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群体心理——关于电影《浪潮》
由群体基础理论浅析“浪潮”的形成与发展——电影《浪潮》观后感

由群体基础理论浅析“浪潮”的形成与发展——电影《浪潮》观后感要么照做,要么离开——由群体基础理论浅析“浪潮”的形成与发展当我在观看电影《浪潮》时,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同时也跳入了我的脑海。
同样描写的是恐怖的集权主义,同样的狂热,恐怖,窒息和毁灭。
不同之处在于,《1984》讲述的是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未来极权主义社会,而《浪潮》却是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赤裸裸的现实。
然而仔细想来,《浪潮》的狂热又是否是纯粹的偶然而无以复加的?答案是否定的——文格尔仅仅用了一个星期就把一群自由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为了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分子,可见一斑。
在此,我将结合组织行为学群体基础理论,就“浪潮”做一个简单、浅显的阐述。
一、浪潮的形成要素——什么是浪潮?“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当今的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
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了,对不对?我们这一代缺少的,就是一个能让我们都团结在一起的目标。
”这是电影《浪潮》开篇两个学生在酒吧里的一句对白,散漫,自我,叛逆,却又缺乏信仰,恰恰是这样一群青年,当你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目标,激发他们内心的躁动与狂热,事情又会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一个群体,由此而生。
群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稳定的结构共同的目标成员意识到彼此属于一个群体学生响应独裁政治课为了集体(自我实现)归属感图表 1 群体的四个标准群体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互动的个体组成、个体之间具有稳定的关系与共同的目标、彼此意识到同属一群的集体。
由上图可以看出,浪潮之所以称为一个群体的四个要素。
第一,两人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老师文格尔教了不想教的课,学生们听得乏味,老师教得更沉闷,于是文格尔才想出了这么个点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一群极度自我的捆绑到了一起;第二,稳定的结构——独裁政治课的课堂为浪潮的形成提供了平台,而教师文格尔作为领袖,有说服力,能服众;第三,共同的目标——“兰德的无政府课就在我们的下面,我想让敌人吃我们天花板上掉下去的灰”,文格尔用踏步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为叛逆的学生们提供了信仰;第四,成员意识到彼此属于一个集体——当集体向你表示尊重,为你提供庇护,帮你实现自我,归属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从群体传播视角浅析电影《浪潮》的集体狂热

从群体传播视角浅析电影《浪潮》的集体狂热作者:杜娅娅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0期摘要:根据传播学视角下的群体传播知识及电影《浪潮》剧情,揭露群体传播中群体狂徒其背后狂热的原因。
从狂热的过程来分析以“浪潮”为代表的群体传播过程中群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群体规范、群体目标、群体感情及归属意识。
在群体传播中的压力因素以及心理机制中的群体模仿、感染和“匿名性”心理。
关键词:乌合之众;群体意识;群体压力;集合行为;群体心理电影《浪潮》又译《白恤暴潮》,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影片讲述了发生在加利福尼亚州一所高中的骇人事件。
在一次活动周的课堂上,老师文格尔先生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法西斯专政的恐怖,与学生们共同参与一场名为“浪潮”的活动,此浪潮集团在短短五天时间从成立到壮大,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这场浩劫使我们深刻意识到集体无意识形态下的灾难性狂热异常惊骇。
一、群体意识的觉醒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
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1]在“浪潮”这一临时集合的“乌合之众”里,教师文格尔也正是利用此来逐步进行他的实验,把一群在自由世界长大的学生变成了自己的狂热信徒,这一切都离不开群体意识的形成。
首先,树立起强大的、自主的群体意识离不开群体规范的约束。
群体意识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无论是班级的小群体还是国家及地区的大集体,群体规范深刻影响成员的个人行为,进而加深群体传播的效果。
《浪潮》中,赖纳老师建立了一系列群体规范:座次重新洗牌、称呼赖纳为“文格尔先生”、发表观点须举手起立等。
学生们开始热爱这个组织,群体凝聚力也随之增强。
随后,群体意识再次强化,群体符号化逐步形成。
在班级的讨论中,活动确立了名称、标志、服饰、手势等。
群体目标深刻烙印在每个成员心上。
所有人发挥各自所长,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浪潮”席卷全社会。
组织行为学——电影《浪潮》中的群体思维

3. 小组总结
群体凝聚力很高 群体不接触外部的观点
形
成
背 景
群体有权威的领导 群体缺乏系统评估其他方案的程序
达到群体一致的 强烈愿望,从而 产生了群体思维
群体感到高压力和外部威胁
3.1
群体思维特征——《浪潮》
特征1
群体认为自己无懈可击,假 定自己的立场合乎道德
特征2
忽视不一致意见,合理化自 己的立场,对异议者持刻板 印象,不表达自己不同意见
3
卡罗发现事情已经向极 端发展,就找文格尔先 生谈并建议他取消课程 控制事态发展,但文格 尔先生认为卡罗的观点 是无稽之谈
2.3 表现三
表现: 在全部人兴致勃勃的讨论 “浪潮”标志、服装和宣 传的时候,女主角卡罗却 保持了沉默。而在群体活 动中,当某个人保持沉默 的时候,大家家都在为“浪潮”出谋划策时 ,卡罗保持沉默但大家都以为她 是认同的
2.5 群体现象表明
群体思维现象表明,如果个人的观点与处于控制地位的大部分群 体成员的观点不一致,在群体压力下,他就可能屈服、退缩或修 正自己的真实感情或信念。
03.小组总结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Aenean massa. Cum sociis natoque penatibus et magnis dis parturient montes, nascetur ridiculus mus.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er adipiscing elit. Aenean commodo ligula eget dolor. Aenean massa. Cum sociis natoque penatibus et magnis dis parturient montes, nascetur ridiculus mus.
浪潮电影观后感

浪潮电影观后感浪潮电影观后感(精选篇1)这是一部由德国人自己拍摄的反法西斯题材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在一所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里,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统治的课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独裁统治在当代社会还有没有可能发生,学生们对此都嗤之以鼻。
接下来,这位老师和他们班上的学生们做了一个模拟独裁政治的实验。
他给这个班级组织取名叫“浪潮”,引导学生们设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打招呼方式,穿同款的服装。
短短三天之后,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对自己的组织确立了高度认同,他们团结、亢奋而激进,所有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被视为异类。
在同其他班级的一次群体斗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是把全班学生召集到礼堂中,宣布实验的结束和组织的解散。
然而为时已晚,一个名叫蒂姆的学生,因自己狂热的“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后饮弹自尽。
影片的真正主角,正是这个名叫蒂姆的学生。
蒂姆平时性格懦弱,同学们喜欢叫他“软脚虾”,在校园里总是受人欺负。
而“浪潮”这个组织的出现,让他看到了自己翻身的希望,他希望加入这个集体,借助集体的力量使自己不再弱小。
于是,他开始变得不再懦弱,开始敢于反抗欺负他的小混混,甚至开始做出一些其他人都不敢做的疯狂举动。
他似乎在“浪潮”中找到了存在感,仿佛“浪潮”就是他人生唯一的转机。
他十分热切地维护着这个组织,维护着他的依靠,以至于“浪潮”被宣布结束时,他完全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而饮弹自尽。
这样的结局令人感到震撼。
它同时,也影射了像蒂姆这样的一个人群的存在,以及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人性中恶的那一部分。
然而,更令人感到震撼的是,这部影片其实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_年4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高中里,教师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理解法西斯主义,进行了一场实验。
他利用五天的时间向班级里的学生灌输纪律性和集体精神。
这项实验在发生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的后果。
曾几何时,法西斯主义给全世界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

电影《浪潮》人物心理解读作者:陈程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1期[摘要] 影片《浪潮》改编自真实案例,相对于宏观地分析整个德国,影片《浪潮》更侧重于从个体上阐述法西斯主义盛行的原因:个人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集体无意识下的服从心态;对自由的逃避心理的作祟。
[关键词] 《浪潮》法西斯主义二战德国法西斯主义兴起的社会条件主要有三点:首先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格局引起的反应;再者是民族主义情绪恶性发展的产物;第三点是法西斯是社会运行失调陷入危机的产物。
但是这三点是在整个社会的层次上所存在的先决条件,然而在个人的层面上呢?从影片《浪潮》中我们看到在现行社会中,许多人,甚至是受了多年教育的高中生,在一点点的引导下,还是有可能成为法西斯主义者的。
这说明,法西斯主义在那个年代受人追捧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可以在一个时期里激起相当大一部分人热情的主义,我们更加应该了解它发展起来的契机以避免再次出现这样的错误。
法西斯主义本身的概念与集体主义十分相似,但是到底是什么引得它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在影片中,老师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证明独裁主义可以存在于当今的社会中,为什么最后学生们还是义无返顾的进入了那个集体并且丝毫没有觉得自己在迈向法西斯主义?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引导法西斯主义政府首先作为一个产生于经济低迷时期的政权,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下层人们的自我认同感。
“首先,法西斯运动的目标是取代资本主义;其次,它的成员是中下层民众,当这些民众无力维持现有地位时,就会从事反体制的活动。
”①在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两个角色——建立“浪潮”的文格尔先生和痴迷于这项活动的蒂姆,这两个角色从社会背景或是情感上都处于一定的不满足的状态。
文格尔先生是自考成为一个教师的,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很低下。
从片子开始处我们可以看出,他不能教自己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程(即使他拥有更好的经历)而是教了别人挑剩下来的独裁主义课程。
在家里面对一个拥有高学历的妻子,他心理上的压力必定也不少。
关于电影《浪潮》的讨论

关于电影《浪潮》的讨论赵:赖纳一开始能听从其它人的建议,为什么最后却一意孤行,听不见被人的意见?朱:最初浪潮组织开始形成,要广纳贤士,必须采纳他人的意见,以稳定组织,当这个组织稳定后,他成了这个组织的权利核心之后就失去了原来的初衷。
徐:我认为最初上的是讨论课,当然他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他想让同学们理解独裁,专制,后来是因为他没有意识到浪潮的发展趋势和后果,以至于他无意识的就成为了独裁者,独裁者是很专制的,又怎么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呢?张:可能赖纳刚开始这个活动,他还没有完全沉浸到这个活动里,后来这个组织开始壮大,他沉迷于其中,认为自己就是独裁者,然后就听不见别人的意见。
赵:我是这样认为的,在没开独裁政治这个课题之前,他还是能听取他人意见,比如他的妻子,但开课后,他对同学们发号施令,要叫他文格尔先生,要发言得经过他的同意。
这一切让他无意间自信心膨胀,成为支配别人的人,然后渐渐成为一种习惯。
这就是独裁的先兆。
独裁者是专制的,所以无法听从他人的建议。
张:卡罗因为穿白衬衫不好看而反对浪潮这个组织,那么人们决定去反对一个独裁政治时动机是偶然的吗?赵:我认为人们反对独裁政治动机并不偶然,卡罗因为不穿白衬衫而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斥,奠定了她反对浪潮的动机。
而在中国古代推翻一个皇帝的统治往往是因为沉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人民活不下才会奋起反抗,才会有起义军。
徐:不完全偶然,因为她知道独裁统治带来的后果所以不会盲目同意和反对,最初是偶然的,因为没有穿白衬衫,班里人排挤她她觉得自己被孤立,由此开始反对浪潮。
张:影片中卡罗因最初穿白衬衫不好看而拒绝浪潮是偶然的动机,但之后浪潮对她的弟弟及其他学生造成了影响使她坚定了反对浪潮的态度所以我认为动机是可以偶然的但之后坚决反对独裁政府一定会有一些其他理由。
朱:她在班级里认为自己就是整个班的中心然后人家做什么事都应该围着她转,以她的想法为中心,因为浪潮的出现必会分散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她把这个组织当成她的假想敌,因为两方战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这种动机是必然的。
从群体传播看法西斯《浪潮》存在的原因

106学术探讨从群体传播看法西斯《浪潮》存在的原因唐 诗(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00)摘 要:电影《浪潮》讲述中学教师赖纳·文格尔提出“独裁政治在今天是否会重现”这一设问,并在班级内模拟微型法西斯主义系统的故事。
通过一系列群体规范及对群体意识的控制,形成排除异己的集体无意识团体——浪潮,最终滑向纳粹的边缘。
本文结合《浪潮》,从群体传播角度分析法西斯主义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群体传播;群体规范;法西斯主义;群体意识;电影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10-0106-01一、群体传播的“虚假性”从主动探寻到被动接受是人类社会求知过程的发展轨迹,在被动接受的社会环境中,信息主导者控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信息接受的广度与深度,作为传播受者的大众在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处于虚假的群体意识当中。
赖纳·文格尔在“浪潮”这一群体的形成过程中担任着传播者的角色。
从“独裁政治是否会重现”这一问题出发,文格尔在课上从不事先制定规则,不受任何事先存在的学说、思想支配,而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互动产生规则,这种互动使文格尔成为整场实验唯一的推动者、把控者。
学生们忘记自身只是被传播者的角色,从而使这间教室的所有人似乎都处于平等地位,他也随之博得学生们的尊重和好感。
课堂上人人存在被文格尔控制的互动关系,初具规模的群体已然形成。
学生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被虚假的平等性包围,产生真实的认同感。
纳粹发展壮大于两次经济危机席卷德国,民族尊严极度渴求满足之际,希特勒曾在其演讲中高呼:“那些劣等种族像蚂蚁一样的繁衍,占据并浪费着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这是世界秩序的不公!伟大的德意志有义务改变这一切。
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这种传播方式可以满足群体对尊严的渴望,快速根据少数人的意志(领袖意志)进行更改,并制造出迎合群众意见的假象,对领导人来说可博得大众拥护,又可快速按照其预设形成群体意识。
浪潮观后感1000字

电影《浪潮》观后感精神食粮——影片:《浪潮》导语: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久处学校的我们,也要饱食精神食粮,花两个小时,看一部电影,用另一个角度看世界,也许看得更清楚。
向大家推荐一部最近刚看的影片,关于极权,关于群体,关于独裁,关于“浪潮”,读了勒庞的《乌合之众》后,影片《浪潮》对群体行为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影片简介:电影讲述了在德国的一个历史课堂上,一个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极权主义进行了一场课堂实验,然后这场疯狂的实验走向失控的故事。
该片获得第58届德国电影奖铜制电影奖杰出故事片奖,以及金质电影奖最佳剪辑提名,第21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观众奖最佳影片提名。
电影改编自德国小说家托德·斯特拉瑟1981年同名小说,取材自美国历史真实事件。
影片背景:1967年,美国加州一所高中,历史教师罗恩·琼斯(Ron Jones)为了让学生们明白什么叫法西斯主义,搞了一场教学实验。
他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用严苛的规条束缚学生,向他们灌输集体主义,要求他们绝对服从,遵守纪律。
令人惊讶的是,学生们非常顺从,步调一致地投入其中。
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做课间操,互相监督,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
他们给这个团体命名为“浪潮”,还设计了一个标志性的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
学生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越来越像纳粹分子,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
最后,琼斯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放映了一部第三帝国的影片:整齐划一的制服和手势,集体狂热的崇拜和叫嚣。
学生们面面相觑,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竟如此容易被戏弄和操控,并为自己因空洞却煽动的理想宣言而狂热感到羞愧不已。
若干年后,当罗恩·琼斯的学生拍摄关于这段故事的纪录片时,大部分当年的当事人都承认不愿意提起此事,而这就是《浪潮》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群体心理——关于电影《浪潮》摘要: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群体活动在社会生活中更是不可避免。
从勒庞的《乌合之众》出发,解读德国纪实电影《浪潮》向我们展示的群体趋于同质化的步骤和特点及其心理内因,这有助于更好地关注群体的生长、生存状态,从中也应该反思到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将会转变为集体的恐怖。
关键词:群体心理;浪潮;独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大师,他在《乌合之众》的导言中宣称,“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群体将是这个时代中一股“新的力量”,一股“至高无上的力量”或“唯一的无可匹敌的力量”[1]89。
然而,进入了群体中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个人会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识,变成另一种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难道真如勒庞所言?电影《浪潮》也许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德国某高中教师莱纳·文格尔,在主题为“国家体制”的活动周上主讲他并不喜欢的“独裁统治”。
他大胆地进行一项实验:在班级重建一个微型的纳粹德国,他要用事实告诉学生“独裁统治”在今天仍会形成。
学生们经历了诸多“独裁”训练:口头选举课堂上的“元首”(文格尔自己);被灌输反个人主义自由化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班级设定新名称——“浪潮”;统一服装(白上衣与牛仔裤)并制作团体标识(波浪形图标)和见面礼节(波浪形手势)。
两日后,“浪潮”似乎疯狂了——学生们狂奔于城市各个角落张贴“浪潮”标志,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浪潮”。
随后,“浪潮”成员参加水球比赛,同仇敌忾,甚至赛中发生冲突……。
文格尔似乎意识到情况的不妙,“浪潮”必须从此解散。
然而,事情出乎文格尔的意料:狂热拥护者蒂姆拔出手枪,乞求文格尔不要解散“浪潮”,故事由此进入高潮,蒂姆枪伤了一位同学并在绝望中饮弹自尽,倒在血泊中。
警察赶到学校,在学生们沮丧、失落、迷茫的眼神中,将文格尔带走……一、心理意义上的群体在某些既定的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法国心理学家勒庞把这一群体称为“心理意义上的群体”。
同时,他指出: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目标,从心理学的意义上看,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有时,在某种狂暴的感情——如因为国家大事——的影响下,成千上万孤立的个人也会获得一个心理群体的特征[1]12。
无可否认,在短短一个星期内,“浪潮”这个班集体在一系列狂热的训练下,亦然成为名副其实的心理意义上的群体。
二、群体的心理特征1.从众心理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转向同一个方向,表现为个体的明显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律”。
莫顿·多伊奇和哈罗德·杰勒德把个体从众的原因归结为两个:一是因为想被群体接纳和免遭拒绝;二是为了获得重要信息。
这两个原因被命名为规范影响和信息影响[2]153。
“浪潮”中莫娜、尤勒斯、克劳森及女主人翁卡萝的弟弟加入“浪潮”更深层的是基于规范影响,他们惧怕被孤立。
而且,个体常常会迫于群体压力选择改变自己的意见或者至少压制自己的反对性意见。
男主人公马科尔虽然本人对此活动存有否定存疑态度,但还是迫于群体压力,被迫顺从。
2.去个性化所谓去个性化,是指自觉的个性在群体中很快就会消失,个人会做出一些个人独处时不可能做出的,甚至与自己个性截然相反的行为[3]77。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体心理最大的特征:个性的消失和集体无意识的产生。
在这样的群体中,一旦出现个性化倾向,群体就会视其为异类,千方百计打压,直至其完全融入群体。
这点在“浪潮”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统一标识、统一制服、统一手势、统一行动。
对于女主人公卡萝穿红色上衣的行为,其他成员百般排斥,甚至扬言要报复她……3.群体情绪单纯、夸张心理意义上的群体行为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很多情况下理智往往为情绪所支配,其突出的特点首先就是极为简单而夸张。
勒庞说:“给群体的无论是什么观念,只有当它们具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和简单明了的形式时,才能产生有效的影响。
”[1]44这样的现象在《浪潮》中随处可见:疯狂地在大街小巷粘贴“浪潮”标志,甚至爬上几十层高楼“涂鸦”;水球赛中的激烈肢体争斗场面;在文格尔的煽动下马尔科被怀疑为叛徒,群体激愤的情绪不能自已,甚至要把他打死泄愤……4.群体偏执、专横、保守且迷信权威人物群体很容易产生专横和偏执的感情,只要有人在他们中间煽动起这种情绪,他们随时都会将其付诸实践。
同时他们又是保守的,“群体强烈地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从于世俗的等级制,难免会十分保守。
”[1]37当群体在面对政府和领导人时,往往容易走极端。
“群体对强权俯首帖耳,却很少为仁慈心肠所动……”[1]37。
这些特点在蒂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浪潮”中,他完全融入其中不能自拔:偏执的把自己的衣服烧掉,随后追随“元首”文格尔,搞得文格尔很是莫名其妙,然后听说要解散“浪潮”时,又自杀身亡。
5.狂热的宗教情感群体有着狂热而简单的宗教情感。
这种情感兼有残酷和崇高两个截然不同的主旋律:崇高的境界,成功地激起了群众想入非非的感情,使他们在崇拜和服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随时准备为自己的政治信条、偶像赴汤蹈火。
整部影片中,“浪潮”的所有成员几乎都被这种类似于宗教狂热的情感弄疯了。
文格尔就说“从现在开始,‘浪潮’将席卷全国,谁阻止它,‘浪潮’就将它吞噬。
”也正是这个原因,最终的觉醒者马尔科被当作敌人要被浪潮清除、吞噬。
而另一个悲剧性人物——蒂姆也为此付出年轻生命。
三、影响群体心理的因素1.群体无意识倾向受群体无意识的影响,他们在判断某事或评判某人时,不能诉诸理智,丧失了评判能力。
群体无意识主要有如下表现:其一,在群体中,智力较低者往往把高智力者降低到他们自己的水平上。
勒庞说:“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起,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1]26其二,群体的逻辑推理方式低劣。
“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并且立刻把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1]47群体没有推理能力,因此也就无法表现出任何批判精神,它不能辨别真伪或对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
2.集体力量感斯泰纳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人都是沉睡者,以至于他们都有一种在特殊条件下能被触发的暴力潜能。
”[4]219当群体行为发生时,人数赋予个人力量,有一种冲破压抑的快感,产生法不责众的心理。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文格尔的班级里全是一群“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所唤醒。
虽然中间有卡罗、文格尔老婆的反对,但最终也未能阻止悲剧的发生。
3.普遍存在的传染现象勒庞说:“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
”[1]17当某一事件被卷入热烈的讨论后,很多人对事件激烈高昂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到另一些人,群体的姿势、言行都极具感染力,群体情绪会立即得到复制。
影片中,当文格尔以元首式的煽动演说,激情的感染力很快传开,同学们群情激昂,指责马尔科是受女朋友唆使的“叛徒”,觉醒的马科尔被当作“叛徒”揪到了台上,差点被打死……4.信仰的力量人类所能支配的一切力量中,信仰的力量最为惊人,“它能让一个人变得完全受自己的梦想奴役”。
蒂姆的例子恰恰能说明信仰的巨大力量。
群体统一的制服给蒂姆带来一种神奇的力量感。
当他被欺负时,他开始试着反抗,而与他同穿制服的“浪潮”成员也走过来保护了他。
因为浪潮的存在,蒂姆感觉自己不再是任人欺辱,任人宰割的“矮脚虾”(蒂姆绰号)。
在他看来“浪潮”就是他梦想中的帝国和精神信仰。
5.领袖的引领汉娜·阿伦特说,“领袖处于运动的中心,是使整个运动运行不息的发动机。
”[5]477勒庞也形象的比喻说:“一群人就像温顺的羊群,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1]96。
领袖的意志是群体形成意见并取得一致的核心。
他是各色人等形成组织的第一要素,他为他们组成派别铺平了道路。
文格尔是“浪潮”的精神领袖,整个“浪潮”运动无一不在他的领导之下展开。
他不断的使用一些领袖动员群体的惯用伎俩:断言、重复和传染,如“浪潮”成员上课发言必须站立,回答必须简短,并不断重复“团结就是力量”的价值观念和信念,当这种集体感和归属感确立后,就通过一些令人亢奋的、简单明了的、形象化的语言传染到群体中。
四、结语如托马斯·勃朗所言,“上帝创造了有理智的人,但把他们掺到一起,就变成一只巨兽,比那多头水怪还要惊人”[6]62。
在无原则的集体主义下,当共性压倒个性,当人们放弃精神独立和自由思考时,隐藏在心底的“魔鬼”就会轻松地挣脱理性的抑制而吞噬人性,愚昧和血腥随之而来。
在《浪潮》中,“独裁是有魅力的,它的魅力之处在于秩序、纪律、稳定、统一等可以将无序整理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集体凝聚力。
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个人产生的归属感是可以让集体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7]由此,独裁的暴戾开始展现。
这也正如勒庞所强调的,当情绪和非理性因素处支配地位时,集体无意识力量将会异常强大,个人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传染作用而不自觉地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犹如原野上生存奔跑的马群或牛群会立刻把这种暗示的观念转化为统一的集体行动中。
集体凝聚力超出必要的限制无疑将会转变为集体恐怖。
参考文献:[1][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5.[2][美]戴维·麦尔斯.社会心理学[M].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3][法]古斯塔夫·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英]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史建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美]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6]黄岭峻.激情与迷思——中国现代自由派民主思想的三个误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7]王燕子.电影《浪潮》的色彩寓言[J].艺苑,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