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词鉴赏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材...《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主要写作者对范开参加科举应试的热情鼓励和美好祝愿。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材料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宋代举子均著苎麻袍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题目(1)请举一例简要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5分)(2)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阅读答案(1)(5分) 例:"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2分);"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①意象豪迈:"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豪迈之感;(2分);②意境开阔:北海、太阳、路茫茫等组成了开阔的意境;(2分)③气概刚健: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诗词赏析: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

诗词赏析: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的意思,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
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辛弃疾很豪迈的一首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只有短短8句话,却点透了天下学子的心声

辛弃疾很豪迈的一首词《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只有短短8句话,却点透了天下学子的心声文/顾无【引觞漫谈】今天这首词比较特殊,拎出来它主要是为了自己。
第一次读到这首词是在高中时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相同的看法,虽然不好说我们以后几十年的知识储备有多少,但是对于大多数接受教育的人来说,高中毕业那一刻,就是他们人生中知识储备最多的时候。
再以后上大学,参加工作,许多用不到的常识性知识就慢慢忘记了,比如大学里学到马原,学到近现代史纲要,都能很明显的感受到那些高中时期滚瓜烂熟的知识慢慢地消失在自己的脑海中。
其实现在还挺向往高中那一段生活的,活得特别单纯,早上五点钟起床一直到晚上十点睡觉,这样连续三年,都是在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语文老师或者政治老师又印了新的阅读材料,尤其是语文老师发他给我们选的唐诗宋词时。
高中时期的诗词储备,或许比我现在还多。
今天这首词就是其中一首,对于面对高考的我来说特别应景也特别潇洒,所以印象特别深特别深,是辛弃疾写给自己学生的词,送他进京赶考。
【临其诗境】说这首词是为了自己,是因为今年有一场很重要的考试还有一个月就要来临了,希望能够凭借这首词让自己找回那种单纯的状态。
下面我们来看这一首《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史料记载,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廓之是辛弃疾学生范开的字,这一年的秋天,范开即将离家去参加科举考试,作为老师的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离别之情的同时也送上了自己的美好祝愿,为即将离家的学子送上了温暖又激昂的鼓励。
【经典原文】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宋代: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条分缕析】辛弃疾的诗词以用典为一大特色,一部分作品是不很好读的。
这首词中用典也多,不过大家应该可以感受得到,阅读起来并不费劲,这就是所谓用典的最高境界了。
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

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是辛弃疾创作的送别词,既抒发了离别时候的情绪,也表达了心中美好的祝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的古诗《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全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鹧鸪天·送廓之秋试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
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语文知识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诗歌鉴赏解析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歌鉴赏解析2013年天津语文高考试卷上有一道诗歌鉴赏题,原题如下: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3)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3分)本道大题的第三题,答案是:(3)例:“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进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去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笔者对此表示深深的怀疑。
主要就是“春蚕食叶响回廊”一句,是不是实写?先看第一句,“白苎新袍”,根据注释,白苎是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即粗布衣服,衣着表明参加考试的“廓之”(范廓之)家境贫寒,古代有钱人才穿丝织品,“新袍”说明衣服很新,古代家境贫寒的人估计只有过年或者隆重节日时才会穿新衣服,而此时范廓之身着新衣,足见他对这次考试的重视。
“嫩凉”照应“秋试”,点明了时令。
既然第一句是秋季,那第二句为什么要写“春蚕”呢?“春蚕”表明时间是在春季,而蚕一般只能活大概几十天,一般活不到秋天。
那在秋季为何要写“春蚕”?这是疑点之一。
春蚕在古代主要是吐丝,进而制作丝绸衣服,既然第一句已经写了“白苎”,那为什么要写丝绸呢?这是疑点之二。
“回廊”,曲折环绕的走廊,主要用来散步,这很明显是大户人家才有的“装备”,这一点也不符合范廓之的家境?这是疑点之三。
第一句写范廓之身着新衣准备去参加秋试,第三句是作者祝福范廓之能够“鲤鱼跃龙门”,能够“蟾宫折桂”,那第二句突然写了“春蚕”,意欲何为?这是疑点之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第二句如果理解为写实,那在逻辑上就无法讲通。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注释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注释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注释
白苧新袍入微凉,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上,却笑人间举子忙。
【编年】
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
【注解】
1、廓之:当即编次《稼轩词甲集》之范开,稼轩之门人。
其事历不详。
2、白苧新袍:《王直方诗话》:“梅圣俞在礼部贡院考校时和欧公《春雪诗》云:‘有梦皆蝴蝶,逢袍只苧麻。
’” 宋代举子均著苧麻袍。
3、春蚕句:欧阳修诗: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
4、禹门句:《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桃花浪起,江海鱼集龙门下,跃而上之,跃过者化龙,否则点额暴腮。
” 禹门,即龙门,相传龙门为大禹所凿。
5、月殿句:宋制,各州折郡漕试解试均于八月举行,正桂子飘香时。
《避暑录话》:“世以登科为折桂。
”
6、鹏北海:《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北冥,一作北溟,北海也。
7、凤朝阳:《诗》:“凤凰鸣兮,于彼高岡;梧桐生兮,于彼朝阳。
”
8、青云上:《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须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迁升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
9、举子:科举时代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意思全诗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意思全诗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作者】辛弃疾【朝代】宋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译文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离开我去参加科举考试。
我仿佛看到了你以后参加考试的情景,你将与其他考生们一道在考场里专心致志地书写,犹如春蚕啃食桑叶,回廊里沙沙有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
年桃花浪涌起时像鱼跃龙门一样考试得中的会试也已经为你准备好了。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宋词

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宋词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这首词的意思是:
廓之你在这初秋微凉的天气里穿着白色苎麻织成的新衣。
你所到之处,均出现了如春蚕嚼食桑叶般的沙沙声。
乡试放榜时飘拂的桂花香已经先散向了月殿,你一定能名登桂榜,蟾宫折桂;不仅如此,连下一年桃花浪涌起时,你也一定会高中状元。
现在你携带着书和剑走向应试的辽远广阔之路,就像鲲鹏从北海展翅翱游到南海,又像凤凰飞向东升的太阳。
明年的今天,你早已青云直上,那时你可以轻松愉悦地闲看世间的举子还在为功名奔忙。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廓之参加秋试充满信心,认为他一定能高中。
同时,作者也对廓之的未来充满了期望,希望他能够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整首词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气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诗词鉴赏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白苎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赏析/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词。
首句“白苎新袍入嫩凉”中的“嫩”字很有意蕴,词人将天气的凉爽感受着一“嫩”字来表现,可谓出语惊人。
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将秋天天气微凉、清爽和清新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次句“春蚕食虽响回廊”就是在首句所点明的环境基础上写范廓之(也可以说是考生们)穿着白色苎麻做的新衣服在微凉的天气里端坐在考场中,奋笔疾书而发出了如春蚕嚼桑叶般的沙沙声的情景。
这样写,突出了“秋试”之“秋”的季节特点,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参加应试的举子们奋笔疾书、紧张忙碌的情状通过“春蚕食叶”的比喻表现出来。
此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相生。
上阕点明时令和环境。
“白苎新袍入嫩凉”是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春蚕食叶响回廊。
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仲秋时节范廓之参加秋试的情景、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
下阕,“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用比喻的手法实写廓之携书剑登程的情景,实中有虚,以虚喻实,喻体“鹏北海,凤朝阳”意境豪迈雄壮,充满对廓之的鼓励;“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
此词在意象运用与意境创设上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朝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既文又武,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此词用典也很突出,“春蚕食叶”“禹门”“桃花浪““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青云”都用了典故。
如桃花浪,典出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鲍氏安国、安行、安世兄弟,三科连中,故程文昌伯禹赠之诗,有‘七年
三破桃花浪’之句。
”而“月殿先收桂子香”暗喻“蟾宫折桂”,“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
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此后即将朝廷科举中选拔人才称为“折桂”。
借喻高中状元。
词人借用这两个典故,含蓄地表达对范廓之参加“秋试”的美好祝愿,祝愿他金榜题名。
这虽是一首送别词,但因为是送人参加科考,自然不必如一般的送别诗般抒写离情别绪,而侧重于对应考者热情的鼓励和美好的祝愿,合情合理。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范廓之(范开)是辛弃疾的学生,他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为表达对他的送别之情和祝愿之意而写下此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