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收敛性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收敛性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城乡收入收敛性实证研究徐云燕【摘要】使用1991-2011年的人均收入和CPI数据,对中国东、中、西、东北部地区进行了β和σ收敛分析,实证表明:东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即东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中部地区城镇、农村人均收入在1991-2011年均存在σ收敛、β收敛,且城镇人均收入每年以17.333%的速度收敛,农村人均收入每年以8.333%的速度收敛;东北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东北地区的农村收入每年以3.378%的速度收敛;西部地区城镇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每年以8.174%的速度趋于一致,而农村人均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中部地区人均收入在城镇、农村上收敛速度均为最大.【期刊名称】《科学决策》【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13页(P41-53)【关键词】城乡收入;β收敛;σ收敛【作者】徐云燕【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1 引言近年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根据我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中国农村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709元上升到2011年的6977元,20年均增长了8倍之多,而城镇人均收入由1991年的2027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0元,20年均增长了9倍之多。

同时,城乡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2011年城乡收入居民的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4833元,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如果,城乡收入差距再继续加大,会对我国造成不利的影响:1、居民收入差距加大,消费水平处于偏低水平,拉大了城乡在消费和投资方面的差距,投资率处于高水平,而消费一直下降,这时候我国就会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这会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2、收入差距加大对大众心理产生“示恶效应”,增加他们的负面心理。

社会被分为两个极端,一极是拥有很多资产的富者;另一极是刚刚解决温饱的平民,甚至还有很多城乡居民处于贫困。

统计年鉴列表

统计年鉴列表

13.中国金融统计年鉴2000--2011
14.中国零售业和餐饮连锁企业统计年鉴(暂无)
15.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
16.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97--2011
1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0-2011
18.中国区域统计年鉴2000--201易市场统计年鉴2001-2011
21.中国社会统计年鉴2007-2011
22.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2
23.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1992-2010
24.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1--2011
25.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6--2012
1.国际贸易年鉴2008--2010年
2.国际统计年鉴2000--2011
3.美国统计年鉴2012
4.长江和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台)统计年鉴2003-2009
5.中国财政年鉴2001-2002、2004-2011
6.中国城市年鉴1991-2011
7.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06-2011
8.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2005-2011
9.中国各省统计年鉴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2000-2011)广东+2012
10.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1-2011
11.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95-2000,2003-2010
12.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09、2011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

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摘要)为科学衡量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准确把握“两化”融合发展规律,正确引导地方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根据2011年12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即“6+1”活动)中“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的部署,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赛迪研究院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在评估试点的基础上首次开展了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形成了《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一、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过程“两化”融合是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的变革过程,涉及理念转变、模式转型和路径创新,其推进工作需要顶层设计和把握。

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依据和抓手,有利于摸清各地“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引导政府部门找到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制定具体有力的推进措施。

2012年初开始启动评估工作,历经前期研究、试点评估、修改完善和评估实施等阶段。

(一)前期研究(1月-2月)。

2012年初,成立了评估工作组,开展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专题研究。

评估工作组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经与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测度、可扩展的基本原则,初步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基本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方法。

(二)区域试点评估(2月-9月)。

2月份评估工作组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试点方案》。

3月份,确定了具有区域代表性、具备工作基础和工作条件的上海市、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重庆市、云南省作为评估试点省市。

6月份试点省市上报了工作方案。

8月底至9月初,评估工作组对试点省市的评估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总结了评估试点工作,并修改完善了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三)修改完善(7月-10月)。

7月19日和9月21日,评估工作组召开了两次专家研讨会,修改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资源型地区界定标准及其类型划分的定量研究

资源型地区界定标准及其类型划分的定量研究

资源型地区界定标准及其类型划分的定量研究伏虎【摘要】本着动态性、本地化、相对性的判定原则,引入资源经济活动“区位熵指数”概念,设置资源产业地区GDP区位熵、地区劳动力区位熵、当地资源余量区位熵等三个指标,共同组成资源型地区判定体系,按照三个指标均值的偏离幅度作为资源型地区划分标准,并利用相关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和现实比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资源型地区及其所处阶段进行划分。

研究表明,据此界定标准与判定方法得出的结果与我国现状较为贴合,从方法论意义上具有客观、高效等优点,适宜作为资源型地区研究的基础性界定标准。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we must remain committed to the judge principles of dynamics, localization, and relativity nature.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location entropy index pertaining to resourc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we must set up three indicators such as the GDP location entropy of resource-areas, the location entropy of regional labor, and the location entropy of local resources allowance; which is the major constituents of judgment system of resource-based regions. By regarding deviation amplitude of the mean value of the three indicators as division standard of resource-based region, and by using relevant data to validate and compare with reality; we must divide our resource-based areas and their positions. It is showed that the result ift closely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 From a methodological sens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objective and efifcient, ideal as basic deifned standards for resource-based regional research.【期刊名称】《中国国土资源经济》【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5页(P66-69,72)【关键词】资源型地区;界定标准;区位熵;地区GDP;地区劳动力;资源余量【作者】伏虎【作者单位】重庆行政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重庆 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07.1;F062.1我国学界和政界对资源型地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关注较多,但对其界定标准较为模糊。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普遍提供并发布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第一部分将介绍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区域经济统计年鉴是一种综合性的统计资料汇编和分析工具,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经济发展状况的定量数据。

年鉴通常包括GDP、人口、就业、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平、财政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重要数据。

这些统计数据往往是通过各级统计机构的研究和监测得出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第二部分将重点关注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它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估,政府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各地的经济实力和潜力,从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发展战略。

其次,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对于企业和投资者来说,通过分析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的市场规模、竞争状况和行业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第三部分将探讨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在内容和形式上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首先,统计年鉴需要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和绿色经济等。

其次,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年鉴需要更多地利用和整合各类数据资源,以提供更全面、精准的统计信息。

最后,提高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需要采取更加科学、规范的统计方法和技术手段。

第四部分将总结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的实际效果和启示。

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作为一个重要的统计工具和信息平台,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社会监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它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用于深入分析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和问题,推动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意识到,统计年鉴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策略,还需要与其他调查和研究方法相结合,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北京市(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

北京市(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1)

密云县 2226 18 334 202073 123952 47 31 104140 180303 75507 28 142000 164456 638723 155819 617312 1618374 1034921 102917 3058 68364 245 1769656 498790 19501 19652 897 24 2568
平谷区 950 16 273 167398 108905 42 31 95760 174556 58823 30 141646 126556 548357 136489 523266 1396349 1033948 76675 124 363 40395 176 1847153 118938 16991 15909 1575 24 2408
怀柔区 2123 14 284 132560 90600 37 23 81440 120443 37652 15 178495 67612 896296 182440 630768 1501792 886377 52101 10 1310 28671 248 4848141 395799 13824 14842 1176 20 1889
一、基本情况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乡(镇)个数 村民委员会个数 年末总户数 其中:乡村户数 年末总人口 乡村人口 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 乡村从业人员数 其中:农林牧渔业 农业机械总动力 本地电话年末用户 二、综合经济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三、农业、工业及投资 粮食总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肉类总产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四、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小学在校学生数 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134289 90878 32 21 59258 120793 49670 23 91000 85677 189812 71000 436457 948972 449542 107251 313 29429 68 514134 303323 12724 13240 891 28 2884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

统计数据检索:提供数值检索、条 目检索、专业检索和指标解释四种 检索功能。默认为数值检索
小提示:如果需 要获取精确的统 计数值,请在左 侧选择合适的导 航方式,确定需 要检索的范围, 再在右侧进行检 索。如果您对数 据来源无法确定, 请直接在右侧检 索
统计数据检索--数值检索
通过输入一系列检索控制条件后,输入规范化的统计指标名称,获得精确的统计数据
按照要求 输入检索 条件
点击名称 进行下载
统计数据检索--专业检索
统计数据检索— 指标解释
指标解释:输入检索词可查看统计指 标的具 体释义 和来源 。
统计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分析
❖ 最新季月度数据:
该功能依托于实时更新的月度、季度行业数据、面向用户提供及时的国民经济宏观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动态 和行业分析功能,提供时间序列分析及个指标对比分析等月度 / 季度数据挖掘服务。数据来源与国家和各 省市统计局的报告、行业协会及行业期刊发布的数据。提供季月度数据检索、进度数据报表查看两大功能。
1 检索控制条件包括:
指标来源年鉴(如果需要获得指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时可在此输入) 指标时间范围:选择需要检索的统计指标的时间跨度 指标所属地区:选择统计指标的地区范围,控制数据来源
2 规范化的统计指标:
本系统需要输入规范化的统计指标名称,方可获得精确的结果 ;
3 指标名称:
如果对指标不熟悉,请点击指标名称,可在库中查看到 指标的相关解释
❖ 年度数据分析
统计年鉴中包含了中国各行政区域大量的年度统计指标和数据,因此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各地方某方面的发 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集成了层次分析法,用户可在平台中实现对各地区某领域的发展进行评价分析和 要素排序。
统计数据分析

中国的城市密度与碳排放

中国的城市密度与碳排放

中国的城市密度与碳排放引言作为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GHG)排放国,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挑战。

这些挑战主要来源于城市,因其占中国能源消费的份额最大。

200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国全部商业能耗的84%发生在城市地区(Dhakal,2009)。

在经济学理论领域,新经济地理学的观点是,城市集聚会引起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并因此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人口空间分布(包括人口在城市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分布)和经济活动是影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城市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的能源消耗中心,是应对全球和国内能源相关挑战的关键。

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以及相关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研究也因此对中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在过去的10年里,城市化政策使得每年有超过2000万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进程也得到了有利的区域发展政策和产业转移政策的支持。

由于这些优惠政策会影响人口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分布,故而也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些国际机构和各国政府一直考虑通过建立紧凑型城市来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Gaigné et al.,2012)。

一种假设是,紧凑型城市较其他类型的城市来说,较少地使用私家车,这会降低能耗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最近的一些理论和实证文献指出了一种影响机制,即城市密度通过通勤水平影响环境(Brownstone and Golob,2009;Glaeser and Kahn,2010;Gaigné et al.,2012)。

一些针对发达国家样本的家庭层面的研究发现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城市人口密度与通勤产生的能源消耗负相关(Brownstone and Golob,2009;Glaeser and Kahn,2010;Cirilli and Veneri,2014;S.Lee and B.Lee,2014)。

然而,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城市密度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Gaigné et al.,2012;Borck and Pflüger,2013;Larson and Yezer,20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12省(区、市) 合计 686.7 36069.3 5000.8 3.8 81408.5 10701.3 40693.9 34348.7 30013.3 22476 61892.2 9743.3 27332.4 1283.9 720.1 563.7 7873.4 21403.6 103.6
自然资源 土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 年底总人口(万人) 劳动就业 城镇就业人员(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 国民经济核算 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工业 第三产业 人均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元) 固定资产投资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房地产开发 国内商业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对外贸易 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出口额 进口额 财政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年=100) 农业 主要农产品产量(万吨) 粮食 棉花 油料 工业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原油(万吨) 水泥(万吨) 粗钢(万吨)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交通运输业 铁路营业里程(公里)0.7 53391.7 8359.4 12230.6 35965 1568378
21252 #高速公路 5643.8 旅客周转量(亿人公里) 20280.5 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 邮电通信业 6890.9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 564 学校数(个) 153.4 招生数(万人) 502.7 在校学生数(万人) 123.4 毕业生数(万人) 卫生 288631 卫生机构数(个) 22778 #医院、卫生院 146.8 卫生技术人员(万人) 60.9 #执业(助理)医师 130.6 医疗机构床位数(万张) 121.8 #医院、卫生院 人民生活 15806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441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注:本表中涉及分地区数据相加不等于全国总计的指标,在计算比重时,分母为31个省(区、市)相加的 合计数。
西部12省(区、市) 占全国比重(%) 71.5 27.0 21.2
18.6 26.4 18.5 17.8 17.0
22.8 20.2 17.4 4.3 4.6 4.0 19.4 29.0
26.4 44.3 25.7
28.8 28.4 13.1 29.1 39.4 39.1
28.7 23.7 15.5 21.5
23.9 23.2 22.5 21.5 30.8 38.2 25.0 25.2 27.3 27.7
计算比重时,分母为31个省(区、市)相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