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识别和分析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了解地质构造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以及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的影响。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断层、褶皱等。

2.理解地质构造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如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等。

3.了解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的影响,如地震、地质灾害等。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使用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如地质测量、地质勘探等。

2.能够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的现象和数据,如断层活动、地层分布等。

3.能够运用地质构造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地震预警、地质灾害防治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对地质构造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对地球科学的兴趣。

2.培养对地质构造现象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度。

3.培养对地质构造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具体来说,教学大纲的安排如下:1.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地质构造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意义,以及地质构造的分类和特征。

2.地质构造形成和演化的原理:讲解地壳运动的原因和过程,以及板块构造的理论和技术。

3.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分析方法:介绍地质测量、地质勘探和地质填图等基本方法,以及断层、褶皱等构造的识别和分析技术。

4.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开发的影响:探讨地震、地质灾害等构造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以及地质构造在资源勘探和开发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来说,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地质构造学的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构造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引言 (2)1.1实习目的 (2)1.2实习要求 (2)1.3所读图幅情况 (2)1.4 完成任务情况 (3)第二章地层 (3)2.1地层分布 (3)2.2接触关系 (4)2.2.1整合接触 (4)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4)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三章侵入岩 (5)3.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 (5)3.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 (5)第四章地质构造 (5)4.1 褶皱构造 (6)4.1.1 青风岭大背斜 (6)4.1.2 黄山-下台向斜 (6)4.1.3 黄村背斜 (7)4.1.4 西山背斜 (7)4.1.5 景陵峪向斜 (7)4.2 断层构造 (7)4.2.1 F1,F2,F3逆断层 (7)4.2.2 尖山--黄村正断层(F4) (8)4.2.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F5) (8)4.2.4 西山正断层(F6、F7) (8)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9)第六章结束语 (10)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引言1.1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过程,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景陵峪地质图、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景陵峪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1幅;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2条;3、编写景陵峪构造地质特征课程设计文字构造分析简述报告1份。

1.3所读图幅情况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平望岗处是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北部边缘是最低海拔为250m,有名的山峰还有黄山,羊山,尖山,西山等。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一、引言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设计了一堂公开课,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 掌握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预习环节在本节课的开头,通过展示地质学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介绍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以预习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四、知识讲解与探究1. 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使用地球模型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

2. 板块构造学说接下来,介绍板块构造学说,通过使用动画、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与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关系。

3. 调查和研究方法讲解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例如野外调查、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与合作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附近的山区进行地质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现象进行研究。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调查和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课堂评价1. 学生展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总结和分享。

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了解他们对地质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4.探讨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等。
本节课将结合实地考察、图像资料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2.1地质构造形成原因及过程
-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探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在地质构造形成中的作用;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质现象和预测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2.4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利用地质图、卫星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地质学素养。
3、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3.1地质构造识别技巧
-介绍如何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讨论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探索基于地质构造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3.4课程总结与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的掌握;
-组织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进行课堂反馈,评估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2地质构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以我国典型地质构造为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华山断块山等;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地质构造在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3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深入讲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工大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工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班级资源09-1指导老师宋传中目录第一章引言 (3)第二章地层 (5)第三章构造 (18)第四章侵入岩 (31)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40)结束语 (48)第一章引言1.课程设计目的: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要求:绘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3.图幅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南宁幅(1/40万)。

4.图区地形轮廓:南宁地区地形自北纬22°40′到北纬23°20′,东经108°00′到109°00′。

地形发育有山地、丘陵,被南边的郁江和北边的武鸣河所包围,河流整体发育为东西向,武鸣河在武鸣县主流和支流汇流为一河,主流在汇集处上游发育有一盆地;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在杨美镇附近汇聚成地形图南边的郁江,郁江在邕宁县又有一支流汇入。

于地形图西南方发育有一穹窿,形成一个比较高的山峰狮子苓。

武鸣县东南方有一较高的山峰天井苓。

5.南宁地貌及地址背景:滇黔桂地区包括滇东南、黔南和广西大部。

从寒武纪至泥盆纪,由于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强烈影响,滇黔桂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古地理演变。

该演变过程受制于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它们分别隶属于加里东运动第一幕至第三幕。

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快速海侵事件之后,研究区为大片海域,同时发育大片分布的下寒武统烃源岩系。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了解所提交地质报告的基本图件和文 字说明的内容:学会绘制基本图件的方法,编写文字报告的方法 和学会运用所学地质知识,进行综合读图的方法,为后继野外填 图实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方法:据“邵阳地区地质图”(1:500000)的综合读图, 然后提交所需图件和文字说明。(时间安排:一周,主要讲授 1~2次) 性质: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构造地质学课堂讲授和野外填图 实习的一个中间或过度连接环节,它不但是对以前所学构造地质 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而且对以后的野外填图实习能否顺利进 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部分:关于提交地质图件及说明书的说明 第二部分:读图(带读)
二 地质报告 第一章 序言 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及完成情况。 2 采用地质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区面积。 3 经济地理:本区地形特征、山系、水系、平原和高原 的分布、相对高差、交通、气候、工农业发展等。 第二章 地层 一 内容: 1 各地层单位在本区的分布情况 2 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粒度、成分、厚度、各种 原生构造、化石等。 3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等。
2 地质剖面图(两条 I—I’II—II’图上有标志) 1) 选择剖面线; 方向:垂直于主构造线。 位置:切过最多的地质体、岩层等。 2)基准线高程; 原则上应比剖面最低点低1-2cm。此次统一用-8000m。 3)地形线; 应据等高线、高程点。但此图无等高线,剖面附近的两个高程点 为岳平峰(1513m),东井附近(1100m),可见高差仅400m左右,按比例 不足1mm,故地形线可用直线,可稍有起伏。 4) 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一致,按规定绘出。
4.邵阳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1)图式规格: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金山镇地质图读图分析: 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地层层序,主
要的构造类型); 具体构造(构造总体面貌,接触关系,褶皱分析,节理,断
层,岩体,面理,等等); 构造发育史: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应力
方向,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及本期构造对前期构造 的叠加改造,等等; 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Ⅴ附图附表
Ⅰ 、地质构造标本观察 1 构造标本总体观感;
2 选择的四个标本素描图; 3 所素描标本的特征描述; Ⅱ、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
每个地质问题,解析过程原理及步骤,结论;图件;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 要图)
一 、地质概况 1 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 2 地层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其间接触关系; 3 构造概述(本区所有的构造类型,构造方向,等概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a.要求内容具体,避免空话和废话,并能反映自己观察分析的过
程; b.要求用地质术语描述和编写,避免外行话和不规范; c.要求分析论证要有实际资料做基础; d.要求对每种构造的特征都要有一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
合出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的特征和地壳活动规律; e.要求对每种构造都至少编制一张详细分析图件; f.要通过报告的编制,确实提高阅读褶皱、断层复杂地区地质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5.综合读图及综合分析:选择某地区地质图,让学 生进行综合读图分析并记录描述该区的基本地质情 况;该区的褶皱几何特征、褶皱的组合型式、分析 褶皱的形成环境和它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该区节理特征及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断层 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岩浆活动特征、变质特征、成 矿特征等及它们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等等,并编制相 关的图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区地壳演化的过 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前言1.1实习目的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

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杨梅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2.1地层分布(1)下志留统(S1):出露于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千枚岩,大理岩。

(2)中志留统(S2):主要分布在景陵峪地区的东部靠北地区,在西部也有部分地层,代表性岩石为板岩。

(3)中泥盆统(D2):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清风岭一带,在景陵峪西南西山地区也有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砾岩。

(4)上泥盆统(D3):地层主要出露分布在青风岭的北部,在景陵峪地区中部地区也有大面积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页岩。

(5)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沙峪、黄村地区和区庄、下台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白云岩。

(6)上石炭统(C3):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西部小片地区和黄山周围地区,代表性岩石有砂岩,页岩,粉砂岩。

(7)二叠系(P):该地层主要在黄山地区出露分布,该地层出露面积较小,近线状排列。

代表性岩石为砂页岩夹煤。

(8)下白垩统(K1):该地层在地表出露面积较小,仅有一小片呈层状分布于景陵峪南部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砂砾岩。

(9)上白垩统(K2):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及黄村以南地区,代表性岩石为灰岩,页岩。

(10)古新统(E1):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东部和南部,呈带状在景陵峪南部向东延伸,代表性岩石为页岩,粉砂岩,砂岩。

(11)全新统(Q4):本地层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西南部,沿河谷分布,代表性岩石为砂岩。

2.2接触关系根据各个地层之间的连续性(根据图例的时代是否连续)和各自的产状及分布特征,则可以得出地层的接触关系如下:2.2.1整合接触(1)下志留统(S1)与中志留统(S2)、(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3)上白垩统(K2)与古新统(E1)2.2.2平行不整合接触(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西南方向西山处)2.2.3角度不整合接触(1)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与中泥盆统(D2)(东北方向花岗岩侵入体处)(2)中泥盆统(D2)与全新统(Q4)(3)下中石炭统(C1+2)与全新统(Q4)2.3侵入岩体读图可以观察出岩浆岩总共有两种:玄武岩和花岗岩。

根据岩浆岩的类型,玄武岩为喷出相,花岗岩为侵入相,则可以推断出本区的岩浆活动方式有侵入作用和熔浆溢流及火山爆发等。

出露的岩体共有五处分布。

2.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羊山地区和红地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片状,根据地质图的比例尺,用坐标纸镶套计算出露面积总共约为10km2,面积较大;由花岗岩侵入体的分布和出露产状推测出其侵入时代为:中泥盆统(D2)之后;与围岩为不整合接触。

2.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产出部位: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的东南部和平望岗附近一带地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层带状,局部小片状,同上所用方法测得在地质图上的出露面积总共约为2 km2,面积较小;本区的基性熔岩为玄武岩,由于其存在分布于上白垩统(K2)和古新统(E1)的接触带上,则可以推测岩浆岩的侵入时期为古新统(E1)沿两地层的接触带挤压围岩最终冷凝成为侵入岩体。

第三章地质构造景陵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Pz约为438Ma)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地层的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或侵蚀,最终让地貌变得丰富且富有层次,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

本区的褶皱有羊山—青风岭大背斜位于该区的东北部,在中部地区也有一大背斜,两翼基本对称。

中部地区顺西北到东南走向有一较大的断层发育。

同时,可根据地层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判断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代:对于褶皱来说,形成时代应该在不整合面以下褶皱岩层最新地层时代之后,与不整合面以上最老地层时代之前;而断层的形成时代为:一般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断地层的上覆不整合面以上的最老地层之前。

总之,结合地质构造各个方面的规律标志等,综合分析主要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如下。

3.1 褶皱构造3.1.1 青风岭大背斜该背斜位于青风岭一带,呈NW——SE向延伸,核部由下志留统(S1)及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长约15.2km,宽约6.4km(沿A—B剖面线测得),长宽比约为3∶1,为穹隆构造。

青风岭背斜两翼由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与上泥盆统(D3)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2°~ 15°)∠(35°~ 40°),南翼:(182°~ 190°)∠(45°~ 50°),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北倾,倾角在35°到50°之间。

在组合类型上可以观察出此大背斜为复背斜,由景陵峪地质构造纲要图可以看出,北翼有两个小褶皱发育,南翼由四个小褶皱组合而成,同时,沿其大背斜的核部和F5正断层,核部较老地层下志留统(S1)和中志留统(S2)被花岗岩(γ4)侵入,在西北部(羊山西侧)和东部(青风岭南侧)红地地区地层被风化剥蚀均有基花岗岩体(γ4)出露,且出露面积较大约为10 km2。

背斜的剖面形态详见附图“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的不整合关系不容易直接判断出褶皱的形成时代,但可以根据断层F5将其南翼错断,可以推测出先形成褶皱,而后发育断层,则可以大概确定其形成时代为上泥盆统(D3)之后。

3.1.2 黄山-下台向斜该向斜主要位于该区西部黄山南北两侧和下台地区,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二叠系(P)地层,出露区长约18km,宽约4.5km,平面呈条带状分布,长宽比约为4∶1,为短轴褶皱,两翼为地层为上石炭统(C3)、下中石炭统(C1+2)和上泥盆统(D3)、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80°~ 189°)∠(42°~ 46°),南翼:(5°~ 15°)∠(40°~ 55°),由此可以看出南翼相对较陡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基本呈对称分布,根据轴面产状可以看作是直立褶皱,翼间角约20°,为紧闭褶皱。

形成时代为:由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其形成时代为:二叠系(P)之后,上白垩统(K2)之前。

3.1.3 黄村背斜该向斜主要位于黄村地区,轴线呈东西方向延伸,核部为中泥盆统(D2)地层,在地质图西侧,尖山南西发向地质图边缘,仅出露一小片区域,不足1km2,图上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上泥盆统(D3),核部长约为17 km,宽约为1.2 km,长宽比>10∶1,为典型线性背斜褶皱,两翼为上泥盆统(D3)和下中石炭统(C1+2)地层,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5°~ 20°)∠(30°~ 40°),南翼:(192°~ 200°)∠(30°~ 57°),两翼倾角变化较大,但基本呈对称分布,轴面近直立。

该背斜沿其延伸方向有一大断层发育。

如景陵峪地质图A—B剖面图所示。

3.1.4 景陵峪向斜该向斜主要分布于景陵峪地区,轴线呈NW——SE方向,核部为上石炭统(C3)长约10 km,宽约2km,长宽比约为5∶1,两翼由下中石炭统(C1+2)和上泥盆统(D3)地层组成,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80°~ 200°)∠(50°~ 55°),南翼:(5°~ 20°)∠(42°~ 47°),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向南倾斜,倾角在42°到55°之间。

如景陵峪地质图C—D剖面图所示。

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上石炭统(C3)之后,下白垩统(K1)之前。

3.1.5 西山背斜该背斜位于西山一带,轴面呈东西向延伸,核部为中志留统(S2)地层,长约6.5 km,宽约为2.5 km,长宽比约为:3∶1,据其的长宽比为穹隆构造,两翼地层为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与下中石炭统(C1+2),两翼产状分别为:北翼:(10°~ 15°)∠(40°~ 50°),南翼:(165°~ 170°)∠(33°~ 42°),北翼相对较陡,南翼较缓,但两翼倾角相差不大,轴面近直立。

形成时代为: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出其形成时代为:下中石炭统(C1+2)3.2 断层构造本区断层发育良好,种类较多,主要有正断层和逆断层,还发育有逆掩断层,且各断层之间又组合形成不同的组合形态,它们分布于景陵峪地区各处,有NW——SE走向发育的,有南北向延伸的,亦有东西向延伸的断层发育,但以自西北向东南延伸的断层最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