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结构化学 侯华
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案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曾德军漆玲玲;马杰;赵菊珊;柯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查先进严亚兰;寇继虹;安璐;张晋朝武汉大学“水文模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陈华吴云芳;熊立华;张翔;高仕春武汉大学大学体育教案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证)研究陈慧孔军、王永志、秦子来、关倩武汉大学广告学专业实验教案项目创新与实验教案平台建设研究程明张金海;姚曦;周茂君;李小曼武汉大学古代文学“经典研读”系列课程的教案改革与研究程芸曹建国;谭新红;鲁小俊;钟书林武汉大学科学研究元素融入药理学教案实践丁虹李艳琴;项瑾;童静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拟态实践实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洪杰文刘丽群;周茂君;刘建明;叶晓华武汉大学《数字地形测量学》课程建设的创新与实践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张涛;汪志明武汉大学临床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从新林青;唐艳红;陈静;邹莉萍武汉大学媒介融合背景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黄先蓉王晓光;姚永春;郝婷;刘章蓉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案改革焦利民胡石元;张金亭;刘洋;唐旭武汉大学《高电压综合实验与实践》课程建设蓝磊陶劲松;田翠华;袁佳歆;关伟民武汉大学骨科临床教案资源库的建设雷军蔡林;王欣;王建平;罗涛武汉大学包装印刷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体系的构建黎厚斌马桃林;王玉龙;钱俊;柯贤文武汉大学基于模式的遥感实践教案改革研究李刚潘励;黄玉春;李振涛;孙朝辉武汉大学师生同创青春版——传统人文学科教改理念及实践李建中高文强;李松;刘春阳;李立- 1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基于数字图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生态建筑教案体系研究李鹍冯霞;谢波;相凤明武汉大学网络导学与个人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研究李莉刘浩文;沈志东;范昊;桂浩武汉大学《病原生物学》教案方法改革刘东灜朱帆;明珍平;刘斌波;汤纪路武汉大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律课程双语教案的实证研究以国家双语教案示范课程《国际知识产权法》的教案实践为例聂建强梁雯雯;冯洁菡;王予民武汉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立体实践教案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牛晓光王丽娜;杜瑞颖;彭国军;余琍武汉大学《金融经济学》课程教案方案与教案内容优化研究潘敏胡昌生;罗琦;熊和平;马理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综合实验课程建设彭晓涛贺文涛;王耘;张艳杰;江波武汉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案在《诊断学》课程教案和考试中的应用唐其柱沈涤非;卞洲艳;邓伟;周恒武汉大学“角色扮演”教案法在结构化学讨论课程中的应用王宝山侯华;胡慧;崔克新武汉大学工程地质野外实习立体化研究型教案模式研究王涛杨连生;李宏明;李杨;周炜波武汉大学基于网络和移动互联环境的《地磁学》课程教案系统的建设王正涛任翔;金涛勇;刘洋武汉大学能源动力工程与装备实验室的教案体系建设巫世晶石端伟;廖冬梅;李正刚;宋凤莲武汉大学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的平台建设和保障制度:以武汉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吴传清文建东;孙智君;肖利平武汉大学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传感器技术》课程体系建设吴琼水马志敏;胡耀垓;王宝龙;张铮武汉大学中外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对策研究周叶中夏义堃;张莉;丁念;王鹏武汉大学语言文字类选修课程的设置与改革萧红肖圣中;张延成;王统尚- 2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大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综合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杨军龚庆武;吕艳萍;刘栋;丁涛武汉大学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本科教案对接研究——以民商法课程为视角杨巍温世扬;李承亮;彭小坤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方法探讨叶燕青;陈小奇;雷红;范静怡武汉大学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研究游长松汪火焰;桂敏武汉大学英语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语音教案改革与实践张妍岩邓鹂鸣;卢晓仙;刘庆荣武汉大学构建医学院系青年教师分层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赵怡芳姚玲亚;杨学文;何佳;孟柳燕武汉大学关于建立服务教育教案平台——“大学生体育信息研究中心”的研究郑策孔军;王晓娟;朱卫雄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工程设计能力强化教案曹丹华吴裕斌;武树斌;王英;李经平华中科技大学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陈小丽闫俊懂;李军均;夏增民;黄讷敏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程邦雄骆琳;黄仁瑄;肖万萍华中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互动教案研究杜志章黄长义;张德鹏;陈梅;尹倩华中科技大学管理综合技能测试方法研究与方案设计冯占春乐虹;张兰;张治国;李小莲华中科技大学物联网识别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教案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研究甘早斌曹计昌;鲁宏伟;李开;赵贻竹华中科技大学中美新闻评论比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顾建明赵振宇;周婷婷;黄勤;张武德华中科技大学中德医学实验班药理学国际化课程建设与实践模式探讨郭莲军徐旭林;吕青;晏汉娇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郭燕刘泽华;徐锦芬;张焱;汤小川华中科技大学大数据系列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黄晓涛康玲;王芬;秦磊华;吴驰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跨学科知识建构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黄亚平任绍斌;彭翀;郭亮;赵守琼- 3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数学基础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黄永忠韩志斌;雷冬霞;刘艳红;尹慧华中科技大学伦理学系列课程案例教案研究与实践雷瑞鹏韩东屏;程新宇;王珏;邵华华中科技大学“篮球运动教案与训练”课程教案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承维井玲;沈趺进;万来红;王永俊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课程与教案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李和孙军;王芳;尹丙姣;周新文华中科技大学斯特林引擎创新制作与实践李华飞李智勇;宋皎皎;唐东;张剑华中科技大学大学英语高级阶段口译课程建设研究李菁岳军;张易凡;刘琼;杨清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力学教案团队建设与探索李黎龙晓鸿;江宜城;樊剑;戴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高水平国际化课程建设与设想刘劲松徐明生;任学梅;吴丰顺;谌玲华中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刘晓军陈良洲;赵斌;卢文龙;杨曙年华中科技大学微处理器与接口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罗杰左冬红;杨明;王红;姚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医学整合课程教案模式效果评价与优化研究吕家高谭飞;陈琢;舒涛;刘文励华中科技大学将转化医学引入八年制普通外科教案中的方法研究欧阳晨曦王剑;郑启昌;李毅清;杨超华中科技大学以软件工程技术见长的复合型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邱德红肖来元;方少红;薛志东;武剑洁华中科技大学虚拟样机技术在电机学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孙剑波叶才勇;熊永前;杨凯;于克训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与教案互动的开放式实验教案模式探究唐朝晖吴元喜;周爱文;刘静宇;刘木根华中科技大学以案例为基础的《环境卫生学》参与式教案的研究与实践王爱国杨克敌;吴志刚;陈军;夏涛华中科技大学全面提升岗位胜任能力——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王朝晖彭雯;李云桥;戚本玲;黄芸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生药学实验教案新体系构建王小刚高磊;陈家春;方进波;周群- 4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王新云樊自田;廖敦明;罗云华;金俊松华中科技大学专题和案例研讨教案法在专业课程双语及全英语教案中的应用研究卫迎春许小平;刘海云;李昭华;孙焱林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熊蕊叶贤基;吴波;杨晓非;余龙江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国家理科基地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杨广笑谢青;陈明洁;蒋涛;何光源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中法班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研究杨克成姜嘉乐;陈敏;夏珉;李微华中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传热学”课程教案方法研究与实践杨昆王嘉冰;许国良;王晓墨;方海生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教案平台的优化研究张惠兰史雯静;徐永健;汪道文;赵建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参与式教案”的税务专业课程教案方法改革与创新张睿张克中;陈卫华;郑红霞;罗光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培养卓越法律人才为目标郑友德焦洪涛;李薇薇;范长军;伍春艳华中科技大学基于指导探索式学习的“国际企业管理学”教案方法改革与实践钟熙维卫平;韩民春;陈亚萍;杜萍华中科技大学行动学习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应用:基于能力本位理论周二华龙立荣;柯琼;青国霞;郑凤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网络的小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龚少英刘思耘;李晔;熊俊梅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高校与国际接轨、开放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以中美比较为基础江满情刘伟;邢来顺;孙泽学;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混合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蒋玲杨九民;黄磊;杨琳;李文昊华中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研究雷江华孙玉梅;朱楠;彭兴蓬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研究李志明董俊敏;张舜;张军;郭邦俊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试点学院建设目标的物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刘守印吴少平;唐一文;黄致新;黄光明- 5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政专业基础课和非思政专业公共政治课中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龙静云李宏伟;张风华;梅萍;杨丽珍华中师范大学基于胜任力的研究生分层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马红宇唐汉瑛;王忠军;刘亚;谢员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宁国勤左明章;杨九民;陈迪;黄勃华中师范大学数学师范生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彭双阶何穗;朱长江;徐章韬;刘敏思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型预科汉语教案模式的实证性研究及新教材编写万莹李汛;肖任飞;李孝娴;周毕吉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检验王斌夏文;罗小兵;鲁长芬;罗时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及教改研究王长生曹东平;王敬华;于新;王一民华中师范大学高校文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翻转课堂”在文艺学课程中的运用徐敏胡亚敏;韩军;魏天无;万娜华中师范大学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师教育创新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张文华万坚;王后雄;王继新;郭能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移动学习的研究生微课程教案模式研究郑世珏陈怡;杨青;赵尔敦;倪敏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背景下研究型教案模式的拓展与深化曹阳朱长江;郑伦楚;胡中波;程凯武汉理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融入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陈莉刘忆湘;胡启林;张伟;郭敏刚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自动化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陈伟苏义鑫;陈跃鹏;刘芙蓉;黄亮武汉理工大学人因工程课程“递进式立体化”双语教案的探索与实践丁国平王晓光;郑钧宜;张峰;龚文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试点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董丽杰卢少平;李瑶;周红;张乐媛武汉理工大学多层次多模态大学英语教案质量评估体系研究杜玲莉王达金;彭桂芝;杨继唐;于艳玲- 6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数学建模课程群建设何朗楚扬杰;刘扬;陈建业;方玺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协同创新和科教融合的轮机工程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贺玉海杨建国;钱作勤;陈劲松;余永华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科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胡华夏洪荭;王怡;白玉;闵剑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林秦训鹏;杨波;张国方;颜伏伍武汉理工大学协同创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黄解军崔巍;尹章才;张晓盼;詹云军武汉理工大学信管专业课程体系国内外比较研究和改革探索江长斌王虎;戴福祥;张浩;王斌武汉理工大学基于教材网站建设深化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热工设备”课程创新型教改研究姜洪舟朱明;文进;李娟娟;吴正刚武汉理工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康灿华王爱民;苏葵;戴福祥;苏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案研究雷五明李静蓉;邵献平;何放勋;张利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核心课程的改革研究与实践李英攀方俊;蔡黔芬;柴光文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学分制和大类培养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管理机制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刘岚刘泉;吕锋;刘可文;张家明武汉理工大学以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刘平峰聂规划;陈冬林;傅魁;戚欣武汉理工大学微观经济学课程体系重构研究与实践刘树林周军;余谦;滕玉梅;唐艳艳武汉理工大学基于平台的船舶工程专业虚拟实习系统开发茅云生向祖权;袁萍;周永清;郭荣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轮机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钱作勤向阳;高岚;张本;毛小兵武汉理工大学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综合改革和实践研究石友蓉兰飞;洪荭;方明;沈俊- 7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案体系的重构研究与实践苏杨刘泉;陈永泰;吴巍;曾刚武汉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与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田燕王晓;陈铭;郭建;彭恺武汉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王卫华刘勇波;张凌云;张淼;高晓声武汉理工大学机自专业卓越工程师实践教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吴超群王三武;张和平;徐汉斌武汉理工大学生命哲学视野下普通高校体育健康课程体系构建熊娜邱芬;王林;阳艺武;张君梅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教案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路径与改革方略研究徐爱萍赵路;郭焕银;柴光文;丁小丽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徐华中夏定元;郭永琪;周新民;刘荣英武汉理工大学高校思政课教案对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研究阎高程张光华;沈革武;潘晔;李莉武汉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十年教案改革研究与实践杨俭瑞刘珍;万宏阳;谢伟平;朴英姬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科方法类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实践研究喻平王仁祥;石丹;刘华;郭沛然武汉理工大学基于虚拟现实和知识可视化的情景式教案模式研究及实践袁小玲吴业福;陈先桥;陈定方;程艳芬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及大类培养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建设与实践袁艳斌张晓盼;崔巍;詹云军;尹章才武汉理工大学学分制实施背景下教、学、管三者协同共进的对策研究张丽琴李明;汪炜;何平;龚晓川武汉理工大学面向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案体系及教案方法改革研究——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张庆英辜勇;张莹;王正国;陈焰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工程实践中心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赵章焰吴青;于蒙;钱尚溢;苗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技术与经济数学合理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朱华平韩华;黄明芳;宗志雄;吕小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工程(地质环境调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柴波文章;谢杨;曾斌;李远耀- 8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环境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优化改革研究与实践陈丹陈云亮;樊俊青;邓泽;陈小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贾洪彪吴立;马淑芝;王耀峰;潘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管理专业教案实习改革研究柯小玲王开明;付晓灵;孙涵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大学生自适应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李波蔡建平;殷蔚明;赵娟;张伟民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环境设计实践教案体系研究与实践廖启鹏曾征;池漪;彭静;程璜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信息技术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刘刚张冬梅;吴冲龙;戴光明;张夏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身体素质提升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案内容配比研究刘良辉熊和平;黄江华;皮崴;郭珊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张唯;周琪;肖启芝;高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岩石学》实验教案体系的国际比较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案的优化马昌前佘振兵;张宁;陈能松;李益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高校户外运动实践教案基地群创新体系研究牛小洪王莉;董范;常虹;刘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潘雄胡友健;吴北平;陈刚;黄海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精品教材建设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庞岚龚伍军;殷坤龙;余桂红;黎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武彦斌;周顺平;张剑波;郑贵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地学类高端人才在地学专业本科教育教案作用的机制研究王华周刚;龙涛;殷坤龙;赵宗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勘查地球化学》实践研究型教案模式探索谢淑云李方林;凌文黎;向武;闭向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与开发类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与创新实践姚光庆张晓军;谢丛姣;夏庆霖;周锋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能型广播电视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喻继军张梅珍;王大员;孟霞- 9 - / 29项目编号学校名称课题名称主持人姓名课题主要完成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教案改革方法研究—以美国大学,英国大学本科教案培养模式为参照章丽平唐善玉;马钊;康晓军;武进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宪法学实验课程教案方法研究陈新胡弘弘;江登琴;陈军;杨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管理策略研究:以某大学为例范丽萍袁文娜;廖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政产学研“四位互动”的商务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黄漫宇郭守亭;张伟年;彭虎锋;张传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立体化的研究型实验教案模式研究——以财经类专业为例金荣学金荣学;王金秀;潘常刚;周春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化背景下拔尖创新审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李璐张龙平;康洪艳;陈波;彭小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探究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适应与二语习得梁小华李响林;蒋昌盛;彭兆霞;李锦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多元视角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刘昊周晓东;马蕲;贾海如;鄢正纲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三位一体式”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刘萍陈立华;阮全友;曹竞;关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案例教案研究宋伟良曹亮;陈勇兵;田毕飞;徐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高校优质教案资源共享机制构建与运行研究——以会计学本科为例王昌锐龚翔;胡曲应;胡伟;杨海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论文信息化指导平台建设王华吴德军;郑玲;吴龙庭;陈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安学课程仿真实验体系建设研究——以软件为基础平台王均平方玉珍;章昌志;疏义红;焦俊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项目融入课堂的双主体互动教案法研究杨帆王征;詹雷;贺欣;彭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跨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实证周红云陈芳;熊卫;冯瑞香;鲁萌华中农业大学农林高校校史校情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陈贵华黄运丽;梁伟军;吴春梅;王娟华中农业大学昆虫学科前沿性理论融入实践教案的探索与研究陈利珍雷朝亮;王满囷;华红霞;王小平- 10 - / 29。
武汉大学 结构化学 侯华

其必为实数 ( f)
40
ˆ (q, t ) f (q, t ) , 找不到本征值 (e) 若 F
F 的本征态 即: 不是力学量
F 不具有确定值
则可求平均值或称期望值 F
F
ˆ d *F
41
(f)
ˆ, B ˆ] 0 , [A
ˆ, B ˆ 对易 , A
ˆ, B ˆ 具有共同本征函数 , A
量子力学基本假设
1
波函数
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坐标、时间的函数),状态函数, 包含了体系的全部性质
2
3
品优 (合格、好的)波函数的三个条件
单值、连续、平方可积
4
5
6
7
算符假设
力学量与算符假定
力学量(可观测量)在量子力学中 用算符表示, 算符理论是量子理论的核心。
8
算符
定义:把一个函数变为另一个函数的数学运算或者操作 ˆU V ˆ 称为算符 F F 2 , , x, , s i n l, o. g c. f ( x) 例 x
ˆ 的 本征方程 此方程称为 A
22
23
24
25
对易算符 补充说明 (1) 如果存在两个线性算符的一个共同本征函数完备集,则这两 个算符是对易的。
26
对易算符 补充说明 (2) 如果两个线性算符对易,则可以选取一个共同本征函数完备 集。
27
28
态叠加原理
(1)量子波 vs. 经典波(光波、声波等) (2) 系数:各种本征值出现的几率 (3)原子轨道的杂化 (4)Schrodinger’s Cat
Commitation Relation
ˆ, B ˆB ˆ ˆ] A ˆB ˆA [ A 定义: ˆ ˆ A B 称为 算符的对易关系,
结构化学王军课后习题答案

结构化学王军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化学王军课后习题答案结构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科。
它在化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结构化学的过程中,课后习题是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对结构化学王军课后习题的一些答案和解析。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化学键1. 什么是原子的电子云模型?答案:原子的电子云模型是指原子中电子的分布情况。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不是固定在某个轨道上运动,而是存在于原子核周围的一片空间中,这片空间就是电子云。
2. 什么是共价键?答案:共价键是指通过共享电子对来连接两个原子的化学键。
共价键的形成需要两个原子都有未配对的电子,它们通过共享电子对来填补各自的电子壳,从而达到稳定的电子构型。
第二章: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1. 什么是分子的立体构型?答案:分子的立体构型是指分子在空间中的排布方式。
它包括分子的空间取向、构型和手性等方面的特征。
2. 什么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答案:分子间相互作用是指分子之间由于电荷分布的不均匀而产生的相互吸引或排斥的力。
常见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 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答案: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它们通常具有较为复杂的结构,并且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石油、天然气、植物和动物体内的化合物等。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有何影响?答案: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分子量、分子形状、官能团的种类和位置等都会影响其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和化学性质(如反应活性、稳定性等)。
第四章:无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 什么是晶体结构?答案:晶体结构是指晶体中原子、离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
晶体结构的研究对于理解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如何影响其性质?答案:无机化合物的结构对其性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晶体结构的对称性决定了无机化合物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质;晶体中的空隙和通道结构可以影响分子在其中的扩散和吸附行为。
结构化学第2章--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2-05

变分函数 c11 c22 cnn cii i 1
根据线性变分法
—
E
* H d *d
E (c1*1* c2*2* cn*n*) H(c11 c22 cnn)d (c1*1* c2*2* cn*n*)(c11 c22 cnn)d
E E E E 0
休克尔行列式构成法:①行数和列数等于C原子个数;②主对角线 元素为x ;③行列式对主对角线呈对称分布
写出休克尔行列式,解出xi(i=1,2……n),求出对应的;再将xi代 回简化的久期方程,利用归一化条件确定系数,即得到π 轨道。
2 . 丁二烯的HMO 法处理 ( 1,3-butadiene)
有机共轭分子均为平面构型, 丁二烯4C+6H位于分子平面上, C原子SP2杂化 ——σ 分子轨道, 4个C原子的2Pz轨道组成 ——非定域的πMO
●共轭分子以其中有离域的π 键为特征,它有若干特殊的物理 化学性质:
1. 分子多呈平面构型; 2. 有特殊的紫外吸收光谱; 3. 具有特定的化学性能; 4. 键长均匀化。
●共轭分子的这些性质,用单、双键交替的定域键难于解释。 ●HMO 法:1931年,E. Hückel 提出。
Hückel 用 LCAO-MO近似,采取简化手续处理了大量有机共轭分子 形成了Hückel 分子轨道法。
●用 HMO法处理共轭分子结构时,假定:
(1)σ—π 分离近似
所有内层电子,非键电子,成键 电子和核一起冻结为“分子 实”, 构成 由 键相连接的 分子骨架。( -bond framework)
假定π 电子是在核和σ 键所形成的整个骨架中运动,可将σ 键和 π 键分开处理;
(2)π 电子近似
•假定共轭分子的σ 键骨架不变,分子的性质由π 电子状态决定;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

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1.09•【字号】鄂教高[2014]2号•【施行日期】2014.01.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通知(鄂教高〔2014〕2号)各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3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的通知》(鄂教高〔2013〕7号)要求,在学校申报推荐的基础上,经网上匿名评审、综合评审和公示,省教育厅研究确定,武汉大学“中外大学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的相关问题研究”等470个项目(其中大学体育研究专项27项,大学英语研究专项21项,研究生教育研究专项21项)为2013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
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并就项目实施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体现政策导向。
2013年度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13年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二、坚持育人为本。
2013年度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工作,要贯彻育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
通过项目的研究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
三、提高工作质量。
要把开展教学项目研究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不断推进教学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坚持教研相结合,寓研于教,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四、实行责任制度。
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的实施实行学校负责制。
各项目承担学校负责组织项目的启动、实施、经费管理及项目进展情况的监督检查。
项目启动前,项目组要完善研究项目实施方案。
武汉大学 侯华 分子模拟实验报告 2 分子轨道与分析

3.模拟技巧
Origin 是一款功能很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 要学会灵活使用, 找到菜单栏的各种指令,以及运用各种快捷键。基本思路就是想 对图中什么内容进行修改,就选中右键,会有对话框弹出。
9
3、CO 分子的 LUMO 轨道在总电子密度图上的映射
6
五、丙酸自由基电子自旋密度图
7
六、溶剂面(HIV 蛋白酶)
七、收获与感想 1.实验结论 优化构型后,NO 键长比 NO 短,能量比 NO 低。NO 比
NO 稳定。从分子轨道能级图也可以看出来。
+ +
2.理论方法
分子轨道是指分子中的单电子波函数, 一般由不同的原子轨 道相互重叠而成。对于定性分析分子的电性质,成键性质,分子 间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活性, 分子轨道的组成和形状都起着重 要作用。掌握各种分子面的绘制和分析方法,能很好地处理分子 体系并了解分子性质。
一、 分子轨道等值面图
1. NO 和 NO+的优化构型 分子图 键长/Å E/kcal/mol
NO
1.132
-81100.80892.0
2. NO 分子的 8 个分子轨道形状(等值面值 0.0509) HOMO-5(N=1) -52.100eV HOMO-4(N=2) -23.922eV
等值面值 总电子密度图
0.001
0.002
0.012
3
三、静电势图(等值面值 0.509,分辨率 32) 分子式 静电势图
CO
C2H6
C2H4
C2H2
4
NH2CH2COOH
HOOCCHNH2CH2CONH2
四、静电势、分子轨道对总电子密度的映射图 1.CO 分子在等电子密度面上静电势
结构化学 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习 题1. 用VSEPR 理论简要说明下列分子和离子中价电子空间分布情况以及分子和离子的几何构型。
(1) AsH 3; (2)ClF 3; (3) SO 3; (4) SO 32-; (5) CH 3+; (6) CH 3- 2. 用VSEPR 理论推测下列分子或离子的形状。
(1) AlF 63-; (2) TaI 4-; (3) CaBr 4; (4) NO 3-; (5) NCO -; (6) ClNO 3. 指出下列每种分子的中心原子价轨道的杂化类型和分子构型。
(1) CS 2; (2) NO 2+; (3) SO 3; (4) BF 3; (5) CBr 4; (6) SiH 4;(7) MnO 4-; (8) SeF 6; (9) AlF 63-; (10) PF 4+; (11) IF 6+; (12) (CH 3)2SnF 24. 根据图示的各轨道的位向关系,遵循杂化原则求出dsp 2等性杂化轨道的表达式。
5. 写出下列分子的休克尔行列式:CH CH 21234567812346. 某富烯的久期行列式如下,试画出分子骨架,并给碳原子编号。
0100001100101100001100001101001 xx x x x x 7. 用HMO 法计算烯丙基自由基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π能级和π分子轨道,讨论它们的稳定性,并与烯丙基自由基相比较。
8. 用HMO 法讨论环丙烯基自由基C 3H 3·的离域π分子轨道并画出图形,观察轨道节面数目和分布特点;计算各碳原子的π电荷密度,键级和自由价,画出分子图。
9. 判断下列分子中的离域π键类型:(1) CO2 (2) BF3(3)C6H6(4) CH2=CH-CH=O(5)NO3-(6)C6H5COO-(7) O3(8) C6H5NO2(9)CH2=CH-O-CH=CH2(10) CH2=C=CH210. 比较CO2,CO和丙酮中C—O键的相对长度,并说明理由。
武汉大学分子模拟实验设计实验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分子模拟实验》实验报告设计实验——有关消去反应的探究指导老师:侯华姓名:陆文心专业:化学弘毅班学号:2012301040179日期:2015年1月8日(周四下午)一、背景介绍消去反应(elimination )是有机化学中一类常见的反应,根据机理的不同,主要可分为E1(单分子消去反应)、E2(双分子消去反应)和E1cb (单分子共轭碱消去反应)等类型。
它作为一类常见而常用的反应,其机理很早就被研究出来。
本实验旨在从计算化学的角度,利用已掌握的Chem3D 软件功能,结合本学期所学的一些分子模拟实验相关知识,对一个典型的消去反应:CH 3CH 2Br ——→OH -CH 2=CH 2 + HBr作出相关探究。
二、主要问题(1)资料显示,该反应属于E2反应。
设计出此反应的过渡态,并通过比较过渡态与原始构型,说明该反应的过程。
(2)绘出此反应的反应途径,计算活化能及反应热。
(3)探究溶剂(水、乙醇、甲苯)对此反应的影响。
(4)作出反应物CH 3CH 2Br 的红外及拉曼光谱,比较并分析二者的异同。
三、实验方案1. 过渡态的优化根据反应机理,氢氧根离子进攻与溴原子相连的碳原子邻位的碳原子,同时保证与溴原子处于“反式共平面”的位置关系。
由于该反应为双分子消去反应,氢原子与溴原子的离去是同时发生的,故可设计出反应的过渡态。
优化方法选用最常用的HF,关键在于基组的选择。
常用的为6-31,由于此反应物中含有重原子Br,为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使用弥散函数sp;由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在不确定壳层性质的情况下,优先选用RO(Restricted Open-Shell)。
故选用理论水平为ROHF/6-31++G(d)。
过渡态中氢氧根离子所带电荷为-1,故过渡态的净电荷为-1。
综上所述,相关设置界面如下:优化完毕,应计算频率,若只有一个虚频率,才可判断此过渡态为真正的过渡态。
2. 反应途径的绘制与热力学量的计算由Optimize to Transition State可得出过渡态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 (quanta)的名字来历
普朗克假说: 频率为的电磁波和原子、分子等物质发生能量 转换时,能量不能连续变化,只能“量子”式地变化,能量 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
E=h
"量子"
h = 大的事件,可本身又非常小!
ħ = h/2
冯· 诺依曼利
《论海森伯—玻恩—约尔丹
的量子力学和我的量子力学 的关系》
泡利, 狄拉克: 进一步把矩阵力学和波动 力学统一起来
波动学说和矩阵学说的统一
47
波动学说和矩阵学说的统一
薛定谔:
《论海森伯—玻恩—约尔丹的量子力 学和我的量子力学的关系》
泡利, 狄拉克:
进一步把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统一起来
1932年,后来成为计算机之父的冯· 诺依曼利:
30
31
32
33
测不准原理 (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34
35
36
测不准原理 ( The Uncertainty Principle)
Heisenberg的测不准原理: 具有波动性的粒子不能同时准确确定其坐标和动量。
在微观体系中,某些可测量对是互补的,不能同时被 精确测定。
电子运动 辐射电磁波(发光) 电子运动的总能 降低 轨道半径逐渐缩小 电子落入原子核中,
原子崩溃
18
氢原子光谱与波尔理论(Bohr)
1913年 Bohr (28岁)
Planck量子论
Einstein光子学说 → 原子结构学说
Rutherford原子模型 要点: (1) 承认Rutherford原子模型,原子中的电子沿一定的轨道 绕核运动 (2) 电子只允许在某些确定的分立轨道上运动,如果没有外
1924年法国青年物理学家 de Broglie:
m0 0
Prince Louis-Victor de Broglie
实物粒子 (电子和其他物质粒子)也都具有波动性 de Broglie 波
h mV
24
1927年被电子衍射实验所证明
25
26
27
28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Wave-Particle Duality)
地利,成为维也纳大学物理系的名誉教授。
45
1957年薛定谔接受了德国高级荣誉勋章。他还被许多大学 和科学团体授予荣誉学位,其中包括英国伦敦皇家学会、
柏林普鲁士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等。1957年他一度病危。
1961年1月4日,他在奥地利的阿尔卑巴赫山村病逝。
46
量子力学的成熟
1932年,后来成为计算机之父的冯· 诺依曼利: 原子辐射的频率和强度被按照一定 的规则排列成一个数的方阵,方阵 之间按照一种新的乘法规则进行运 算。 《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8
普朗克科学定律 普朗克曾经说过一句关于科学真理的真理,它可 以叙述为“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取得胜利并不是通过让 它的反对者们信服并看到真理的光明,而是通过这些 反对者们最终死去,熟悉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
9
光电效应与Einstein光子学说
10
11
光电效应与Einstein光子学说
光电效应(实验现象): 1)存在临阈频率ν0, 产生光电流,
《量子力学的数学基础》
48
量子时代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量子力学的应用研究中;
出现了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量子化学、 量子宇宙学等大量新兴学科; 基于量子理论的新技术也不断涌现,如原子能 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和电讯技术 (量 子计算机和量子通讯)
49
1932
Werner Heisenberg
37
38
39
波动学说之薛定谔方程
1933
Erwin Schrödinger 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40
41
42
43
薛定谔,E.(1887~1961)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是波动力学的 创始人。 薛定谔1887年8月12日生于维也纳一个油布工厂主的家
2) 光电子动能 ∝ν, 与光强无关,
E pi
3) 光电子数目∝I, 即电流 ∝ I,
iI
12
光电效应与Einstein光子学说
1 mV 2 hv w0 2
13
光电效应与Einstein光子学说
Einstein的光子学说 揭露了光的本质。
E h
E h m 2 2 c c
玻尔只考虑了圆形轨道,索末菲(Sommerfeld)推广
20
21
22
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
23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 Wave-Particle Duality)
光的二象性
E h
E h m 2 2 c c
E h h P c c
E hv P h
2
黑体辐射与Planck假设
黑体 : 吸收本领最大的物体,它能完 全吸收辐射到它表面上的电磁波。黑 体的热辐射本领也大于其他物体。
当黑体将其能量全部放出时,能发射 各 种 波 长 的 电 磁 波 - 称 为 Black-body radiation
空腔表面的小孔是一 种理想的黑体模型 3
实验观测现象: (1)极大值 (2) 温度升高,辐射能量增大,
“量子”的生日: 1900 年 12 月 14 日
普朗克: 亥姆霍兹研究所, 德国物理学会会 议, 演讲: 《正常光谱中能量分布的理论》,即关于一 定温度的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在不同频率上的 能量分布规律
6
In 1900, Max Plank assumed the radiation emitters and absorbers in the blackbody to be harmonically oscillating electric charges (resonators) in equilibrium with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a cavity. Planck assumed that the total energy of those resonators whose frequency is consisted of N indivisible “energy elements”, each of magnitude h The value h = 6.626 1034 JS led to curves that agre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blackbody curves. Planck distributed these energy elements among the resonators. In effect, this restricted the energy of each resonator to be a whole-number multiple of h(although Planck did not explicitly say this)
电子运动规律本质上应该是波动规律,这种波动性 只有在微观尺度(量级和波长接近)才能表现出来,而 在宏观尺度则表现为牛顿力学规律。
解释玻尔理论:电子沿轨道运动,相当于物质波沿轨道传 播,如果轨道周长不等于波长的整数倍,物质波将干涉消
失,即这种轨道不允许;如果轨道周长等于波长的整数倍,
则形成谐波而稳定存在,相应的轨道为稳定轨道。
(3)温度升高,极大值向短波长 移动 4
经典物理 Wien公式 (维恩)
3 A / T B e 适合短波 (V )
Rayleiqh-Jeans公式 (瑞利-金斯)
( )
适合长波 8 2 8 3 KT 2 KT C C
5
“量子” (quanta)的名字来历
界作用,电子在其上运动时, 不产生辐射
(3) 在外界作用下,电子从一个允许轨道跳到另一个允许轨
19
道时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
氢原子光谱与波尔理论(Bohr)
玻尔的原子理论
me4 1 1 En 2 2 13.6 2 (eV ) 2 n n
a0 0.529 Å
玻尔半径
玻尔的名言:“谁要是第一次听到量子理论时没 有感到困惑,那他一定没听懂。”
耶拿,担任M.维恩的物理实验室的助手。
44
1921年,薛定谔受聘到瑞士苏黎士大学任数学物理学教授,
在那里工作了6年。1927年接替普朗克任柏林大学理论物
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受德国
纳粹党徒的迫害,离开苏黎士到英国任牛津大学物理学教 授。同年和狄拉克一起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薛定 谔在格拉兹再度受到纳粹的迫害,于9月1日仅“带了一只 小小皮箱”逃往都柏林,在都柏林高级研究所,成为理论 物理学的领导。在那里,他逗留了17年。在此期间,他继 续从事科学研究,并发表了许多论文。1956年,他回到奥
庭,中学时就对数学、物理学和逻辑严谨的古代语法有浓厚的兴
趣。1906~1910年,他在维也纳大学物理系学习。1910年获得 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第二物理研究所工作。1913年 与R.W.F.科耳劳施合写了关于大气中镭A(即218Po)含量 测定的实验物理论文,为此获得了奥地利帝国科学院的海廷格奖 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服役于一个偏僻的炮兵要塞,利用 闲暇研究理论物理学。战后他回到第二物理研究所。1920年移居
E h h P c c
m0 0
P=h/
14
15
16
17
氢原子光谱与波尔理论(Bohr)
Rutherford原子模型(原子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及绝
大部分质量集中在很小的原子核中,形成原子的坚实核心。
电子在原子核的库仑力吸引下,环绕原子核运动,电子的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