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_数据的完整性保护.
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开发技术 第六章

6.2 使用约束
6.2.1 空约束(NULL)、非空约束(NOT NULL)
1. 用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实现 【例6.1】设置学生表中字段学号、姓名、性别、入学 时间不允许为空。 1)打开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在对象资源管理 器中展开教务管理系统,展开“表”结点。 2)选择“学生表”,单击右键,选择“修改”进入表设计 器进行表结构设计,如图6.1所示,分别将学号、姓名 、性别、入学时间字段后的允许空复选框去掉对勾。 3)修改完毕后单击工具栏上的“保存”图标或选择菜单“ 文件”下的“保存”项,关闭窗口即可。
第6章 数据完整性实施
6.1 数据完整性实施方法 6.2 使用约束
6.3 使用默认
6.4 使用规则
6.5 使用标识列
小结
6.1 数据完整性实施方法
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数据完整性,即声明数据完 整性和过程数据完整性。 1.声明数据完整性 使用声明数据完整性就是通过在对象定义中来实 现,即定义数据必须满足的条件作为对象定义的一部 分。它包括使用各种约束、默认和规则。 实现数据完整性的首选方法是使用声明完整性。 2.过程完整性 过程数据完整性是通过在脚本语言中定义来实现 的。当执行这些脚本时,就可以强制完整性的实现。 过程数据完整性的方式包括使用触发器和存储过程。 也可以在客户机或服务器上使用其他的编程语言和工 具实现。
【例6.7】创建学生表,对字段身份证号设置唯一约束。
返回目录
6.2 使用约束
6.2.3 唯一约束(UNIQUE)
由于一个表只能定义一个主键,而实际应用中表中 不止一列希望值是唯一的,例如身份证号一般不会做主 键,但它的值也应确保是唯一的,这时就可使用唯一约 束来确保唯一性了。与主键不同的是一个表可以定义多 个 UNIQUE 约束,且定义 UNIQUE 约束列允许空值。不 过由于唯一性,空值也只能出现一次。
安全科技产品网络安全防御方案设计思路

安全科技产品网络安全防御方案设计思路第一章网络安全防御概述 (3)1.1 网络安全防御的重要性 (3)1.2 防御策略与目标 (3)1.3 防御方案设计原则 (3)第二章安全科技产品架构分析 (4)2.1 产品架构概述 (4)2.2 关键技术组件 (4)2.3 安全功能模块 (4)第三章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5)3.1 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5)3.2 威胁发展趋势 (6)3.3 威胁分类与评估 (6)第四章安全防御体系设计 (7)4.1 防御层次划分 (7)4.2 防御技术选型 (7)4.3 防御体系架构 (7)第五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8)5.1 访问控制策略 (8)5.2 身份认证技术 (9)5.3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实施 (9)第六章数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 (9)6.1 加密算法选择 (10)6.1.1 加密算法概述 (10)6.1.2 加密算法选择原则 (10)6.1.3 加密算法选择 (10)6.2 完整性保护机制 (10)6.2.1 完整性保护概述 (10)6.2.2 数字签名 (10)6.2.3 哈希函数 (11)6.2.4 校验码 (11)6.3 加密与完整性保护实施 (11)6.3.1 加密实施 (11)6.3.2 完整性保护实施 (11)第七章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 (11)7.1 入侵检测技术 (11)7.1.1 技术概述 (11)7.1.2 技术分类 (12)7.1.3 技术优缺点分析 (12)7.2 入侵防御策略 (12)7.2.1 防御层次 (12)7.2.2 防御策略 (12)7.3.1 系统架构 (12)7.3.2 实施步骤 (13)7.3.3 注意事项 (13)第八章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 (13)8.1 安全审计策略 (13)8.1.1 审计策略制定 (13)8.1.2 审计策略实施 (13)8.1.3 审计策略评估与优化 (14)8.2 日志管理技术 (14)8.2.1 日志收集 (14)8.2.2 日志存储 (14)8.2.3 日志分析 (14)8.2.4 日志展示与报告 (14)8.3 安全审计与日志管理实施 (15)8.3.1 审计与日志管理平台搭建 (15)8.3.2 审计与日志管理策略配置 (15)8.3.3 审计与日志管理培训与宣传 (15)8.3.4 审计与日志管理持续优化 (15)第九章应急响应与恢复 (15)9.1 应急响应流程 (15)9.1.1 发觉与报告 (15)9.1.2 评估与决策 (15)9.1.3 执行应急响应方案 (15)9.1.4 事件调查与总结 (16)9.2 恢复策略与措施 (16)9.2.1 数据备份与恢复 (16)9.2.2 系统恢复 (16)9.2.3 业务连续性保障 (16)9.3 应急响应与恢复实施 (16)9.3.1 组织保障 (16)9.3.2 技术保障 (16)9.3.3 制度保障 (16)第十章安全防御方案评估与优化 (17)10.1 防御效果评估 (17)10.1.1 评估目的与原则 (17)10.1.2 评估方法 (17)10.1.3 评估指标 (17)10.2 防御方案优化策略 (17)10.2.1 技术优化 (17)10.2.2 管理优化 (17)10.2.3 合作与交流 (18)10.3 长期维护与更新 (18)10.3.1 维护策略 (18)10.3.3 维护与更新团队建设 (18)第一章网络安全防御概述1.1 网络安全防御的重要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挑战。
网络安全行业防护措施指南

网络安全行业防护措施指南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3)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1.2 网络安全风险与威胁 (4)1.3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4)第2章物理安全防护 (5)2.1 数据中心安全 (5)2.1.1 建筑物安全 (5)2.1.2 环境安全 (5)2.1.3 电源安全 (5)2.1.4 安全监控 (5)2.2 通信线路安全 (5)2.2.1 线路保护 (5)2.2.2 线路冗余 (5)2.2.3 保密通信 (6)2.3 设备安全 (6)2.3.1 设备选型 (6)2.3.2 设备布局 (6)2.3.3 设备维护 (6)2.3.4 备份与恢复 (6)第3章网络边界防护 (6)3.1 防火墙技术 (6)3.1.1 防火墙概述 (6)3.1.2 防火墙类型 (6)3.1.3 防火墙部署策略 (7)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7)3.2.1 入侵检测系统(IDS) (7)3.2.2 入侵防御系统(IPS) (7)3.2.3 部署策略 (7)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7)3.3.1 VPN概述 (7)3.3.2 VPN技术 (7)3.3.3 VPN部署策略 (8)第4章访问控制策略 (8)4.1 身份认证 (8)4.1.1 密码策略 (8)4.1.2 多因素认证 (8)4.1.3 账户锁定与恢复 (8)4.2 权限管理 (8)4.2.1 最小权限原则 (8)4.2.2 分级授权 (8)4.2.3 权限审计 (9)4.3.1 审计日志 (9)4.3.2 审计策略 (9)4.3.3 审计分析与报警 (9)第5章恶意代码防范 (9)5.1 病毒防护 (9)5.1.1 病毒定义与危害 (9)5.1.2 防病毒策略 (9)5.2 木马防范 (9)5.2.1 木马定义与危害 (9)5.2.2 防木马策略 (10)5.3 勒索软件防护 (10)5.3.1 勒索软件定义与危害 (10)5.3.2 防勒索软件策略 (10)第6章数据加密与保护 (10)6.1 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10)6.1.1 对称加密 (10)6.1.2 非对称加密 (11)6.2 数字签名 (11)6.2.1 数字签名原理 (11)6.2.2 数字签名应用 (11)6.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1)6.3.1 数据备份 (11)6.3.2 数据恢复 (11)6.3.3 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1)第7章应用层安全 (12)7.1 网络应用协议安全 (12)7.1.1 常见网络应用协议安全隐患 (12)7.1.2 网络应用协议安全防护措施 (12)7.2 Web应用安全 (12)7.2.1 Web应用安全风险 (12)7.2.2 Web应用安全防护措施 (12)7.3 移动应用安全 (12)7.3.1 移动应用安全风险 (12)7.3.2 移动应用安全防护措施 (12)第8章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 (13)8.1 安全事件监测 (13)8.1.1 监测方法 (13)8.1.2 监测技术 (13)8.1.3 监测系统部署 (13)8.2 安全态势分析 (13)8.2.1 态势数据采集 (13)8.2.2 态势分析模型 (13)8.2.3 态势可视化展示 (13)8.3.1 安全预警 (13)8.3.2 预警级别与处置流程 (14)8.3.3 应急响应措施 (14)8.3.4 应急演练与改进 (14)第9章安全合规与管理 (14)9.1 法律法规与政策标准 (14)9.1.1 了解法律法规 (14)9.1.2 遵循政策标准 (14)9.1.3 内部规章制度 (14)9.2 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14)9.2.1 制定安全策略 (14)9.2.2 建立安全组织架构 (14)9.2.3 安全风险管理 (15)9.2.4 安全运维管理 (15)9.3 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 (15)9.3.1 安全培训计划 (15)9.3.2 安全知识普及 (15)9.3.3 安全技能提升 (15)9.3.4 安全意识考核 (15)9.3.5 安全文化建设 (15)第10章面向未来的网络安全挑战 (15)10.1 5G与物联网安全 (15)10.1.1 5G网络安全架构 (15)10.1.2 物联网设备安全 (15)10.1.3 物联网安全协议 (15)10.2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 (16)10.2.1 模型安全 (16)10.2.2 数据隐私保护 (16)10.2.3 驱动的网络安全 (16)10.3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安全 (16)10.3.1 云计算安全架构 (16)10.3.2 边缘计算安全 (16)10.3.3 云边缘协同安全 (16)10.4 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与发展趋势展望 (16)10.4.1 新兴技术融合创新 (16)10.4.2 安全防护智能化 (17)10.4.3 安全生态构建 (17)10.4.4 法规政策与标准体系 (17)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维护国家、企业及个人信息资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 第6章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电子标签 接受认证请求 发送随机数据B
解密数据B 加密数据A
认证请求 随机数据B
加密数据B 随机数据A 加密数据A
读写器 加密数据B
发送随机数据A
解密数据A
图6.8 MIFARE公交卡认证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3. 密码的体制 密码学目前主要有两大体制,即公钥密码与单钥
密码。其中,单钥密码又可以分为分组密码和序列密码。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1)公钥密码 1976年,Whitfield Diffie和Martin Hellman发表了
论文“New directions in cryptography”,提出了公共密钥 密码体制,奠定了公钥密码系统的基础。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1)ALOHA算法 Aloha是1968年美国夏威夷大学一项研究计划
的名字,Aloha网络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线电计算机通 信网络。ALOHA采用的是一种随机接入的信道访问方 式。ALOHA算法因具有简单易实现等优点而成为应用 最广的算法之一。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6.1.3 RFID中数据完整性的实施策略
采用恰当的信号编码、调制与校检方法,并采 取信号防冲突控制技术,能显著提高数据传输的完整 性和可靠性。
点击此处结束放映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技术与应用
1. 信号的编码、调制与校检 RFID系统基带编码的方式有多种,编码方式与
第6章操作系统安全技术

传递性: 传递性: 若a≤b且b≤c,则a≤c 且 , 非对称性: 非对称性 若a≤b且b≤a,则a=b 且 , 代表实体, 代表主体, 代表敏 若引入符号 O 代表实体,S 代表主体,≤代表敏 感实体与主体的关系,我们有: 感实体与主体的关系,我们有 O≤S 当且仅当 密级 密级 并且 隔离组 隔 密级O≤密级 密级S 隔离组O≤隔 离组S 离组 关系≤限制了敏感性及主体能够存取的信息内容 限制了敏感性及主体能够存取的信息内容, 关系 限制了敏感性及主体能够存取的信息内容, 只有当主体的许可证级别至少与该信息的级别一样 高,且主体必须知道信息分类的所有隔离组时才能 够存取. 够存取.
单层模型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 单层模型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 , 在现代操作系统 的设计中,使用了多级安全模型, 的设计中 , 使用了多级安全模型 , 信息流模型在其 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如著名的Bell-LaPadula模型 中得到了深入的应用 . 如著名的 模型 模型. 和Biba模型. 模型
2. 多层网格模型
6.2 操作系统的 安全设计
开发一个安全的操作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开发一个安全的操作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建立安 全模型,进行系统设计,可信度检查和系统实现. 全模型,进行系统设计,可信度检查和系统实现. 实现安全操作系统设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专门 实现安全操作系统设计的方法有两种: 针对安全性面设计的操作系统; 针对安全性面设计的操作系统 ;另一种是将安全特性 加入到期目前的操作系统中. 加入到期目前的操作系统中.
(3)加拿大的评价标准(CTCPEC) )加拿大的评价标准( ) 加拿大的评价标准(CTCPEC)的适用范围:政府部 门.该标准与ITSCE相似,将安全分为两个部分:功能 性需求和保证性需求 (4)美国联邦准则(FC) )美国联邦准则( ) 美国联邦准则(FC)是对TCSEC的升级,在该标准中引 入了"保护轮廓"(PP)的概念,其每个保护轮廓包括: 功能,开发保证和评价. (5)国际通用准则(CC) )国际通用准则( ) 国际通用准则(CC)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现行多种安全 标准统一的结果,是目前最全面的安全主价标准.CC的 第一版是在1966年6月发布的,第二版是在1999年6月发 布的,1999年10月发布了CC V2.1版,并成为ISO标准. 该标准的主要思想和框架结构取自ITSEC和FC,并允分 突出"保护轮廓"的相思.CC将评估过程分为:功能和 保证;评估等级分为:EAL1~EAL7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第1章网络安全防护概述 (4)1.1 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4)1.2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4)第2章安全策略制定与规划 (5)2.1 安全策略制定原则 (5)2.2 安全策略规划方法 (5)2.3 安全策略实施流程 (6)第3章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6)3.1 防火墙技术与应用 (6)3.1.1 防火墙概述 (6)3.1.2 防火墙关键技术 (6)3.1.3 防火墙配置策略 (6)3.1.4 防火墙应用实践 (7)3.2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7)3.2.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7)3.2.2 入侵检测技术 (7)3.2.3 入侵防御系统 (7)3.2.4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应用实践 (7)3.3 虚拟专用网络(VPN) (7)3.3.1 VPN概述 (7)3.3.2 VPN关键技术 (7)3.3.3 VPN协议 (8)3.3.4 VPN应用实践 (8)第4章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8)4.1 访问控制策略 (8)4.1.1 基本概念 (8)4.1.2 访问控制模型 (8)4.1.3 访问控制策略实施 (8)4.2 身份认证技术 (8)4.2.1 密码学基础 (8)4.2.2 常用身份认证方式 (8)4.2.3 双因素认证与多因素认证 (9)4.3 权限管理及审计 (9)4.3.1 权限管理 (9)4.3.2 权限审计 (9)4.3.3 异常行为检测 (9)第5章恶意代码防范 (9)5.1 恶意代码类型及特点 (9)5.1.1 病毒 (9)5.1.2 蠕虫 (9)5.1.3 木马 (9)5.1.5 广告软件 (9)5.2 防病毒软件与防护策略 (10)5.2.1 防病毒软件原理 (10)5.2.2 防护策略 (10)5.3 恶意代码应急响应 (10)5.3.1 应急响应流程 (10)5.3.2 应急响应措施 (11)第6章数据加密与保护 (11)6.1 数据加密技术 (11)6.1.1 对称加密算法 (11)6.1.2 非对称加密算法 (11)6.1.3 混合加密算法 (11)6.2 数字签名与证书 (11)6.2.1 数字签名技术 (11)6.2.2 数字证书 (12)6.2.3 数字签名与证书在互联网行业的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12)6.3 数据备份与恢复 (12)6.3.1 数据备份策略 (12)6.3.2 数据备份技术 (12)6.3.3 数据恢复技术 (12)6.3.4 数据备份与恢复在互联网行业的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12)第7章应用层安全防护 (12)7.1 Web应用安全策略 (13)7.1.1 输入验证与数据过滤 (13)7.1.2 安全的会话管理 (13)7.1.3 访问控制 (13)7.1.4 加密与数据保护 (13)7.2 通信协议安全 (13)7.2.1 协议 (13)7.2.2 数据传输加密 (13)7.2.3 身份认证协议 (13)7.3 应用层防护技术 (13)7.3.1 Web应用防火墙(WAF) (13)7.3.2 入侵检测与防护系统(IDS/IPS) (13)7.3.3 安全编码规范 (14)7.3.4 安全审计 (14)第8章网络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 (14)8.1 网络安全监测技术 (14)8.1.1 入侵检测系统 (14)8.1.2 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系统(SIEM) (14)8.1.3 流量分析与异常检测 (14)8.1.4 恶意代码检测 (14)8.2 安全事件分析与处理 (14)8.2.2 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14)8.2.3 安全事件关联分析 (14)8.2.4 应急响应与处置 (15)8.3 态势感知与预测 (15)8.3.1 态势感知技术 (15)8.3.2 数据融合与态势表示 (15)8.3.3 威胁预测与预警 (15)8.3.4 智能化态势感知 (15)第9章安全运维与风险管理 (15)9.1 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15)9.1.1 运维管理概述 (15)9.1.2 运维管理制度与流程 (15)9.1.3 运维技术手段 (15)9.1.4 运维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15)9.2 风险评估与控制 (16)9.2.1 风险评估方法 (16)9.2.2 风险识别与评估流程 (16)9.2.3 风险控制措施 (16)9.2.4 风险监测与预警 (16)9.3 安全合规性审计 (16)9.3.1 合规性审计概述 (16)9.3.2 合规性审计内容与方法 (16)9.3.3 合规性审计流程与组织 (16)9.3.4 合规性审计结果的应用 (16)第10章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 (16)10.1 应急响应计划制定 (17)10.1.1 确定应急响应目标与范围 (17)10.1.2 构建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7)10.1.3 制定应急响应预案与流程 (17)10.1.4 预案培训与演练 (17)10.1.5 应急响应资源准备 (17)10.2 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流程 (17)10.2.1 安全事件识别与评估 (17)10.2.2 事件报告与通报 (17)10.2.3 启动应急响应预案 (17)10.2.4 事件调查与分析 (17)10.2.5 采取措施遏制事件扩散 (17)10.2.6 恢复正常运营与修复系统 (17)10.2.7 总结与改进 (17)10.3 灾难恢复策略与实践 (17)10.3.1 灾难恢复需求分析 (17)10.3.2 制定灾难恢复计划 (17)10.3.3 灾难恢复技术手段 (17)10.3.5 灾难恢复演练与评估 (17)10.3.6 灾难恢复计划的维护与更新 (17)第1章网络安全防护概述1.1 网络安全防护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我国互联网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电子商务安全保障措施指导书

电子商务安全保障措施指导书第1章电子商务安全概述 (4)1.1 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性 (4)1.2 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威胁 (4)1.3 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 (4)第2章数据加密技术 (5)2.1 对称加密技术 (5)2.2 非对称加密技术 (5)2.3 混合加密技术 (5)2.4 数字签名技术 (5)第3章认证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6)3.1 用户认证 (6)3.1.1 密码认证 (6)3.1.2 二维码认证 (6)3.1.3 生物识别认证 (6)3.2 服务器认证 (6)3.2.1 SSL/TLS证书 (6)3.2.2 EV SSL证书 (6)3.3 数字证书 (6)3.3.1 身份验证 (6)3.3.2 数据完整性 (7)3.3.3 数据加密 (7)3.4 认证中心(CA) (7)3.4.1 身份审核 (7)3.4.2 证书签发与管理 (7)3.4.3 安全保障 (7)第4章电子商务安全协议 (7)4.1 SSL协议 (7)4.1.1 SSL协议的工作原理 (7)4.1.2 SSL协议的优点 (8)4.2 TLS协议 (8)4.2.1 TLS协议的工作原理 (8)4.2.2 TLS协议的优点 (8)4.3 SET协议 (8)4.3.1 SET协议的工作原理 (8)4.3.2 SET协议的优点 (9)4.4 其他安全协议 (9)第5章网络安全技术 (9)5.1 防火墙技术 (9)5.1.1 防火墙概述 (9)5.1.2 防火墙的类型 (9)5.1.3 防火墙的部署策略 (9)5.2.1 入侵检测系统(IDS) (9)5.2.2 入侵防护系统(IPS) (10)5.2.3 入侵检测与防护技术的发展 (10)5.3 虚拟专用网络(VPN) (10)5.3.1 VPN概述 (10)5.3.2 VPN技术原理 (10)5.3.3 VPN的应用场景 (10)5.4 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 (10)5.4.1 网络安全监测 (10)5.4.2 预警机制 (10)5.4.3 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发展 (10)第6章电子商务系统安全 (10)6.1 系统安全设计 (10)6.1.1 安全体系架构 (11)6.1.2 安全策略制定 (11)6.1.3 安全防护技术 (11)6.2 应用层安全 (11)6.2.1 身份认证与授权 (11)6.2.2 通信加密 (11)6.2.3 应用程序安全 (11)6.3 数据库安全 (11)6.3.1 数据库访问控制 (11)6.3.2 数据加密存储 (11)6.3.3 数据库审计 (11)6.4 操作系统安全 (12)6.4.1 系统安全配置 (12)6.4.2 定期更新与打补丁 (12)6.4.3 系统监控与防护 (12)第7章电子商务支付安全 (12)7.1 支付系统概述 (12)7.2 支付风险分析 (12)7.3 支付安全措施 (12)7.4 第三方支付平台安全 (13)第8章移动电子商务安全 (13)8.1 移动电子商务安全挑战 (13)8.1.1 网络安全威胁 (13)8.1.2 设备安全威胁 (13)8.1.3 用户行为安全隐患 (13)8.2 移动设备安全 (13)8.2.1 设备防护 (14)8.2.2 数据加密 (14)8.2.3 设备丢失应对 (14)8.3 移动支付安全 (14)8.3.2 二维码支付安全 (14)8.3.3 支付验证 (14)8.4 移动应用安全 (14)8.4.1 应用审核 (14)8.4.2 应用权限管理 (14)8.4.3 应用更新与维护 (14)第9章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 (14)9.1 我国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体系 (14)9.1.1 宪法与电子商务 (15)9.1.2 民商法与电子商务 (15)9.1.3 经济法与电子商务 (15)9.1.4 刑法与电子商务 (15)9.1.5 行政法规与电子商务 (15)9.2 电子商务合同法律问题 (15)9.2.1 电子合同的成立与生效 (15)9.2.2 电子合同的履行 (15)9.2.3 电子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16)9.2.4 电子合同的违约责任 (16)9.3 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 (16)9.3.1 个人信息保护的原则 (16)9.3.2 个人信息的收集与使用 (16)9.3.3 个人信息的存储与保护 (16)9.3.4 用户权利保障 (16)9.4 电子商务纠纷处理 (16)9.4.1 协商解决 (16)9.4.2 调解 (16)9.4.3 仲裁 (16)9.4.4 诉讼 (17)第10章电子商务安全评估与风险管理 (17)10.1 电子商务安全评估方法 (17)10.1.1 安全检查表法 (17)10.1.2 安全漏洞扫描 (17)10.1.3 安全评估模型 (17)10.1.4 安全审计 (17)10.2 电子商务安全风险评估 (17)10.2.1 风险识别 (17)10.2.2 风险分析 (17)10.2.3 风险评估结果 (17)10.3 电子商务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18)10.3.1 风险应对措施 (18)10.3.2 风险监控 (18)10.3.3 风险沟通与报告 (18)10.4 电子商务安全审计与监控 (18)10.4.2 安全监控措施 (18)10.4.3 安全事件应对与处置 (18)10.4.4 持续改进 (18)第1章电子商务安全概述1.1 电子商务安全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网络安全实用技术答案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sh函数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很多下载网站都提 供下载文件的MD5码校验,可以用来判别文件是否完整。另外 ,比如在WordPress的数据库,所有密码都是保存的MD5码, 这样即使数据库的管理员也无法知道用户的原始密码,避免隐 私泄露(很多人在不同地方都是用的同一个密码)。 如果两个输入串的hash函数的值一样,则称这两个串是一 个碰撞(Collision)。既然是把任意长度的字符串变成固定长度的 字符串,所以,必有一个输出串对应无穷多个输入串,碰撞是 必然存在的。 一个“优良”的hash函数 f 应当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任意y,找x,使得f(x)=y,非常困难。 2. 给定x1,找x2,使得f(x1)=f(x2),非常困难。 3. 找x1,x2,使得f(x1)=f(x2),非常困难。 上面的“非常困难”的意思是除了枚举外不可能有别的更 快的方法。比如第3条,根据生日定理,要想找到这样的x1, x2,理论上需要大约2^(n/2)的枚举次数。
名称:Hash Function、哈希函数、单向杂凑函数、数据(消息) 摘要函数 单向散列函数 H(M) 作用于一任意长度的消息 M,它返回一固定长 度的散列值 h: h = H(M) 单向散列函数的特性:
给定 M,很容易计算 h。
给定 h,根据 h = H(M) 计算 M 很难。 给定 M,要找到另一消息 M’,并满足 H(M) = H(M’) 很难。 单向散列函数的重要之处就是赋予 M 唯一的“指纹”。 密码学上常用的单向散列函数有RSA公司MD系列中的MD2、MD4、MD5,美 国NIST的SHA、SHA-1,欧盟RIPE项目的RIPEMD、RIPEMD-128、 RIPEMD-160等。
1. 校验码会随数据块的变化而变化
2.根据校验码很难还原出原始数据
本章主要内容
6.1 信息摘要技术 6.2 数字签名
6.1 信息摘要技术
6.1.1 6.1.2 6.1.3 6.1.4 信息摘要技术基本原理 MD5算法 安全散列标准 HMAC
6.1.1 信息摘要技术基本原理
• 杂凑函数H是一公开函数,用于将任意长的消息M映 射为较短的、固定长度的一个值H(M),作为认证符, 称函数值H(M)为杂凑值、杂凑码或消息摘要。简单的 说,hash函数就是把任意长的输入字符串变化成固 定长的输出字符串的一种函数。通俗得说,hash函数 用来生成信息的摘要。输出字符串的长度称为hash函 数的位数。 • 在信息安全技术中,散列(Hash)函数提供了验证 消息的完整性这一服务,它对不同长度的输入消息, 产生固定长度的输出。这个固定长度的输出称为原输 入消息的“散列”或“信息摘要”(Message digest )。
MD5的特点: • 基本思想与MD4相同:相同的信息块长度,相同的信息摘 录初值,相同的填充 • 比MD4更安全,但效率更低 • MD5的安全性弱点在于其压缩函数的冲突已经被找到。 1995年有论文指出,花费 1,000万美元,设计寻找冲突的 特制硬件设备,平均在24天内可以找出一个MD5的冲突。
MD5算法描述:假设有一个b位长度的输入信号,希望产生它的报文摘 要,此处b是一个非负整数,b也可能是0,不一定必须是8的整数倍, 它可能是任意大的长度 (1)补位:MD5算法是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补位,使得如果数据位长度 LEN对512求余的结果是448。即数据扩展至K*512+448位。即 K*64+56个字节,K为整数。补位操作始终要执行,即使数据长度 LEN对512求余的结果已是448。具体补位操作:补一个1,然后补0 至满足上述要求。总共最少要补一位,最多补512位。 (2)补数据长度 用一个64位的数字表示数据的原始长度b,把b用两个32位数表示。那 么只取B的低64位。当遇到b大于2^64这种极少遇到的情况时,这时 ,数据就被填补成长度为512位的倍数。也就是说,此时的数据长度 是16个字(32位)的整数倍数
第6章 数据的完整性保护
指导教师:李云亮
本章要求
• 数据完整性保护技术,包括信息摘录技术和 数字签名技术 • 了解信息摘录技术的安全散列标准SHS • 了解数字签名技术的一般概念和常见的数 字签名技术 • 掌握数字签名标准DSSຫໍສະໝຸດ 引• 计算机网络系统
入
数 据
储存状态---静态
用户数据和系统 数据 系统的工作主要 依赖于储存状态的 数据 数据系统级的完 整性保护较少
(3)初始化MD缓冲器 用一个四个字的缓冲器(A,B,C,D)来 计算报文摘要,A,B,C,D分别是32位的寄存 器,初始化使用的是十六进制表示的数字 • A=0X01234567 • B=0X89abcdef • C=0Xfedcba98 • D=0X76543210
(4)处理位操作函数 • 首先定义4个辅助函数,每个函数的输入是 三个32位的字,输出是一个32位的字。 • X,Y,Z为32位整数。 • F(X,Y,Z)=XYvnot(X)Z • G(X,Y,Z)=XZvYnot(Z) • H(X,Y,Z)=XxorYxorZ • I(X,Y,Z)=Yxor(Xvnot(Z))
传输状态---动态
用户数据 系统的工作不依 赖于传输状态的数 据 由网络传输机制 提供完整性保护
• 储存状态数据完整性
保证储存状态数据的完整性,可以采取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的措施。 口令机制 资源访问机制
数据校验技术 可以对要保护的数据按照一定的 规则产生一些校验码,并且把这些校 验友码记录下来。 数据校验技术即完整性检查 数据校验的要求
6.1.2 MD5算法
• MD系列单向散列函数是Ron Rivest设计的,包括MD2、 MD4和MD5。MD表示消息摘要(Message Digest)
• MD5以512位分组来处理输入文本,每一分组又划分为16个32位子分组 。算法的输出由四个32位分组组成,将它们级联形成一个128位散列 值。即产生128位的消息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