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和结构第1课《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研究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为后面的研究奠定认识的基础。

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本课还要锻炼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利用对比实验找出变化规律,记录并分析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认识了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些力。

并通过前三年的科学学习,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已经能够识别变量,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2.能力目标猜想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能够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进行猜想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操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猜想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探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横梁和柱子的模型。

2、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回形针。

3、学生准备:课本、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2. 学习利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3. 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对科学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已经较为熟悉,有利于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学会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探究不同形状和结构对物体稳定性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活动材料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形状和结构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其形状和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不同形状和结构的物体稳定性,总结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3.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利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进行构造,尝试创造稳定性的结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了解和掌握各种形状与结构的特点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种形状的识别、几何图形的构成、结构的设计与搭建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形状与结构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形状和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复杂的形状和结构的认识仍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识别和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学会用几何图形进行设计和搭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探究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形状的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构成。

2.难点:复杂形状和结构的认识,设计与搭建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模型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各种形状和结构。

2.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形状和结构的特点。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和结构的模型,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

2.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同形状的卡片或模型,用于实践活动。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形状和结构的应用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各种形状的特点和名称,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模型展示让学生触摸和感受这些形状。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给学生相应的形状卡片或模型,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识别和命名这些形状。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结构》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及其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形状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对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形状和结构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形状和结构的概念理解不深,对一些复杂的结构特点难以把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以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2.难点:对一些复杂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2.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以便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以便进行讨论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引导学生对形状和结构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和结构特点。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及其结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亲身体验形状和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30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全部教案(共30页)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东海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等),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教案序号:课题:1、抵抗弯曲
备课日期:授课日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六上第二单元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六上第二单元实验操作
扩展性活动:瓦楞纸板设计
活动和注意点
4.测试纸拱的承载能力
课题和页码:2.3《拱形的力量》P31-32 实验器材: 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实验步骤: •(1)做一个纸拱,测出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2)两边各用一本书抵住拱足,测出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3)用更多书抵住拱足,测出它能承受多少个垫圈; •(4)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注意事项: 1.实验整合,不要将这个完整实验变成三个实验。
桥由哪几部分组成,各用多少材料,怎么牢固地连接在一 起…… • (3)介绍评价总结。 注意事项: 1.要求造一座跨度大的现代化大桥;2.活动前先让学生了解评 分标准
拓展性活动
2.2瓦楞纸板设计 2.3瓜皮拱的体验和延伸 2.4不同饮料瓶的科学性 2.6萝卜高塔 2.7钢索桥钢缆拉力体验
活动和注意点 1.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关系的实验
课题和页码: 2.1《性质与抗弯曲能力》P27-28 实验器材: 长度20cm、厚度相同(1张厚)、宽度不同(6cm、12cm、 18cm)的纸条,垫圈;长度20cm、宽度6cm相同、厚度不同(1 张、2张、3张)的纸条(相同的A4纸粘贴而成) 实验步骤:
注意事项: 1.演示好“马鞍形绑扎法”;2.长竹棒怎么增加起到效果最佳。
活动和注意点
7.建高塔
课题和页码:2.6《建高塔》P39 实验器材: 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等。 实验步骤: • (1)学生能够用到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
水等材料制作高塔。 • (2)要学生用扇风的方法检验建造的“高塔”的抗风能力,是
活动和注意点 2.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实验
课题和页码: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P27-28 实验器材: A4纸若干张、铁垫圈、双面胶或透明胶 。 实验步骤: •(1)用同样大小A4纸折成 “一”“ㄩ”“W”“口”“O” •(2)将“一”字形纸梁垫在桥墩上,放垫圈,测出承受垫圈 数量。重复三次。 •(3)用相同方法测出其他形状纸梁承受垫圈数量。 •(4)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桥的形状与结构》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桥的形状与结构》教科版

《桥的形状与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桥梁有多种不同的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

知道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2. 提高观察、比较、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3. 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二、重点难点理解作用在拱桥、拉索桥上的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两根柳条(各 8 cm)、瓦楞纸板一张(科学书大小,四角事先用锥子锥好孔)、两根塑料绳(各1m)、一盒钩码。

教师准备:各种桥梁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 观看视频关于桥梁的介绍。

2. 谁能说出下面这些桥的结构?(出示桥的图片:钢框架桥、连续石拱桥、三孔拱桥、直梁桥)3. 揭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桥梁的结构越来越多样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桥的形状和结构。

(二)各式各样的拱桥1. 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这组图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哪位细心的同学能够发现呢?(出示一组拱桥图片:扬州瘦西湖二十四桥、西藏拉萨铁路大桥等……)谁发现了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拱桥)同样都是拱桥他们的长相一样吗?(不一样)为什么?(作用不同、材料不同、风格不同、特点不同、用途不同、地况不同……)2. 请你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都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各有什么优点?(生从桥的用途、材料、形状、大小等方面来比较)3. 拱桥可以分为两类:拱在桥面上面的桥和拱在桥面下面的桥,我们来比较一下两种拱桥各有什么优点?我们先来做一个模拟实验,也许从这个模拟的实验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利用柳条做拱桥,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柳条和绳子分别制作一个拱在下面的桥,和一个拱在上面的桥。

4. 比较认识: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三)大跨度的钢索桥1. 下面这一组桥,同学们以前见过吗?(出示一组钢索桥的图片)2. 谁知道这种桥的名称?(钢索桥)教师介绍: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藤蔓做成了吊桥,后来用铁链代替藤蔓建造出了铁索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第七课《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第七课《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

《桥的形状和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桥梁有多重不同结构,有的桥梁把多种结构合为一体;(2)桥的形状和结构与它的功能是相适应的。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性质和结构的桥梁,描述和评价其特点和原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作用;(2)感受和欣赏桥梁的形状结构之美。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钢索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钢索桥产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课前准备】木板、绳子、粗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北京的桥》,歌曲中说明了桥的形状多种多样,多姿多彩。

出示苏州宝带桥、高架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图片,说明桥能使我们跨越江河、峡谷、道路和其他障碍,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建筑。

观察这些桥是什么形状和结构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桥的形状和结构。

二、新课学习通过观察,发现苏州宝带桥是拱形结构的桥梁;高架公路桥是条形结构的桥梁;南京长江大桥是钢铁框架结构的桥梁。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拱形结构的桥梁。

(一)各式各样的拱桥出示西藏拉萨铁路大桥、法国加尔德桥、瘦西湖上“二十四桥和长江三峡中的钢筋水泥桥。

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拱形桥,发现:桥面在拱的上方:桥下空间高,便于船的通行。

桥面在拱的下方:桥面低,与道路连接容易;桥面拉住拱足,能抵消拱的外推力。

做一个没有外推力的拱图示,有外推力和没有外推力的动画。

可以感受桥面在拱下方的桥的优点: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二)大跨度的钢索桥钢索桥的家史:很早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藤蔓做成了吊桥,后来用铁链代替藤蔓建造出了铁索桥。

钢索桥有钢缆、桥塔和桥面组成。

钢缆是桥承重的主要构件,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

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建造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

钢索桥主要包括悬索桥和斜拉桥:悬索桥,又名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的缆索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教案表格式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1课时教学内容抵抗弯曲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教学难点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教具准备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竹片或尺子。

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新课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

说说纸承受弯曲的性能如何?(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1)图片导入了解:房子和桥梁都是依靠柱和梁支撑的。

这要通过观察、比较最简单的房子和最简单的桥的结构特点来认识。

用板凳来比喻柱和梁,用板凳来比喻房子和桥梁,学生就容易理解房子和桥梁结构的共同点了,因为它们在结构上都和板凳是类似的。

(2)通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柱子承受的压力是要把柱子压短、压碎,这当然是很不容易的。

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这就比较容易了。

所以,研究横梁抗弯曲能力就很重要了。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在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中用得最多的就是纸,那么你们在学习中特意去留心纸的特性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1.、教师提出问题:薄的纸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那厚的纸呢?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加大纸的厚度,纸的抗变曲能力会怎样呢?(小黑板出示)2、通过同学的猜想会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加强引导,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弯曲的因素上3、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指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1)注意实验应控制哪些量不变。

(2)怎样表示纸的抗弯曲能力的大小?(3)表格设计:表1纸的厚度抗弯曲能力的大小预测实测4、并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要培养)5、最后得出结论:增加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其承受重量的能力。

三、平放还是立放。

我们发现桥梁的横截面一般是什么样子的?观察桥梁是怎样安放的,通过今天的学习,请同学们说说这样安放的理由。

并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四、课堂小结提问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要点,指名这生回答教师给予更正完善。

五、作业《作业本》第11页反思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2课时教学内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2、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3、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

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二、瓦楞纸的研究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2、实验一: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3、小黑板出示问题:(1)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2)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四、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五、作业《作业本》第12页反思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3课时教学内容拱形的力量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2、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3、认识到边实验边思考,对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教学难点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

教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做拱形的纸,铁垫圈若干。

教师自己准备:相关的图片资料。

学生自己准备: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

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

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原意和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謎吗?二、拱形承受压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4、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三、让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1、怎样使纸拱能承受更大的压力。

2、提示:根据拱形受压变形的现象,寻找克服变形的方法。

3、学生组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变的。

四、长寿的石拱桥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五、作业《作业本》第13页反思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4课时教学内容找拱形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2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3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教学难点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教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教师自己准备:类似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物品或相关图片,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演示拱形拼成圆顶形和球形)。

教学过程一、引入。

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

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二、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

2、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3、演示: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演示几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4、提问: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5、观察、实验、分析: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

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书,看能摞多少本?实验演示。

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这么重的书?(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如果几个人手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6、教师讲述:两个半球形可以组合成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球形硌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

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

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

电灯泡为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三、塑料瓶形状的分析1、谈话: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

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的研究报告”。

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

四、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1、谈话: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

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的吗?它能使人的脚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弹性。

2、提问:观察龟壳、贝壳、蛋壳等,说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3、小结: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五、作业《作业本》第15页反思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5课时教学内容做框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2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3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教学难点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教具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二、研究简单框架1、实践体会利用筷子捆一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2、根据要求分组操作,并作好各种形状的记录。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四、小结五、作业《作业本》第16页反思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6课时教学内容建高塔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2、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把探究的结果与最初的假设相比较。

3、体验合作与交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成果。

教学重点应用知识和经验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教学难点用简单材料独立地探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

教具准备为小组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塑料瓶、沙、吸管、胶带、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提出问题:这样高大的塔要承受哪些方面力的作用呢?观察这些铁塔,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二、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猜想是哪些结构特点使铁塔高耸入云又不容易倾倒?把我们的猜想写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