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案高2019级语文组王凡1.教学目标⑴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句子或文段进行断句;⑵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⑶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排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富翁与教书先生的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根据图片中富翁与教书先生的表情,学生揣测,激趣。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二)明考点:文言断句考察同学们掌握古代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文化、历史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范本导航寻规律(投影,学生思考,教师引导)1、完成下面的联系,请学生说出答案并翻译所断句子,总结断句方法。

明确:文言文断句四步骤:1、通读语段,了解文段大意。

2、看选项,对比选项,直到找出一组有明显错误的不同,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

3、再将剩下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4、检查答案,断好的句子要符合三原则。

2、这三原则是什么呢?明确:1、字句意思要讲通例:确每临阵对敌,意甚详,赡带甲据鞍。

解析:“意甚详”还可以勉强翻译为“神态很平静”,那么“赡带甲据鞍”又要怎么翻译呢?这里明显翻译不同,而我们知道“带甲据鞍”的意思是“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因此“详赡”是不能断开的,都是平静的意思。

故此句标点应为:意甚详赡,带甲据鞍2、内容要符合情理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解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的“兵分三路”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

备考高考之文言文断句复习教学设计

备考高考之文言文断句复习教学设计

有意识当断则断,借技巧功倍事半——备考2019年高考文言文之断句【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并明确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及意义。

能力目标:熟记并掌握归纳、运用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目标:认识到断句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考点意识,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增强年轻一代语言使用规范。

【重难点】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技巧并灵活运用技巧和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两个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明白正确断句的重要性。

二、小组探究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关技巧。

一组: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鸿门宴》2、特点及技巧:3、练习:(于)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自持殊不介意。

二组: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2、特点及技巧:3、练习:上【注】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三组:1、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2、特点及技巧:3、练习: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四组: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劝学》)2、特点及技巧:3、练习: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五组:1、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文言文阅读在题型、题量、考查点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是高考中较为成熟的、难度较高的题型。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选文体裁多样,主题积极,内容相对陌生;设题形式固定;翻译题仍是重点。

命题趋势: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方面,人物传记,各类优秀散文兼顾,以叙述为主,与人物评论相结合;命题方面,突出能力;内容方面,主要考查古今汉语易混淆的字词,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翻译注重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学情分析:《考试说明》关于此类考点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它包括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两部分。

学生在整份语文高考试卷里,文言文是最怕的,得分率也是最低的。

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文言字词积累太少,文言句式训练不够多,不够精。

对于文言文中出线的一些名词:人名、官职名、地点名、年代名等都难以理解到位。

平时白话文中的标点符号都稀里糊涂,更可况是文言里的短句。

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课内文言文,熟悉断句的基础上感受断句、停顿。

2、通过语言风格分析,结合语境、句式,基本能断句。

3、通过翻译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灵感。

教学重点:通过例句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2、按照“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文言文教学课时:共10课时本课为第五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文言文断句在前几年的考高里,是没有这题的,文言文原来的高考题型是4道选择题,2道翻译题,现在改成3道选题,1道短句题,2道翻译题。

文言文的断句,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上的文言断句,我们称之为“句读”。

二、例题讲解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文言文断句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和考查形式。

2、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增强应对高考的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如虚词法、实词法、句式法等。

能够准确判断文言文句子的停顿,理解句子的意思。

2、难点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断句。

对于一些复杂的文言文句子,能够准确分析并做出正确的断句。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断句的技巧。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一些有争议的断句题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咱们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有一天,你穿越回了古代,参加一场科举考试。

试卷发下来一看,全是文言文,而且还得给这些文言文断句!这要是断错了,那可就麻烦啦。

说不定就名落孙山,没法光宗耀祖啦!所以啊,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学学高考文言文断句这一招,为咱们的高考之路加上一把利器!(二)知识讲解1、什么是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文意和语法结构,将没有标点的文言文句子断开,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使其成为能够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比如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确的断句应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考查形式高考中,文言文断句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让我们从给出的几个选项中选择正确的断句。

3、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虚词法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它们的用法和位置往往比较固定,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咱们来看个例子,“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里的“也”就是句中语气词,所以在“也”后面断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谓语断句法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谓语断句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谓语断句法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语文标准(修订版)》中规定: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

本节课通过以《望海潮》为脚本拍摄杭州风光片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在词作中寻找拍摄素材,即重点字词的解析;总结拍摄画面,即词作整体内容的概括;整个拍摄杭州风光片的活动过程中,力求用想象和联想还原柳永笔下杭州的“好景”。

这一活动的开展既符合单元目标的要求,又能结合解说词,结合实例,实现学生们在语文课堂上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两大核心素养的提升。

最后从导入及词作的总结中让学生知晓词作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展现朝代气象的载体。

(1)了解高考中文言文断句的常见考法;(2)掌握文言文断句选择题中,整体上寻异排误、操作中寻找谓语动词排误的方法;(3)运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断句、阅读文言文。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高考中文言文断句的常见考法;掌握文言文断句选择题中,整体上寻异排误、操作中寻找谓语动词排误的方法;教学难点: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文言文断句、阅读文言文。

二、教学准备查阅了语文高考真题,结合自身断句方法和学生学情对高考中的断句类题目进行了依据“断句是什么”“断句怎么考”“怎样断句”的思路由浅入深地设计课堂,并且自制课件,课件中主要的呈现内容有课前导入的视频;具体授课步骤和每一步骤的具体问题;练考题以及高考真题。

教学器材:PPT、翻页笔作品清楚叙述作者收集教育教学资源、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器材准备等情况,反映出作者的教学预设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两处断句的不同点在哪里?本人林大福/将大树街石屋/租于恩人黄老十一家/未能报恩/万一不交租/亦可收回/黄公年租银两三十/万不能转租别人/立此为据/本人儿孙不得有违。

本人林大福/将大树街石屋/租于恩人黄老十一家/未能报恩/万一不交租/亦可收回/黄公年租银两三十万/不能转租别人/立此为据/本人儿孙不得有违。

2019年秋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2019年秋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服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考点、考情、学情分析: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常考的一个考点,题型为选择题,分值为3分。

文言文断句这个考点对应的考纲要求是: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生面对这类题型,往往凭主观感觉作答。

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文段,把握文段整体意思,掌握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本应稳操胜券的题目却往往难以得分。

因此本节课设想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了解断句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演练,了解这类题型解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熟悉相关的解题步骤,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来解答相关题目。

四、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归纳总结讲练结合五、教具准备:断句技巧思维导图梳理示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秀才巧断句故事导入(二)温故知新,合作讨论,归纳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出示课文中的删去标点符号的句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归纳断句的方法。

要求:用“/”给句子断句,逐步展示思维的过程,总结规律。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小组成果展示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般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做句子的主语时,前面要断开,做句子的宾语时,后面要断开,如果当介词的宾语则不需要断开)第二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意特殊句式:……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意语气词,如“也”放句末,后面要断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意修辞手法——顶针)……3.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教师及时归纳断句的方法。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复习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分析综合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010年语文高考说明》对文言文分析综合的要求,要求学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中的信息进行综合提炼,并能加以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分析概括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增强学生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通过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综合能力。

2.基本的阅读和解题技巧。

四、教学课时:4课时第1课时一、考题导引1、(2010年全国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

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

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

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

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

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

王不听,馆别室。

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

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

”梁王骇服,即为改馆。

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

”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

2019-2020年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之翻译和断句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规律和步骤。

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最大程度地获得高分。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答题规范、一般技巧,以及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2.让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答题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掌握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基本原则、一般技巧和规律。

教学方式:归纳整理法。

析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正如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一样,所谓的文言翻译其实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

它是语言学习的最高级别。

而断句其实就是考纲所规定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变式。

它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一个连句子都断不开的学生,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翻译和断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面。

那么,如何来正解翻译和精准断句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翻译和断句吧。

二、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解读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级别,它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等综合能力,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

一般赋分为8分,有时多达11分。

文言断句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命题的新课标卷都将这个题目列为必考内容。

它也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也同样为B级。

一般赋分为3分。

这两类型的题目均为主观题型,相比其他文言题目,难度似乎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两类题目其实更容易得分。

三、通过高考真题解读此类题目走近高考,展示PPT中的高考真题,理解文言翻译题和断句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四、总结并归纳文言翻译题和断句题的基本原则、答题规律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教案
一、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断句的常用方法
二、教学课时: 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找虚词,定句读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分析: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 处标点,可依
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E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总结: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例如:2006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 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分析: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总结: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分析: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总结: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依总分,定句读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分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总结: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第 2 课时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市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目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女口为、乃、即、贝y ”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 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女口•…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贝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贝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如何衡量断句的正确与否呢?
(一)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

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

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

(二)断句后,内容是否合理。

《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

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

更何况只有“六艺经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
“通习”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