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图课件-H反射与F波的区别
肌电图及诱发电位ppt课件

精选ppt
26
1.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 位电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 密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 单位。
3.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 位。
精选ppt
27
精选ppt
28
异常肌电图
精选ppt
50
精选ppt
51
神经传导速度
精选ppt
52
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
刺激电极:直径1cm,相距2-3cm的两个银 质或不锈钢的圆盘。 纪录电极:针电极或表面电位 正常值:上肢>50m/s
下肢>40m/s 桡神经偏快>60m/s
精选ppt
53
神经二端点间的距离(米)
MCV=
该段神经的传导时间(秒)
直径:0.01—0.1cm 长度:1mm—5cm 组成:肌膜、肌浆、细胞核、肌原纤维 机能:1.发生兴奋和传导兴奋 肌膜和横管系统完成
2.收缩 肌原纤维完成 3.离子转换或兴奋收缩偶联系统肌浆网及
三联管完成 4.供能 线粒体 5.细胞控制中心 细胞核
精选ppt
11
精选ppt
12
肌电位发生原理
1.静息电位:正常肌纤维安静态时膜内外 电位差。因肌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造成。
等)
事件相关电位(P300、CNV等)
精选ppt
77
一、2适用范围
诱发电位:各种神经传导通路功能障碍 (听神经-脑干、视神经-皮 层、各个部位躯体感觉通路、 各个部位运动通路等)
精选ppt
78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V
VI VII
IV
第一部分 第三章(F反应、H反射、瞬目反射及其它)(2014)

F反应、H反射、瞬目反射及其它
第一节
与电生理反射检查有关 的主要反射检查
一、躯体浅反射
• 刺激皮肤或粘膜引起的反射称浅反射,它通过皮 质脊髓束而加强,皮质脊髓束损伤则浅反射减弱 或消失。
• (一)角膜反射:角膜反射属于脑干反射的一个 方面,当以棉花轻触一例角膜时,即引起两眼的 同时闭合,此现象称为角膜反射,由三叉神经和 面神经共同完成。其传导通路是:角膜→三叉神 经的眼神经→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两侧面 神经核→面神经→两侧眼轮匝肌。
• 2.格林-巴利综合征
• GBS对周围神经的损害可以在根、神经近端 或远端。以往报告多见在近端异常。
• 汤晓芙等研究则发现在恢复期或慢性迁延 性病例中远端异常多见。
• MCV在发病最初几天,15%~20%病人是 正常的,但如为急性期在根和近端有病灶, F波可消失,而恢复期又复现。
• F波的延长提示近端段脱髓鞘损害。大多数 患者F比值是正常的,说明近、远端的传导 时间均有相当的减慢。
2.Bell麻痹
• 144例Bell麻痹研究中,全部在患病第一周出现 R1延长或缺失,病侧R2延长或消失。在恢复 期中可见R1或R2恢复,而直接远端反应始终 存在。在Bell麻痹急性期,面神经运动传导幅 度可能无明显差异。
• 以同侧R1潜伏期与同侧DR的商(R1/DR)与 对侧R1/DR比较,若患侧R1/DR>键侧R/DR, 提示面神经属于根性损害,反之患侧R1/DR< 健侧R/DR,则说明属于末梢性损害,在病变过 程中,有根性损害向末梢性损害转化,说明预 后良好,反之,或BR长期缺失,则预后差。
• (二)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膝反 射、挠骨膜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跟 腱反射等,可用可用带触发装置的叩 诊锤叩击,在相应肌肉上记录肌电反 射,也称为T反射。
肌电图的判读

多相电位增加
1)短棘波多相电位:常见肌源性疾病 时限:<3ms 波幅:<300-500μV 位相:5-10相
2)群多相电位:常见神经源性疾病 时限:>3ms 位相:10相 波幅:高
正常运动单位电位
时程(时限):运动单位电流从离开基线 的偏转起,到返回基线所经历的时间。一 般在3-15ms范围内。
长度
刺激2
记录:表面电极 刺激:刺激手柄
肘 距离 mm: 240
8.2 ms
Diff.: 4.7 ms C.V.: 51 m/s
正常值:上肢>50m/s 下肢>40m/s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 = L / T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刺激
A平V均ERAGING
记录
潜伏期 ms 2.6
小指
距离 mm 155 速度 m/s 60
(2)F波出现率;(正常>70%) 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H反射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反射 最初由Hoffmann所描述而命名 指次强刺激胫后神经,所诱发的小腿三头肌反
射性反应 H反射潜伏期 胫神经27.8±1.9ms
F波、H反射
No Image
NNoo ImImaagge e
正常的波形为干扰相 波幅1800-2000uv >5000uv则为巨大电位 <500uv则提示电压偏低
单纯相:轻收缩时,只出现几个运动单位电 位相互分离的波形。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有些区域电位密 集不能分离,部分区域内可见单个运动单位。
干扰相:肌肉作重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相 互重叠,不能分离出单个运动单位电位。
插入电位异常
肌电图专题知识宣讲PPT优质课件

正中神经MNCV
11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幅减低”(双侧对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全程)波幅减低
波幅反应的是参与动作电位的肌纤维的数量
1.部分轴索损伤 2.所支配肌肉萎缩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近端波幅下降”
局灶性严重脱髓鞘
传导阻滞 波幅降低50%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波形离散、 波幅降低、
传导速度减慢、 远端潜伏期延长”
病理学检查都有脱髓鞘伴葱球样改变MMN无炎性浸润而CIDP有 明显的炎性浸润
重症肌无力重复频率电 刺激检测结果。
46
感染史,发烧,腿 痛,双下肢无力,心 肌酶谱轻度升高。
1.感觉、运动神经传 导速度正常。 2 肌电图肌源性损害 多发肌炎肌电图
47
不适合EMG检查的人群
血液病患者 病毒或其他感染因子,通过针极可能造成
19
重复频率电刺激
用于检测神经-肌肉接头功能。 检测神经:面神经、尺神经。 检查方法:分别给予1、3、5、10、20、
50Hz电刺激,判断递减或递增。
两类疾病的肌电图
重症肌无力(突触后膜异常) 重复频率电刺激(释放的乙酰胆碱量子数逐渐减 少,导致最初的终板电位波幅减低),低频递 减(?为主),高频递减(?)或正常。
早期感觉神经传导可以正常。 10天-2周,针电极显示自发电位;3周以后,
针电极肌电图可显示宽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
脱髓鞘型 发病两周内病人二条或二条以上,至少符合下列一项:
1.如果波幅高于正常下限的50%,传导速度低于正常下 限的95%;如果波幅低于正常下限的50%,传导速 度低于正常下限的85%;
形) F波及H反射,重复频率电刺激 2.肌电图:肌肉在放松与收缩时的电活动 (针电极)插入活动及静息电位 (肌肉)轻收缩时的运动单位电位 (肌肉)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电位
神经肌电图测定Fmean、Fchd及Hmin对糖尿

·糖尿病与并发症·糖尿病新世界2022年11月糖尿病新世界DIABETES NEW WORLD神经肌电图测定Fmean、Fchd 及Hmin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龚建捷,蔡吓明,林华雪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功能检查科肌电图室,福建莆田351100[摘要]目的分析神经肌电图测定H 波最短潜伏期(Hmin )、F 波平均潜伏期(Fmean )、F 波离散度(Fchd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6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DPN 患者作为DPN 组,另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38例单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 )患者作为DM 组。
入院时,患者均接受神经肌电图检查,并记录相关参数(Fmean 、Fchd 及Hmin );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曲线分析Fmean 、Fchd 及Hmin 诊断DPN 的价值。
结果DPN 组患者Fmean 、Fchd 及Hmin 值均大于DN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绘制ROC 曲线图,结果显示,Fmean 、Fchd 及Hmin 值单独及联合诊断DPN 的AUC 均>0.71,有一定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当cut-off 值分别取49.370、5.465、31.370时,可获得最佳诊断价值。
结论Hmin 、Fchd 及Hmin 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诊断DPN 具有较高的价值,且以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肌电图;H 波最短潜伏期;F 波平均潜伏期;F 波离散度;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62(2022)11(a )-0178-04Diagnostic Value of Fmean,Fchd and Hmin i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by EMGGONG Jianjie,CAI Xiaming,LIN HuaxueDepartment of Functional Examination,Electromyography Unit,Putian College Hospital,Putian,Fujian Province,3511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H-wave minimum latency (Hmin),F-wave mean latency (Fmean),and F-wave dispersion (Fchd)measured by neuromyography on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Methods Retrospective selection of 38patients with DPN admitted to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Putian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20to June 2022as the DPN group;In addition,38patients with simple diabetes (DM)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DM group.On admission,patients were subjected to neuromyography and the relevant parameters (Fmean,Fchd and Hmin)were recorded.The value of Fmean,Fchd and Hmin for the diagno⁃sis of DPN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abov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and plotting the sub⁃ject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curve.Results The Fmean,Fchd and Hmin values of patients in the DPN groupwere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DN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The ROC curveswere plotted,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UC of Fmean,Fchd and Hmin value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ere >0.71for the diagnosis of DPN,which had some diagnostic value,and the combined diagnostic value was higher.The best di⁃agnostic value was obtained when the cut-off values were 49.370,5.465and 31.370,respectively.Conclusion Hmin,Fchd and Hmi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have high value for the diagnosis of DPN,and the combined diagnostic value is higher.[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EMG;H-wave minimum latency;F-wave mean latency;F-wave disper⁃sion;Diagnostic value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常见DOI :10.16658/ki.1672-4062.2022.21.178[作者简介]龚建捷(1973-),女,本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为康复医学与治疗技术专业。
肌电图基础 PPT课件

F-CV:
49.8mA
49.8mA
49.8mA
49.8mA
49.8mA 49.8mA
5 mV
F-SNS: 500uV
10 ms
49.8mA
49.8mA
49.8mA
49.8mA
49.8mA
Right Ulnar
F-Waves # 5
Rec: ADM, Stim: Wrist
Right Abductor digiti minimi (maRneucso) rd
46
获得性
GBS CIDP
特发性 HIV相关性 MGUS(IgM)相关性 抗MAG相关性 骨质硬化性骨髓瘤相关的(POEMS综合征) Waldenstrom’s 巨球蛋白血症
多灶运动神经病(GM1抗体)
白喉 中毒性(胺碘酮,砷,吸胶毒,沙棘灌木毒)
47
New Nerve Other Side MNC F-Waves SNC ANS Rep Stim
12.1
New Nerve Other Side MNC F-Waves SNC ANS Rep Stim H-Waves
12.1
43
结论:上下肢神经源性损害(感觉、运动纤维,原发脱 髓鞘、继发轴索损害可能性大)。
复合重复放电(CRD)
Spontaneous #12
Record
13:31:08
10 ms
Trig: 70uV
5.3/6s
New Muscle Other Side EMG Vol.SFEMG Stim.SFEMG IPA
26
12.1
静息状态
肌强直放电
肌肉自主收缩或受到机械刺激时产生的异常放电 波幅通常为10μV-1mV,频率为25—100Hz。放电过程中波幅
肌电图-H反射与F波的区别

M
F
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上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70%
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远端正 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 运动神经的病变。
F波的平均出现频率
F波的出现率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频率降低常提示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前角细胞和运动轴索病变
潜伏期
F波潜伏期是指从刺激伪差到F波起始部的时间。一般应计 算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F波离散度
传导速度 近端传导潜伏期是F波与M波潜伏期之差,代表
了由刺激点到脊髓以及返回到刺激点的传导时间。 最大Fwcy(m/s)=Dx2(mm)/F-M-1(ms)
示C6或C7或者两者同时受损
谢谢您的聆听!
肌电图专题培训一
F反应与H反射的区别
(一)F反应及F波
由于神经兴奋传导的双向性,神经干受刺激后, 向下传导引起肌肉兴奋,产生M波
其逆行性冲动上传至运动神经元,激活运动神经,即F反应,产生的波即F波
F 波:
是前角细胞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 因最初检测时是从足部(Foot)固有肌记录而得名
(三)F反应与H反射
F波:对神经施加超强刺激,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续 一低波幅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 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刺激位置向中心移动时潜伏 期缩短。
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 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 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 常选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
F波与H反射PPT课件

F波的正常值
潜伏期与身高相关性较大 波幅较低,约为M波1-4.5%
第4页/共17页
重复F波
1.概念: 形态、潜伏期、波幅完全一致的F波 2.机制: 在运动轴索损害后,健存轴突具有高收缩力量,可被优先激活 3.意义: 运动轴索丧失越多,重复F波发生率越高。已有研究ALS病人的重复F波出现率增
第11页/共17页
H反射
H反射的形态及产生机制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 反射。 新生儿可在多数肢体神经 引出,成人仅能在胫神经、 正中神经引出
第12页/共17页
检测方法
胫神经H反射: 刺激腘窝外侧胫神经,在比目鱼肌记录。刺激量从0开始增加,随着刺激量逐渐增加,
H波波幅逐渐增高,再增加刺激量,H波逐渐变小,当M波达到最高值时,H波消失。 消失原因: A.反射性冲动与逆向冲动发生对冲 B.闰绍细胞的抑制作用 C.轴丘1ms的不应期
F波的概述
1.产生机制: 运动轴突--逆向激活--前角细胞--回返兴奋--肌肉
2.生理影响因素: A.逆向冲动或顺向冲动的阻滞:轴丘阻滞和IA纤维引发的H反射,与逆向冲动抵
消 B.胞体-树突膜间的突触延迟逆向兴奋 C.轴丘1ms的不应期 以上因素解释了每次逆向冲动,只有一部分轴突产生F波
第1页/共17页
元兴奋性的影响(后期两者可先后恢复)
第15页/共17页
F波与H反射的比较
相同点
• 周围神经的诱发反应 • 潜伏期相似 • 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激活
不同点
• F波是回返兴奋,传入传出均由运动轴突 完成,刺激阈值高,波幅低
• H反射是反射性反应,感觉传入,运动 传出。刺激阈值低,波幅高
• 在周围与中枢交界处出现
• 有助于分析相似的临床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F反应与H反射
F波:对神经施加超强刺激,在肌肉动作电位(M波)后续 一低波幅动作电位。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 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当刺激位置向中心移动时潜伏 期缩短。
表面电极的阴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阳极在远端 刺激强度选择阈上30%,频率10~3000Hz,放大倍数 100~500uv/cm,扫描速度5~10ms/cm 常选用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神经
是前角细胞逆向兴奋的回返放电 因最初检测时是从足部(Foot)固有肌记录而得名
观察项目:
(1)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和平均潜伏期; (上肢30ms,下肢60ms) (2)F波出现率:正常>70%
F波异常的判断:潜伏期延长和/或出现率降低均 为异常。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运动神经近端的传导功能,当刺激点远端正 常时,F波异常可以提示神经根、神经丛、近端 运动神经的病变。
F波的平均出现频率
F波的出现率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频率降低常提示 运动神经元兴奋性下降,前角细胞和运动轴索病变
潜伏期
F波潜伏期是指从刺激伪差到F波起始部的时间。一般应计 算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F波离散度
传导速度 近端传导潜伏期是F波与M波潜伏期之差,代表
了由刺激点到脊髓以及返回到刺激点的传导时间。 最大Fwcy(m/s)=Dx2(mm)/F-M-1(ms)
F波出现率下降,是脱髓鞘病变最早的表现。
临床应用:
(1)AIDP和CIDP等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 (2)颈椎病、腰椎病神经根病变的辅助诊断
(二)H反射及H波
H 反射:
电刺激诱发的脊髓单突触反射 最初由Hoffmann所描述而命名 指次强刺激胫后神经,所诱发的小腿三头肌
反射性反应 H反射潜伏期:胫神经27.8±1.9ms
• H反射的正常潜伏期在30~35ms之间,两侧之间差为 1.4ms之内,波幅在2.4mv左右
H反射的临床应用
• 测定H反射可以了解反射弧通路的传导状况及中脑以下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近段周围神经的损害,尤其是S1 神经根损害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 酒精中毒、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潜伏期延长 • S1神经根受损:H反射消失或潜伏期延长 • 颈神经根病变中,若在桡侧腕屈肌发现H反射异常,提
F波振幅:与运动神经元兴奋性有关,还与肌肉本 身的状态有关。 F波持续时间:F波偏离基线开始到回到基线的时间。 F比值:F波和M波潜伏期之比
F波的临床应用
• F波的研究对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病变部位的确定 以及对功能恢复的动态观察特别是累及近端的神经损害 的观察,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H反射
• H波:引出H波的阈强度低于引出M波的阈强度, H波出 现在M波之前。此时的H反射波幅达最大值,当电流进一 步加大时, H波的幅度逐渐减小而M波反而持续增大, 当M波达到最大时, H波却很小乃至消失。
肌电图专题培训一
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 潘惠娟
F反应与H反射的区别
(一)F反应及F波
由于神经兴奋传导的双向性,神经干受刺激后, 向下传导引起肌肉兴奋,产生M波
其逆行性冲动上传至运动神经元,激活运动神经 元产生兴奋,再回返传导至同一块肌肉,使其产 生二次兴奋,即F反应,产生的波即F波
F 波:
示C6或C7或者两者同时受损
谢谢您的聆听!
Hoffmann,1918
H反射的反射弧包括了向心性感觉神经、 脊髓前角细胞、周围运动神经等各种因素 的总和
H反射是周围神经病或S1神经根损害时较 敏感的指标
结果判断和意义:
反映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通路的病变,有助于发现反射 弧近端的病变。
临床应用:
(1)S1神经根病变的诊断 (2)脱髓鞘性神经根神经病也表现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