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合集下载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配方引言三伏贴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药物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三伏贴的配方以及制作方法。

三伏贴的作用三伏贴主要用于治疗寒湿体质、阳虚体质以及一些寒湿引起的疾病。

它能够温经散寒、活血祛湿,增强人体阳气,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常常使用三伏贴可以改善人体的体质,并且有助于预防一些季节性疾病。

三伏贴的配方材料以下是常用的三伏贴配方材料:1.红花:5克2.当归:10克3.白芷:10克4.桂枝:10克5.羌活:10克6.防风:10克7.干姜:10克8.艾叶:10克三伏贴的制作方法步骤一:准备材料将以上配方材料准备好,并确保材料的品质新鲜。

步骤二:研磨材料将研磨材料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细粉。

确保所有材料均匀细致的研磨。

步骤三:混合材料将研磨后的材料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轻轻地搅拌均匀,确保所有材料充分混合。

步骤四:贴敷药物将配制好的三伏贴药物均匀地贴敷于体表相应穴位上,并轻轻按压,使药物充分吸收。

使用注意事项在使用三伏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穴位选择:根据需要治疗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常用的穴位有气海穴、关元穴、大椎穴等。

2.用量控制: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三伏贴的用量,初次使用时可以适当减少药物用量。

3.贴敷时间:一般贴敷时间为30分钟到1小时,根据实际效果和个体感受适当调整。

4.皮肤检查:贴敷三伏贴后,注意观察皮肤反应,如出现过敏、瘙痒等情况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结论三伏贴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药物贴敷于特定穴位,起到调节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寒湿体质和寒湿引起的疾病。

只有正确选择配方材料并掌握制作方法,才能发挥三伏贴的最佳效果。

同时,在使用三伏贴时,也要注意使用注意事项,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了解三伏贴的配方和制作方法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1. 《中医基础理论教程》 2. 《中药学》。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主讲人:李少彦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药物组成①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三伏贴小方

三伏贴小方

三伏贴小方:
1、哮喘饼天灸法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治法:将前四味药共研成细末,麝香另研末侯用。

使用时将药末加入鲜姜汁调匀,做成六个药饼备用。

于夏季三伏天进行敷贴,临用前将麝香末0.3克放于每个药饼的中间,然后将药饼放于肺俞、百劳、膏肓六穴,外加胶布固定,约两小时,局部皮肤灼辣,发红而未起水泡时除去。

每伏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

备注:没有麝香时可用公丁香替代。

2、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药物:巴萸桂饼天灸法——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为细末,与姜汁调和如泥膏,制成小圆饼三个。

将药饼放于火上烘热。

分别敷贴于穴上,外用绷布固定。

药饼冷后再烘再贴。

一般12——24小时气通便下即愈。

揭药后局部出现水泡,紧需涂以紫药水,任其自行吸收。

3、哮喘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细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适量。

4、虚寒性便秘
取穴:神阕、足三里、气海药物: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许。

5、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药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独蒜头任选一种。

6、高血压
取穴:神阕、涌泉药物:吴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适量。

7、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百劳、膏肓药物:白芥子5克,细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适量。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穴位贴敷的制作与用法

寒贴
【制作方法】白芥子6克、延胡6克、细辛6克、制甘遂3克、
【用法】共研细末,用生姜调和,制成药饼。

贴于百劳、肺俞、膏盲。

大伏天开始贴治,隔7~10天贴一次,直至末伏结束,共贴3年。

【主治】用于寒性哮喘、咳嗽、喘证。

热贴
【组成】麻黄6克、生石膏20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10克、白果10克、甘草5克、苏子10克。

研末,醋调备用。

【用法】三伏天敷贴。

用时每次用醋将上药末调成糊状,用胶布固定穴位,可选用肺腧肾腧定喘大椎等,每穴用药末3克,每周贴一次,连贴7~8次。

虚贴
【组成】制附片10克、川乌10克、肉桂5克、桂枝10克、细辛5克、干姜6克、蜀椒6克、天南星10克、吴茱萸5克、补骨脂10克,上药洗净,麻油1000毫升浸1夜,煎熬去渣,入乳香、没药各10克,受膏成膏药。

【用法】伏天外贴,穴位取肺俞,每次2~3次。

【主治】温阳散寒,温肺化饮。

用于阳虚寒饮之寒哮。

肺脾两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白芥子4g 白术3g 半夏3g 当归3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脾腧、中脘、命门
肾虚型喘证
【制作方法】五味子3g 淫羊藿3g 肉桂3g 甘遂1.5g 细辛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过敏性鼻炎
【制作方法】白芷3g 白芥子3g 荆芥3g 苍耳子3g 细辛1.5g 辛夷花1.5g
【制作方法】姜汁调和,贴于大椎、肺腧、肾腧、命门
虚寒型胃脘痛
【制作方法】吴茱萸3g 高良姜3g 香附1.5g 山茱萸3g 枳实3g
【制作方法】酒调和,贴于中脘、天枢、足三里、胃腧。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与贴敷方法三伏贴的配方和贴敷方法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色疗法。

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的“春夏养阳”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穴位上敷贴药物,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季好发或加重的疾病,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可以在夏季缓解时进行辩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季主要是收藏,而夏季主要是升发。

冬天汗毛孔闭塞,会锁住元气。

到了春夏季节,汗毛孔开始张开,使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可以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从而排除疾病。

因此,对于一些表现明显为寒症的疾病,如在这个季节进行艾灸,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人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

这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上时,会有这种感觉。

现在即将到来的是三伏天,有网友问,能否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

因为有些人买不到这些中药,也加工不细。

这是个好问题。

我曾经在一家小的加工店买过药粉,但很粗糙,粘不到一起。

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就好得多。

他们使用120目箩,加工得真细啊!这个药粉是用姜汁调制而成,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制作姜汁,可以使用蒜臼。

把生姜切碎,放在蒜臼里捣碎,挤出汁液,再加入10克药粉,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

现在超市里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也可以使用现成的。

(注意,如果你对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这次我使用的配方是:白芥子25%、___25%、鹅不食草20%、细辛15%、甘遂15%,用生姜汁调匀,制成一毛钱硬币大小。

三伏贴方子

三伏贴方子

三伏贴方子:
白芥子20克,延胡索20克,细辛10克、白术10克、肉桂10克、甘草10克,用打碎机打碎成粉,然后用老姜磨成姜汁(可以适当加点温开水),和粉末调匀成丸子,贴在穴位上。

可以用麝香追风膏(1元8片)当胶布来贴的、贴的穴位是大椎、肺俞、膏俞、檀中、关元。

贴药最好选在中午,效果最好。

时间贴药的时间一般为3-4小时,但个人体质不同,如贴药后感觉局部痒、刺痛的,可适当缩短贴药时间。

如贴药后无任何不适反应的,可适当延长贴药时间至六小时或更长。

贴药十个小时之内不宜洗澡。

很神奇!拍20下咳嗽二天就好
1.左手伸直,手心朝上,右手拍左手上手肘20下,再拍下手肘20下
2.換右手伸直,手心朝上,左手拍右手上手肘20下,再拍下手肘20下
3.双手拍大腿后側20下
4.双手拍小腿后側20下
5.双手拍膝蓋20下
每天早晚各作一次,據說久年咳嗽也可以好,一般咳嗽二天就好轉,
很神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基本沿用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书中所记载的处方,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麝香作为基本方,并结合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其他药物可选用如皂角、百部、前胡、丁香、冰片、麝香等。

目前,麝香已非方中必用之品,有使用者,也多以人工麝香入药。

目前,各家所制备的药膏中,药物配比差别较大,尚无共识性的结论。

据文献报道显示,各药在不同的处方中,相对于不同组成的其他药物,一般比例范围是:白芥子占比最大,约为35—40%,细辛次之,约为15-25%,其他的延胡索约占10—30%,甘遂10-20%。

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2、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3、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4、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厘米,高度0、5厘米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厘米×5厘米(小儿患者可适当减小)的脱敏胶布固定。

5、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

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目前,有些单位尚在探索“三九”天或平时时间进行贴敷,以提高临床疗效。

6、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7、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8、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治疗肺系疾病,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辨证、辨症加取腧穴,如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另外,包括大椎、定喘、膻中、中府、天突、关元、神阙、中脘、内关等也有选用。

治疗骨关节炎疾病,常用的穴位有大椎、肾俞、悬钟、关元、阿是穴等。

治疗脾胃病,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

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疱,极少数可以出现大水疱。

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

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

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2、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疱、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

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疱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

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

如果水疱体积过大,或水疱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专业医院寻求治疗。

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2、贴敷药物部位出现水疱者注意局部防止感染。

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等,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

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

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其他注意事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治未病”方法,需要至少3年以上的长期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积极就医,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此疗法实施时间集中,患者众多,实施部门应该充分准备,做好实施流程安排,并注意疾病诊断依据的收集和整理。

作为一种药的贴敷,不管是中药、西药,或多或少是有注意事项的,包括一些不良反应。

第一,穴位贴敷中间,我们主张不要吃生冷的,比如冷饮、辛辣的一些食物。

第二,药物是刺激皮肤的,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所以贴敷时皮肤有感觉温、热,有一些轻微的刺痛,但是这个都是正常的现象,这是药物起作用的现象,所以不必要担心。

但是对一些极少的患者,引起剧烈的疼痛,奇痒难忍,这个时候可以把药物取掉。

第三,过去像古人用冬病夏治贴敷,认为发泡越多疗效越好,但是现在人们对这个观点有了改变,也就是要求大夫既不要发泡、疗效也要比古人的疗效好。

如果碰到有发泡的病人,一个,不要用肥皂水或者用凉水去洗,发泡多的应该到医院里面去,我们每年专门有一部分人,处理一些发泡的病人,所以通过处理以后,这些病人很快有愈合的。

但是对有一些病人,他的皮肤容易感染的病人,我们主张这些病人慎用,尤其女同志,因为影响她的美观,慎用,注意事项也就注意这些。

3岁以内的小孩不宜贴,为什么呢?这些小孩的皮肤比较嫩,他用大人的药物贴敷,容易刺激皮肤,容易发泡,发泡以后容易皮肤感染,所以我们3岁以内的孩子不主张贴。

在预约的时候,或者是在病人来看病的时候,我想提醒大家一下,希望病人来的时候要带点东西。

第一,当天给你诊断是很难的,你这个病因为是发作性疾病,可能有很多年了,所以你要把你原来医院里边看病的资料带着,作为大夫诊断这个病的依据。

第二,这些病往往现在来的时候是缓解期,可能不吃药了或者吃药很少,但是要把你过去一段时间里边吃了哪些药,稍微梳理一下,如果能写出来最好了,提供给大夫,大夫能知道你这个病情到底怎么样,我去治从哪个角度考虑,这个很重要。

还有一个,从大夫来说,用了这个治疗以后目标是要有疗效,而这个疗效就是发作的情况,你原有发作的情况,往往是下一步疗效的一个起点、一个基数。

这个东西虽然是回忆性的,往往是有点难度,来了以后我问你过去一年发作多少次,回忆起来比较难,所以我们希望病人来的时候梳理一下,想想自己过去一年当中这个病尤其冬天发了几次,每次发作情况怎么样,写两句记下来提供给大夫,这样就非常好。

所以我建议大家预约也好、看病的时候,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让大夫很好的了解你的病情,为你选择方法、选择药物、选择穴位会提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