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专题 非酶褐变及膳食纤维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一)名词解释1.淀粉糊化——β-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出现膨润现象继续加热,成为溶液状态的现象。
2. 淀粉老化——经过糊化的α-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现象称为老化3.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又称羰氨反应,指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反应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
4.膨润现象: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一部分胶束被溶解,空隙逐渐扩大,淀粉粒因吸水而膨胀,胶束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膨润现象。
(二)判断题5. 糖浓度只有在70%以上才能抑菌,故通常利用高浓度的果糖来保存食品. 答: 是的.糖浓度只有在70%以上才能抑制大多数微生物的生长,而在室温条件(20 OC)下,只有果糖的浓度可以达到70%,其它糖的溶解度都低于70%,故通常利用高浓度的果糖来保存食品. 6、淀粉的糊化温度是指淀粉开始糊化的温度。
错,淀粉糊化过程中双折射开始小时的温度维糊化点或糊化初始温度7、考虑到在20℃时要有好的保存性,果汁和蜜饯类食品最好利用66%蔗糖作为保存剂。
.错,,应选用淀粉糖浆,因其具有高溶解度,且最高浓度约80%保存性较好。
(三)填空8.糖原是一种_______,主要存在于_______和_______中,淀粉对食品的甜味没有贡献,只有水解成_______或_______才对食品的甜味起作用。
葡聚糖;肌肉;肝脏;低聚糖;葡萄糖9.大分子多糖溶液都有一定的黏稠性,其溶液的黏度取决于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溶液中的_______. 大小;形状;所带净电荷;构象10.通常将酯化度大于_______的果胶称为高甲氧基果胶,酯化度低于_______的是低甲氧基果胶。
果胶酯酸是甲酯化程度_______的果胶,水溶性果胶酯酸称为_______果胶,果胶酯酸在果胶甲酯酶的持续作用下,甲酯基可全部除去,形成_______. 50%;50%;不太高;低甲氧基;果胶酸(四)简答题11.碳水化合物吸湿性和保湿性在食品中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能量PPT课件

维持肠道健康
某些寡糖,如棉籽糖、水 苏糖等,能够促进肠道益 生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健 康。
摄入建议
根据年龄、性别、体重和活动水平等 因素,确定适当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控制高糖和高淀粉食物的摄入量,以 降低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选择多种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包 括全谷类、蔬菜、水果和豆类等。
02
性食物中,如谷物、蔬菜和水果。
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糖
02
膳食纤维能够减缓食物在肠道中的消化速度,从而有助于控制
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膳食纤维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
03
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从而有助于预防
便秘和肠道疾病。
碳水化合物与能量的关系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
碳水化合物经过消化吸收后,会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膳食纤 维、能量ppt课件
目录
• 碳水化合物 • 膳食纤维 • 能量 • 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能量的关系 • 实际应用
01
碳水化合物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有机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之一。
分类
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
单糖
是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果糖等。
和预防慢性疾病。
运动营养学应用
• 根据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合理补充碳水化合物,以满足运动 员在运动中的能量需求。膳食纤维:有助于运动员控制体重和 体脂比例,提高运动表现。能量:根据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目 标,合理安排能量摄入,促进肌肉生长和修复,提高运动表现。
THANKS FOR WATCHING
膳食纤维能降低食物的消化速度,延缓血 糖升高,降低血脂水平,对预防糖尿病和 高血脂等疾病有益。
3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

3
相当含量葡萄糖在食后 2h 血糖曲线下面积 GI 是衡量某种食物或某种膳食组成对血糖浓度影响的一个指标。GI 高的食物或膳食, 表示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血糖浓度波动大;反之则表示在 胃肠内停留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血糖浓度波动小。 无论对健康人还是糖尿病病人来说, 保持一个稳定的血糖浓度、 没有大的波动才是理想 状态,而达到这个状态就是合理的利用低 GI 食物。而高 GI 食物,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 率高,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高、释放快。面食的血糖指数和吸收率比米饭低,粗粮和豆类 低于米面等,如莜麦面、玉米面+黄豆粉(2∶3)的血糖指数均低于 80%。 食物 GI 可作为糖尿病患者选择多糖类食物的参考依据,也可广泛用于高血压病人和肥 胖者的膳食管理、居民营养教育等。 表 1-11 常见糖类的 GI 食物 葡萄糖 蔗糖 果糖 乳糖 GI 100 65.06.3 23.04.6 46.03.2 表 1-12 食物名称 馒头 熟甘薯 熟土豆 面条 大米饭 烙饼 苕粉 南瓜 油条 荞麦面条 西瓜 小米 胡萝卜 五、乳糖不耐受 世界各地都有一部分人有不同程度的乳糖不耐受性, 他们不能或仅能少量消化、 吸收乳 糖,因此大量的乳糖进入结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酸、产气,引起胃肠不适、胀气、痉 挛和腹泻等临床症状。造成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有:①先天性缺少或不能分泌乳糖酶;②药物 或感染使乳糖酶分解减少;③随年龄的增加,乳糖酶水平不断降低。一般自 2 岁以后到青年 GI 88.1 76.7 66.4 81.6 83.2 79.6 34.5 75.0 74.9 59.3 72.0 71.0 71.0 食物名称 玉米粉 玉米片 大麦粉 菠萝 闲趣饼干 荞麦 香蕉 猕猴桃 山药 酸奶 牛奶 柑 食物 麦芽糖 棉白糖 蜂蜜 巧克力 常见食物的 GI GI 68.0 78.5 66.0 66.0 47.1 54.0 52.0 52.0 51.0 48.0 27.6 43.0 食物名称 GI 葡萄 柚子 梨 苹果 藕粉 鲜桃 扁豆 绿豆 四季豆 面包 可乐 大豆 花生 43.0 25.0 36.0 36.0 32.6 28.0 38.0 27.2 27.0 87.9 40.3 18.0 14.0 GI 105.05.7 83.812.1 73.513.3 49.0 8.0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五节 膳食纤维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六.膳食纤维的摄取与食物来源
• 1.膳食纤维的摄取 美国FDA推荐的总膳食纤维摄入量为成人每日20~35g。每
天摄入一定量的植物性食物如400~500g的蔬菜和水果,一定 量的粗粮:如杂豆、玉米和小米等,可满足机体对膳食纤维 的需要。
此外,美国供给量专家委员会推荐膳食纤维中以不溶性纤 维70%~75%,可溶性纤维25%~30%为宜,并且应由天然纤维 提供膳食纤维,而不是纯纤维素。另据报告,澳大利亚人每 日平均摄入膳食纤维25g,可明显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
• 6.木质素
木质素是使植物木质化的物质。不是多糖而是多聚苯丙 烷聚合物,或称苯丙烷聚合物。其与纤维素、半纤维素同时 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进食时往往一并摄入体内,被认为是 膳食纤维的组成部分。通常果蔬植物所含木质素甚少,人和 动物均不能消化木质素。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三、膳食纤维的营养学意义
• 1.促进结肠功能,预防结肠癌 大多数纤维素具有促进肠道蠕动和吸水膨胀的特性。一方
含量 0.51~1.19 0.82~1.04 0.27~1.11 1.17~2.92 0.10~0.50 1.00~2.00
0.78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表3-6 膳食纤维的种类、食物来源和主要功能
种类
不溶性纤维 木质素 纤维素 半纤维素 可溶性纤维 果胶、树胶、黏胶、 少数半纤维素
主要食物来源
所有植物 所有植物(如小麦制品) 小麦、黑麦、大米、蔬菜 柑橘类、燕麦制品和豆类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又称糖类,是由碳、氢、氧组成的一类多 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是生物界三大基础物质之一, 其基本结构式为Cm(H2O)n。碳水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界, 多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产生。碳水化合物占植物干 重的50%~80%,占动物体干重的2%左右。在植物组织中碳水 化合物主要以能源物质(如淀粉)和支持结构(如纤维素和 果胶等)的形式存在,在动物组织中,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肝
第3章_碳水化合物剖析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一、碳水化合物的一般概念碳水化合物:糖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可用Cn(H2O)n通式来表示,因此也叫碳水化合物。
但后来发现有些糖如鼠李糖(C6H12O5)和脱氧核糖(C5H10O4)并不符合上述通式,并且有些糖还含有N、S、P等成分。
而像醋酸(C2H4O2)也符合上述通式,但它不是糖类化合物,所以叫碳水化合物已不合适,但是应用已久有许多书还在用。
糖类的定义:多羟基醛或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
二、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碳水化合物:①单糖、寡糖和多糖(单糖的数量);②均多糖或杂多糖(单糖的种类);③植物多糖、动物多糖和微生物多糖(多糖的来源);④结构多糖、贮藏多糖和功能多糖(体内的功能);⑤多糖复合物。
三、碳水化合物与食品质量①碳水化合物是营养的基本物质之一。
②形成一定色泽和风味。
③游离糖本身有甜度,对食品口感有重要作用。
④食品的粘弹性也是与碳水化合物有很大关系,如果胶、卡拉胶等。
⑤食品中纤维素、果胶等不易被人体吸收,除对食品的质构有重要作用外,还是膳食纤维的构成成分。
⑥某些多糖或寡糖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是保健食品的主要活性成分。
四、食品中的糖类化合物谷物蔬菜、水果和可供食用的其他植物都含有糖类化合物。
食品中常见的单糖是葡萄糖、低聚糖是蔗糖、乳糖、麦芽糖和棉子糖,多糖是淀粉、纤维素、果胶。
谷物中的游离糖类的含量谷物中游离单糖及多糖含量很低,如大米(0.1%~0.2%)、小麦(0.1%~2.4%)、大豆(0.1%)、玉米(0.6%~0.9%)、鲜嫩荚青豆(2.3%)、鲜青豌豆(0.55%)。
五、糖的甜度蜂蜜和大多数果实的甜味主要取决于蔗糖(sucrose)、D-果糖(D -fructose)、D-葡萄糖(D- glucose)的含量。
1、甜度定义:是一个相对值,以蔗糖作为基准物,一般以10%或15%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又称为比甜度。
2、糖的相对甜度3、影响甜味强度的因素:①构型的影响;②浓度的影响;③粒度的影响;④温度的影响;⑤介质的影响;⑥不同糖类之间的影响。
食品化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3.条件:氨基酸和复原糖及少量的水参与
4.产物:色素〔类黑精〕
风味化合物:如麦芽酚、乙基麦芽酚、异麦芽酚
5.特点:
随着反响的进展,pH值下降(封闭了游离的氨基),复原能力上升〔复原酮产生〕;褐变初期添加亚硫酸盐,可阻止褐变,但在褐变后期参加
H
OH
H
CHO
HO
H
H
OH
H
OH HO
OH
CH2OH
D- 阿拉伯糖
CHO
CHO
H
H
CH2OH
D- 半乳糖
甘露糖
D- 葡萄糖
O
H
H
CH2OH
CH2OH
CHO
CHO
OH
H
H
OH
CH2OH
D- 木糖
CH2OH
CHO
H
OH
H
OH
OH
OH
HO
H
HO
HO
H
H
OH
H
HO
OH
H
OH
H
H
H
H
CH3
COOH
CH2OH
COOH
①根据多糖的组成分类
均多糖:指只有一种单糖组成的多糖,如淀粉,
纤维素等。
杂多糖: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糖组成的多糖,
如香菇多糖等。
②根据是否含有非糖基团
纯粹多糖:不含有非糖基团的多糖,也就是一般意
义上的多糖;
复合多糖:含有非糖基团的多糖,如糖蛋白、糖脂
等。
表1 食品中的糖类化合物
产品
总糖量
5-食品化学_碳水化合物-3部分 (1)课稿

(4)酸碱度
pH<5时,褐变反应进行的程度小
原因:
此时,氨基酸或蛋白质的氨基被质子化,以-NH3+形
式存在,妨碍了氨基与还原糖反应形成糖基胺。
随着, pH的增加,氨基被游离出来,褐变反应速度 随之加快,在pH8~9时,反应速度较快。
(5)金属离子
Fe3+、Cu2+ 等对美拉德反应有促进作用, Fe3+ 比Fe2+
羟甲基糠醛的积累与褐变速度关系密切,还原酮的性质活泼,
能与氨基酸反应,生成新的羰基化合物,这种反应称为斯特 克勒尔反应。 α-氨基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反应时, α-氨基酸氧化脱羧生成比原 来氨基酸少一个碳原子的醛,氨基与二羰基化合物结合并缩合成
吡嗪。
初 始 氨基 醛基 席夫碱 醛羰基胺 氨基酮糖 阶 段
② 低温冷藏法。阻止由高温加热引起的热褐变,温度每升高10 oC,褐变 速度增加3-5倍,可以通过低温冷藏来抑制。 ③ 降低水分活度法。水分活度>0.6时,很容易引起褐变。 ④ 降低pH值法。在pH>3.0时,随着pH值的升高,非酶褐变加快,易褐变,
因此调节pH值<3.0为宜。
⑤ 添加添加剂法。常用的添加剂有亚硫酸及其钠盐、硫醇化合物等,可 与褐变中间体羰基化合物相结合,从而阻止其发生聚合反应,最终抑
2.2焦糖化结果
2.3三种商品化焦糖色素 蔗糖通常被用来制造焦糖色素和风味物
耐酸焦糖色素:水溶液pH为pH2-4.5
亚硫酸氢铵催化产生
应用于可乐饮料、酸性饮料,生产量最大
糖与胺盐加热,产生棕红色 蔗糖直接热解产生棕红色 应用于啤酒和其它含醇饮料
焙烤食品用色素:水溶液pH为4.2-4.8
食品营养学第三章碳水化合物 第三节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淀粉经酸水解或酶水解可生成糊精。当以糖化型淀粉酶 水解支链淀粉至分支点时所生成的糊精称为极限糊精。食品 工业中常用大麦芽为酶源水解淀粉,得到糊精和麦芽糖的混 合物,称为饴糖。饴糖在体内水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利用。 在制作羊羹时添加少许糊精可防止结晶析出,避免外观不良。
淀粉在使用α-淀粉水解酶和葡萄糖淀粉酶进行水解时, 可得到近乎完全的葡萄糖。此后再用葡萄糖异构酶使其异构 成果糖,最后可得到58%的葡萄糖和42%的果糖组成的玉米糖 浆。由其进一步制成果糖含量55%的高果糖(玉米)糖浆是食 品工业中重要的甜味物质。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二、淀粉的糊化与老化
通常,将淀粉加水、加热,使之产生半透明、胶状物 质的作用称为糊化作用。糊化淀粉即α-淀粉,未糊化的淀 粉称为β-淀粉。淀粉糊化后可使其消化性增加。这是因为 多糖分子吸水膨胀和氢键断裂,从而使淀粉酶能更好地对 淀粉发挥酶促消化作用的结果。未糊化的淀粉则较难消化。
糊化淀粉(α-淀粉)缓慢冷却后可生成难以消化的β淀粉,即淀粉的老化或反生。这在以淀粉凝胶为基质的食 品中有可能由凝胶析出液体,称为食品的脱水收缩。此外, 当α-淀粉在高温、快速干燥,并使其水分低于10%时,可 使α-淀粉长期保存,成为方便食品或即食食品。此时,若 将其加水,无需再加热即可得到完全糊化的淀粉。
糖原、肌糖原、核糖、乳糖的形式存在。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 第六节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的分类 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膳食纤维 碳水化合物的质量评价
第三章 碳水化合物
• 第三节 食品加工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上(高于135℃)的结果。在酸、碱条件下都能进行,经一系 列变化,生成焦糖等褐色物质,并失去营养价值。但焦糖化 作用在食品加工中控制适当,尚可使食品具有诱人的色泽与 风味,有利于提高食品的感观性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非酶褐变反应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当pH 值大于7温度较低时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发生2,3-烯醇化而形成还原酮类, 还原酮较不稳定,既有较强的还原作用,也可异构成脱氢还原(二羰基化合物类):酮第三章碳水化合物6第三章碳水化合物7当pH 值大于7温度较高时1-氨基-1-脱氧-2-酮糖较易裂解较易裂解,,产生1-羟基-2-丙酮丙酮、、丙酮醛酮醛、、二乙酰基等很多高活性的中间体。
这些中间体还可继续参与反应参与反应,,如脱氢还原酮易使氨基酸发生脱羧如脱氢还原酮易使氨基酸发生脱羧、、脱氨反应形成醛类和醛类和αα-氨基酮类氨基酮类,,这个反应又称为Strecker 降解反应:第三章碳水化合物93、焦糖化褐变及其反应历程糖类在没有含氨基化合物存在时,加热到熔点以上也会变为黑褐的色素物质的色素物质,,这种作用称为焦糖化作用。
温和加热或初期热分解能引起糖异头移位起糖异头移位、、环的大小改变和糖苷键断裂以及生成新的糖苷键环的大小改变和糖苷键断裂以及生成新的糖苷键。
但是,热分解由于脱水主要引起左旋葡聚糖的形成或者在糖环中形成双键,后者可产生不饱和的环状中间体后者可产生不饱和的环状中间体,,如呋喃环如呋喃环。
共轭双键的存在产生颜色共轭双键的存在产生颜色,,同时可发生缩合反应使之聚合同时可发生缩合反应使之聚合,,使食品产生色泽和风味品产生色泽和风味。
一些食品一些食品,,例如焙烤例如焙烤、、油炸食品油炸食品,,焦糖化作用控制得当制得当,,可使产品得到悦人的色泽与风味可使产品得到悦人的色泽与风味。
各种糖类生成的焦糖在成分上都相似分上都相似,,但焦糖化学组成复杂但焦糖化学组成复杂,,至今还不清楚至今还不清楚。
一般可将焦糖化作用产生的成分分为二类作用产生的成分分为二类::一类是糖的脱水后的聚合产物一类是糖的脱水后的聚合产物,,即焦糖或称酱色即焦糖或称酱色;;另一类是一些热降解产物另一类是一些热降解产物,,如挥发性的醛如挥发性的醛、、酮类等物质酮类等物质。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0从该图可知焦糖化作用是以连续的加热失水焦糖化作用是以连续的加热失水、、聚合作用为主线的反应的反应,,所产生的焦糖是一类结构不明的大分子物质所产生的焦糖是一类结构不明的大分子物质。
催化剂可加速这类反应的发生,如,蔗糖是用于生产焦糖色素和食用色素香料的物质蔗糖是用于生产焦糖色素和食用色素香料的物质,,在酸或酸性铵盐存在的溶液中加热可制备出焦糖色素,并广泛应用于糖果并广泛应用于糖果、、饮料等食品饮料等食品。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1第一阶段:由蔗糖熔融开始,经一段时间起泡,蔗糖脱去一分子水,生成无甜味而具温和苦味的异蔗糖酐(1,3’,2,2’-双脱水-α-D-吡喃葡萄糖苷基-β-D-呋喃果糖)。
这是焦糖化的开始反应,起泡暂时停止。
由蔗糖形成焦糖素的反应历程可分三阶段由蔗糖形成焦糖素的反应历程可分三阶段::第二阶段:是持续较长时间的失水阶段是持续较长时间的失水阶段,,在此阶段异蔗糖酐缩合为焦糖酐。
焦糖酐是一种平均分子式为C 24H 36O 18的浅褐色色素,焦糖酐的熔点为138℃,可溶于水及乙醇可溶于水及乙醇,,味苦味苦。
第三阶段:是焦糖酐进一步脱水形成焦糖烯,焦糖烯继续加热失水焦糖烯继续加热失水,,生成高分子量的难溶性焦糖素。
焦糖烯的熔点为154℃,可溶于水可溶于水,,味苦,分子式为C 36H 50O 25。
焦糖素的分子式为C 125H 188O 80,难溶于水难溶于水,,外观为深褐色。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2②、热降解产物的产生A.A.酸性条件下醛类形成酸性条件下醛类形成:在酸性条件下加热在酸性条件下加热,,醛糖或酮糖进行烯醇化醛糖或酮糖进行烯醇化,,生成1,21,2--烯醇式己糖1,2-烯醇式己糖葡萄糖3-脱氧葡萄糖醛酮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4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54、抗坏血酸褐变及其反应历程抗坏血酸不仅具有酸性还具有还原性抗坏血酸不仅具有酸性还具有还原性,,因此因此,,常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常作为天然抗氧化剂。
抗坏血酸在对其它成分抗氧化的同时它自身也极易氧化化的同时它自身也极易氧化。
其氧化有两种途径其氧化有两种途径::有氧时抗坏血酸被氧化形成脱氢抗坏血酸, 再脱水形成DKG (2 , 3 -二酮古洛糖酸)后,脱羧产生酮木糖,, 最终产生还原酮。
还原酮极易参与美拉德反应的中间及最终阶段应的中间及最终阶段。
此时抗坏血酸主要是受溶解氧及上部气体的影响氧及上部气体的影响,,分解反应相当迅速分解反应相当迅速。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6当食品中存在有比抗坏血酸氧化还原电位高的成分时成分时,,无氧时抗坏血酸也因失氢而被氧化抗坏血酸也因失氢而被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或抗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成脱氢抗坏血酸或抗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在水参与下抗坏血酸酮式环状结构开环成2,3-二酮古洛糖酸;2,3-二酮古洛糖酸进一步脱羧二酮古洛糖酸进一步脱羧、、脱水生成呋喃醛或脱羧生成还原酮。
呋喃醛呋喃醛、、还原酮等都会参与美拉德反应,生成含氮的褐色的聚合物或共聚物类或共聚物类。
抗坏血酸在抗坏血酸在pH pH pH<<5.05.0的酸性溶液中氧的酸性溶液中氧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化生成脱氢抗坏血酸,,速度缓慢速度缓慢,,并反应是可逆的。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7ABC2’6’23当第三章碳水化合物19(2)、)、儿茶素的氧化反应历程儿茶素的氧化反应历程(二)、非酶褐变对食品质量的影响非酶褐变反应中产生二大类对食品色泽有影响的成分,其一是一类分子量低于1 000水可溶的小分子有色成分;其二是一类分子量达到100000水不可溶的大分子高聚物质。
非酶褐变反应中呈色成分较多且复杂,到目前为止,人们根据不同的模拟反应结果,得到水可溶的小分子呈色成分主要有下列几种:1、非酶褐变对食品色泽的影响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0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1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2水不可溶的大分子呈色成分水不可溶的大分子呈色成分::关于水不可溶的大分子高聚物质的结构还不是很清楚关于水不可溶的大分子高聚物质的结构还不是很清楚。
正如水可溶的小分子生色成分受起始原料色成分受起始原料、、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条件的不同,,其结构也有很大不同一样其结构也有很大不同一样,,大分子高聚物质的结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结构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有关于类黑素的结构和形成历程可能如下有关于类黑素的结构和形成历程可能如下::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32、非酶褐变对食品风味的影响在高温条件下在高温条件下,,糖类脱水后糖类脱水后,,碳链裂解碳链裂解、、异构及氧化还原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原可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如乙酰丙酸如乙酰丙酸、、甲酸甲酸、、丙酮醇丙酮醇((1-羟-2-丙酮丙酮)、)、3-羟基丁酮羟基丁酮、、二乙酰二乙酰、、乳酸乳酸、、丙酮酸和醋酸等;非酶褐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非酶褐变反应过程中产生的二羰基化合物,,可促进很多成分的变化成分的变化,,如氨基酸在二羰基化合物作用下脱氨脱羧如氨基酸在二羰基化合物作用下脱氨脱羧,,产生大量的醛类生大量的醛类。
非酶褐变反应可产生需要或不需要的风味非酶褐变反应可产生需要或不需要的风味,,例如麦芽酚例如麦芽酚((3-羟基-2-甲基吡喃-4-酮)和异麦芽酚和异麦芽酚((3-羟基-2-乙酰呋喃乙酰呋喃))使焙烤的面包产生香味,2-H-4-羟基-5-甲基-呋喃-3-酮有烤肉的焦香味,可作为风味增强剂可作为风味增强剂;;非酶褐变反应产生的吡嗪类及某些醛类等是食品高火味及焦糊味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4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63、非酶褐变产物的抗氧化作用随褐变反应生成醛随褐变反应生成醛、、酮等还原性物质酮等还原性物质,,它们对食品有一定抗氧化能力它们对食品有一定抗氧化能力,,尤其是防止食品中油脂的氧化较为显著尤其是防止食品中油脂的氧化较为显著。
因此因此,,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拉德产物(MRPs)抗氧化性引起广泛关注抗氧化性引起广泛关注。
Elizalde 等报道葡萄糖—甘氨酸反应系统加热褐变程度对抗氧化性影响,结果发现在加热12-18小时下MRPs 抗氧化活性最佳抗氧化活性最佳。
葡萄糖—甘氨酸的MRPs 对大豆油氧化诱导时间较未添加MRPs 的样品增长3倍,将链传播的速度降低一半速度降低一半,,且还能减少已醛形成且还能减少已醛形成。
Bedingbaus 和Ockerman 研究不同氨基酸与糖类的MRPs 对冷藏的加工牛排脂类氧化抑制作用牛排脂类氧化抑制作用,,结果发现结果发现,,不同来源MRPs 具有良好抑制脂类氧化作用。
Yamaguchi 等将由木糖—甘氨酸的MRPs 经sephadex G-l5分离出低分子量的类黑精子量的类黑精,,再进一步用sephadex G-50和G-l00分离分离,,其中一部分类黑精的抗氧化能力在亚油酸中超过BHA 、没食子酸丙酯等没食子酸丙酯等。
Yoshimura 等通过电子自旋共振研究葡萄糖葡萄糖--甘氨酸系统MRPs 对活性氧抑制作用氧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此模式下的MRPs 可抑制90%以上以·OH 形式存在的活性氧性氧。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7A 图:从上至下分别是从上至下分别是::葡萄糖+丙氨酸丙氨酸,,葡萄糖+ 甘氨酸甘氨酸,,葡萄糖+ 赖氨酸B 图:从上至下分别是从上至下分别是::乳糖+ 丙氨酸丙氨酸,,乳糖+ 甘氨酸甘氨酸,,乳糖+ 赖氨酸虽然MRPs 的抗氧化研究已经很全面的抗氧化研究已经很全面,,但将其作为有效的抗氧化剂应用于其他食品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抗氧化剂应用于其他食品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是缺少对有抗氧化活性的MRPs 的特殊结构和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的特殊结构和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
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84、非酶褐变降低了食品的营养性a)、氨基酸的损失其中以含有游离其中以含有游离εε-氨基的赖氨酸氨基的赖氨酸、、碱性L-精氨酸和L-组氨酸对美拉德降解反应也很敏感b)、糖及Vc 等损失可溶性糖及Vc 有大量损失蛋白质上氨基如果参与了非酶褐变反应蛋白质上氨基如果参与了非酶褐变反应,,其溶解度也会降低溶解度也会降低。
c)、蛋白质营养性降低d 、矿质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也有下降第三章碳水化合物295、非酶褐变产生有害成分非酶褐变反应历程较为复杂非酶褐变反应历程较为复杂,,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体或终产物体或终产物,,其中一些成分对食品风味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的作用,,但一些成分对食品的安全构成隐患但一些成分对食品的安全构成隐患。
近几年来随着仪器分析手段的提高人们对有害成分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道越来越多,,推测食物中氨基酸和蛋白质生成了能引起突变和致畸的杂环胺物质;美拉德反应产生的典型产物D-糖胺可以损伤DNA ;美拉德反应对胶原蛋白的结构有负面的作用结构有负面的作用,,将影响到人体的衰老和糖尿病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