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报告

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报告

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报告
罗从钢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年(卷),期】2005(10)2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机理以及保守治疗的可能性。

方法将中药治疗组9例和手术治疗组23例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的治疗结果经过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

结论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页数】2页(P146-147)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血肿机理;中药治疗;手术
【作者】罗从钢
【作者单位】兴义市黔西南州中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1.15
【相关文献】
1.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观察 [J], 江晖;段隆喜;占志强;付汉华
2.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分析 [J], 王培宇;李超琳
3.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术后中药治疗临床研究 [J], 肖连东;于海利
4.微创穿刺术配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观察 [J], 沈德彬;余伟;陈云卫
5.中药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研究进展 [J], 王奕羲; 王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硬膜下血肿12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硬膜下血肿120例临床观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7 - 14(0 1 1 0 3- 2 6 1 69 2 1)2 - 16 0
快 施行 开颅手术治疗 清除血肿 ,保护神 经功能 。②不具备 手术指征需 保 守治疗及术后治疗 方法的主要选择 :严密观察神志 、瞳孔及生命体
征 的变化 ,保持呼 吸道通 畅 ,保持正常血 压 ,注意并 发症 的处理 。降 低 颅 内压 ,控 制脑 水肿 肿胀 :应用 脱水剂 ( 甘露醇 ) 、利 尿剂 ( 速
中西 医结合治疗硬膜下血肿 10 例临床观察 2
邱 海东 朱景 哲
( 吉林 省吉林 中西 医结合医院 ,吉林 吉林 12 1 ) 30 2
【 要】 目的 探 讨 采用 中西 医结合 疗法 治疗硬 膜下 血肿 的 临床 疗 效。方 法 我 科 自2 0 摘 06年 6月至 2 1 00年 1 2月采 用中西 医结合疗 法 治疗硬
中医, 0 , () 5 . 2 9 07 : 4 0 3 8
3治疗上应重视的问题
31重视奇经 .
“ 奇经八脉隶属 于肝 肾” ,说 明奇经八脉 与肝 肾二脏有着 密切的 关系 。其中 以冲 、任 、督 、带 与其关系最 为密切 。冲脉为血海 ,任 】 主胞胎且为 阴脉之海 ,督脉为 阳脉之海 、先 天精 气之主 , “ 总束 带脉
若脾 胃亏虚 ,荣 卫不足 ,则月经不行 ,月水不通 ,月经不调 。故在 选方用 药方面 ,应注重运 脾和 胃之品 ,如 白术、山药 、茯苓 、荷 叶、 黄芪 、党参 、当归等 ,以期使生化 之源得 以恢 复。
33重视脉诊 _ 在 运用 四诊 时 ,尤应重视脉诊 的作用。 因弦、滑 、数 、细 、濡等 脉象既可为病态时的脉象 , 亦可为生理脉象 ,故应仔细辨别 ,不可为之 混淆。清张璐玉有谓 : “ 肾脉微涩 ,或左手关后尺内脉浮 ,或肝脉沉而

史载祥运用复元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血肿)的经验

史载祥运用复元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血肿)的经验

史载祥运用复元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血肿)的经验发表者:赵东奇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血肿)是颅脑损伤的一种特殊的病理类型,近年来随着CT和MRI 的广泛应用,本病的发生有增多的趋势。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晕、有时伴恶心、呕吐,记忆力减退、嗜睡、抽搐、浅昏迷、不全偏瘫和精神异常等。

对于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主张采取手术方法,尤其是当积液量大,有占位效应及出现颅内压增高者。

但是某些高龄或者有合并症的患者,手术治疗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

史载祥教授在临床上运用复元活血汤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血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一部分病人免除了手术之苦。

史载祥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瘀血头痛”的范畴。

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

故六淫之邪外袭或内伤诸疾,均可导致气血逆乱,瘀血阻络,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

本病是由头部受创,髓海受损,络伤血溢,离经之血即为瘀血。

瘀血内阻,气血逆乱,津液输布失常,痰浊、水饮内生,痰瘀互结,闭阻脉络,不通则痛,故头痛如锥刺,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痰瘀内阻,清阳被遏,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头晕、恶心呕吐;瘀血阻络,筋脉失养,故肢体偏瘫;痰瘀交阻,上蒙清窍,故见痴呆、昏迷等症。

本病的病位在头部,但与心、肝、脾等脏器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瘀血内阻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发病初期以标实为主,后期瘀热伤阴,本虚与标实共见。

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可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续,CT和MRI检查所见硬膜下积液(血肿)也为瘀血辨证提供了客观依据。

治疗当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选用复元活血汤加味。

复元活血汤出自«医学发明»,原方组成是:柴胡(半两)瓜蒌根当归(各三钱)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大黄(酒浸一两)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

主治从高坠下,恶血留于胁下,及疼痛不可忍者。

自古以来被誉为“跌打损伤第一方”,现代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治疗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疼痛、盆腔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骨折、脑梗死等疾病。

硬膜外血肿中医诊疗的方案

硬膜外血肿中医诊疗的方案

(脑膜外瘀血病)急性硬膜外血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损伤史,(2)主要症状:头痛(胀痛为主)、或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或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双手紧握。

常伴有呕吐。

(3)次要症状:偏瘫,语言不利或昏语、不语,或昏沉嗜卧,或可出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4)头颅CT可提示在颅骨与硬脑膜间见梭形高密度病灶。

(5)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

具备(1)、(4),加(2)、(3)、(5)中的任何一项症状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外伤史,患者常有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期的意识障碍过程。

(2)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4)头颅CT检查病变区多呈凸透镜状高密度影,部份患者中线结构偏移。

辨证分析:外力损伤头部至头部骨塌陷、震裂,脉络受损,血离经髓则渗溢流瘀,故头痛,瘀血阻于脑脉,压迫脑髓,蒙闭清,故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昏沉嗜卧、错语。

手足三阳经循行均经过头面部,连于四肢及舌本,瘀血瘀阻头部面脉络,流窜经脉,故出现四肢偏瘫,失语或语言不利。

足阳明胃经上耳前,过额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头部经脉受阻,流窜足阳明胃经,胃气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

手阳明经脉受阻,郁而化热,上传于手太阴肺经,肺失宣降,痰浊内生,肺气上逆,故出现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多为瘀血内阻之象。

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脑膜外瘀血苏醒期头痛与内伤头能相鉴别:二者都以头痛为主要症状,但外伤头痛有外伤史,内伤头痛无外伤史。

脑膜外瘀血头痛与眩晕相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脑膜外瘀血病头痛原因多为外伤所致,眩晕以内伤为主,头痛以疼痛为主,眩晕以昏晕为主,重侧有视物眩转。

而头痛多无视物眩转。

脑膜外瘀血昏聩期与中风相鉴别:中风病无外伤史,以老年人多见,素有肝阳亢盛病史,中脏腑者突然昏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而厥证可有外伤史或无外伤史,以中青少年多见,多无肝阳亢盛病史,伤后即不省人事,可出现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研究董凯;张华志【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05(11)11【摘要】根据病情不宜手术治疗的急性硬脑膜外血肿采用药物等综合保守疗法,待血肿自行吸收。

该疗法可免去开颅手术痛苦及术后并发症,特别适于有严重心肺疾患及伴有严重复合伤的患者,但有时因适应证选择不当及治疗方法不妥会引起严重后果。

我院自1997年12月共收治硬脑膜外血肿639例,根据病情采用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综合治疗192例,血肿完全吸收无并发症,并根据相同的年龄、血肿部位、体积、症状、体征随机抽取各40例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综合治疗组(A组)、西医保守治疗组(B组)和手术治疗组(C组),应用CT、脑电图、脑地形图和有关电生理生化等监测手段进行对比治疗观察,并对中西医结合保守疗法综合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方法、血肿的吸收规律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现总结分析如下。

【总页数】2页(P1054-1055)【作者】董凯;张华志【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荣成脑科急症研究所,山东,荣成,264300;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山东荣成脑科急症研究所,山东,荣成,2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5【相关文献】1.去骨瓣减压术联合硬脑膜减张缝合术治疗巨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研究 [J], 聂晓枫;董晓建2.颅骨钻孔加血肿腔注入尿激酶治疗硬脑膜外血肿临床研究 [J], 唐强3.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硬脑膜外血肿108例临床报告 [J], 宋秀玲;刘军燕4.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临床研究 [J], 颜培玉;潘颖;张爱臣;叶聪;苑家林;刘倩宇;齐山5.基于临床研究类文献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用药规律 [J], 葛玲玉;卢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硬膜外血肿的中医诊疗方案

硬膜外血肿的中医诊疗方案

(脑膜外瘀血病)急性硬膜外血肿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损伤史,(2)主要症状:头痛(胀痛为主)、或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或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双手紧握。

常伴有呕吐。

(3)次要症状:偏瘫,语言不利或昏语、不语,或昏沉嗜卧,或可出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4)头颅CT可提示在颅骨与硬脑膜间见梭形高密度病灶。

(5)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

具备(1)、(4),加(2)、(3)、(5)中的任何一项症状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外伤史,患者常有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期的意识障碍过程。

(2)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4)头颅CT检查病变区多呈凸透镜状高密度影,部份患者中线结构偏移。

辨证分析:外力损伤头部至头部骨塌陷、震裂,脉络受损,血离经髓则渗溢流瘀,故头痛,瘀血阻于脑脉,压迫脑髓,蒙闭清,故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昏沉嗜卧、错语。

手足三阳经循行均经过头面部,连于四肢及舌本,瘀血瘀阻头部面脉络,流窜经脉,故出现四肢偏瘫,失语或语言不利。

足阳明胃经上耳前,过额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头部经脉受阻,流窜足阳明胃经,胃气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

手阳明经脉受阻,郁而化热,上传于手太阴肺经,肺失宣降,痰浊内生,肺气上逆,故出现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多为瘀血内阻之象。

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脑膜外瘀血苏醒期头痛与内伤头能相鉴别:二者都以头痛为主要症状,但外伤头痛有外伤史,内伤头痛无外伤史。

脑膜外瘀血头痛与眩晕相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脑膜外瘀血病头痛原因多为外伤所致,眩晕以内伤为主,头痛以疼痛为主,眩晕以昏晕为主,重侧有视物眩转。

而头痛多无视物眩转。

脑膜外瘀血昏聩期与中风相鉴别:中风病无外伤史,以老年人多见,素有肝阳亢盛病史,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斜,偏瘫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而厥证可有外伤史或无外伤史,以中青少年多见,多无肝阳亢盛病史,伤后即不省人事,可出现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

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益气行气、补血活血治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例】某男,46岁。

【初诊】1981年5月26日。

主诉:外伤后头晕耳鸣,视物不清四月。

患者于1981年1月下旬因乘车被人推倒,半月后又因骑车跌仆,头部两次震伤,以后即出现头晕头胀、目糊、耳鸣等症状,在外院服中西药无效。

同年5月2日作CT检查,诊断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5月26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后,收入该院病房。

检查: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神经乳头高度水肿,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静脉扩张,伴出血。

颅超中线波左向右移0.4厘米。

舌苔薄质紫体胖,脉弦细。

【辨证】颅脑震挫,由外及内,气血凝滞,恶血瘀内,久郁伤气而致气虚血伤。

【治则】益气行气,补血活血【处方】生黄芪120g 当归9g 赤芍9g 红花9g 地鳖虫9g 川芎9g 丹参40g。

每日1剂,共服28剂。

用药一周后,症状即逐渐减轻,视乳头水肿开始消退,颅超中线波移位减少;用药四周后,症状全部消失,颅超及眼底检查均正常。

1981年7月5日CT复查,证实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已全部消失,疾病痊愈。

【说明】施氏认为外伤必然导致内损,使气血失和,运行不畅。

《灵枢·贼风篇》曰:“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则血气凝结。

”《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

”慢性硬膜下血肿,属于伤科头部的范畴,见证多系气虚血瘀、神萎肢软,头目晕眩而痛,胸闷纳呆,便秘或溏,舌象多为苔薄白质紫而胖,舌边有齿纹,脉弦细或滑,以往治疗该病,多用手术消除血肿,加中药益气化瘀法内服治疗,也常使用中药内服治疗。

其常用处方是根据清代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加减化裁而成,并遵王氏原旨,重用黄芪120克,其用量为其他活血药的20~40倍。

动物实验中发现,运用足量黄芪可使鼠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明显提高,用黄芪、当归、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地鳖虫等活血药后,其吞噬率再略有提高。

故重用黄芪仍是改处方用药中的特点。

颅内消瘀汤治疗硬膜下血肿55例

颅内消瘀汤治疗硬膜下血肿55例

蛆还是手术组 , 用颅 内消瘀 汤治疗硬膜 下血肿后 , 血肿吸收 明显快 于常规 治疗组 ( P<O0 ) . 。蛄论 5
床疗效。
关薯词: 颅内消瘀 汤; 硬膜 下血肿 : 疗效 中圈分类号 : 6 11 R5.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0 3 8 (0 7 0 - 0 8 0 10 — 3 X 2 0 ) 10 0 — 2
程。
1 . 统计 学 方法 ; 据 均 采 用 均 数 ±标 准差 (血 ) 4 数 表 示 . 果采 用 t 验 。 结 检
2 结 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颅内血肿均有吸收好转 。 且 3 0d比 1 5d血肿 吸 收更显 著 。 疗组 不管是 手术 治 治 疗 还是非手术 治疗 同对照组相 比均有显著性差 异 ( <O0 )见 表 1 P . 。 5 。
收 穑 日期 :o 6 1— 1 20 20
作者简介: 刘盛泽(9 3 )男 . 16 一 , 副主任 医师 。
硬膜下血肿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 ,致残率及 病死率很高。 治疗的主要 目的在于消除颅内血肿 , 减 少 血肿及 继 发水 肿 对脑 组织 的损 伤 。西 医治疗 主 要 采用高渗脱水 、降低颅内压或清除颅内血肿对脑组 织 的压 迫 。改善 血 肿周 围神 经 组织 的缺 血 、缺 氧状 况。 以恢 复 中枢 神经 系统 的功 能状态 。 同时通过手 术 清除硬膜下血肿 。或者通过药物改善脑微循环及细 胞 通透性 来 促进 血 肿 自身 的软 化 、吸 收来达 到血 肿 清除 的 目的。但 是 血肿 自身 的 吸 收过程 相对 比较 缓 慢, 随着对 中 医药 的重新 认识 , 为 中医药 能够更 好 认 地促进 颅 内血肿 的 吸 收 、 消散 。 对颅 内血肿 的治疗 具 有重要 意义 。 中医认 为。 内的出血及血肿属瘀血. 颅 即离经之 血。根据“ 见血休止血 。 首当祛瘀”“ ,活血可以止血” 和 “ 血 不 去 , 出血 不 止 , 血 不生 ” 理论 。 用 瘀 则 新 等 采 活血化瘀 方 药进 行 治疗 。研 究 表明 活血 化瘀 法具 有 抗 脑 水肿 , 速 血肿 吸 收 , 护 脑 组 织 。 复神 经 功 加 保 恢 能的积极作用[ 2 ] 。我们所采用 的“ 内消瘀汤”具有 颅 破血消肿 、 行气化瘀之功。其 中血竭祛瘀止血 。 现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膜外瘀血病)急性硬膜外血肿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1)有头部损伤史,(2)主要症状:头痛(胀痛为主)、或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或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双手紧握。

常伴有呕吐。

(3)次要症状:偏瘫,语言不利或昏语、不语,或昏沉嗜卧,或可出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4)头颅CT可提示在颅骨与硬脑膜间见梭形高密度病灶。

(5)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

具备(1)、(4),加(2)、(3)、(5)中的任何一项症状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1)有头部外伤史,患者常有伤后当时清醒,以后昏迷,或出现有中间清醒期的意识障碍过程。

(2)常伴有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及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

(4)头颅CT检查病变区多呈凸透镜状高密度影,部份患者中线结构偏移。

辨证分析:外力损伤头部至头部骨塌陷、震裂,脉络受损,血离经髓则渗溢流瘀,故头痛,瘀血阻于脑脉,压迫脑髓,蒙闭清,故出现昏厥,不省人事,神情木呆,健忘,神志恍惚、昏沉嗜卧、错语。

手足三阳经循行均经过头面部,连于四肢及舌本,瘀血瘀阻头部面脉络,流窜经脉,故出现四肢偏瘫,失语或语言不利。

足阳明胃经上耳前,过额主人,循发际,至额
颅,头部经脉受阻,流窜足阳明胃经,胃气升降失常,故出现呕吐。

手阳明经脉受阻,郁而化热,上传于手太阴肺经,肺失宣降,痰浊内生,肺气上逆,故出现现气粗息涌,喉中痰鸣。

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沉涩多为瘀血内阻之象。

鉴别诊断:中医鉴别诊断:脑膜外瘀血苏醒期头痛与内伤头能相鉴别:二者都以头痛为主要症状,但外伤头痛有外伤史,内伤头痛无外伤史。

脑膜外瘀血头痛与眩晕相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脑膜外瘀血病头痛原因多为外伤所致,眩晕以内伤为主,头痛以疼痛为主,眩晕以昏晕为主,重侧有视物眩转。

而头痛多无视物眩转。

脑膜外瘀血昏聩期与中风相鉴别:中风病无外伤史,以老年人多见,素有肝阳亢盛病史,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舌斜,偏瘫失语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而厥证可有外伤史或无外伤史,以中青少年多见,多无肝阳亢盛病史,伤后即不省人事,可出现语言及肢体功能障碍。

西医鉴别诊断:硬膜外血肿与急性硬膜下血肿相鉴别:二者都可有外伤后昏迷史,硬膜外血肿多由颅骨板障或硬脑膜上血管破裂引起,硬膜下血肿多因脑皮层表面血管破裂引起,但硬膜外血肿多有昏清醒再昏迷的中间清醒期过程,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持续性昏迷或昏迷进行性加重。

头颅CT急性硬膜外血肿多呈凸透镜状,伴有相应部位颅骨骨折,脑水肿反应轻,而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呈新月状,伴有脑挫裂伤,脑水肿反应重。

故可鉴别。

(三)证候诊断
昏聩期:1.血瘀气闭:昏厥,不醒人事,双手紧握,牙关紧闭。

舌紫暗或有瘀斑。

2.痰热阻窍:高热、神昏、气粗息涌,喉中痰鸣,抽搐。

舌暗苔滑脉沉涩而数。

苏醒期:瘀热内扰:神志恍惚不清,头痛头昏,呕吐恶心,夜不能昧,昏沉嗜卧,或偏瘫失语。

舌紫暗苔微黄,脉迟缓。

恢复期:气虚血瘀,痰热阻窍:神情痴呆,或失语,或昏语健忘,或半身不遂,舌暗红无苔或少苔,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昏聩期:
1、血瘀气闭证
治法:活血化瘀,醒脑开窍。

方药:苏合香丸加减:苏合香、龙脑、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丁香、沉香、制乳香、白术、失砂,水牛角,三七。

经鼻饲管内注入。

予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分别用250ml葡萄糖稀释后静滴。

2、痰热阻窍:治法:清心开窍,驱热豁痰
方药:安宫牛黄丸口服,组成: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桅、雄黄、黄芪、水牛角粉、冰片、麝香、珍珠。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鼻饲注入。

予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分别用250ml葡萄糖稀释后静滴。

苏醒期:
治法:活血祛瘀,清热除烦。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生姜、红枣、芦根、淡竹叶。

予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及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等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中成药分别用250ml葡萄糖稀释后静滴。

恢复期:气虚血瘀,痰热阻窍
治法:益气养阴,袪痰开窍。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合收呆至神汤,组成:黄芪、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地龙、柴胡、半夏、茯苓、神曲、甘草、杏仁、南星、菖蒲、郁金、人参、附子。

予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及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长春西汀注射液等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中成药分别用250ml葡萄糖稀释后静滴。

(二)针灸治疗
1、血瘀气闭证
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语言不利加金津、玉液。

针刺手法以泄法为主,每天一次,7天为一疗程。

2、痰热阻窍
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颤中、脾俞、尺泽。

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

3、苏醒期:瘀热内扰: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上星、印堂上肢:极泉合谷曲池外关。

下肢:委中、环跳、足三里、血海、关元。

4.恢复期:气虚血瘀,痰热阻窍: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上星印堂上肢:极泉合谷曲池外关。

下肢:委中、环跳、足三里、血海、关元等穴。

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多功能通络治疗仪等治疗。

(三)中药穴位敷贴
中医辩证穴位贴敷
在治疗过程中均可以取上星、印堂、内关、曲池、血海、梁丘、三阴交、足三里8穴进行中药穴位贴敷。

药物:地龙、桃仁、红花、川芎、
使用:辩证选用上述各药物打成粉状,加适量凡士林调成糊状,置于无菌纺纱中,贴敷于穴位,胶布固定。

(四)电疗疗法
昏溃期予磁疗促醒,苏醒期及恢复期予电极片贴于患侧手五里、内关、足三里,下巨虚,予电疗、磁疗促进患者肢体恢复活动。

(五)推拿按摩疗法
对长期卧床,有偏瘫患者予可据功能损害程度和状态进行中医按摩循经治疗,可使用不同手法以增加全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抑制痉挛和被动运动等。

按摩手法常用柔、捏、拔、等手法。

(五)其他治疗:
1.西医外科手术适应症:
1.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征变化,注意神志瞳孔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持续上氧,动脉血氧维持在90%以上,意识障碍或消化道出血者应禁饮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可行的续胃肠减压。

2.血压按制,一般情况下需要保持在正常血压范围内。

3.慎用脱水剂。

4.予止血、脱水、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支的治疗,严防并发症发生:1.防治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根据病情及经验使用有效的抗生素。

2.防治应激性溃疡,可选用H2受体阴滞剂,本米替丁,雷尼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3.癫痫:可选用地西泮、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
5.西医外科手术适应症:
1)意识障碍渐加深。

2)颅内压的监测压烽在2.7(270mmH2O)以上,并呈进行性升高表现。

3)有局灶性脑损害体征,4)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大于30ml以上,聂部大于20ml,幕下大于10ml以上),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5)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恶化者。

一般选择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6.术后宜彩采用低坡卧位,头抬高15-30度。

平卧或卧向对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及呼吸道通畅,肺部感染长期不能苏醒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静脉营养支持及测中心
静脉压指导补液,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后病情稳定后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予高压氧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六)护理
1、饮食调护
(1)昏迷期及苏醒期不能进食者予鼻饲流质饮食
(1)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2)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
禁忌肥甘厚味;禁忌过食辛、酸及易产酸食物;禁忌易阻气机食物等;禁忌寒凉生冷食物等;禁忌坚硬的食物。

(3)选择细软易消化食物。

2、心理调护
针对溃疡病人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社会的护理。

康复期通过下棋、看报、听音乐等消除紧张感,还可配合性格训练,如精神放松法、呼吸控制训练法、气功松弛法等。

告知情绪反应与病情恢复及转归密切相关,提高病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心理应急能力;减轻病人对疾病预后恐惧感。

4、健康教育
(1)出院指导
如手术去骨瓣减压,嘱患者避免骨窗区受外力撞击,3月后来院行颅骨修补,如患者出院时仍有偏瘫,嘱患者加强患肢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按摩以防肌肉萎缩。

疗效: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缓解,头颅CT回示血肿已吸收。

2.好转,临床症状改善,血肿部份吸收。

3.未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死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