胜桥战役的胜利,打垮了吴佩孚的主
力。9 月和 10 月,北伐军先后攻占武汉三
镇,夺取了两湖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
4/9
在中路江西战场上,北伐军以第二、六军 为主力,9 月初挺进江西。11 月攻克九江、南 昌后,沿江东下,克安庆、芜湖,于 1927 年 3 月占领南京。打败了孙传芳的主力。
在东路闽浙战场,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为 主力,10 月攻占福建安定,福建军队倒戈, 很快占领福建全省。浙军有的起义自治,有的 倒戈,1927 年 2 月占领杭州。3 月由于上海工 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使北伐军不费枪弹 进驻上海。至此,孙传芳的军队彻底溃败,长 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为北伐军所得。
3.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政治基础。
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
助农工三大政策,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
基础。
新三民主义内容:新的民族主义主张对外
免除帝国 主义侵略,对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的民权主义规定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
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新的民生主义规定
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新三 民主义成为国
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担任大
会主席。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
阅读课
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大会内容:大会确定 本,初步了
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统一共 解本课内
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选举了 容。
有李大钊、毛泽东等 10 名共产党员在内的国
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引导学生对比“北伐战争与辛亥革命”,使学
生进一步认识到北伐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博闻】《北伐誓师词》中说:国民痛
苦,火热水深。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
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
1.目的: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在中
国的统治,把革命推向全国。
2.对象:1926 年 7 月,国民革命军在广
州誓师北伐,矛头直指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
霖三大军阀。
3.北伐胜利进军的路线:北伐军分三路
绘制表
北伐:西路进攻湖南、湖北;中路取江西;东 格,归纳总
路夺福建、浙江。以西路为全军主攻方向。 结本课知识
在西路两湖战场上,北伐军以叶挺独立团 点,加深记
为先锋,以第四军为主力,第三、第七、第八 忆。
军相配合。7 月,北伐军先攻克了长沙。8
月,夺取平江、岳阳,又取得了军事要隘汀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