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历史故事
关于黔北地区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融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历史。
每一个地域的民族文化形成与所在地域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紧密相连的,生态环境是孕育民族文化的沃土,人文环境就是雨露和阳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说书孕育出独特的多彩民族文化。
贵州省遵义市有一个青山环绕、绿水绵延的地方,即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在唐朝隶属思州,明清时隶属思南府。
聚居务川县的少数民族有关于黔北地区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摘 要〕每一个人都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而以“人”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载体,形成了历史研究中基础性的口述史。
仡佬族盘歌具有时代性和生活性,内容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和生产领域等。
想要对仡佬族盘歌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就需要走近仡佬族盘歌文化传承人,了解仡佬族在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关键词〕黔北;仡佬族;盘歌传承人;口述史 / 徐菲菲|音乐世界|Y I N Y U E S H I J I E17个,其中以仡佬族、苗族人口数最多,占人口总数的92%,1986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多年来,务川县立足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利用“仡佬之源”龙潭古镇、栗园仡佬大草原、石朝天坑、洪渡河漂流等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出一年一度的“祭祖大典”“吃新节”“民族运动会”“盘歌会”等丰富多彩的仡佬族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成为黔北地区旅游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民族发展的见证者,而“人”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载体,为历史研究留下了丰富的口述史。
仡佬族盘歌作为仡佬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当地的生活特色和时代性。
由于仡佬族盘歌的传承多以家族式口传心授的方式,其盘歌的内容也灵活多变,涵盖了神话传说、生活和生产领域等,又多以即兴演唱为主,具体内容没有相关历史文献可查,想要对仡佬族盘歌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就需要走近仡佬族盘歌文化传承人,了解仡佬族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感人故事。
失落的仡佬文明

失落的仡佬文明———务川仡佬族的寻根之旅“仡佬仡佬,开荒辟草”,“汉座坝,苗座丫,仡佬族座山旮旯”,这些仡佬先民们口耳相传的谚语,反映远古仡佬文明的点滴碎片。
花仡佬、水仡佬、红仡佬、土仡佬、批袍仡佬、剪头仡佬、锅圈仡佬、打牙仡佬,偶或在民间还能听到些许传闻,在浩瀚文献中还能依稀辨出仡佬族的斑驳的历史。
那些风雨飘摇的年代,在那金戈铁马的岁月,陨落了仡佬族的民族特征,消解了先民们聚居的部族,散淡而居,以巩固他们寻求生存勇气。
在历次民族纷争中,仡佬文明渐渐失落了。
于是仡佬后裔们开始了漫长的民族忍寻根之旅。
现今在务川,还有仡佬丫、仡佬寨、仡佬坝、仡佬罄、仡佬湾等地名,对于“无地无仡佬”的贵州,可以肯定是在务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有仡佬先民居住,民族专家们认为:以仡佬命名的地方仅有其名,而无仡佬族人居住。
而曾经居住的仡佬先民到哪里去呢?据史考证,至少有下面三个去向。
一是民族战争被迫迁徙。
从仡佬族传说中推断,务川山高险峻,符合“仡佬族住山旮旯”的地理特征,古代早有仡佬先民炼汞进贡的记载。
仡佬族历史上曾被彝族、苗族、满族、汉族等征服,使得原本聚族而居的仡佬族不得不开始漫长的逃亡求生之旅,出现仡佬族在南方各地呈现点状聚村居住。
仡佬族本是弱小的民族,经历濮人、僚人、仡佬三个阶段演进。
在不断的被征服过程中,写就了仡佬族充满辛酸的历史。
仡佬部族分居各地,不断逃亡,各个支系渐次分化,弱化了民族整体特征。
在逃亡寻生过程中,各支系有不同的图腾崇拜,相传一支仡佬部族在逃亡过程中,躲藏到山洞,蜘蛛及时织网,躲过了一场劫难,这支仡佬族后来以蜘蛛为图腾崇拜。
历代的民族纷争,是导致仡佬文明陨落的主要原因。
二是民族融合。
不管是濮人、僚人、仡佬,从族聚到族散,散居到各地的仡佬先民渐渐丢失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融入其它民族,先进开始讲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随汉族的人情风俗。
民族特征被逐渐消解,走向式微。
从大坪汉墓出土的文物显示,仡佬族的民族融合早在汉代就开始了,仡佬先民采砂炼汞,汉人同时已在务川这片土地上居住,仡佬文明与中原文明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汉文化消解仡佬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仡佬族文化

仡佬族文化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也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它有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的口头文学很丰富,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等。
从不同角度反映仡佬族的社会历史、生产生活。
《开天辟地》、《洪水朝天》、《竹王传说》等神话与西南诸民族同类神话大同小异。
这些神话是原始初民对宇宙和人类社会认识的世代传袭。
的有传说中描述了仡佬族与汉族、彝族交往的故事,从中反映出仡佬族与汉族、彝族在历史上的密切关系。
有关歌颂仡佬族人民聪明智慧、勤劳勇敢,揭露统治阶级奸诈、凶残的故事亦在民间普遍流传。
诗歌仡佬族在秦汉以后,逐渐与其他民族杂居,民族民间文化也受到了外来文化传入的影响,但仍保留着古老的民族特色。
并在各民族长期发展、共同创造中,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仡佬族的诗歌有古歌、苦歌、打闹歌、哭嫁歌、情歌、山歌等类型。
打闹歌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至今流传于仡佬族人民中的一种民间曲艺。
于薅苞谷草时表演。
表演通常两个人,也有多人表演的。
他们大多是由薅草主人请来的职业艺人。
其乐器有大锣、小鼓。
表演时一人敲锣,一人打鼓。
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类似民间号子。
唱词六七十年以前用仡佬语,现已用汉语方言,质朴优美。
演唱者每唱首完一段,用锣鼓过门,一张一驰,别有风趣。
演唱形式有独唱、齐唱、轮唱、对唱等。
有的还在唱段与唱段之间,加上朗诵式的说白,说唱相间。
“打闹歌”的内容广泛,曲目众多,每个民间艺人大多能唱千段以上,而且曲目还在不断增多。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五类:开场白;演唱薅草程序;歌颂古代英雄豪杰文人武士,讲述本民族的变迁发展;编讲神话、传说和创作的新故事;传播科学知识等。
此外,演唱者还可以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上。
按照劳动进度的快慢和质量的好坏,编唱新的歌词。
打闹歌的不少曲目,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感人,语言幽默含蓄,溶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在群众中流传甚广。
仪式歌:随民间风俗和礼仪的出现而产生,仅在特定的场合演唱,一般无伴奏。
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目录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2)摘要 (2)关键词 (2)一、概述 (3)(一)、仡佬族人与夜郎的关系。
(3)(二)、夜郎所在的地理位置。
(4)(三)、仡佬族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文学。
(5)(四)、仡佬族习俗 (6)二、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词 (8)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文艳【摘要】:当前,贵州境内诸多民族甚至包括贵州境外一些民族都认为自己与夜郎有族属关系。
历史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夜郎国的族属构成比较复杂。
本文主要从仡佬族与夜郎的关系,夜郎所在的地理位置,仡佬族民间传说以及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来论述仡佬族是夜郎国的主体民族。
【关键词】:仡佬族;夜郎国;主体民族。
【作者简介】:文艳(1985-),仡佬族,贵州省务川县人,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2005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
Gelao is the country's main ethnic YelangWen Yan【Abstract】: Presently, within the boundaries of Guizhou many nationalities even include beyond the border Guizhou some nationalities all to think oneself is the relations with night of Lang Youzu.In the history the reason that can appear this kind of phenomenon, mainly is because the night of Lang Guo race is the constitution quite to be complex.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with the night of court attendant's relations,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which a night of court attendant is at, the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folklore as well as is different in other nationality's some manners and customs elaborates Gelao national minority is the night of Lang Guo main body nationality.【Key words】: Gelao; Yelang States; the main national。
古老的仡佬族

古老的仡佬族仡佬族即中国古代“僚人”聚居在贵州省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57.94万。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节庆、礼仪食俗、传统节日大体与汉族相同。
一族源迁徙仡佬族是贵州的古老民族。
与古代的“濮”、“像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商、周、西汉时期,始有“百濮”或“濮”的称谓,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称“濮”“僚”或“夷僚”。
隋、唐以后,则称“仡僚”、“葛僚”、“革僚”等,解放以后统称仡佬族。
毕节境内的仡佬族,多是在清代中叶以后因躲避灾荒或经商等原因陆续由邻县迁入。
有高、刘、陈、张、赵、余、李、龙、杨、金、王等11个姓氏。
分布在普宜、朱昌、阴底、鸭池、燕子口、龙场营等乡(镇)及毕节城区。
二、语言文字仡佬语属汉藏语系。
作词头,“把”(ba+)没有独立的单一文字。
作词尾,由于长期与其它民族交错杂居毕节境内仡佬语的特点,现在能讲本民族语言人已经很少,日常生活中均通用汉语。
三、居住环境境内仡佬族居住之地,多在边远高寒山坡地带。
住房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与邻近的汉族族相仿。
住房一般分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两边为卧室和厨房。
山地以茅草土墙居多。
少数在坝区的,为木板结构的瓦房。
个别特别贫困的,住的是树条、树枝等编织成的“篱笆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仡佬族的生活条件也随着不断改善,砖墙平房代替土墙茅草的逐年多起来了。
四、饮食嗜食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
农作物以玉米为主。
也种植水稻、小麦及其它作物。
饮食以玉米为主,辅之以大米、小麦及蔬菜类。
仡佬族对糍粑特别爱好,逢年过节,走亲串戚,婚丧嫁聚以及追荐祖先等场合,都要打上糯米糍粑。
仡佬族爱饮酒,有宾客来家,必置酒盛情招待,无酒则觉得脸上不光彩。
清《大定府志文微五》“……古……传至把幕腊,男女好饮,饮必酩弗已,一卧数日方起”的记载。
少数民族仡佬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number {01}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科普介绍
目录
➢ 仡佬族概述 ➢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 仡佬族的艺术文化 ➢ 仡佬族的传统节日 ➢ 仡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01
仡佬族概述
仡佬族的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
仡佬族起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群,与古代的僚、俚、骆越等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 关系。他们自称为“仡僚”、“仡佬”,是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冲击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仡佬 族民俗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一些 技艺和习俗逐渐失传,需要采取措施 加以保护。
促进仡佬族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01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仡佬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保护
意识,引导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培养传承人才,建立传承机制
02
通过建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确保仡佬族民俗文
化后继有人。
结合旅游开发,促进传承发展
03
将仡佬族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通过旅游推广和传播仡
佬族民俗文化,促进其传承发展。
THANKS
02
仡佬族的传统习俗
仡佬族的婚礼习俗
提亲
由男方家族派人到女方家提亲,通常会带上一份礼物以示诚意。
订婚
在双方同意后,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订婚,并送上一份彩礼。
结婚
在结婚前,男方家会派人到女方家担礼,包括酒、肉等物品。结婚当天,男方家会安排一队人去 女方家迎亲,女方家则会安排一队人送亲。在新郎新娘拜堂后,会有一场盛大的宴席,称为“酒
仡佬族的语言文化
语言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但随着时 间的推移和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很多仡佬族人已改用汉语为 交流语言。
仡佬族有个传说

仡佬族有个传说千年古寨——仡佬族,有一个传说。
泰山之所以闻名,因为有盘古《泉映泉月》之所以感动每一个倾听的人,是因为有阿炳,岳飞之所以永垂不朽,又纯是因为他的一颗仁义之心,《窦娥冤》之所以印在人们心中,因为有关汉卿。
然而只是有人们心中伟大的人物还不够,还需惊人泣泪的事迹,更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作为榜样,象征的中心。
一如龙潭,这个仡佬族的发源地,在闻名了各地之后,摩托、汽车、三轮络绎不绝的奔来,如果只是单纯的为景而来,那旅途将会素然无味,诚然,龙潭这个千年古寨,乡里人藏有一个鲜不为人知的传说。
仡佬族有各传说,藏在每一个人心中,不曾被这个古寨沉浮漂移的岁月所遗忘,也不曾被这翻了新的荣华古寨所埋没在土的那层,河的那畔,山的那面。
走进“申公佑祠堂”,打开这本传奇色彩的书的第一页,触摸龙潭的历史精髓,申佑,族人心灵深处的伟人。
或是前清,或是更前的朝代,申佑的故居龙潭并不是今日这般繁荣,他自小生活贫穷,立志长大有所学识,他苦读经书,意在对家国有所建树,他又或是志存高远,但命运不济,生不逢时,在那个苦陷于战争中的国家,他满脸愁容,忧与愁交织着他的命运,他何曾想到,自己的命运就如一叶急滩上的偏舟,他又何曾想过,他是否还能被第二天凌晨的温柔的阳光抚摸……,死神的魔掌一点点向他的光明压来,在忠与孝、生与义的决择之间,他不曾后悔过。
那夜,月明得惨淡,他未寝,孤身在月下踱步,“风萧萧兮易水寒”,他似乎感觉到了自己的命运。
果然,们外一阵急促的脚步,一位衣着黄袍,披散着头发的中年男子冲闯进来,步覆艰难:“壮士,救我,我是……”,门外又是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他看见皇袍,心中已然明白了,只是心中惊,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仿佛已经看见无数把刀光在自己的眼前晃动,自己模糊的脸庞在刀片上显得狰狞乃分。
他对凄惨的月光长叹一口气,又急促的收回双眼,他们,对换了一身外衣。
他把他藏在隐匿处,借着一个假的身份向后山奔去,同时,千军万马似的在满山追击,他耳边总是不止的喊杀声。
仡佬族

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 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在天黑前到女家。进门前, 女方有专人主持“拦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 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 遭哄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 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 轿中,表示对娘家的恋恋不舍。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 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 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 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 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能在本寨玩,不论贫富之家都要玩到(有孝 服人家除外),通宵达旦,尽欢而散。 十五 晚上各家要插路烛。将点燃的蜡烛,从房前 屋后一支去插到户外的路上去。据说将路照 明,以利蛇虫蚂蚁向外行走。同时要做拖草 鞋虫游戏:由一个小孩用草绳拖着一只烂草 鞋在前面走,另一个小孩用树枝在后面打, 口喊“撵草鞋虫!”。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睡大觉俗
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故 不能惊扰其发财梦。 大年除夕和大年初一,要到附近的祖坟去点 烛烧香化纸,俗称“上亮”给同祖先拜年。 大年初二日,女婿女儿要到岳父母家拜年。 俗话说:“初一的儿子,初二的女婿,初三 初四,去吃狗屁”。
正月十五“过大年”。入夜、花灯、龙灯只
年夜饭后,要封甑子,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日早 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舀着饭向野 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 到阴山背后去,好让这里干净点!” 除夕之夜忌串 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念 “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 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 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俗 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 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仡佬族历史故事
仡佬族是中国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居住在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省份。
他们有
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下面我们来讲讲仡佬族的历史故事。
传说仡佬族先民是水神的后代,曾经生活在一个没有阳光的世界里。
后来,水神鲤鱼
带着他们穿过九九八十一道波涛,来到了阳光照耀的世界。
仡佬族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民间故事叫做《白布幸福》,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姑娘与一
个农夫的爱情故事。
姑娘很爱农夫,但家里却订了别人的婚约,她不得已同意婚约。
农夫
伤心欲绝,决定离开家乡。
姑娘送农夫到山腰,为他拆下自己身上的白布,包着他的行李,说:“带上我的幸福走吧。
”农夫感动落泪,带上白布飘然而去。
后来,农夫在外面走走,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成了富翁。
他回到家乡,把财富与幸福都带给了那个已经成为别人
妻子的姑娘。
故事传颂至今,成为仡佬族民间文化的珍贵瑰宝。
仡佬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
他们的舞蹈通常表现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场景和
节日庆典的喜庆气氛。
例如,春节期间,仡佬族男女青年会手牵手组成长蛇舞,在山区里
欢快地跳舞,表达出人们对生命、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另外,仡佬族还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如織布、绣花、编竹器等。
在这些手工艺
品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蓝印花布”,这是一种用天然植物染色、印制而成的布料,具
有浓郁、深沉的民族风情。
每一张蓝印花布都是手工打造的,蕴含着仡佬族人的热情和勤劳。
仡佬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叫做“捉对”。
新娘在前往婚礼现场的途中,要
被众多未婚男女拦截,起初新娘会拒绝他们的追求,但随着新娘相处的时间,她最终会挑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等待多年的男子。
当新娘和这个男子自愿定情后,两个人就可以正式举
行婚礼了。
仡佬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承,独特而宝贵,寓意着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共同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多元、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