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

合集下载

探讨甘、青、藏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探讨甘、青、藏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智库时代·176·智库观察一、藏族民歌的概念青藏高原为主的藏区因地域分布和气候特征上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在这种独特的生活习俗之下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藏族民歌的产生和发展同人类文化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同样的规律,在藏族人民长期劳动过程中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了民歌,起初产生了语言,当人们发现有些行为无法用言语表达时人们给言语加上了旋律,但这样还仍然不能表达一些行为时就出现了肢体动作,在这过程中产生了比语言更具有艺术概括性和人们乐于接受的民间歌曲和舞蹈,关于藏族民歌的概念在《藏族民间文学概论》一书中“民歌是藏族劳动人民共同的口头创作和传承的内容简短而内涵丰富的格律诗,是他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来以生动的曲调唱出来的”,此书中还提到“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共同劳动中起初产生的是没有前后顺序和意义的纯粹的语音形式,那种语音是曲调的最原始的形态,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语言之后将歌词加入以上的曲调之中,这样就产生了所谓和歌曲与诗歌等文学艺术”,由此可知,藏族民歌这一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人类社会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最初以口头传承的形式流传在藏族民间,随之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文字的产生对于后来藏族民歌在更大范围和更持久性的传承和发展起了一个基础性作用,在语言产生之前民歌以口头流传的形式存在,很容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被人们渐渐遗忘,自从产生文字以后就通过文字来记录歌词以及撰写民歌的歌词书籍,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专门研究和书写民歌的作者,随之这种时代的到来,民间对于文学艺术有了更细致的分类,即没有专属作者的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艺术和产生文字之后的由作者来撰写和研究的民间文学书籍,在两者的关系来说前者是后者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或源泉,假如没有千百年来在劳动人民口中流传下来的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就难以创造如今称之为“天籁之音”的藏族民间歌曲,如同一棵树没有肥沃的土壤和粗壮的树枝,就无法长成千年大树。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该舞蹈形式。

一、传承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自古至今,得益于当地居民的努力与热情。

这种舞蹈形式在地方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中得到广泛演出。

白马藏族传统舞蹈在文县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先,家庭传承是白马藏族传统舞蹈传承的重要方式。

从小,许多藏族孩子就会学习白马舞蹈。

他们的父母和长辈们会通过传统的口头教授方式将这一舞蹈的技巧和表现方法传授给他们。

家族内代代相传,使得白马舞蹈得以保留并得到传承。

其次,文化机构和学校的重视也对传统舞蹈的传承起到了关键作用。

甘肃文县的文化艺术学校设立了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专业班级,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培训。

同时,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种舞蹈比赛和演出也为白马藏族舞蹈的传承提供了平台。

再次,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也是传统舞蹈传承的重要保障。

政府在文化事业中加大投资,设立文化艺术基金,鼓励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政府还组织了舞蹈大赛、节目展演等活动,提高了该舞蹈形式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发展白马藏族传统舞蹈在传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的挑战。

因此,为了实现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白马藏族传统舞蹈是独具特色的,需要深入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

只有更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发现并利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艺术瑰宝。

其次,要加强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

传统舞蹈需要有扎实的舞蹈技巧和深厚的舞蹈修养。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吸引更多的有舞蹈天赋和热情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并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指导。

再次,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传统舞蹈的发展。

通过利用舞蹈录像、数字化舞蹈创作等方式,可以将传统舞蹈与现代舞蹈技术相结合,创新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舞蹈形式。

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手段,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播白马藏族传统舞蹈。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

论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甘南藏族舞蹈是指位于中国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区的藏族人民所创作的舞蹈艺术形式。

这一舞蹈形式秉承了藏族文化的独特特色,通过舞蹈的形式展现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历史传统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甘南藏族舞蹈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舞蹈音乐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同时在演变过程中也受到了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与演变等方面展开论述。

甘南藏族舞蹈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鲜明的地域特色:甘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独特,这种地域特点直接影响了甘南藏族舞蹈的表现形式。

甘南藏族舞蹈常以山水风景、自然界的动植物和环境为题材,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舞蹈者在表演时常常模仿风、水、雪、草等自然元素的形态和动态,使整个舞蹈作品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2. 原始朴实的舞蹈动作:甘南藏族舞蹈动作朴实自然,富有原始气息。

舞者常以简单的步伐和动作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凸显出一种纯净的美感。

这种舞蹈动作的朴实和自然,直接映射出藏族人民朴素纯真的生活态度和善良纯洁的品质。

3. 音乐与舞蹈的高度统一:甘南藏族舞蹈的音乐和舞蹈动作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统一。

舞蹈动作通常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相配合,形成一种紧密的舞蹈-音乐整体,舞者通过音乐的引领和节奏的驱动来展现出动态和情感。

这种音乐与舞蹈的高度统一,增强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 融合了宗教元素的舞蹈形式:甘南地区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宗教信仰在当地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因此甘南藏族舞蹈中融入了大量的宗教元素,舞蹈作品往往富有宗教仪式的庄严感和神秘感。

舞者在表演中时常化身为佛教神明、天神或者其他宗教形象,表现出对信仰的虔诚和崇敬。

甘南藏族舞蹈的演变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相互交融的过程。

在演变的过程中,甘南藏族舞蹈受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趋势。

浅谈舟曲藏族民间舞蹈的美学特征

浅谈舟曲藏族民间舞蹈的美学特征

舞 ,形态 、跳姿极像 龟 f、猴子 。另一组动作 -



舟曲县拱坝河流域有4 个藏族乡,大多数居住 出,同时持于帕两手从下垂抬起至胸前,接着左 在海拔 l0 米至2 0 米的高山 上。原古时期 ,这 脚跟进 并上 ,同时 举手帕之手 臂放 下;接 着抬 0 5 80
里森林茂密 ,人们} 问采集野果、野菜而生 ,放 脚 、举 帕 ,左 脚 跟进 ,胳 臂 下摆 ,不 断 重复 ,节 木 牧、狩猎 ,人类山于抵御 自然灾害、抗御山中野 奏 由慢渐快 。以上罗罗、甸录等舞 ,都是众多女 兽的能力较弱 ,喜爱群居、群乐 ,故而产生 了年 姓相 互紧挨着或 手挽手或 臂相 靠站成一排 或一
目化 艺 术
浅谈舟曲藏族民问舞蹈 的美学特征
刘 原平 甘肃省甘南藏族 自 治州 舟 曲县舟曲一 中
今 以 口传心 授 ,相 互模 仿 传授 的 方 式传承 的,具
除9 ),节奏 由慢渐快 ,表现 了山地藏 民族以跨 1 、
沟 、蹬石为主的走路 习俗,表达 了藏族妇女朴实 的喜悦 ,表现出了群体 力量和美感 ,具有本区域 地理特点遗风。
行,两人同时向左或向右不停地蹲跳 ;有时 ・ 对

还有一些}寨有动作幅度相对较大、较为活泼的 l f 即为此 ‘ 。朵迪舞 男女皆可跳 ,但通常是女性站 成一圈在里边 ,男性站成一圈在外面 。跳朵迪舞 时 ,还是 ・ 前持铜铃领唱原始遗 风特 色。
关键词 :舟曲藏族 民间舞蹈种类 美学特征
关岁首或狩猎『返的庆贺丰收和共食娱乐活动。 f 『 i
圈,每个人活动起来后以微颤屈膝 、移动脚步 、
突 占舞 主要 由两种有特 色的动作 。一组 动 下肢动作为主 ,腰部 以上动作幅度较小 ( 博峪 乡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1)

河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设计)题目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年月日浅谈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少数民族的舞蹈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在甘肃省文县中生活着白马藏族,他们的文化有着民族自身的独特性,而族中传统舞蹈在这种独特的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代表作用,它是白马藏族文化,生活,思想的融合,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在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外来文化在我国的发展虽然为我国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国本土的民族文化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基于此,我国对白马藏族舞蹈的深入了解和学习就显得更为重要。

本文阐述了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的表现形式,介绍了白马藏族传统舞蹈种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并对其舞蹈现状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白马藏族舞蹈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白马藏族;传统舞蹈;传承发展Abstract: Ethnic minority dance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It is understood that in the Gansu Wen County white Tibetans, their culture has its own unique nation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dance in the family in this unique 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it is the white horse Tibetan culture,life , The fusion of ideas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ance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n the constant blending of global economy and culture,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lien culture in our country has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our country and also grea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national culture, our country should step up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this reason, it is even more important for our country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study of white horse Tibetan dance.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Baima Tibetan, introduces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the traditional dance of Baima Tibetan,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ance in the hope of making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Baima Tibetan dance.Keywords: white horse Tibetans; traditional d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引言氐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曾经是一颗闪耀的明珠,虽然这种文化不复存在,但是继承了这种文化的白马人所创造的"白马文化"至今还流传在世。

甘南民族地区民间美术探究

甘南民族地区民间美术探究
包腰带 , 以蓝 、 绿、 黑 色为常见 , 两 条绣花腰带尾部 吊在腰后 。 前腰挂 两条刺 绣 的前搭 , 腰 间还 有绣 花手 巾和各 色香 包 针
显得明快秀丽 。在青年男女结婚喜 庆的 日子 , 新娘摆 出 自己
的刺绣品 , 让 婆家人和庄 间人对刺 绣手 艺评头论 足 , 小伙 子 在选择意 中人时 , 特别青睐擅长刺绣的姑娘 。撒拉族男 女服
和鸟类 , 也喜 欢在 自己贴 身带 的荷 包 上绣 上 图案 。所 绣 图 案, 色彩淡雅 、 精细匀称 , 小巧玲珑 , 和土族 刺绣 比较 , 风格 上
艺术在农业 区的汉 、 藏、 土、 回、 撒拉等 民族 中都 有 , 但有着 明 显个性 的土族 服饰刺绣在我 国五 十六 个民族 当中独领 风骚 。
饰基本上和 回族服饰一样 , 刺绣虽然没有土族刺绣那样 丰富
多采 , 但 也形 成了独有的风格 。
3 .藏 族 服 饰
扎 。下 穿黑 蓝色长袍 , 脚穿绣花长腰鞋 , 整个造 型上 紧下 宽 ,
色 彩对 比强烈 , 显 得大 方美观 。土族 的腰带 以绿 色 为常 见 ,
藏族 同胞 的男女 老幼一 年四季 均着 藏袍 。藏 袍具 有长
第3 2 卷
第 5期








Vo 1 . 3 2 No . 5
2 0 1 3 年 1 O月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z h o u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c t .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o 0 1 — 4 3 7 3 ( 2 O 1 3 ) O 5 — 0 1 2 7 - 0 2

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

浅论甘肃舟曲藏族果卓的艺术特征

局, 民族 问交往 频 繁 , 处 和睦 。传 说 舟 曲藏族 的先 民是 吐蕃军 队的一 支 , 吐蕃政 权 瓦解后 , 相 在 由军 转 民 , 居 于此 , 过千 年历 史 的变 迁 , 定 经 这里 的藏族 依 然 保 留着 古 老 的习 俗 和古 朴 的 民风 。舟 曲藏 族 的传 统文 化 、 观念 意识 , 如语 言 、 服装 、 俗 、 风 音乐 、 仰 等 至今 仍 然 被 继 承 和 保 留得 非 常 完 整 , 信 并
21 0 0年 第 6期 总第 9 6期
北 方 民族 大 学 学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Jun lfB i n tncU i rt ora o ea gEhi n e i f v sy
No 6, 01 . 2 0
Ge No 96 n. .
浅 论 甘 肃 舟 曲藏 族 果 卓 的 艺 术 特 征
关键 词 : 藏族 习俗 ; 卓艺术 ; 曲果卓 果 舟
中 图分 类 号 : 2 . J 22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6 2 (0 0 0 07 0 17 6 7 2 1 )6— 0 7— 3
根据 昌都 果 卓 的歌 词和 民 间传说 来 分 析 , 果 卓 ” 藏 族 民间 古 老 的舞 蹈 形 式 , 在 吐蕃 时期 “ 是 早 就存 在 了 。“ 果卓 ” 的果 , 圆圈 ; , 即 卓 即舞 蹈 。藏 族 民间 流行 的 “ 卓 ” 果 是一 种场 面大 、 加人 数 多 、 参 围成 圆圈边 唱边 跳 的歌舞 形 式 ¨ ’ 也有 译 为 “ 庄 ” “ 庄 ” 其 藏 语 意 思 为 “ 圈舞 ” 。果 卓 ( 锅 、歌 , 圆 ) 是藏 族 民间三 大 舞蹈 之一 , 布 于西 藏 昌都 、 曲 , 分 那 四川 阿坝 、 孜 , 甘 云南 迪 庆 , 海 海南 、 青 玉树 及 甘

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分析

2018-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分析刀杰才让(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歌舞剧院,甘肃合作747000)摘要:藏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不仅历史悠久,还有着璀璨的历史文化,藏戏就是藏族历史文化中的一种,也是藏族精力千百年发展产生的文明结晶,同时其也是藏族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藏戏的演变过程中蕴含了藏族的地域特色以及传统历史,所以一直以来藏戏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关键词:藏戏;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30-0110-01一、前言在偌大的中华民族中,藏族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也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培育出了具有藏族特色的藏戏文化,同时由于藏戏文化通过不断的演变与进化,使其自身具备个性鲜明、历史色彩浓厚的特色,也成了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代表。

本文主要根据藏戏的表演艺术特色做出详细分析。

二、藏戏的起源在民间中关于藏戏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是藏戏起源于藏族早期的神话传说、歌舞杂役等,然后通过说唱的演绎形式进行表演。

第二种说法中是说藏戏起源于藏族的宗教文化,具有非常强烈的仪式感,直到现在部分藏族地区仍然流传着这种藏戏仪式。

第三种说法是“汤东杰布说”,汤东杰布也是藏戏文化的鼻祖,从古至今,仍然还有很多藏族人民供奉着他的画像或塑像。

三、藏戏表演中的艺术特色(一)角色塑造的艺术特色藏戏表演内容主要是以宗教和实际生活为故事背景进行演绎的,在塑造角色的时候也主要塑造美好善良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藏戏表演中,塑造角色的“人”会受到高度的重视。

同时,随着不断的发展与进化,藏戏中也形成了诸多稳定的角色类型,比如,主角、正派角色、反派角色、动物角色、丑角、歌舞角色以及旁白角色等等。

通过详细的角色划分,从而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利于人物之间的相互衬托,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演技。

与此同时,根据表演者不同的生活背景分配角色,能够让他们给更好的演绎出相应的角色以及故事内容,这也为藏戏成功的塑造角色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甘青地区藏族民间艺术“栋兰”摘要:“栋兰”依赖其自身特点包括曲调、歌词的通俗性,以及乐器的便携性,在农牧区广泛流传。

梳理甘青藏族聚居地区“栋兰”的前世今生,描绘出“栋兰”形成的过程,并展示“栋兰”民俗至今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的全貌。

对发展民族文化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藏族;“栋兰”;扎年琴“栋兰”作为一项在藏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民歌演唱曲艺形式,汉语意为“弹唱”。

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艺人手持一弹拨乐器,一边弹奏,一边演唱。

鉴于“栋兰”曲艺表演乐器便携、弹奏简易、歌词所宣扬的普世价值观等特点,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

东起甘青藏族聚居区,西至不丹、拉达克,但凡是生活在藏文化圈之中的民族,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风格传承这门艺术,并继续书写它的未来。

从笔者最初在甘青藏族聚居地区(后简称甘青藏区)接触到这项曲艺民俗到成文,藏族“栋兰”的形式也由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人主导产生了一些表象上的变化。

揭开这层的纱幕,这其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作为民俗学者所探究的内容。

笔者根据这几年的观察以及一些相关人士的访问,对“栋兰”这项曲艺民俗在甘青藏区的风格、形式的变迁做一个描述性的介绍。

一、“栋兰”在甘青地区的形成“栋兰”既为一项乐器伴奏演唱形式的艺术,那无可避免地要说到艺人在表演时所使用的乐器。

将“栋兰”乐器带入甘青地区的始作俑者是出身佛门的高僧:第二世嘉木样大师。

在由民间著名“栋兰”艺人华尔贡提供的书稿《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的前言中,由其多年在民间采风时对许多老阿克的访问及一些资料的梳理,简要叙述了“栋兰”民俗在拉卜愣地区形成的历史脉络:在嘉木样二世嘉却乎·久美旺务大师(1728-1792年)主持寺院时期,从北京、内蒙、玉田(新疆)等地区引进了部分乐器,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拉卜楞地区民间文化,其中,在他留学拉萨哲蚌寺期间,带回了卫藏地区“扎年”琴,而这种琴在拉卜楞地区一直被称为“阿里扎年”。

嘉木样四世尕藏图旦旺秀大师(1856-1916年)是一位著名的旅行家,音乐家。

在他主持拉卜楞寺院期间,从四川甘孜、西藏阿里等地搜集了许多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在拉卜楞地区加以推广。

嘉木样五世罗桑·丹贝坚参大师(1916-1947年)从家乡理塘(今属于四川甘孜州)领来了一帮民间艺人,组织成乐队,驻扎在他的“囊欠”(意为:寝宫)内,专职演奏“朗玛”(意为:内廷乐曲),后来乐队艺人慢慢繁衍生息,在拉卜楞寺旁形成村落。

在这支专为寺院及宗教人士演奏的民间乐队所使用的乐器中,“阿里扎年”琴是主要乐器,另外有四胡、笛子、笙、手鼓等乐器。

五世嘉木样返回拉卜楞寺后便授意琅仓活佛对“南塔”(意为:藏戏)等进行改革,这位学识渊博,酷爱艺术的琅仓活佛亲自编排了舞台藏戏《松赞干布》等剧目。

“阿里扎年”琴在藏戏伴奏中成为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当时,“阿里扎年”琴主要用于寺院的僧人乐队及专职为寺院演奏的民间乐队演奏“朗玛”和“南塔”,并未在民间普及。

而第五世嘉木样本人所使用过的“阿里扎年”琴至今存放于拉卜楞寺供人瞻仰。

一代宗师六世贡唐·丹贝旺旭大师(1926-2000年)是一位著名的藏族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除了很深厚的佛学造诣,也弹得一手好琴。

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优秀的“栋兰”作品。

其中《布谷赞》、《拉卜楞礼赞》已成为甘青地区弹唱的教课曲目。

1959年甘南解放之后在60年代初了成立甘南民族歌舞团。

歌舞团在组建之时,在拉卜楞吸收了几位演奏“理塘朗玛”的民间艺人。

其中一位叫阿克久美,他所使用的乐器是六弦的“阿里扎年”。

1977年,华尔贡在观看了阿克久美演出的《松哒个罗》、《阿妈莱》等歌后受到启发开始自学。

1979年,华尔贡受邀在青海广播电台表演“栋兰”。

至此,“栋兰”的乐器弹奏和演唱风格迅速在甘青地区广泛流传开来。

二、“栋兰”乐器的流变现今,甘青地区表演“栋兰”时惯用一种乐器“泊望”,而这种琴的学名叫曼陀铃。

虽然笔者所接触过的许多甘青地区藏人在口语中都把曼陀铃称之为“泊旺”,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称呼,在现在一些介绍西藏乐器的资料中,“泊旺”是藏族拉弦乐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弦子”一类的乐器的总称。

处于中国西北内陆的藏区为何如此普遍使用一件源自欧洲的乐器,华尔贡说:“我刚开始自学的时候用的是班久。

班久是一种三弦的弹拨乐器。

后来一位朋友从北京买了一把八弦的曼陀铃给我。

音色有高有低,高音清脆。

那之后我开始使用曼陀铃。

1979年受邀到青海广播电台演唱的时候我使用的就是这把曼陀铃,那之后,这个乐器也才开始在甘青地区使用起来。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事实上以传统来说,表演“栋兰”时弹奏的乐器最初是从西藏阿里一带传到甘青藏区来的“扎年”琴,直至现在,在甘青地区很多老人仍旧称其为“阿里扎年”琴。

藏文中称之为“扎年”是藏族弹拨弦鸣乐器。

藏语“扎”是声音,“年”为悦耳好听之意,“扎年”意为声音悦耳的琴。

也曾翻译为“扎木聂”、“扎年”、“木聂”、“占木聂”。

《辞海》中述:“札木聂……形制大小个一,琴身木制,共鸣箱似切开的葫芦状,以蛇皮或羊皮蒙面,琴杆较长,无品,张六弦,相邻两弦各为一组,分三组,按四度关系定弦”。

笔者通过近几年在甘青地区的游走,观察到很多在市面上销售的扎年琴虽保留了其琴把长,半葫芦形共鸣箱的外形特点,但是琴弦已由传统的6弦变为四弦或者八弦,这无不能说是扎年琴在甘青地区的特有形变。

在笔者对老民间艺人华尔贡进行访谈时了解到,这个变动是当初他的一个改造。

当时在甘南歌舞团的仓库里闲置着一把据说是30年代的六弦阿里扎年琴,一直都没有人使用。

华尔贡把这把琴取出来收拾干净,发现琴完好无损,依旧可以弹奏出旋律,而且这把琴的音色在当时他所用过的琴中是最为出色的。

华尔贡保持这把扎年琴的1,2根弦作为一组,3,4根弦作为一组不变,而5,6根弦分开各自作为一组。

而且保持了传统的扎年琴定弦为四度关系。

这样改造以后,在弹奏高音的时候方便了演奏。

“因为原来的阿里扎年琴在弹奏高音的时候要换2把,换3把,非常的不方便演奏”华尔贡如是说。

之后华尔贡的一位叫容中尔甲的学生联系了北京的一家民族乐器厂为他定制一把扎年琴,华尔贡便告诉容中尔甲让他把琴做成八根弦的,每组两根弦。

这样改进之后,就比原来的六弦阿里扎年要好弹奏了许多,并且跟曼陀铃的弹奏很接近了。

至此师徒相传,于是在甘青地区藏族在表演“栋兰”的时候普遍使用的扎年琴是4弦或者8弦的。

尽管华尔贡凭借自己多年的弹奏经验对传统的扎年做了创新的改进,弹奏方式也更接近西方的乐器,但是他依然认为:“虽然改造后的扎年琴弹法上和曼陀铃很接近,但是扎年琴作为藏族的传统乐器,是曼陀铃无法取代的。

不过通过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曼陀铃作为初级乐器教学初学者时使用。

因为在曼陀铃的琴把上有指板,方便初学者根据简谱来弹奏。

而扎年琴的琴把是光板,手指按压在什么位置才能发出准确的音符需要演奏者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

当他们(指学生们)在曼陀铃上弹奏熟练后,才开始教他们在扎年琴上演奏。

”三、“栋兰”的词曲的类型“栋兰”在现代化快速进程中的社会里,依然受到甘青地区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喜爱。

2006年在西宁举办的《第二届多康地区弹唱大赛》以及2007年在甘南玛曲举办的《第三届多康地区弹唱大赛》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其中的许多歌曲,在民间已传唱成经典。

已经创作了上百首歌曲的民间艺人华尔贡说:“无论‘栋兰’的词怎样创作,首先不能脱离民间。

多采用民间的老词,或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作。

但是不能过度的书面化或者掺杂许多华丽却生涩的辞藻,这样老百姓不好理解。

可以带着口语的语言特点的句子进行创作。

只要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说明问题,让老百姓理解,接受,这首歌词就具有流传下去的生命力。

”在笔者这几年接触过的“栋兰”歌曲中,以歌词内容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

1.宗教题材。

这类歌词多传达佛教的普度众生、行善积德,善待有情众生的思想,歌颂佛教寺院以及对某个地区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

2.写意题材。

这类歌词包含了藏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表达报答父母养育恩情、尊敬老人,敬爱师长等传统的道德观念,或表达对美丽家乡、美好生活的赞美、祝愿,等等。

3.消闲题材。

这类歌曲会采用幽默诙谐的歌词,或者问答的形式来演唱。

4.长篇民歌。

这类歌词有流传下来的也有近现代新创作的。

长篇民歌往往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问题,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指出该社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并呼吁人们处理问题,和谐相处。

歌词风格口语化,曲调朗朗上口,加上有音乐公司制成音像制品出版以及电视台的宣传和播放,使得这些长篇民歌在农牧区快速的流行开来。

目前最脍炙人口的有《悲情甘加滩》、《南加才罗》、《阿克达吉的悲歌》等。

四、初探“栋兰”的传统审美每一种民俗事项都有孕育其生长的文化温床,这片文化温床也同时孕育了与之相配套的一套审美情趣。

“栋兰”既已在民间流行如此多年,那一定有其相适的审美观念。

作为已有三十多年表演生涯以及教学经验的华尔贡对我讲述了他对“栋兰”在弹奏以及演唱方面自己的独特理解。

他说道:“在演唱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藏族民歌特色的颤音。

无论演唱什么歌曲,不要忘记将藏族特色的颤音融合进去,至于唱腔的高或低全凭演唱者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在演唱时越接近传统民歌的演唱方式,就认为是好听的。

”除了唱腔要委婉动听,在乐器的弹奏手法上,华尔贡也有自己多年的宝贵经验积累并在漫长的弹奏生涯和教学生涯中,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藏族传统的弹奏受法,并且在此基础上摸索出了7种基本藏族传统扎年琴弹奏方法作为他对学生们的基础教学。

当这七种弹法都学会并能熟练弹奏后,再增加压指滑音等其他复杂手法,使得弹奏更加富有藏族乐曲的特色。

参考文献:[1]华尔贡.万花争艳的绿洲艺苑[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2]马成富.藏族奇特的曲艺表演形式—2014百汪曲种[J].西藏艺术研究,199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