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清·郑燮拼音
竹石古诗原文及翻译

竹石古诗原文及翻译《竹石》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以下精心整理了《竹石》古诗原文、翻译、词语注释、作者简介、赏析等内容,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竹石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词语注释】1.咬定:咬紧。
2.立根:扎根。
3.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4.千磨万击: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
5.坚劲:坚强有力。
6.任:任凭,无论,不管。
7.尔:你。
【作者简介】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汉族,江苏兴化人。
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著有《板桥全集》。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竹石》-郑燮 -翻译和注释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翻译: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无论,不管。
尔:你。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及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及赏析七言绝句《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咏竹诗,这首诗中作者所赞颂的并不是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古诗吧。
《竹石》原文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一作:韧)译文及注释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及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及赏析七言绝句《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咏竹诗,这首诗中作者所赞颂的并不是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篇古诗吧。
《竹石》原文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一作:韧)译文及注释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强有力。
⑨任:任凭,无论,不管。
⑩尔:你。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
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

郑燮《竹石》原文、译文、赏析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作者简介]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
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
14岁继母郝夫人卒。
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
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
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
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
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
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
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
52岁妾饶氏生子。
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
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
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
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
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竹石(郑燮)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 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 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 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 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 :本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 磨 :折磨,挫折。 坚劲:坚韧、刚劲。 任 :任凭。 尔 :那、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
【清】郑燮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zhèngxiè),字克 柔,号板桥。生于康熙三十 二年(西元1693年)农历 十月二十五日,卒于乾隆三 十年(西元1765年)农历 十二月十二日,中国清代画 家,书法家,文学家。江苏 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 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 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 之一,其诗、书、画世称
咏物喻人,弘扬品质 学习竹石刚强勇敢的精神 拓展课外知识,掌握资料
1.给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郑燮
2.解释下面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任尔:
过咏诵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的表达了诗人(
)。 )。
三、《竹石》图
竹 石① 郑 燮(xiè)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 任②尔③东 西 南 北 风。
《竹石》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竹石[清] 郑燮xi è咬y ǎo 定d ìn ɡ青q īn ɡ山sh ān 不b ú放f àn ɡ松s ōn ɡ,立l ì根ɡēn 原yu án 在z ài 破p ò岩y án 中zh ōn ɡ。
千qi ān 磨m ó万w àn 击j ī还h ái 坚ji ān 劲j ìn ɡ,任r èn 尔ěr 东d ōn ɡ西x ī南n án 北b ěi 风f ēn ɡ。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
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
”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
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
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
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
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
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ú shí
竹石
qīng zhèng xiè
清郑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ng sōng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qiān mó wàn jī huán jiān rèn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古诗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