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巢北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巢北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巢北构造地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巢北地区地质构造特点,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方法;2. 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等,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识别与分析;3. 了解巢北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巢北地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2. 学会使用地质图件、野外地质观察等方法,进行地质构造研究;3. 能够撰写地质考察报告,准确表达自己的观察与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研究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巢北地区地质构造为研究对象,结合课本知识,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质研究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实现具体学习成果的达成,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2. 巢北地区地质背景:地层、岩石、构造演化等;3. 地质图件阅读与分析:地形图、地质图、构造图等;4. 巢北地区典型地质构造案例分析:庐江断层、和县褶皱等;5. 矿产资源与地质构造关系:巢北地区铜、铁、硫等矿产资源;6. 野外地质考察方法与技巧;7. 地质考察报告撰写方法。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学习;第二周:巢北地区地质背景学习;第三周:地质图件阅读与分析;第四周:巢北地区典型地质构造案例分析;第五周:矿产资源与地质构造关系探讨;第六周:野外地质考察实践;第七周:地质考察报告撰写与交流。

教材章节关联:教学内容与教材第四章“地质构造”相关,涉及第1节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2节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第3节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关系等内容。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引言 (2)1.1实习目的 (2)1.2实习要求 (2)1.3所读图幅情况 (2)1.4 完成任务情况 (3)第二章地层 (3)2.1地层分布 (3)2.2接触关系 (4)2.2.1整合接触 (4)2.2.2平行不整合接触 (4)2.2.3角度不整合接触 (4)第三章侵入岩 (5)3.3.1青风岭—羊山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 (5)3.3.2 平望岗玄武岩侵入体(基性岩浆侵入) (5)第四章地质构造 (5)4.1 褶皱构造 (6)4.1.1 青风岭大背斜 (6)4.1.2 黄山-下台向斜 (6)4.1.3 黄村背斜 (7)4.1.4 西山背斜 (7)4.1.5 景陵峪向斜 (7)4.2 断层构造 (7)4.2.1 F1,F2,F3逆断层 (7)4.2.2 尖山--黄村正断层(F4) (8)4.2.3 二渡河--上台正断层(F5) (8)4.2.4 西山正断层(F6、F7) (8)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9)第六章结束语 (10)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第一章引言1.1实习目的《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中的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过程,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景陵峪地质图、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景陵峪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景陵峪构造地质图1幅;2、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2条;3、编写景陵峪构造地质特征课程设计文字构造分析简述报告1份。

1.3所读图幅情况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平望岗处是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北部边缘是最低海拔为250m,有名的山峰还有黄山,羊山,尖山,西山等。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

公开课构造地质学教学设计一、引言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质历史和生物演化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对于地球环境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本文设计了一堂公开课,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构造,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 掌握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5.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三、预习环节在本节课的开头,通过展示地质学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学的兴趣,并介绍地质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以预习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四、知识讲解与探究1. 地球的内部结构首先,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使用地球模型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内部的构成和特点。

2. 板块构造学说接下来,介绍板块构造学说,通过使用动画、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板块运动的过程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板块运动与地球上的地震、火山活动等现象的关系。

3. 调查和研究方法讲解地质学中常用的调查和研究方法,例如野外调查、地质剖面图的绘制等。

通过案例分析,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实践与合作1. 实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到附近的山区进行地质调查。

在实地考察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质现象进行研究。

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调查和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讨论。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六、课堂评价1. 学生展示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内容总结和分享。

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了解他们对地质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目的⏹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二、编制构造纲要图⏹三、编制地质剖面图⏹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地区地质构造概述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读图步骤:①先图外,后图内;②先地形,后地质;③先地层,后构造。

❶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❷怎样读?边看边记1.地层⏹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

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

(两翼产状、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构造层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4.探讨地质构造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防治等。
本节课将结合实地考察、图像资料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构造地质学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2.1地质构造形成原因及过程
-分析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探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外力作用在地质构造形成中的作用;
-探讨板块构造理论在解释地质现象和预测自然灾害中的应用。
2.4实践活动与思维训练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
-利用地质图、卫星影像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
-设计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地质学素养。
3、教学内容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3.1地质构造识别技巧
-介绍如何通过野外实地观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讨论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与地质构造的关联性;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探索基于地质构造的地质灾害预防和减灾措施。
3.4课程总结与评价
-通过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的掌握;
-组织学生撰写考察报告,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科学写作能力;
-进行课堂反馈,评估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学习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2.2地质构造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以我国典型地质构造为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华山断块山等;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习地质构造在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3板块构造理论及其应用
-深入讲解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工大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合工大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专业资源勘查班级资源09-1指导老师宋传中目录第一章引言 (3)第二章地层 (5)第三章构造 (18)第四章侵入岩 (31)第五章构造发展史 (40)结束语 (48)第一章引言1.课程设计目的: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2.课程设计要求:绘制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图1幅;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2条;编写南宁幅(1/40万)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3.图幅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南宁幅(1/40万)。

4.图区地形轮廓:南宁地区地形自北纬22°40′到北纬23°20′,东经108°00′到109°00′。

地形发育有山地、丘陵,被南边的郁江和北边的武鸣河所包围,河流整体发育为东西向,武鸣河在武鸣县主流和支流汇流为一河,主流在汇集处上游发育有一盆地;右江从西北来,左江从西南来,在杨美镇附近汇聚成地形图南边的郁江,郁江在邕宁县又有一支流汇入。

于地形图西南方发育有一穹窿,形成一个比较高的山峰狮子苓。

武鸣县东南方有一较高的山峰天井苓。

5.南宁地貌及地址背景:滇黔桂地区包括滇东南、黔南和广西大部。

从寒武纪至泥盆纪,由于受到加里东运动的强烈影响,滇黔桂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古地理演变。

该演变过程受制于寒武纪末期的郁南运动、中奥陶世末期的都匀运动以及志留纪末期的广西运动,它们分别隶属于加里东运动第一幕至第三幕。

震旦纪与寒武纪之交的快速海侵事件之后,研究区为大片海域,同时发育大片分布的下寒武统烃源岩系。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如断层、褶皱等。

3.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我国主要地质构造现象的形成原因。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测的能力,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进行研究的能力,学会用图件表达地质构造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解释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质构造学的兴趣。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地质环境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在地质考察活动中相互支持、共同进步。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目标。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地质观测和分析能力,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

为实现课程目标,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地质图件。

2. 地质构造类型:断层、褶皱、地堑、地垒等。

3. 地球内部结构及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边界类型。

4. 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地质构造对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地貌的影响。

5. 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

6. 实践教学: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地质考察实地教学。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及地质图件的认识。

第二课时:地质构造类型及地球内部结构。

第三课时:地壳板块构造理论及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关系。

第四课时:地质构造与自然灾害及实践教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⑶正式读图时先分析地形,通过地形等高线或河流水系的 分布特点,了解地区的山川形势和地形高低起伏情况。
这样,在具体分析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条件之前,能使我 们对地质图所反映的地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了解。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⑷阅读岩层的分布、新老关系、岩性、产状及与地形的关 系 ⑸分析地质构造 如断层。褶皱的类型、规模、分布和性质,本区主要的构 造线走向以及与地形的关系。 图上如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构造时,可以先分析各年代地层 的接触关系,再分析褶皱,然后分析断层。 分析不整合接触时,要注意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是否大体 一致。分析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然后根据不整合面 上部的最老岩层和下伏的最新岩层,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分析褶皱时,可以根据褶皱轴部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分析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看两翼岩层是大体平行延伸,还是 向一端闭合,分析是水平褶皱还是倾伏褶皱。 其次根据岩层产状,推测轴面产状,根据轴面及两翼岩层 的产状,可将直立、倾斜、倒转和平卧等不同形态类型的褶皱 加以区别。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 最后,可以根据未受褶皱影响的最老岩层和受到褶皱影响 的最新岩层,判断褶皱形成的年代。
• 分析断层时,应首先了解发生断层前的构造类型,断层后 断层产状和岩层产状的关系。
• 据断层的倾向,分析断层线两侧哪一盘是上盘,哪一盘是 下盘,然后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露头的变化情况,再分 析哪一盘是上升盘、下降盘,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判断断层 形成的年代。
⒍编写地质报告。
报告格式: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 一、引言(或序言、前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 析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 完成任务情况。
• 二、地层 简述区内地层发育、分布、岩性特征及其 相互之间接 Nhomakorabea关系、产状。
• 三、岩浆岩(岩体、岩脉) 侵入体的名称、(如×××花 岗岩体)、产出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平面形态和规模、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内部岩相(带)的划分、岩性特征、侵 入时代等。如有原生构造(流线和流面构造)可据此对岩体 与围岩接触带产状和岩体总的空间形态进行恢复。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内容、步骤和方法,可参考实习一的内容说明和本次实习 的目的要求,并作文字叙述。
⑴先图名和比例尺,了解图的位置和精度。
比例尺的大小反映了图的精确程度,比例尺越大,图的精 度越高,对地质条件的反映也越详细、越准确。
⑵阅读图例
图例自上而下,按从新到老的年代顺序,列出了图中出露 的所有地层符号和地质构造符号,通过图例,可以概括了解图 中出现的地质情况。在看图例时,要注意之间的地质年代是否 连续,中间是否存在地层缺失现象。
四、构造(褶皱、断裂、其它)
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 征,如以何种构造(褶皱或断裂构造)为主,构造线方向, 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 廓。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 构造一章写法各异,可以采用如下写法:⑴、按构造 单元,⑵、按构造层,⑶、按构造组合,⑷、按构造方位 等。
附表2 凉风垭地区J2 介壳灰岩深度顶面标高数
钻 深 度 目的 钻 深度 目的层 钻 目的 深度
孔 (m) 层标 孔 (m) 标高(m) 孔 层标 (m)

高 (m) 号
号 高(m)
1 180 70 13 207 70
2 195 80 14 223 60
3 235 60 15 220 70
4 305 40 16 220 90
某观测点节理走向统计表
走向方 位区间
0~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90°
节理条数
平均走向
走向方 位区间
270~280° 280~290° 290~300° 300~310° 310~230° 320~330° 330~340° 340~350° 350~360°
• 断层发生的年代,早于复盖于断层之上的最老岩层,晚于 被错断的最新岩层。
• 最后需说明一点,长期风化剥蚀,能破坏出露地面的构造 形态,使基岩在地面出露的情况变得更复杂,一下看不清构造 的本来面目。在阅读时注意与地质剖面图的配合。这样会更好 地加深对地质图内容的理解。
二、任务和要求
⒉编绘区域构造纲要图 是用以表明本区域内主要地质构造和岩浆侵入体, 以及构造层划分的一种构造图件。它反映了区域内各 个构造期内地壳运动。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和 发展简史。 ⑴图框内的内容包括:有代表性的地名、水系、 山顶标高,构造层界线或不整合界线,有代表性的地 层产状符号,足以反映各构造层的产状特征及其变化 规律;主要的褶曲轴迹、断层线、岩浆侵入体与围岩 的接触界线,图切地质剖面线或构造剖面线。第四纪 覆盖层必须剥掉。除断层用红线外,其余一律用黑线 (图实14-1)。 每个构造层都应注明代号和着上色,代号可以直 接用地层代号或用罗马数字编号;并在图例中说明各 个代号所包括的地层。各个侵入体也应注明代号;图 切地质剖面图线……
26. 196∠69 51. 104∠52 27. 196∠74 52. 105∠56 28. 201∠60 53. 106∠69 29. 202∠66 54. 107∠61 30. 206∠85 55. 108∠76 31. 208∠62 56. 110∠68 32. 212∠72 57. 111∠67 33. 216∠64 58. 112∠63 34. 218∠60 59. 113∠81 35. 220∠70 60. 114∠74 36. 200∠70 61. 115∠58 37. 279∠72 62. 116∠68 38. 285∠70 63. 117∠64 39. 286∠78 64. 118∠79 40. 288∠74 65. 119∠54 41. 290∠60 66. 120∠74 42. 291∠61 67. 121∠60 43. 292∠80 68. 122∠73 44. 293∠70 69. 123∠78 45. 296∠57 70. 125∠62 46. 297∠76 71. 126∠74 47. 298∠64 72. 128∠68 48. 300∠59 73. 190∠62 49. 301∠72 74. 144∠66 50. 302∠68 75. 103∠64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340∠60 352∠71 302∠82 304∠76 305∠60 307∠68 308∠78 310∠62 310∠72 306∠62 310∠79 321∠78 324∠60 201∠76 203∠73 204∠76 207∠79 205∠69 208∠66 191∠61 199∠78 198∠69 196∠81 192∠85 195∠78
三、课程设计资料 ⑧教材附表一——地层代号和色谱表 附表二——常见岩浆侵入体和喷出体代号和色 谱表; 附表三——常见各类岩石花纹图例表; 附表四——地质构造和地质界线图例表; 附表五——其他
附表1 某观测点节理测量记录表
1. 13∠61 2. 19∠76 3. 20∠71 4. 5∠81 5. 22∠78 6. 24∠73 7. 46∠66 8. 26∠81 9. 27∠74 10. 28∠78 11. 30∠69 12. 16∠78 13. 14∠64 14. 12∠70 15. 20∠81 16. 18∠66 17. 24∠66 18. 22∠63 19. 32∠74 20. 36∠66 21. 38∠76 22. 38∠70 23. 36∠60 24. 21∠68 25. 22∠57
二、任务和要求
⒉编绘区域构造纲要图 ⑵图框外的内容有:图名、图例、责任表。其位 置与区域地质图相同。 图名应与区域地质图的名称一致。比例尺可以 等于或小于区域地质图的比例尺。 ⑶区域构造纲要图,可直接用透明纸蒙在区域 地质图上绘制。在绘制前一定要分析清楚全区的地 质构造,对被第四系覆盖部分的地下构造作出合理 的推测。选定好内容,确定好图面布局。先用铅笔 画好底稿,经修改定稿后用墨清绘。再按要求的比 例尺,进行缩绘。
• 褶皱构造先总体描述,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描 述内容主要有:褶皱名称、展布位置(地理位置和构造部 位)、轴迹(延伸)方向、组成(核部和翼部地层)、两 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褶皱性质、与后期的构造关系、 形成时代。
• 断层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断层名称、 分布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走向、倾向、倾角、断层证据、 与其它断层、岩浆岩体和褶皱构造的关系。
二、任务和要求
⒊编绘图切区域地质剖面图或区域构造剖面图
也是在区域地质图上切绘的。剖面线要尽可能 横穿全区的主要构造线和岩浆侵入体,以便反映全 区的主要构造特征。具体切绘的步骤和方法与前面 各次实习的图切地质剖面图相同。
但要注意,当区域地质图的比例尺比较小,地 层单位又比较繁多时,可以将剖面图的比例尺放大 一级,或将同一构造层内的地层作适当合并。尤其 是在编绘图切区域构造剖面图时,在足以反映区域 地质构造的前提下,可尽量合并同一构造层内的地 层单位。
5 249
17 200 100
6 210
18 240 70
7 170 100 19 205 95
8 190 70 20 196
9 200 70 21 207
10 170 100 22 178
11 190
23 198
12 233 60 24 195
25 220 80 26 200 80 27 207 28 175 70 29 155 30 215 90 31 200 70 32 248 62 33 264 56 34 270 50 35 185 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