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曹玮用兵》对比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含答案)曹刿论战》与《孙子·军争篇》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以下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XXX:“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XXX。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XXX。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赶去追击。

2)望其旗靡:旗帜倒下。

3)三军可夺气:士气易于动摇。

4)朝气锐:精神饱满。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XXX。

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所以我们战胜了齐军。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

3.甲文中XXX“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乙文中的中心句是“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研究和生活有借鉴作用,比如要善于分析问题,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运用正确的策略和方法等。

XXX译文】XXX接替XXX成为抵抗秦国的大将后,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进行了全面更改,还更换了军官。

XXX听到这些消息后,派出变幻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的军粮运输路线,使赵国军队陷入了分裂,士气涣散。

经过四十多天的时间,士兵们已经饥饿难耐,XXX带领着精锐的士兵亲自上阵战斗。

结果,秦军射杀了XXX,赵军大败,数十万士兵投降了秦军,而秦军则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三题(含答案  课外段译文)

《曹刿论战》课内外对比阅读(一)【甲】《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⑪,不鼓不成列。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流。

②既:尽,全部。

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

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⑥门官:国军的卫士。

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

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

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

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4分)(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2.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指标一处)。

(2分)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曹刿论战》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曹刿论战》阅读答案1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①,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①(遍)也有版本写作“偏”。

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齐师伐我伐薪烧炭南山中B.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遂逐齐师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公问其故温故而知新B(A中“伐”前者为“攻打”,后者为“砍伐”;B中“属”,二者均为“类”之意;C中“师”,前者为“军队”,后者为“老师”;D中“故”,前者为“原因”,后者为“旧的”。

)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塞忠谏之路也B.战则请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公与之乘何陋之有D.吾视其辙乱其真不知马也B(A中“C”前者为“凭”,后者为“以致”;B中“则”,二者均为“就”之意;C中“之”,前者为代词,指“曹刿”,后者为句式倒装的标志;D中“其”,前者为“他们的”,后者为表强调的语气词。

)1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战例,表现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典型对比阅读精编(含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又何间.焉间:()(2)小惠未徧.徧:()(3)战则请从.从:()(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下列句子。

(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4.(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赵简子①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阳城胥渠②住广门之馆,夜叩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不得则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8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1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问其故./温故.知新又何间.焉/黑白相间.B.可以.一战/俭以.养德公将鼓.之/旗鼓.相当C.彼竭我盈./热泪盈.眶视其辙.乱/重蹈覆辙.D.衣食所安./安.之若素肉食者鄙./鄙.夷不屑12. 依据上下文,对文中四处画线语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翻译:他的乡人说:“居高官享厚禄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理解: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写乡人的劝阻,能衬托出曹刿的爱国热情。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翻译: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信任神灵。

理解:这句话表明鲁庄公身为鲁国的国君,在迎战齐师时,他寄希望于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庇佑,显示出他的“鄙”。

C.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翻译:(这)是尽职责本分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理解: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公正处理百姓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是尽到了当权者的职责,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D.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题及答案通过对比阅读,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分析,从而在差异中使认识更加深刻。

对比阅读也是中考文言文常见的考试题型。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曹刿论战》中考对比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到你。

《曹刿论战》中考阅读材料原文2015年东营市中考语文(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②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③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⑤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⑥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释:①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③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

④禽:通“擒”。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勍(qíng):强而有力。

⑥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曹刿论战》中考文言文阅读题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公伤股,门官歼焉。

③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现代文阅读题)《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曹刿论战》对比阅读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题(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日:“未可。

”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2) 望其旗靡(3)三军可夺气(4)朝气锐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

(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

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玮用兵曹玮尝出战小捷,虏兵①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②,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③。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④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⑤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⑥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⑦不能立人气亦阑⑧。

吾以此取之。

”【注释】①虏兵:敌军。

②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③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

④縻(mí):束缚。

⑤少选:一会儿。

⑥几:接近。

⑦痹:麻痹。

⑧阑:残,尽。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 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可以为师矣B. 遂弃牛羊而还肃遂拜蒙母C. 歇定可相驰矣愿驰千里足D. 若乘锐便战关山度若飞(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B.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C.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D.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②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4)结合文章,分析曹玮的军事才能体现在哪里?【答案】(1)B(2)C(3)①敌军离开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之利而军队不整,赶快返回袭击曹玮军队。

②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劳了,故意用贪利的事来引诱他们。

(4)曹玮假意贪图牛羊之利,使军队表现出军容不整的样子,诱敌深入;敌人追至,避敌锐气,假意不想乘人之危,让敌人休息修整,使敌人腿脚疼痛麻木站不起来了,人气残尽,最后一击击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曹玮用兵》对比阅读答案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
【乙】曹玮用兵
曹玮知镇戎军日①,尝出战小捷,虏兵②引去。

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③,缓驱而还,颇失部伍④。

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⑤军。

不若弃之,整众而归。


玮不答,使人候。

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

虏军将至,迎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⑥决战。

”虏方苦疲甚,皆欣然,严军歇良久。

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

”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遂弃牛羊而还。

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

比其复来,几⑦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

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⑧不能立,人气亦阑⑨。

吾以此取之。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知:主管。

镇戎军:地名,今宁夏固原,宋时边地重镇。

日:……的时候。

②虏兵:敌军。

③辎重:军用器械、粮草、营帐等的统称。

④部伍:兵士的队伍行列。

⑤縻(mí):束缚。

⑥少选:一会儿。

⑦几:接近。

⑧痹:麻痹。

⑨阑:残,尽。

11.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限加两处)。

(2分)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将鼓之不若弃之
B.可以一战故为贪利以诱之
C.乃入见乃止以待之
D.战于长勺言于玮曰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分)
(1)小惠未徧
(2)神弗福也
(3)玮侦虏兵去已远
(4)玮又使人谕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5.这两篇短文中,曹刿和曹玮都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从文中他们的相关论述看,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乙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最关键的又是什么?(3分)
[NextPage]
(二)
11.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还袭之。

(每个标点符号1分,共2分。


12.C(2分)
13.(1)通“遍”,遍及,普遍(2)赐福,保佑(3)离开(4)派遣
(每个词1分,共4分。


14.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
枯竭了。

(共2分,每错译一个词扣1分,扣完为止。

)15.甲文中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后发制人。

乙文中战斗取
得胜利最关键的原因是避敌锐气。

(每点1分,符合文意即可,共3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