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技术报告
中药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中药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中药分析实验室指导教师:[教师姓名]实验目的:1. 掌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和测定的一般方法。
2. 熟悉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3. 了解中药样品的前处理技术。
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中药中某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对紫外光和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测定样品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可以计算出样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电热恒温水浴锅、离心机、玻璃仪器(容量瓶、移液管、烧杯等)。
2. 试剂:待测中药样品、溶剂(甲醇、乙醇等)、对照品、显色剂、酸碱指示剂等。
实验步骤:1. 样品前处理:- 称取一定量的中药样品,用溶剂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
- 使用离心机离心去除不溶性杂质。
- 取上清液,用适当方法进行浓缩或干燥。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的对照品,用溶剂溶解并定容至一定体积,得到一定浓度的对照品溶液。
3. 显色反应:- 将样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分别加入适量的显色剂,混合均匀。
- 在特定波长下测定溶液的吸光度。
4. 数据处理:- 以对照品溶液的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 根据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样品中有效成分的浓度。
- 计算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 在特定波长下,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与浓度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²大于0.99。
2. 样品测定:- 样品溶液的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有效成分的浓度为[具体数值]mg/g。
- 样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具体数值]%。
3. 讨论:- 本实验中,样品前处理方法对测定结果有重要影响,应严格控制样品前处理条件。
- 显色反应条件对测定结果也有一定影响,应优化显色反应条件。
- 本实验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说明实验方法可行。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装置
计量标准负责人
建标单位名称
填写日期2019年7月23日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3)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3)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4)
考核时间
2019年3月20日
2019年4月23日
2019年5月28日
2019年7月20日
核查标准
名称: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型号: UV-1800
测量条件
温度:23℃ 湿度:50%RH
温度:23℃ 湿度:50%RH
温度:23℃ 湿度:50%RH
温度:23℃ 湿度:50%RH
测量次数
测得值(%)
测得值(%)
试验时间
2019年7月20日
被测对象
名称
型号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UV-1800
测量条件
温度:23℃ 湿度:50%RH
测量次数
测得值(nm)
1
241.5
2
241.5
3
241.5
4
241.6
5
241.6
6
241.6
7
241.5
8
241.6
9
241.6
10
241.5
241.55
0.05
结 论
符合要求
选取一台性能稳定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型号:UV-1800),用氧化钬滤光片来检验计量标准的波长测量重复性,以B段536.5 nm为例,测量结果如下表:
试验时间
2019年7月20日
罗丹明B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报告手册

实验标准曲线法测定罗丹明B的含量1.实验目的(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掌握标准曲线法定量分析的技术,了解紫外可见光谱法进行纯组分定量分析的全过程。
(3)掌握不同浓度的配制和样品含量的计算。
2.实验原理E1 带和E2 带是苯环上三个双键共轭体系中的π电子向π*反键轨道跃迁的结果,可简单表示为π→π * 。
B带也是苯环上三个双键共轭体系中的π→π * 跃迁和苯环的振动相重叠引起的,但相对来说,该吸收带强度较弱。
以上各吸收带相对的波长位置由大到小的次序为:R、B、K、E2、E1 ,但一般K和E带常合并成一个吸收带。
与可见光吸收光谱一样,在紫外吸收光谱分析中,在选定的波长下,吸光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也可用光的吸收定律即朗伯—比尔定律来描述:A= lg (Io /I) =ε bc其中A为溶液吸光度,Io为入射光强度,I为透射光强度,ε为该溶液摩尔吸光系数,b为溶液厚度,c为溶液浓度。
特征峰:1. 吸收峰的形状及所在位置——定性、定结构的依据2. 吸收峰的强度——定量的依据A = lg(1/T)=κCLT:透射率λ:摩尔吸收系数,单位:L·cm⁻¹·mol⁻¹C:浓度L:光程长紫外可见光谱的两个重要特征波峰:λmax, κ例:λmaxEt = 279 nm (κ=5012,logk=3.7)3.仪器与试剂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吸耳球,微量注射器。
试剂:罗丹明B溶液。
4.实验内容与步骤(1)标准曲线的绘制配制一系列标准浓度的罗丹明B水溶液,用水作空白溶液,测紫外吸收光谱,确定λmax,绘制c-A标准曲线。
(罗丹明B原液浓度1.000mM)(2)未知罗丹明B溶液的紫外可见光谱以水为空白溶液,测未知罗丹明B溶液的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数据处理(1)制作标准曲线。
(2)根据未知罗丹明B溶液在λmax的A,在标准曲线上查浓度。
紫外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掌握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通过实验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操作方法。
4. 学习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进行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对紫外-可见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
该方法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以及物质的纯度检验。
紫外-可见光波长范围一般为200-800nm,其中200-400nm为紫外区,400-800nm为可见光区。
当物质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时,分子中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吸收光的波长和强度也不同。
因此,通过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可以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朗伯-比尔定律(Lambert-Beer Law)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础。
该定律表明,在一定波长下,溶液的吸光度(A)与溶液的浓度(c)和光程(l)成正比,即A= εcl,其中ε为摩尔吸光系数。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容量瓶、比色皿、洗耳球等。
2. 试剂:待测样品、标准溶液、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溶液的配制:根据待测样品的浓度,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
2. 吸收光谱的绘制:将标准溶液和待测样品分别置于比色皿中,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其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
3. 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4. 待测样品的定量分析: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浓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的制作: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²大于0.99。
2. 待测样品的定量分析:将待测样品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计算其浓度。
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样品的浓度为X mg/L。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

仪器分析实验报告概述仪器分析是化学和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各种仪器来分析和识别物质的性质、结构和组成,从而为科学研究和工业制造提供数据和信息。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三种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与操作,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实验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可以用于测定分子的吸光度,从而确定其浓度。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来测定苯甲酸的吸收光谱,并根据吸收峰的强度和位置,判断苯甲酸的化学结构和活性。
实验结果表明,苯甲酸的紫外光谱主要在280nm处有一个吸收峰,证明其有芳香环结构;同时,其对紫外光谱的吸收强度与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可用于定量分析。
实验二: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可以用于分析痕量金属元素的含量。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来测定硬度水样品中钙和镁的含量。
实验结果表明,硬度水样品中钙和镁的含量分别为0.4mg/L和0.5mg/L,与标准值相接近,说明该方法可靠。
实验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是一种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可以用于分离和识别化合物中的各种成分。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来分析香料中的各种成分,并通过母离子扫描和碎片离子扫描来确定这些成分的分子结构和特征。
实验结果表明,香料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醛类、酮类和酯类物质含量较高,可以作为该香料的主要特征。
同时,根据高准确度的质谱数据,我们还可以对这些成分的分子结构和碎片离子进行进一步分析,为该香料化学成分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结论通过对三种常用的仪器分析方法的使用与操作,我们深入了解了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技能,掌握了多种化学和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和生物学的认知和理解,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光法测蛋白质实验报告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一、实验目的1.学习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3.掌握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是以溶液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对紫外和可见光谱区辐射能的选择性吸收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类分析方法。
紫外光:10-400 nm可见光:400-780 nm(可被人们的眼睛所感觉)特点:带光谱、分子光谱应用:定性分析-最大吸收波长;定量分析-朗伯-比尔定律(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a.定性分析原理:吸收曲线:吸收峰的数目、位置、相对强度以及吸收峰的形状.b.定量分析原理:根据朗伯-比耳定律:A=εbc,当入射光波长λ及光程b一定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色物质的吸光度A与该物质的浓度c 成正比。
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是标准曲线法即只要绘出以吸光度A为纵坐标,浓度c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测出试液的吸光度,就可以由标准曲线查得对应的浓度值,即未知样的含量。
c.仪器组成部件:各种类型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如下图所示,从总体上来说是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和信号显示记录装置。
2.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实验原理:(1)蛋白质可作定量分析的原因: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所以蛋白质溶液在275--280nm具有一个吸收紫外吸收高峰。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蛋白质溶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与其浓度成正比,服从朗伯-比耳定律,因此可作定量分析。
该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范围为0.1—1.0mg/mL。
(2)此种方法测量的准确度差一点的原因:由于不同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不同,所处的微环境也不同,所以不同蛋白质溶液在280nm的光吸收职也不同。
据初步统计,浓度为1.0 mg/mL的1800种蛋白质及蛋白质亚基在280nm的吸光度在0.3—3.0之间,平均值为1.25+/-0.51。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实验报告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如何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来测量溶液的浓度,该技术主要依据吸收波长(Absorption wavelength)和吸收率(Absorption rate)来确定溶液的浓度。
实验原理: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是一种测量光谱散射或吸收特征的仪器。
该仪器由光源、分光镜、滤光片和检测器等部件组成。
光源由一个或多个发光管发射出的指定波长的光束来照射试样,经过滤光片后将指定波长的光束照在检测器上,检测器检测试样的吸收率,并将结果显示到测量仪器上。
实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选择6个不同浓度的NaCl(纯度≥99.5%)溶液: 0.000、0.002、0.004、0.006、0.008、0.010mol/L,每一种浓度调制三份,每份用量各4mL。
将研究所需试管清洗干净后存放备用;将标样液(0mol/L NaCl)放入研究所需试管中,然后在末端实验室中开启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打开设置后,设置分析项,模式为读取浓度,选择绝对值模式,测量范围为400nm-800nm;点击启动测量,根据读取的浓度值确定每种溶液的浓度。
实验结果:经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的对照,可以得出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能够准确测定溶液的浓度。
安全操作:(1)实验前必须充分掌握实验要求和安全注意事项,并遵守实验室各项安全规定;(2)实验结束后,要记得及时关闭实验仪器,维持实验室干净整洁;(3)加总液体时必须要戴安全眼镜保护眼部安全,避免易燃,毒性,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污染;(4)严禁把酸,碱溶液和其它有害液体排放到下水道中。
总结:本次实验成功地使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来测量NaCl等溶液的浓度。
经过测试,发现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溶液浓度准确可靠,易于控制,可以满足实验需求。
在本次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学习到了如何操作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以及如何科学安全的配制实验液体等重要知识。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4361cc47375a417866f8fef.png)
紫外可见光谱实验报告[实验二:LED光源光谱定标LED光谱测量实验报告]本科学生综合性实验报告学号姓名学院物电学院专业、班级光电子实验课程名称光谱技术及应用实验教师及职称开课学期2016 至2017 学年下学期填报时间2017 年 6 月10 日XXXX大学教务处编印一.实验设计方案实验序号二实验名称LED光源光谱定标实验时间2014年6月5日实验室同析三栋318 1.实验目的1、理解波长标定的意义;2、掌握波长标定的方法;3、理解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和波长重复性的意义;4、掌握检定波长最大允许误差和波长重复性的方法。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JJG178‐2007《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定规程,2007年11月21日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发布,并自2008年5月21日起实施。
该规程对波长范围190nm~2600nm,波长连续可调的可见、紫外‐可见、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检定做出了明确要求。
规程首先将仪器的波长划分为三段,分别是A 段(190nm~340nm)、B 段(340nm~900nm)、C 段(900nm~2600nm)。
按照计量性能的高低将仪器划分为Ⅰ、Ⅱ、Ⅲ、Ⅳ共四个级别。
规程规定需要检定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重复性、噪声与漂移、最小光谱带宽、透射比最大允许误差、透射比重复性、基线平直度、电源电压的适应性、杂散光、吸收池的配套性。
波长最大允许误差波长最大允许误差也称为波长准确度,是指仪器测定时标称的波长值与仪器出射的光线实际波长值(波长的参考或理论值)之间的符合程度,一般用多次波长测量值平均值与参考值之差(即波长误差)来测量。
波长准确度的大小其实质反映的是波长的系统误差,一般由仪器装置在制造中的缺陷或仪器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而造成的,它对测量的准确度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对不同仪器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时,波长准确度显得更为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检定装置计量标准负责人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 许昌县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填写日期2014年10月日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3 )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3 )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的配套设备…………………………………( 4 )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5 )
五、环境条件…………………………………………………………( 5 )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6 )
七、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试验……………………………………(7 )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8 )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9 )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11 )十一、结论……………………………………………………………(12 )十二、附加说明………………………………………………………(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