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作者:杨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入国内,至今已经二十多年。
其间很多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果颇丰。
从总体上看,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具体构式的研究和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体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构式;构式语法;互动作者简介:杨帅(1988.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11.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小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后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描写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都让汉语语法学家将句法具有递归性这一思想奉为圭臬,但是结构分析方法在分析汉语整体句式义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九十年代构式语法的传入正好弥补了结构分析法的这一不足。
在汉语语言学界,早在构式语法理论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体现出了构式思想,王力对“处置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构式的形式和语义关系的早期探索。
另外,朱德熙(1981)、张拱贵(1985)等对句式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构式观。
但是,国内的语法学家没有将这种研究思路和语法观念很好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理论。
最早在汉语语言学界引进西方构式语法理论并进行汉语具体实例分析的是张伯江。
张伯江(1999)对汉语双宾句进行了研究,文中张伯江总结了结构主义方法在解释汉语双宾句时的三点不足,认为对汉语双宾句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以往从“位置”角度的定义,而是要转变研究思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张文中的“句式语法”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构式语法”。
由此,构式语法开始进入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视野。
2011年之后,随着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刘正光主编《构式语法研究》的出版以及大量构式语法研究论文的发表,构式语法研究不断升温。
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

文化长廊汉语构式语法研究概说杨帅 黑龙江大学摘 要:构式语法理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左右传入国内,至今已经二十多年。
其间很多国内学者对构式语法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成果颇丰。
从总体上看,汉语构式语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具体构式的研究和对构式语法理论的本体研究两个方面。
关键词:构式;构式语法;互动作者简介:杨帅(1988.7-),男,山东省临沂市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195-011.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小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和后来在汉语语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美国描写主义的结构分析方法都让汉语语法学家将句法具有递归性这一思想奉为圭臬,但是结构分析方法在分析汉语整体句式义和语言形式本身的关系时显得力不从心,九十年代构式语法的传入正好弥补了结构分析法的这一不足。
在汉语语言学界,早在构式语法理论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有一些语言学家的研究体现出了构式思想,王力对“处置式”的研究可以看作是对构式的形式和语义关系的早期探索。
另外,朱德熙(1981)、张拱贵(1985)等对句式和语义关系的研究也体现出一定程度的构式观。
但是,国内的语法学家没有将这种研究思路和语法观念很好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最终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法理论。
最早在汉语语言学界引进西方构式语法理论并进行汉语具体实例分析的是张伯江。
张伯江(1999)对汉语双宾句进行了研究,文中张伯江总结了结构主义方法在解释汉语双宾句时的三点不足,认为对汉语双宾句的研究不能局限于以往从“位置”角度的定义,而是要转变研究思路,从句式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解决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
张文中的“句式语法”即现在我们所说的“构式语法”。
由此,构式语法开始进入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视野。
2011年之后,随着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下卷)、牛保义《构式语法理论研究》和刘正光主编《构式语法研究》的出版以及大量构式语法研究论文的发表,构式语法研究不断升温。
10-04关于句式问题(载于《语文研究》2010)

关于句式问题①——庆祝《语文研究》创刊30周年范晓提要:本文总结了我国句式研究的历史,肯定了成绩,也指出了不足。
指出学界对“句式”含义存在着不同观点: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句式观。
文章把句式定义为由一定语法形式显示的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句子的结构格式,具体可表述为:由词类序列、特定词(或特征字)、固定格式、语调等形式显示的包含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并具有语用功能的句子结构格式。
同时论述了句式的特点以及句式跟句型、句模、句类的联系和区别,对句式的描写和命名作了概述,指出描写和命名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文章最后还就特定句式的研究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句式句型句模句类结构格式(构式)句式意义(句式义)句式研究是语法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这是因为,句子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而任何句子都是按照特定的句式构造的;因此,语法学的发展跟句式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对句式进行专题的理论研究并把汉语语法里的各种句式研究好,不仅有理论意义,能丰富语法学理论,而且有重大的实用价值,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汉语语法体系,有利于汉语语法教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对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自动翻译等应用研究有所裨益。
句式研究是个大课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着重谈三个问题:一是汉语句式研究概况,二是句式的含义问题,三是句式的描写和命名问题。
1.汉语句式研究的概况研究汉语句式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1950年以前)“句式”这个术语不知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笔者发现陈望道《〈标准国语文法〉和疑问句式》(1921)提到“句式”,并在文中讨论了几种“表示疑问”的句式;《修辞学发凡》(1932)也提到过句式:“变化句式是杂用各种句式,例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陈句和询问句、感叹句之类”;《从分歧到统一》(1939)提到:“凡是用内动词或外动词的句子,可以有叙述、描记等多种句式。
” 1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虽未用“句式”这个术语,但在分析实体词在句子中的“位”时提到了句子的“式”,实质上涉及句式。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

目录分析
1.1关于汉语
1.2关于汉语研 究
2.1句法结构的层次 性与句法成分的“替
换”和“扩展”
2.2关于结构层次分 析的方法
2.3结构层次分析中 要注意的问题
2.4结构层次分析的 作用和局限
3.2句式变换分析 的客观依据和需要
遵循的原则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结构层次分析 的局限和句式变换
分析方法的产生
3.3句式变换分析 的作用和局限
7.4从“变换分 析”“成分移位”到 “提升合并”和“拷 贝删除”
8.1关于代词与 空语类的语义 指称
8.2语义解释理 论与语义所指 现象
8.3约束理论与 人称代词和反 身代词的语义 所指分析
8.4约束理论与 空主语和空宾 语的语义所指 分析
9.1句法成分的不同 语义联系和“语义指
向”现象
9.2 “语义指向” 对汉语复杂语义结构
和跟数量有关
的语法分析问
题
5
10.5汉语中的 “领属范畴”
和跟领属有关
的语法分析问
题
11.1从“差一点儿” 和“大星期天”说起
11.2认知理论的基 本假设和主要目标
11.3语言中的“隐 喻”和“转喻”分析
11.4语言中的“意 象”和“图式”分析
12.2 “认知域系 连”和指称现象的
语用分析
12.1语言的用法和 语用法的语法化
表达的特点
作者介绍
这是《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第二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12.3 “会话原则” 和会话含义的语用
分析
12.4 “言语行 为理论”和言 语行为义的语 用分析
12.5 “语法化 理论”和语用 法的语法化分 析
汉语语法研究笔记

汉语语法研究,始终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汉语语法事实的客观规律性。
——邢福义第一讲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概述一、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汉语语法研究已有很久的历史。
古代学者,为了读懂古书,对书中的虚字和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分析,这种研究是文献学的。
把汉语语法当作一个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始于1898年问世的《马氏文通》,此后这类著作渐渐多了起来。
一百多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1、套用期(19世纪末期——20世纪30年代末期),约40年。
基本倾向是套用国外语法学体系,略加增减修补,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
代表人物和著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1898);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马建忠(1845-1900)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
《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
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
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
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
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马氏文通》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
该书以西方语文的语法为本,对照从古书中精选的例句,研究古汉语的语法规律,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是奠定汉语语法学基础的开山之作,对后世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汉语语法研究流派

汉语配价语法“价”(valence)指动词跟一定数目的名词性成分(记作NP)之间的依存关系(dependency).其中,动词是支配成分,NP 是从属成分。
从属成分又叫配价成分[简称"价"(valent)],或配项(dependencyconstituents)。
一般地说,能跟一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一价动词(monovalentverb),如:(人)走;能跟两个NP组合的动词叫二价动词(bivalentverb),如:(他)买(菜);能跟三个NP组合的动词叫三价动词(trivalentverb),如:(爸爸)给(我)(一本书)。
因此,"价"是对动词的支配能力的数量表示,是根据动词的组合能力而聚合成的一种语法范畴。
法国语言学家泰尼埃尔(LucienTesniere)首创了配价语法,德国语言学家又大大地发展了配价语法的理论和方法。
他们称动词配价所支配的成分叫补充成分(Ergan-zugen),不受动词配价支配的成分为自由说明语(FreieAngaben)。
补充成分又分为(obligatorisch)和可有的(fakultativ)两种。
汉语配价语法主要是从这一系统借鉴和发展而来的。
不过,类似配价的观念在吕叔湘(1946)《从主语宾语的分别谈国语句子的分析》中也有过。
例如:"一个具体的行为必须系属于事物,或是只系属于一个事物,或是同时系属于两个或三个事物。
...动词可分为'双系'与'单系'..."朱德熙首先明确地把配价语法的思想引进汉语语法研究。
他在1978年发表的《"的"字结构和判断句》(《中国语文》第1.2期)中,用动词配价的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的"构成的"的"字结构的歧义指数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比如,文练(1982)《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中国语文》第1期)讨论了确定动词向的前提和标准。
构式语法理论与现代汉语研究

C是 一个 构式 当且 仅 当 C是一个形 式一 意义 的 配对 < is>且 C的形 式 ( i或意义 ( i的某 些 方 F,i, F) s)
面不能从 C的构成成分或其它先前 已有 的构式 中 得到完 全预测 … 。
一
动态情景相联系, 是一种基于体验的完型, 具有整体 意义。如某物移动 , 某人经历某事, 某动作引起某结
这样 , 就像词义的引申会产生新的义项一样 , 基本构 式义通 过 引申和扩 展 , 成 有不 同句法 和语 义 表 现 形
的相关 构式 , 这些互 有 联 系 的构 式共 同构 成 一 个 家
句式的语法意义是 “ 表示处置” 。朱德熙认为“ P N
.
+ 着 +N ” V+ P 是个 歧义 句 , 以分 化 为 C 和 C 可 式 式 , 表静态 的存 在 ( C式 台上 坐 着 主席 团 ) C 式 表 ,: 动态 的活动 ( 台上 唱着戏 )实 际上是 指 出 了“ P + , N。
果等 。构式就 是对与人 类经验有 关 的基移动构 式)
个 构 式 ( nt co ) 以是 大 到 句 子 小 到 o ri C sutn 可
语素的任意大小的结构。 ( 构式作为语法单位存在的理据 二) 如 前所述 , 们在语 言 中需 要某 个 构式 的原 因 我
是该构式 的形式或意义 不能从 语言 中已经存在 的成 分中推导 出来 。如英语 中的 wy构式 : a
F a k fu d hs wa o Ne r r n o n i y t w Yo k. F a k d g h swa u ft rs n[] 3 r n u i y o to he p io 2 o
[ 关键词] 构 式; 构式语法 理论; 构式意 义; 承 继联接 中图分类号 :0 3 H 4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62— 60 20 0 00 0 A 17 8 1 (09)6- 19- 3 意义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 , 把移动解读直接归结 于构式 , 即认为移动义是由构式而非特定动词赋予 的, 被认为是更为经济合理的解决办法。 单位 照顾 我 一套房子 。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

构式语法应用于汉语研究的若干思考1. 本文概述构式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在汉语研究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提出若干思考。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中的每一个表达式,无论简单还是复杂,都是构式的实例,这一观点为汉语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构式语法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其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最后讨论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本文的目的是促进构式语法与汉语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汉语语法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
2. 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构式语法作为一种新兴的语法理论,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心智表征和处理过程,而构式语法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式”这一核心概念,认为语言中的基本单位并非传统语法理论中的词汇或规则,而是构式——即形式和意义配对的语言单位。
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语法的局限性,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功能语言学方面,构式语法也吸收了其重视语境、意义和用法的思想。
构式语法认为,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到语法规则的制约,更受到语境、交际目的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等因素的影响。
构式语法强调对语言使用的整体性和动态性研究,而非仅仅关注语言形式的静态描述。
构式语法还借鉴了语言学中的其他理论,如认知心理学中的信息处理理论、语言哲学中的意义理论等,逐步形成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些理论基础为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使得构式语法能够更好地解释汉语中的语言现象,揭示汉语的语言规律。
在汉语研究中,构式语法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汉语本质的认识,也有助于解决传统语法理论难以解释的问题。
例如,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多义现象和非常规构式,这些现象往往难以用传统的语法规则进行解释。
而构式语法则可以从形式和意义的配对关系入手,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和语言使用规律。
构式语法在汉语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兼论语法语义动态性北京大学陆俭明一Construction Grammar 大多译为“句式语法”,也有人译为“架构语法”、“框架语法”、“构块式语法”等。
如果只根据Adele E.Goldberg(1995),用“句式语法”确实比较合适;但考虑到A.E.Goldberg(2003)新的论述——construction所指不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甚至可以推广到成语、复合词、语素,用“句式语法”有点不合适了,用“构式语法”↖↖似更合适些。
但是,考虑到我们的兴趣还是在句法方面,所以我们还是用“句式语法”的说法。
“句式语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C is a CONSTRUCTION iff def C is a form-meaning pair <F i,S i> suchthat some aspect of F i or some aspect S 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component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Adele E.Goldberg 1995,P.4)(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推知。
)这种语法理论源于C.J.Fillmore(1982,1990)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C.J.Fillmore 用“框架”这个词涵盖了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概念。
Adele E.Goldberg(1995)和Paul Kay(1995)则对句式语法作更为深入的论述。
显然,“句式语法”是以认知语法为理论背景的。
当年法国语言学家、从属语法的创始人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ère)注意到,句子的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一个个词,更重要的是词与词之间的“关联”(connexion),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组合关系。
现在A.E.Goldberg则进一步要我们看到,句式本身还有独立的形式和语义,因此一个句子的意义,并不能只根据组成句子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所能推知,也不能从其他已有的结构所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一定的意义,并将影响句子的意思。
A.E.Goldberg(1995)在书中只集中讨论了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因为这些句式“跟反映人类经验基本图景的语义结构的关系更为直接”。
至于像分裂句式、疑问句式、话题句式和被动句式,她申明在书中暂不讨论。
但我们不能以此认为A.E.Goldberg的↖本文根据在“中国第九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2002年10月19日-21日,北京)大会上所作的发言修改而成。
沈家煊、詹卫东二位和司富珍、吴云芳博士曾对本文提供宝贵意见,谨在此深表谢意。
本文得到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项目“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究”(96AYY005)、教育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2000年重大项目“现代汉语语义知识的形式化模型及语义分类系统研究”和国务院科技部国家“973”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项目子课题“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词论旨结构系统和汉语词语语义分类层级系统研究”(项目编号:G1998030507-1)的经费资助。
↖↖“构式”这一术语是北京语言大学司富珍博士建议用的。
“句式语法理论”里的“句式”只是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
她在书中也明确讲到,“论元结构句式”只是“诸多句式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类”(……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s are a special subclass of constructions ,P.3)。
A.E.Goldberg (2003)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按照句式语法理论,语言研究要重视对一个个具体句式的研究,而且要从具体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考察分析句式内部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而具体的句式不能只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应该包括所谓的“变式”,包括可能由于语用因素所造成的句式。
顺带指出,现代汉语里哪些句式可以确认为是所谓的基本句式,哪些句式是所谓的由语用因素造成的句式,也还是有待探究的问题。
A.E.Goldberg 的理论观点在国内已有回音,沈家煊(2000)、张伯江(1999,2000)等已运用这种理论观点来分析汉语“把”字句、双宾句等一些语法现象,获得一定成功,给人以新的启发。
二A.E.Goldberg 的看法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句式确实有独立的意义。
不过,这一点并非由他们首先发现的。
在语法研究中早就有人注意到了。
单就中国来说,王力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将“把”字句称为“处置式”,认为该句式“表示处置”,这实际说的就是“NP [施事]+把+NP [受事]+VP ”这一“把”字句式的语法意义。
(当然,王力先生对汉语“把”字句式的语法意义的概括是否准确,可以讨论,实际大家也一直在讨论)朱德熙先生(1981)认为“NP L +V+着+NP ”是个歧义句式,可以分化为C 1和C 2两式,C 1式表示存在,表静态(如“墙上贴着标语”),C 2式表示活动,表动态(如“台上唱着戏”),实际也就指出了“NP L +V+着+NP ”是代表不同句式,而各个句式各自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遗憾的是,王力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并没有将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去作理论上的思考,最后升华为理论。
而C.J.Fillmore 、A.E.Goldberg 和Paul Kay (1995)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此总结为“句式语法”理论。
这无疑是一种贡献。
“句式语法”理论的贡献,我想有四个方面:第一,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来解释一些先前不好解释、或先前想不到去解释的语法现象。
譬如说,汉语里不能说“苹果吃张三”,只能说“张三吃苹果”,那是因为汉语里只有[施事—动作—受事]格式,没有[受事—动作—施事]格式。
可是事实上就有“一锅饭吃了十个人”[受事—动作—施事]的说法,这该怎么解释呢?上面举到的朱德熙先生所说的例子,C 1式“NP L +V+着+NP ”,其NP 既可以是受事(台上摆着鲜花),也可以是施事(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为什么?这些问题过去都不去深究的,甚至是想不到的。
有了这种“句式语法”理论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探索影响句子意思的因素,去进一步探索句子意思的组成。
原先我们认为,整个句子意思的组成可以描写如下:(陆俭明1987)(甲)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 (1)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句子的意义 (二)抽象的关系义(2)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乙)句子超语段成分的意义——句调所赋予的语气、情感意义现在看来,上述描写显然不全面。
似拟修改为:(一)具体的词汇意1)语法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甲)句子语段成分的意义 (二)抽象的关系义句子的意义 2)语义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三)抽象的句式义(乙)句子超语段成分的意义——句调所赋予的语气、情感意义第三,有助于我们说明各种不同句式产生的原因与理据——因为各个句式本身能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所以为了表达的细腻,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就不断创造新的表达格式,也即句式,来满足表达的需要。
第四,可以避免将句式的语法意义误归到句中某个虚词头上。
如范晓(1995)误将“SVOV 得R ”句子(如“小张吃饭吃得饱极了”)表示的肯定语法意义归到“得”头上(387页);再如不少人将复句所表示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让步转折关系或条件关系等语法意义归到复句中的“也”的头上。
↖三A.E.Goldberg 等人提出句式语法的理论是有贡献的。
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得去思索:如果说由于词类序列不同,或由于具体的词语不同,或由于内部构造层次不同,或由于内部的语法结构关系不同,因而造成不同的句式,并形成不同的句式的意义,那么为什么相同的词类序列、相同的词语、相同的构造层次,而且相同的内部语法结构关系,甚至用传统的眼光来看还是相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却还会造成不同的句式,表示不同的句式意义?譬如说,“山上架着炮”本身就既可以表示存在,表静态(意思是“山上有炮”),又可以表示活动,表动态(意思是“山上正有人在架炮”);再譬如“大衣扣子”,在语义上我们既可以分析为隶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的扣子”,扣子是大衣有机的组成部分,个儿有的大,有的小——如袖口上的扣子就小),也可以分析为类属关系(意思相当于“大衣上专用的扣子”,个儿都是大大的)。
怎么解释上面举的语言现象?A.E.Goldberg (1995)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认为“词在入句后论元结构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并提出了要分别对待词库与句法的看法。
但是,她没有深入论述。
我们认为,真要为上面所思索的问题找到一个满意的回答,还需进一步从语言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语言本身的特点是什么呢?语言本身有一个特点似乎大家还不是太注意的,那就是郭锐(2002a )所指出的“词语的语法动态性”。
什么叫“词语的语法动态性”呢?郭锐(2002a )说,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语法性质,我们把这种语言现象称为“语法的动态性”。
↖后来郭锐(2002b )又作了进一步的具体论述。
他指出,“词类的本质是表述功能”(4.3.1),表述功能有四种类型:陈述、指称、修饰、辅助(4.3.2)。
而每种类型的表述功能都有两个层面——内在表述功能和外在表述功能。
“内在表述功能是词语固有的表述功能,外在表述功能是词语在某个语法↖具体参看马真《说“也”》一文对这种种说法的评论(《中国语文》1982年第2期,又见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语文出版社,1999年)。
↖ 这不是郭锐(2002a )的原话,他的原话是:“词在句法层面上会产生词汇层面未规定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语法的动态性。
”位置上最终实现的表述功能。
两个层面的表述功能一般情况下一致,……有时不一致。
”拿“黄头发”来说,就这个词语固有的内在表述功能看,它属于指称;就它的外在表述功能看,一般也实现为指称,例如:(1)她长了一头的黄头发。
| 她头上有一撮黄头发。
例(1)里“黄头发”作宾语中心(前带定语),实现为指称。
有时会实现为陈述。
例如:(2)她黄头发。
例(2)的“黄头发”作谓语,实现为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