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 三打白骨精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三打白骨精》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文中孙悟空打白骨精的三次写法 各不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充分揭露白骨精的诡计多端,表现孙 悟空善于识破妖精的诡计、勇敢机智的斗 争精神,反映出唐僧人妖不分,善恶不辨 的弱点,同时这样写避免了语句的重复, 把故事推向高潮。
六安市长安小学
请同学们自由读 课文,画出唐僧、孙 悟空、白骨精的对话, 同桌练习朗读、再分 角色朗读课文。
六安市长安小学
带点的词好处
•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 • “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 重的惊吓。 • 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后,走上前迎 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 瞒不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 • “笑”表现了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六安市长安小学
1.熟读全文。 2.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讲 给家里人听。
六安市长安小学
猴 哥 你 真 了 不 得
六安市长安小学
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为了吃唐僧 肉,白骨精变化了几次?每次变成什么? 白骨精变化了三次,分别变 成了村姑、老妇和白发老公公。
选择你最喜欢的自 然段,读一读。
六安市长安小学
六安市长安小学
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三次遇到白骨精,孙悟空、 唐僧和白骨精的表现 各是怎样的呢?
苏 教 版 六 年 级 语 文 下 册
六安市长安小学
第一次遇见白骨精:
白骨精:
白骨精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 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 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骨精:
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 人,手柱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 着走来。
读了这句话,你想说 些什么呢?
白骨精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说说你的观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教案板书反思》这是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对您的生活工作得到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案板书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13个,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学会按照课文后练习第3题的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3.懂得对敌人不能讲慈悲,要善于识破敌人的诡计,并和敌人斗争到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分段,精读第二段。
教学过程一、揭题引趣。
1.简介《西游记》。
2.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西游记》中的一个故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学们想学吗?二、初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字音,并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②口头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怒打白骨精。
2、读后检查。
(略)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各在哪些自然段里?全文可分几段? (提示:可采用“找重点段”分段法)2.分段讨论:可以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三段,三次怒打为一段,首、尾各一段。
第二种分法:三次怒打独立成段分成三段,首、尾各一段,共分五段。
四、精读第二段。
孙悟空如何三打白骨精,先学习第一次怒打。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分几步把孙悟空第一次打白骨精的经过写清楚的?课文又是怎样写白骨精和孙悟空的?1.找到写白骨精的句子读读,想想写了白骨精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2.读读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经过的句子,划出有关“打”的动词。
(嗅、凝视、吆喝、举、打、识破、追赶)说说“以”这些动词中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特点?3.齐读写唐僧的句子,从“责怪”一词可以看出唐僧有什么弱点?4.课文写孙悟空一打白骨精,就是按三步写的:一写白骨精;二写孙悟空;三写唐僧。
主要写孙悟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三打白骨精∣苏教版

《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
第三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渔歌子张志和)》、《螳螂捕蝉》三篇课文组成。
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册教材课文体裁多样。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
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
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
课文的主要特点是:1.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3.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知识与能力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联系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古典名著《西游记》,体会白骨精的诡计多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白骨精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领悟白骨精贪婪、狡诈、诡计多端的性格特点。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作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3.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聊一聊古典四大名著。
(课前学生背诵古诗后导入)过渡:朗朗书声,琅琅乾坤。
中国文学的历史河流中,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还有明清小说。
于是,就有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说来听听,你知道是哪几部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2.今天我们所学的《三打白骨精》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在赏读故事的同时,感受作者笔下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感受作者精妙准确的语言。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故事《三打白骨精》,培养学生对正义和勇气的认识和理解。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故事《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和主题。
2. 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1. 运用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创作。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关于正义和勇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所表达的意义。
2. 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正义?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勇敢面对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二、学习故事(15分钟)
1. 教师出示故事 《三打白骨精》的标题和作者,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跟读。
3. 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4. 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意义和感受,并向全班汇报。
三、分析故事(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如孙悟空的形象、白骨精的行为等。
2. 学生分组合作,找出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并解释其含义。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四、创作故事(15分钟)
1.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主题或情境,让学生自由创作故事。
2.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创作一个故事。
3.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三打白骨精

课时备课卡
一、导入谈话,揭题。
冋学们看过有关我国古代著名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书或电影、电视吗?这部故事书中的主人公是哪几个人,你知道他们各有什么个性特点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就是《西游记》的一个故事。
因为这个故事篇幅较长,所以我们分两课课文来学。
今天先学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
一、带着3个问题自学课文。
1、学习生子新词,读准子音,记住子形,联系上下文或查子典的方法理解词义。
2、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想想课文大致意思。
3、运用“扩展课题”的方法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
1)指名读。
2)要求学生指出容易读错的词语。
3)注意读准:僧,平舌音;竖,翘舌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涧,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改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把内化的知识外化为口头表达,提咼表达能力。
遵循“立足无痕,
扎根有魂”的教学理念,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熟悉文本,通过多方式朗读,能抓住重点词复述文章内容并感受文早人物的不同个性。
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依据,以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六年级下语文说课8三打白骨精_苏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讲课-8 三打白骨精苏教版一、教材剖析《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放学期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髓”,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渔歌子张志和)》《螳螂捕蝉》三篇课文构成。
编写的企图是汲取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
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依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
课文经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誉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英勇、擅长辨别仇敌诡计的斗争精神。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波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习的故事题材,合适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
二、教课目的1.能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依据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能用不一样的语调与同学合作角色朗诵、复述。
3.以“三变”——“三打”——“二责”为主线,在读懂“变”、“打”和“责”过程中,走近人物心里,感知人物形象。
特别是品读语言,领会孙悟空机智、英勇、坚定的质量。
4.收集沟通《西游记》中的其余故事,从中感觉名著的艺术魅力。
三、教课要点、难点品读语言,感觉人物形象是本文的要点。
四、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法学法找句读句、抓词品词,感觉人物形象特点;合作朗诵、复述,仿写练笔,感受作者用词构句的精妙。
六、教课过程一、揭题:今日我们就走进《西游记》,读一读《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赏读故事的同时,走近作者,感觉作者笔下的个性鲜亮的人物,感觉作者精妙准确的语言,你们有兴趣吗?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谈谈故事六因素。
《三打白骨精》一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去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天,地址一座高峰中,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因由白骨精要吃唐僧肉,经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被打死。
2.填空: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为(),又变为 (),最后变为 (),都被孙悟空看破,孙悟空()次怒打白骨精,前()次都被白骨精逃走,第()次终于被孙悟空一棒打死。
最新整理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三打白骨精原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三打白骨精原文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
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
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须仔细仔细。
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
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
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
无数獐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
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
道旁荆棘牵漫,岭山松楠秀丽。
薜萝满目,芳草连天。
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
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
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
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
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
我知你尊性傲慢,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
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
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
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
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
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
那长老问甚东西。
行者道:这里没人家化饭,那南山有一片红的,想必是熟透了的山桃,我去摘几个来你充饥。
三藏喜道:出家人假设有桃子吃,就为上分了。
快去!行者取了钵盂,纵起祥光,你看他斗幌幌,冷气飕飕,须臾间,奔南山摘桃不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8.三打白骨精课件

西游记
三 打 白 骨 精
学习生字词语。
yāo zhāi zhòu
整体感知
mán
妖怪
līn
斋饭
gū
咒语
lài há má
隐瞒
拎着
金箍
癞蛤蟆
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事情?
点击播放音频
课文主要讲了孙 悟空三次棒打白 骨精的故事。
白骨精三变分别变成了什么?
村姑
老妇人
老公公
精读领悟
白骨精为什么要变成美貌的村姑?从中可以看出它怎样
从中体会到孙悟空的
勇敢及对师傅的忠诚
白骨精“三变”表现了它怎样的本性?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 凶残本性。
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
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 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在半空中作证。”
排除阻挠,坚决扫除
妖魔,表现了他坚定 不移的信念。
讨论交流
次?
的本性? 因为白骨精想吃唐僧肉
从而长生不老,但是唐僧身
边有徒弟保护,所以它妄想 用“变”来欺骗、蒙蔽唐僧 师徒。从中可以看出它狡猾、 奸诈的本性。
语言描写:
“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 的。”
动作描写: 睁开火眼金睛一看 举起
金箍棒当头就打
可以看出孙悟空心明眼亮、嫉恶如仇、坚决果断的特点。
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 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思考把句中的“闪出”换成“走来”,好不好?为什么?
课堂总结 为什么孙悟空一次打
不死白骨精,而要三
你对里面的人物又有哪些评价呢?
孙悟空 猪八戒 唐僧 白骨精
聪明机智,嫉恶如仇,坚定不移 贪吃、粗心 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三打白骨精
•
孙悟空:机智勇敢 本领高强
唐 僧:心地善良
白骨精:诡计多端
• 《三打白骨精》故事的六大要素是: ①时间:去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天; • ②地点:一座高山中; • ③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 • ④起因:白骨精要吃唐僧肉; • ⑤经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⑥结果:白骨精被打死。
•
3、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 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 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唐僧 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个妖 精,是来骗你的。”说着,就朝妖精 劈脸一棒。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 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
4、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 性命。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 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 本没有什么斋饭。唐僧这才有 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阅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练
分段
• 一(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 人物。 • 二(2-7) 讲述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其中第二段又可分三层.
• (2-4)孙悟空一打白骨精 • (5)孙悟空二打白骨精 • (6-7)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8 三打白骨精
• 1、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 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走了 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 空去找些吃的。悟空跳上云端,四处 观看,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 些来给师父充饥。
结束
• 7、 白骨精不甘心就这样让唐僧走了,又 变成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他的妻子 和女儿。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身边,走上前 迎着妖精,笑道:“你瞒得了别人,瞒不 过我!我认得你这个妖精。”悟空抽出金 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 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精三番两次 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你们 在半空中作证。”众神都在云端看着。悟 空抡起金箍棒,一棒打死了妖精。妖精化 作一堆骷髅,脊梁上有一行字,写着白骨 夫人。
• 2、 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 精发现了。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 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 肉可以长生不老。今天机会来了!” 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 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 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 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唐僧一再 推辞,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8 三打白骨精
生字词学习
• 齐天大圣 • 西天取经 • 千变万化 • 火眼金睛
大闹天宫 腾云驾雾
不避艰险 来去无踪
大显神通 明察秋毫 除恶务尽 天下太平
1. 唐僧师徒 山势险峻 峰岩重叠 2. 三番两次 一缕轻烟 一堆骷髅 3. 劈脸一棒 癞蛤蟆 4. 拎一罐 金箍棒 瞒不过 紧箍咒 5. 无奈 饶你 斋饭 径直 推辞 6. 造化 嘴谗 吩咐 蒙骗 脊梁
巩固练习
四大名著中含三字的故事名
• 《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 蕉扇; • 《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 气周瑜、桃园三结义,; • 《红楼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金鸳鸯 三宣牙牌令; • 《水浒传》:三打祝家庄、鲁智深三拳打 死镇关西、三山聚义打青州、宋江三败高 俅
• “夺”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 “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 一个年满八旬的拄杖老妇能做这动作,说 明与常人不同。 • “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重惊吓。 “笑”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 5、 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 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 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 一声地哭着走来。悟空见又是 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 就是一棒。白骨精见棍棒落下, 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 首在路上。
• 6、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 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悟空头痛 难忍,连忙哀告。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 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它是妖精!” 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 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悟空说:“师父 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 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 儿!”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 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 了。”悟空忙点头答应,扶着唐僧上了马,继续 前行。
《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选自中国四大名著 《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明),
• 、通过课文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本领高强的孙 悟空; • 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的白骨精; • 不能识别妖魔,心地善良的唐僧。 • 《西游记》中还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 《齐天大圣大闹天宫》、《美猴王出世》、《八 戒大战流沙河》…… • 四大名著中另外三部分别是《红楼梦》(曹雪芹 清)、《三国演义》(罗贯中 明)、《水浒传》 (施耐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