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感想竹石

合集下载

读《竹石》有感(精选12篇)

读《竹石》有感(精选12篇)

读《竹石》有感(精选12篇)读《竹石》有感篇1我读过一首古诗,它令我难忘。

这首诗就是郑燮(郑板桥)写的《竹石》。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

他的诗、书、画在中国的文化艺术史上堪称“三绝”,其“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竹石》这首诗是郑燮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

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立刻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在崇山峻岭中,有几根青翠欲滴的竹子在灰色的山岩中十分显眼。

无论多大的风雨,多么严重的的干旱,它们紧紧抓住石头缝中的泥土毫不松懈。

它们经历了各种磨难,却一直坚韧、挺拔。

远远望去,因为它们的存在,山坡上充满了勃勃生机。

我最喜欢诗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一句。

句中一个“咬”字,刻画了竹子的顽强、刚毅的性格,赞扬了竹子不苛求生长环境的朴实品质。

这首诗用借物言志的方法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面对人生的磨难时,若能毫不畏惧、勇敢面对,那么即使困难再大也一定能够克服,取得人生的成功。

这首诗使我联想到我的学琴经历。

我喜欢弹钢琴,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每天放学一回到家,放下书包就去练琴。

几年来,不管是饥肠辘辘,还是劳累不堪,每天都认真弹好每一首练习曲。

我的钢琴老师在济宁住,我每个周六都要去济宁上钢琴课。

因为火车的到达时间不合适,我只能乘公交车去上课,中间要倒两路车才能到老师家。

我有晕车症,学琴开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每次上课回来,我恶心呕吐得厉害,一天都不吃不下饭。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住了。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或是人流拥挤,我总是一如既往地在济宁和兖州之间来来回回。

现在我已经顺利通过了全国钢琴资格七级测试。

我想,这正是《竹石》中描写的那种不畏艰险、坚定顽强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们这一代少年,生在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自然应当学习圣人孔子的思想,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财富,把知识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进步,做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古诗中竹子的那种精神,我将受用终生,“经典伴我成长”这句话,我将一直刻在心上!读《竹石》有感篇2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借物言志的诗。

竹石古诗解析

竹石古诗解析

竹石古诗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竹石古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表达而被后人传颂。

通过对这首诗的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美学价值。

我们来看一下竹石古诗的内容。

这首诗写道:“竹我南山上,石在山下头。

中有一洞天,可栖身长久。

”这首诗以竹和石为象征,表现了作者对清幽、宁静生活的向往。

作者将竹置于南山上,石置于山下头,表现出高远之意。

而“洞天”则代表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可以远离尘嚣,安居其中。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清新幽雅,展现出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山林清幽之地的向往。

竹石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诗中被赋予了超越物质的精神寓意。

竹石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给人以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似乎可以抛却一切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安宁。

在这首诗中,竹和石的对比也呈现出作者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考。

竹在山上,象征着高远、脱俗的精神境界;而石在山下,却更接近尘世、物质的生活状态。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清净、深远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世俗生活的繁华与喧嚣。

竹石古诗的美在于它的简约、清丽和含蓄。

作者没有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简洁之美,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凸显了中国文人的清高情怀和审美追求。

竹石古诗的意境也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我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是否可以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生活状态?是否可以在喧嚣的都市中找到一片幽静的净土?这些问题在竹石古诗中得到了一种幽深的回答。

第二篇示例:竹石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以竹和石为主题,描绘了竹与石的形态、特点和意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种经典的艺术形式。

以下将对竹石古诗进行解析,探讨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竹石古诗的创作主题主要围绕着竹与石这两种自然物体展开,通过对竹与石的描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竹石》读后感

《竹石》读后感

《竹石》读后感在我学过的许多古诗中,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古诗《竹石》。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

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

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

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吼叫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

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

它不畏艰险,坚韧不拔。

延伸阅读读《竹石》有感在我学过的许多古诗中,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古诗《竹石》。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

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

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

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吼叫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

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

它不畏艰险,坚韧不拔。

《丑石》读后感今天,我在《课外阅读》上读到了一篇文章,它深深地触动我的心弦,文章的名字叫做《丑石》。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简单,讲的是:我们家门口有一块很丑很丑的丑石,他就那样黑黝黝、坑坑洼洼的躺在门口,伯父想要用它垒山墙,却无法垒上。

想用它洗一台石墨,可它的石质又太细,不适合。

也不能雕刻,不能捶布。

他什么都做不了,我们都讨厌起他来,想要把它搬走,但他就像长在那里一样,我们怎么也搬不动他。

他成天丑丑的在那碍事,人人都十分讨厌他。

终于有一天,一个天文学家来了,他发现了我家门口的这块丑石,说道:这是一块从天上掉下来已有二三百年了不起的陨石,又说它很丑,但这正是它的美这是丑到极致的美,他不是其他顽石所能比较的,所以常常遭受一般世俗的嘲讽。

我和奶奶的脸红了读完这篇文章,面对着这块丑石,我不禁赞叹,明明有那么大的价值,却默默无闻的隐藏着自己的光芒,静静的、默默地忍受着人们的讨厌、厌恶,屈于误解屈于寂寞的生存的伟大,而这种精神正值得我们去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为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而裹足不前。

《竹石》读后感心得精选6篇

《竹石》读后感心得精选6篇
全文约:645字,阅读时间:81秒。
《竹石》读后感心得精选5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竹子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郑燮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表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林则徐的作为惊天动地,给当时行将就木的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领导的禁烟运动,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这不就是竹子的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全文约:669字,阅读时间:84秒。
《竹石》读后感心得精选6
我读了古诗《竹石》后,体会到了竹子那刚烈坚忍的精神。合上书,头脑中不由得浮现出竹子苗条的身材,在疾风中,它挺直身躯,流露出一股神圣不可侵犯的傲气。是啊,它经过千种磨难,万种打击,还坚韧刚劲,任何困难都打不垮它,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象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呼啸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这首诗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竹石郑燮古诗解析

竹石郑燮古诗解析

竹石郑燮古诗解析
《竹石郑燮古诗解析》
此诗歌有多个版本,但大体意思一致,可以统称其为“竹石郑燮古诗”。

该古
诗源自春秋时期,全诗内容虽然简短,却给人带来深邃的哲理。

首先,竹石郑燮古诗首先含有社会斗争思想,古诗里说,竹铜虽小,但本身具
有权力。

它将处于底层,但在谋取上层财富时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表明合作比斗争更有效,贫贱的努力也可以使之获得更多的财富。

例如,2016年所发生的
事件也正是由它而引发,即穷人也可同样通过自身实力影响和推动社会发展。

其次,竹石郑燮古诗也充满了节俭观念。

说到手中的财富,每个人都希望抱有
远见,做到万金不抱,合理分配自己的财富,而不是贪图虚利的心态。

财富的增加,使得财富充满了生活中的游离空间,节俭的观念正是为即将到来的困境做准备,更不要把能节约的钱用于无用的会议上。

最后,竹石郑燮古诗也开阔了人们的思维。

它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本质也是
多元化发展的,不要局限于一种特定的思维,要结合社会发展以及自身特质所处的环境来发展,不要一味穷折腾,也不要抗拒变革,要学会顺应潮流,学会改变,学会宽容,学会把握机会,把握自己的未来。

总之,竹石郑燮古诗无疑给当代读者带来深刻的哲理启示,留下了诸多教育性
句子。

它教导我们合作才能获得更多,以长远的视野看待人生,懂得珍惜手中的财富,坚定信念,勇于改变,勇于拼搏,追求更好的未来。

读《竹石》,悟人生

读《竹石》,悟人生

读《竹石》,悟人生
读《竹石》,悟人生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小说等等,博大精深,辉煌灿烂。

在众多璀璨的明珠中,真正能够打动我、激励我的是《竹石》这首看似普通的小诗。

鸟儿抱怨自己第一次飞翔就遇到了狂风暴雨,可太阳公公并未因为小鸟的抱怨而露出笑脸。

我埋怨六年级的题太难,可那些所谓的难题,并未因为我的抱怨而变得简单一些。

读了《竹石》这首诗,我明白了:遇到困难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坚强面对才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记得我第一次迈进文韵达笛子培训班时,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什么也不懂,连最基本的节拍都打得不协调,更谈不上音准了。

只觉得手中的笛子有千斤重,把原本和蔼可亲的老师气得暴跳如雷,而我自己也经常落泪,满肚子的委屈,几乎丧失继续学下去的信心。

但是,我一想到《竹石》这首诗,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于是,每到周末我总是第一个到教室刻苦练习,除了上厕所,我不肯休息。

光滑的地板上洒下我的汗水,摇曳的灯光见证了我的点滴进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在班上崭露头角,经常被选送去参加一些比赛,还获得过梦寐以求的一等奖呢!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颗青竹的幼苗不幸落到了岩石当中,当它受到岩石们的嘲笑时,它告诉自己一定要抓住青山不放。

风吹雨打,酷暑严冬,这个坚强的意志伴随它透过岩石长成茂密的竹林。

人也是如此,在通向成功的路上会荆棘满布、挫折万千,但它们就像一只纸老虎,只要你顽强克服,就会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竹石古诗小结

竹石古诗小结

竹石古诗小结竹和石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常见的意象,形成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竹以其坚韧、延伸、生命力强的特性成为崇尚清雅、高洁、纯粹、坚韧、灵活、谦和的理想品格的象征。

石以其沉稳、刚毅、坚硬和恒定的特性,成为了表达深沉、坚韧、真实、永恒的象征。

在古代诗歌中,竹和石经常被用来描写人物情感、生命态度以及社会风貌。

下面是几首具有代表性的竹石古诗:1. 《竹石》-唐·白居易竹影和烟成对碧,石声和雨合成川。

霜天竹色正低映,要问人间第几先?这首诗体现了竹和石的各自特点。

竹的坚韧和谦和是通过“竹影和烟成对碧”来表达的,而石的刚毅和恒定则是通过“石声和雨合成川”来表达的。

作者通过将竹和石与自然现象相联系,表达了它们的美妙和价值。

2. 《竹石记》-宋·苏轼山家竹青青,水底石潇潇。

天林若有情,何必待春风?这首诗通过对竹和石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竹的青翠和石的潺潺成为了表达自然之美的手段。

作者通过直接的描写,体现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并表达了拒绝等待,积极向上的生命态度。

3. 《夜泊牛渚怀古》-唐·杜牧牛渚西江夜,青竹白石愁。

心灵素直滑,江上旧舟游。

这首诗通过牛渚、竹和石这些具体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过去的怀念。

牛渚是一个如画的地方,而竹和石则增加了诗人的愁思和情感。

诗人在江边的旧舟上游玩,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怀念。

竹石古诗以其深沉、含蓄的意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高尚品质和永恒真理的追求。

竹和石作为象征,不仅仅具有美的内涵,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启迪人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思考。

《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

《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

《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竹石》古诗赏析(通用5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竹石》古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竹石》古诗赏析篇1《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赏析: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翻译: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

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石》读后感
四年三班:陈科元
指导教师:石伟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郑燮的《竹石》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咬住青山不肯放松,深深扎根在岩石缝隙之中。

竹子经历了千万次磨炼、打击,才变得更加坚韧,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任凭东西南北的狂风吹打,依然努力生长,毫不动摇。

我们都知道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能在险恶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当春天还没来到,竹子就偷偷的在地下萌发了。

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似利剑般,穿过顽石,不畏艰险的迅速地生长起来。

无论是狂风的袭击,还是暴雨的降临,它从不在乎,也从不躲藏,依旧傲然挺立,毫不畏缩。

我们华夏民族的先辈祖孙也有着像竹子这样顽强、执着的品格。

回想起抗日的时候,先辈们就是用那落后的小米加步枪,赶走了在我国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打败了蒋介石的飞机大炮,解放了全中国。

中华民族不忘国耻,先辈们又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刻苦钻研,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我国快速的成为了世界军事强国之中的一员。

我们的祖国像无数如竹子一样,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下,成为了一个繁荣、富强、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我爱竹子!更爱竹子的品格!我爱它那“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爱它那不畏艰险的品格。

我要坚强、自信、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高尚品格的人。

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
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