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学案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在位皇帝、目的。

2)、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范围)3)、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和影响。

?4)、“倭寇”是指什么?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5)、戚继光主抗倭概况? 为什么能取得胜利?6)、、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6)什么时候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材料解析题:五、〔课堂小结〕:(2')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8'一、选择题1. “七下远洋佳话多,外交史上起长河。

万千里破重重浪,六百年掀道道波……东西更著风云景,喜启新航慰郑和。

”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B.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C. 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D. 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2. 假如你是跟随郑和远洋航行的一位士兵,你可以看到的真实情形是()A. 出发的船队规模浩大,人员众多B. 船只上满载着丝绸等物品,只用于送礼C. 船队最远到达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D. 开辟了大西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海上交通线3. 2018年是郑和下西洋613周年。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

【过程与方法】整理两汉时期造纸术、医学和史学等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并制成简单的表格,学会归纳历史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与科技的魅力,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司马迁和《史记》。

【学习难点】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最早在什么时候人们懂得了造纸?2)、东汉时期谁改进了造纸术?3)、医圣是指哪位名医?著作?4)、说出华佗的成就?5)、《史记》的作者、体例以及记述范围?6)、道教的创立者是谁?7)、佛教最早怎样传到中国的?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1.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启示。

原因:秦汉时期,封建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这些都促进了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形成了世界领先、多姿多彩的特点。

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与外传促进了全世界、全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时期,我国在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及非凡的创造力。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案(记忆清单+分层训练)(2024年)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二战爆发: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直接原因: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德、意、日法西斯上台,步步侵略。

3.加速爆发因素: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

二、交战双方:轴心国集团VS反法西斯联盟三、主要战场:亚洲战场(中国抗日战争)、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四、主要进程:1.全面爆发:1939年 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备注:第一个对外入侵的法西斯国家是:日本,因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4月起,德国先后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地。

后轰炸英国,但遭到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迫使希特勒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不列颠之战)。

3.二战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

苏联军民进行并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备注:中国战场相同战例: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4.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941年,日军偷袭位于珍珠港的美国海军基地。

5.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①背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步走向联合。

②建立时间、地点: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联合国家宣言》的内容: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③意义: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

6.战争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7—1943.2,德军投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军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7.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精品学案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核心素养】历史解释: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史料实证:通过解读《北伐战争形势图》,了解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学生能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有一个基本了解,培养学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知识梳理】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实现合作”的标志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1)标志: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2)成果①创办黄埔军校。

创办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领导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作了准备②1926年7月开始,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北伐战争。

2.“面临的敌人”:帝国主义列强和北洋军阀。

二、北伐胜利进军开始1926年7月,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场)、江西、福建、浙江、上海先锋叶挺率领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支持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开展成果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三、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中国大革命”“被葬送”的标志: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1)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2)统一:1928年底,张学良“改易旗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课堂训练】1.某同学到广州某地参观时,看到了以下场景和照片,你知道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吗?()A.发动反蒋起义B.北伐推翻清政府C.第一次国共合作D.辛亥革命2.为了讲述某个历史故事,初二(1)班学生搜集了以下资料。

据此可知,这个故事发生在()传记《叶挺传》照片《1927年武汉人民铸造的“铁军”盾》歌曲“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学案(含答案)

2019-2019学年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钢铁长城(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的建立与发展基本情况;知道导弹部队的组建;导弹部队的装备;导弹的作战企图;以及当前我军的重大改革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军队、国防力量的强大,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树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历史责任感。

•学习重点:•海军、空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当前我国国防建设的新动向。

•学习难点:•理解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理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新中国第一支海军是:2)、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支舰队:3)、20世纪70年代海军装备建设的两项突出成就:4)、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5)、人民空军成立的时间:6)、第二炮兵部队组建的时间:7)、我国目前装备的主要导弹:8)、2019年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召开的地点:9)、2019年成立的的五大战区是:10)、中国人民解放军组建的五大军种是:11)、国防和军队建设形成的新格局是: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来说一说“钢铁长城”的含义?由新中国的“钢铁长城”,你能得到哪些的认识?五、〔课堂小结〕: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百合花》学案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百合花》学案 (新版)语文版

百合花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劈.手(pī)虔.诚(qián)半晌.(shǎng)忸.怩(niǔ)执拗.(niù)尴尬..(gān gà)讷.讷(nè)讪.讪(shàn)鹿砦.(zhài)2.读准多音字(1)脸涨.得像个关公zhàng其他读音:zhǎng组词:涨潮(2)执拗.niù其他读音:ǎo组词:拗断二、重要词语1.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2.讪讪:难为情的样子。

3.执拗:固执任性,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4.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美好。

三、作家作品茹志鹃,女,1925年参加新四军,1955年转业到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文艺月报》编辑。

代表作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她的短篇小说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

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了著名作品《百合花》,标志着她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这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曾被茅盾誉为当时最使他满意和感动的一篇作品,赞赏这篇小说具有清新俊逸的艺术风格,是“静夜的箫声”。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

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1.作者为什么写枪托里的几根树枝以及野菊花?点拨:从结构上说,两次的描写使得文章前后呼应,一气贯通,结构更加严谨;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小通讯员勇敢、淳朴的性格之中又饱含了天真、热爱自然和生命的可爱的天性,同时又为战争阴云笼罩下的时代背景增添了一抹亮色,使人看到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

2.核心图解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示范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语文: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示范学案

第15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作者简介战国时期,秦赵交兵,秦国探知赵国粮草不丰、人心不稳,便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来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速派名将廉颇带兵迎敌。

老将廉颇出邯郸西门,来到离城50里的一座小山下安营扎寨。

这里南靠鼓山,北临洺水,是秦军进攻邯郸的必经之路。

傍晚,他令士兵把军中的粮食盛到布袋里,都摆到小山上,派人严密看守,然后四处贴下告示:粮草重地,任何人不得靠近,违令者斩。

第二天,白起率大军攻入武安境内,忽然探子来报:“往东二十里,发现赵军粮营,大将廉颇带重兵把守。

”白起听了将信将疑,亲自前去察看。

不看还好,一看差点儿把他从马上惊下来,只见赵军营中粮食一袋袋、一层层堆积如山,下面军营,大帐连阡,号旗严整。

于是仰天叹息道:“赵军粮足兵精,天不助我也!”急忙下令退兵。

从此,这座无名小山,就称作粟山了。

后人还在半山腰立一块石碑,以诗文形式记述了这件事。

(一)背景链接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秦的实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较强。

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一语来称道其杰出的文学价值。

Ⅱ.文化常识斋 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探寻新航路学案(含答案)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说出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 ,提高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运用地图 ,帮助学生掌握新航路开辟的时间、航海家的名字、出发国家、航行方向及到达地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取得的成果 ,结合开辟新航路的后果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学习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学习难点】对开辟新航路作出恰当评价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稳固根底:明确上述知识点后 ,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根底稳固题。

〔7'〕针对根底提纲提问 ,并适当拓展。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2)、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谁发现的好望角?3)、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最早到达印度的是谁?4)、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谁?5)、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谁完成了环球航行?6〕、新航路开辟的意义?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 ,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以下问题:〔10'〕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原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商品经济开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社会根源:欧洲出现“寻金〞热(?马可·波罗游记?的诱导)。

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商路(陆上商路受阻)。

政治原因:为满足奢侈生活;葡、西王室的支持。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条件主观条件:航海家富于冒险的精神。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地理知识的进步。

2.?马可·波罗游记?产生的深远影响有哪些?(1)向西方介绍了东方各国的情况 ,尤其是“展现了迷人的中国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槎中学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编号:14 课题名称: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班级:姓名:
3、为什么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问题延伸——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2008年·福建泉州丰泽区)一位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B.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李白的诗
C.乘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D.到都城长安旅游
2.(2008年·重庆市)右图人物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发明家,他的重大发明
是()
A.指南针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D.火药武器
3.(2008年·广西玉林)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
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下列不属于宋代科技成就的是
A.活字印刷术
B.指南针
C.“瓦子”
D.火器()
4. (2011.四川资阳)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之一。

下列成就能说明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时期的是(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蔡伦改进造纸术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学习了活字印刷术后,小强做笔记如下。

但有一项不确切,你能帮他挑出来吗?( ) A.它是最早的印刷术B.发明人北宋毕升
C.它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D.比欧洲早约400年()
6.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其中为欧洲人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 )
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
7. 2014索契冬奥会的开闭幕式上,我们看到了炫丽缤纷的烟花,你知道制造烟花的主要原料——火药用于军事和有文献记载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吗?()
A.西汉
B.唐代
C.宋代
D.明朝()
8.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全人类的文明与进
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有利于人类文化快速、广泛传播和交流的是()
①火药②指南针③印刷术④造纸术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史学界普遍认为,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并简要概括宋元时期科技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

10.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曾改变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

由此又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于没有一个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机械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回答:(1)培根所说的这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
(2)依据有关事实,说明“第三种东西”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3)上述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影响的认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对四大发明的识记和理解。

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分析,即可知这三种东西分别指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其中指南针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

答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新航路地开辟创造了条件。

西方殖民者通过开辟新航路,走向了殖民扩张的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2)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并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