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节-正常儿童听觉语言发育(李胜利)知识分享

合集下载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表

正常儿童语言发育表

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表判断脑性瘫痪患儿的语言是否有障碍,首先必须掌握正常儿童的语言能力,熟悉正常儿童的语言发育,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障碍的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

(一)正常儿童的语音发育1个月的婴儿呈自然反射发音,除元音外并出现了个别辅音。

2个月的婴儿认识能力有了发育,并从吮吸、咀嚼、吞咽动作中演变而发出音,辅音有所增加,唇音出现,偶然出现双元音。

3个月的婴儿发音的数量和频率增多。

4个月的婴儿辅音增加,出现了舌尖音和唇齿音。

5个月的婴儿发音数量继续增多,并出现了音节的重复。

6个月的婴儿已能模仿单音节的声音。

7个月的婴儿单音节继续发育,并出现双音节。

8个月婴儿发音中前后辅音发展快,无规则的“说话”达高潮。

9个月的婴儿继续模仿声音,并出现模仿语言,有时说出令人难懂的话。

10个月的婴儿能模仿说出“爸爸”、“妈妈”。

11个月的婴儿能自己说出个别有意义的字或词。

12个月的婴儿双元音继续发展,能说出简单的词和重复的字。

16—24个月的幼儿发音进一步准确,开始运用字的组合,约25%的语言能使人听懂。

24—30个月的幼儿已掌握90%的元音和双元音,约60%语言能使人听懂。

30—36个月掌握所有的元音和双元音,约75%的语言可使人听懂。

7岁的儿童对所有的语音发音能达到全部正确。

12岁的儿童语言、语法已达到完全正确。

(二)正常儿童语言理解能力的发育(0——3个月)1、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声音做出反应2、以惊奇的表情或行动的改变对说话声做出反应3、以注视的目光对着讲话人的脸4、持续的目光对视。

(3——6个月)5、转向讲话人6、转向发声的方向(6——9个月)7、听到叫自己名字时能转向声音发出处8、安静地注意别人讲话或注视物体9、模仿摇手说:“Bye-B ye”(9——12个月)10、对“放下”一词能做出反应11、听到“别动”或“不乖”时常能中止行为12、在口头提示下做出摆手或拍手的动作13、听到家中某成员名字时头转向该成员14、听到熟悉的玩具名称时能转向该玩具。

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知识点

电大《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知识点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音乐)学习辅导第一章学前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加登纳儿童艺术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理论2.熟悉学前儿童的音乐知觉、音乐制作、音乐感受的发展特征3.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实现条件第一节儿童音乐发展的三大系统与三个阶段一、儿童音乐发展的三大系统加登纳认为要想理解儿童的艺术发展就需要理解生命过程中的三大系统:制作系统、知觉系统、感受系统。

制作系统的产物是行动,行动指向目的,而不知是单纯的身体运动;知觉系统的产物是识别,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识别是对各种音乐形式样式的辨别、确认;感受系统的产物是情感,从音乐学习的角度来说,这种情感可以包括任何有关儿童的情绪、情感反应。

这种情感的反应都是有注意参与的。

三大系统是一个整合机制,需要彼此等待交互。

某些令人悲观的现象: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缺失感受系统的参与,教师与学生被僵死的音乐知识技能控制;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缺失制作系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缺失知觉系统,没有音乐语汇的支撑。

二、儿童音乐发展的三个阶段加登纳把早期儿童的艺术感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1岁)前符号阶段:艺术知觉特征是感官原动性,所有的艺术偏爱都是由“本能性”的感觉特征决定的;第二阶段(2~7岁)符号运用阶段:包含三个子阶段:沉浸在符号媒介中,形成符号系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为:学习非句法的音乐样式,学习与经验情境相联系的音调,学习基本的节奏技能);对符号的探索与扩大(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为:灵活地歌唱、进行演奏的实验、能掌握音乐主题);审美形式感的形成(音乐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掌握音乐形式样式的一些特质)。

第三阶段(8岁以后)继续进步与可能退步阶段。

8岁儿童出现退步的可能原因有:一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感受系统的参与,枯燥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儿童对音乐学习本身失去兴趣;二是早期音乐学习缺乏音乐知觉系统的参与,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音乐教育者缺少音乐素养造成的;三是音乐学习缺乏制作系统的参与,靠静坐倾听的方式进行音乐学习只对初学音乐的少数成人有效。

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儿童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概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是学习、社会交往、个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能力。

儿童语言发育标志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发育规律人类的语言是有声语言,语声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语的意义是靠声音表达出来的,而婴儿从分辨到发出语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发育期0-3个月是婴儿的简单发音阶段,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就是最早的发音,也是今后语言的基础。

新生儿只会哇哇啼哭,没有其他发音,2周左右的婴儿能区分人的语声和其他声音,如钟声,哨声等,这种区别不同声音的能力是学习语言的前提。

2个月时,婴儿对语言中包含的情绪就有所反应,如听到父母愤怒斥责的时候会哭,对婴儿和声安慰时会笑。

能发出和谐的喉音,3个月能发出哺喃之声。

5~6个月会发出单音节词,7~8个月会发复音,如爸爸、妈妈、达达等,并可重复大人所发出的简单音节。

2、单词期1岁以后能说日常生活用词,如吃、睡、走等,1岁半时能讲单句,能用语言表示要求,如“吃饭”、“妈抱”。

这时期的语言特色是说单字句,能用手势、表情辅助语言来表达需要;能以动物的声音来代替其名;会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如问:你几岁?他会鹦鹉式复述:几岁,如同回音般,故医学上称为“回音语”(编者注:“回音语”出现在这个阶段,并持续到2岁左右消失,为正常)。

这个时期的幼儿开始知道“物各有名”,喜欢问其名称,字句迅速增加。

3、单句期(1)2-2.5岁,这个时期婴儿的语言发展非常迅速,一般都已掌握了本民族的基本语言。

从说单字到出现双字词,然后会说简单句,能说短句,会用代词你、我、他,开始接受“母语”所表现独特的语法习惯,如用感叹句来表示感情,用疑问句询问等。

能正确说简单的话,如“妈妈上班去”等,会看画说话,2岁到3岁能用代名词,如”你、我、他。

”(2)2.5岁-3岁,这个阶段会使用复杂句,但仍是比较短的,为6-10个字,喜欢提问,故又称“好问期”。

4、完备期3-6岁,到3岁末婴儿已掌握了最基本的词汇,也就是说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说话流利,会用一切词类,并能从成人的言谈中发现语法关系,修正自己错误的暂时性的语法,逐渐形成真正的语言,它使婴儿的心理活动开始有了概括性,使婴儿有可能开始认识直接经验所得不到的事物。

正常听力儿童的听觉发育

正常听力儿童的听觉发育

对频率感知的发育
用心理学调谐 曲线测得频率分辨( △ f ) (frequency resolution) 而频率识别(frequency discrimination)即对 frequency discrimination 不同频率的反应,在6个月时比成人差3倍 上述分辨与识别的不一致原因:识别比分辨 要求更高
小儿行为测 听
以条件反射为基础 较为真实的预估听 力 优点: (1) 可获得频率 特异性听力 (2) 可得真实听 力 缺点: 费时费力 心理教师
感音神经性 聋 听力康复 (助听器、电子耳 蜗)
为小孩尽早佩戴助 听器 以游戏吸引配合觉感受(感知) 从生理学上讲 听觉感受(感知)—从生理学上讲 听觉认知—从心理物理学上讲 听觉认知 从心理物理学上讲
对频率的感知低频与高频不同
低频范围:3个月内已达成人水平 高频范围:6个月已达成人水平 低频与高频结果的不一致:可能对时域 信息的提取要比耳蜗神经信息的发育快
声音时域信息鉴别的发育:6个月婴 儿明显不成熟,对声音中的间隔的 反应较成人差10倍
听觉处理(auditory processing)发育
有实验证明:新生猫放在持续的8kHz纯音 环境下饲养3个月,当发育到成年时,研 究听觉皮层对不同频率声最佳反应的空间 分布,发现8kHz频率的区域比正常环境下 长大的猫大1倍
两个含义
听觉皮层空间组织受新生个体成长环 境中声音特性的影响 环境中的声音的行为意义并非是影响 发育的必须因素
此发现支持如下假说:听觉经验在听觉 系统的发育中起作用,听觉系统为从神 经传入的声音信息中获得感觉迹象而进 行最佳整合组织,该假说,对听觉障碍 患者早期听力康复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Boothroyd A. 1997, 26(Suppl 46): 9-16 Scand Audiol,

02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02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疑问
–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的作用下直接 产生的 –传递性刺激也不一定能成为隐含刺激。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调查:
–1768-1868百年间英国的977位伟人和学者。322人 有家族很有名望,普通人中4000人才能产出一个很 有名望的人。于是提出“遗传决定论”。

伦内伯格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受发音 器官和大脑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 构,有适合的语言生物学基础。 –儿童出生时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都不成熟。当与语 言有关的生理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 是要适当的外界条件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 状态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能力。
–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把语言看做一种 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先天的、 遗传的因素。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 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华生(J.B.Watson):不管语言如何复杂,正如我们 平时所理解的,它起初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行为。它是 一种操作性的习惯。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d):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这样 一种事实,即语言的特征并没有生物学上所谓遗传性。 一个小孩出生时哇哇大哭,过了一段时候还一定会咿 呀儿语,可是他学的是哪一种语言,却完全由环境决 定。

疑问:
–促进句法结构理解的示范条件是什么? –在了解和产生之间引起转换的媒介变量是 什么? –促进选择性模仿向自发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强化说

基本观点
–定义:它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 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代表人物:联想派大师斯金纳(B.F.Skinner, 1924) –主要观点:

儿童语言的发展PPT课件

儿童语言的发展PPT课件
34
7.量词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分 物量词事物单位和动量词动作单位. 物量词的使用必须遵从数词+量词+ 名词的公式. 3、4岁仅能使用少量高频量词只、 个并表现出对它们的过度概括.
22
词的扩张和缩小在2-6岁儿童中普遍
词的扩张:在儿童早期理解词的意义时,儿童不 仅称狗为狗,而且会把牛、马、羊、猪等能走的 四足动物都称为狗.再如,有的儿童看月亮是圆 的,会把窗户上或墙上的圆形图案、圆的饼等圆 东西也都叫月亮. 词的缩小:但此时的儿童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 如桌子一词单指自己家里的方桌,爸爸则仅指自 己的爸爸;再如,把狗和猫称为动物而不承认蝴 蝶也属于动物等现象.
8
1.反射性发声阶段0-3个月
哭也是新生儿最初的发声.哭是新生儿的 一种生理需要,即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 出生1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的哭声还没有分 化,虽然引起哭的刺激有多种,但所引起 的哭声基本上没有区别.
9
出生1个月以后的婴儿,哭声逐渐带 有条件反射的性质,出现了分化的哭 声.不同刺激引起的哭声也明显不 同.2个月大的婴儿在舒服的时候,能 发 出 ai、a、e、ei、ou、nei、ai-i 等音.
13
二、语言理解的准备 ——交流发展
14
1.语音知觉
婴儿对言语刺激敏感,1个月的婴儿具 有语音范畴知觉,具有在两个范畴之间 的辨别力,而不是在一个范畴之内的辨 别力. 只有忽略大量的语音范畴内的变异才 能使语言的理解成为可能.
15
2.语词理解
8、9个月,已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话,并作 出相应的反应.以动作来回答的反映最初 并非是对语词本身确切的反应,而包括语 词在内的整个情境的反应.不能把词从复 合情境中分离.11月左右开始逐渐分离, 才真正理解词的含义.此时儿童能理解, 但不能说,称被动性语言.只有出现主动 性语言1岁左右才标志符号交际的开始.

(完整版)很全面的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总结

(完整版)很全面的儿童少年卫生学重点总结

儿童少年卫生学绪论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andadolescenthealth):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少卫生学的目的: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目标: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 ⑴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中小学生三大特点:①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②在学校接受教育;③集体生活. ⑵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

⑶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

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 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

年龄范围:0~25 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

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1、生长发育:2、疾病防治:3、心理卫生4、学校健康教育:5、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三、警惕“现代文明”对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带来的负面影响1、儿童耐力素质停滞或下降耐力:表现在肌肉静止性耐力和速度耐力两方面其中: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耐力跑等指标出现负增长2、学生营养状况的“双峰现象”肥胖(obesity):1985年肥胖的检出率约为0.2%和0.1%,超重率1%—2%1995年肥胖检出率男6%—8%,女4%-6%; 2000年前后,超重+肥胖:男孩:7-9岁:25。

4%,10-12岁:25。

5%;女孩:7-9岁:17.0%,10—12岁:14.3%营养不良(malnutrition) :营养素摄入不平衡,以及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等不良习惯造成。

3、学生常见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传染病已得到了大幅度的下降、控制或消灭,但近视、龋齿、脊柱侧弯等与现代生活方式关系密切的学生常见病的患病率却是有增无减,有些甚至还在上升。

婴幼儿言语发展

婴幼儿言语发展
• 从抽象和概括水平来看,儿童最初使用的是中等概括水平的词;
• 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程度看,儿童最初使用的都是在认知方面和社会交往方面与他们关系最 密切的词。
三、句法表达
(一)句型的发展
不完整句阶段(1~2岁)
• 单词句阶段(1~1.5岁),特点:以词代句;单音重叠;联系情境 • 多词句阶段(1.5~2岁),多词句是由两个单词句组成的不完整句子,
• 10~12个月的婴儿随着发音器官的发展,能够发出更多的音节。并且,能够将不同的
二、词义知觉
6个月,婴儿处于语音理解阶段,依靠听觉对语音进行感知和 辨别,能分辨妈妈和其他人的声音。并有了对话语理解的萌芽, 可以对简单词汇作出反应。
8~9个月,婴儿处于情境性理解阶段,虽然还不会说话, 但能借助一定的情境听懂成人的话语,并对此作出反应。
如果婴儿时期手语丰富,那么日后其词汇量就更大,入学后其语言能力也更突出。
(二)手势语的特点
交流的目的性 交流的指代性 交流的约定性
• 婴儿在9个月时开始出现有目的或有计划的交流,其标志是 “原始请求”和“原始肯定”行为的出现。该行为显示了儿 童前语言交流的目的指向性。
• 婴儿出生后第9周就出现了类似指示动作的姿势。这种指示 动作的出现是前语言交流指代性的典型外在表现,在前语言 交流过程中手势语出现得越多,后期发展的语言能力则越强。
• 对于音位的组合规则,儿童则是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体验。类似这些音位的组合规则,儿童 最初并不懂得,而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得以掌握。
(二)语音表达能力的发展 从无意义发音到有意义章节 从元音到辅音 从单音节到多音节 从不准确到逐渐准确
二、词义表达
(一)词义理解
• 0~3岁儿童对语言的理解有三种水平:对单词的理解是初级水平,对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是 中级水平,对说话人意图或动机的理解是高级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哭声,生理性喊声 非生理性喊声 元音样声音
喃语(含辅音成分)
有意言语特点)
1.5岁 2岁 2.5岁 >2.5岁 6~7岁
单词句期 三词句 助词,多词词组 有语法构造,语序排列
与成人同样的说话能力
4.视觉言语(文字)理解的发育
表音文字的拼音理解 表意文字的汉字理解
正常儿童语言听觉发育
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李胜利
(一)语言处理过程
语言以特定的符号为基础 利用语言学概念 内容进行组合 构音器官协调运动
(二)语言处理过程发育
婴儿初期的声学特性
• 1岁左右开始说话 • 听、视觉刺激的重要性
1.听觉功能的发育
听觉记忆的发育是言语产生过程的基础 对声音反应的发育变化是以从耳到脑听
觉传导路的生理性成熟为基础
2.言语声音理解的发育
最早显示的言语理解行为是动作行为 复合刺激的重要性 不同时期的语言发育特点
2.言语声音理解的发育
听觉刺激与视觉刺激的结合 词汇理解顺序
✓幼儿语,象生词单词的理解简单词组 语法规则的句子
3.言语表达的发育 (不同时期的言语特点)
1~2月 >3月 4月 6月 1岁
(三)构音发育
原则是构音操作由易到难
• 如:象声词、同一构音点的词较容易。 爆破音、鼻音较容易,摩擦音、卷舌音较难
(四)其他的发育
交流愿望的发育
• 是以母亲的亲密关系为基础得到发展,如视 线交流、视觉跟踪等
其他的发育
• 对物的探索、操作能力、生活习惯等的发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