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 《太极秘术》
赵堡太极拳功夫架【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赵堡太极拳功夫架【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赵堡太极拳功夫架【赵堡太极拳上乘功夫: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两句拳诀几乎成了赵堡太极拳人的口头禅,但这不是一般的口头禅,而是长年修炼经验的总结。
这是赵堡太极拳的经典之谈,也是赵堡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它不只是一种理论,也是赵堡架修持之目的。
要达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的境界,只有不断努力,不断体悟。
此句在赵堡太极拳历代的拳谱中都有,如《天远机论》中就提到:“操演时面前如有人,交手时视有人如无人。
前手起,后手紧催,起前脚,后脚紧跟,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在老师教我们太极拳时,经常以此来指导我们。
我们操演拳术时,每一个动作都有它的技击作用,我们虽然是练架子,并无人对打,但是我们就要如同与真人交手。
凡动作都是交战,似与无形之人相互交手,这是修炼太极拳的一种似真打法,是锻炼圆活灵变的基础。
但是真正交手时,却似面前无人,如入无人之境,这样才能发挥出最佳的技击效果,所谓“打人如蒿草”。
在赵堡拳谱中的《太极拳论法》中有“起望落,落望起,起落相随,身手齐到是为真。
剪之股,望眉斩,加上反背,如虎搜山。
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起手如闪电,打下如迅雷”,这也是此句的最好印证。
“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这二句话不好解说,赵堡太极拳传人中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各持己见。
有一位太极拳名家是这样解说的:“面前有手不见手,即练架时,掌心朝外旋,也就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掌心,这就是‘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就是两肘始终要下沉。
”所谓“沉肩垂肘”,这种解释对技击散打有一定的作用,但这对“不见手,不见肘”是很难说通的。
在走架时,原则上要做到“肘落肘窝,手落手窝”,手有手的位置,肘有肘的地方,但这毕竟不能理解为“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以上的解说,尚难自圆其说。
在赵堡太极拳谱中,另有一篇《太极拳诀》曰:“面前有手不见手,胸前有肘不见肘。
武当赵堡太极拳技法

武当赵堡太极拳技法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拳式轻松柔和,小巧紧凑,技击性强。
在推手、散打方面有独特的技术,有着武当内家拳贴身短打的风格。
赵堡太极拳在演练方面,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规则,既要步步到位,也要“不贪不欠”,才能把拳架练好。
要练好拳架,首先必须知道该拳的技法基础,才能达到姿势规范。
一、手型赵堡太极拳手型有掌、拳、勾手三种。
1.掌:二、五指自然伸开,手指中间微分,自然伸展而不僵硬,手心微鼓起。
此种掌型叫刀片掌、剑掌、弓形掌。
掌有立掌,掌面与自身垂直,掌面向外,指尖向上;俯掌(阳掌),手向外平伸,手心向下;仰掌(阴掌),手向外平伸,手心向上;侧立掌(半阴半阳掌),掌向前伸侧立,手型微斜,指尖向前;左手侧立时,手心向右,手背向左,右手则手心向左,手背向右。
此手型用处最多,因为掌侧立对方不易采拿,是技击看门,棚、捋、挤、按中随时运用的手法。
2.拳:四指并拢屈握,拇指屈扣压在食指第二指节上。
拳不可握得太紧,拳面要平,直腕。
腕直而顺,气贯手心,拳浑实而有力。
拳有立拳,拳眼向上,手腕直伸;仰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俯拳,拳心向下,拳背在上;斜拳,拳伸出偏斜,在手心向下的角度中,拳眼倾斜。
3.勾手:手四指撮屈,拇指屈指尖点按在中指第二节的中间,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二、手法手法是技击的基础技术,只有掌握了才能在搏击格斗中得心应手。
赵堡太极拳手法要求在走架中的两手按尺寸,一手领,一手催,上下左右缠绕,两手紧密配合,手腕灵活多变,不走直线。
在此基础上,推手、散打时,形成了出手于无心,击人时无意,把手法当成了对抗性技术的关键。
现将有关手法要求分述如下:掌:掌的用法有正掌、立掌、垂掌、反掌、侧掌、侧立掌、仰掌、俯掌、托掌、压掌、按掌、挤掌、平掌、插掌、分掌、挑掌、劈掌、切掌、滚掌、抹掌、探马掌、倒卷掌等。
不论掌法怎样变化,有一条基本法则,就是掌从心中发,落向鼻尖。
凡是发掌,不论左右手,有一手从胸前心窝处发,落时,也是要有一手由鼻尖下落。
赵堡太极拳前贤生卒年探析_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前贤生卒年探析_赵堡太极拳近年来,随着赵堡太极拳系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著的《太极秘术》残本的发现(《太极秘术》残本见郑瑞、谭大江编著的《武当赵堡太极拳小架》一书),使我们有可能大略地推算出王柏青的生年,并以此为基准推导出自其往上两代师、祖的大致生年。
这个证据链条对于拨开太极拳源流之谜团,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笔者以王柏青为基点,依据大量的书刊资料,梳理出一个赵堡太极拳系前贤的生卒年表(见附表)。
表中所列出的各太极拳传人的生卒年,可以确定(含公认)的用圆括号()标示。
暂时不能确定而推导的生卒年用方括号[]标示。
附表张三丰(1247-?)年?代数传王宗岳[1540―1620]年1、蒋发(1574―1654)年2、邢喜怀[1594―1674]年3、张楚臣[1623―1703]年4、王柏青[1653―1733]年陈敬柏(1707―1791)年5、张仲禹[1673―1753]6、张彦(1723―1807)年7、陈清平(1795―1868)年8、和兆元(1810―1890)年9、武禹襄(1812―1880)年本表中蒋发、陈敬柏、张彦、陈清平的生卒年在拳史或地方志书中有确切记载。
既然陈王廷(约1600~1680年)的生卒年人们用推论方式确定而后基本被公认,那么王宗岳、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张仲禹的生卒年也是可以以合乎情理的方式假设和推导出来的。
推理的理由和方式如下:王宗岳的生年是假设他比蒋发年长34岁而定的。
因口碑资料(传说)中说蒋发去山西王宗岳家学拳时,王因年纪大,不耐多言,便让女儿教蒋发,故此赵堡太极拳中留有女性动作。
邢喜怀的生年是假设他比蒋发年轻20岁而定。
理由是蒋发学成回乡后又过了数年才相中一个青年人,这样师徒间年龄上的差距应在20岁以内。
张楚臣的生年是假设他比邢喜怀年轻29岁而定的。
另外,王柏青说自己从学于张楚臣,师徒间相差25~30岁是有可能的。
王柏青的生年根据《太极秘术》残本原序文及落款而推定。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秘术》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秘术》《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一、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著述之始末。
按:承蒙武当山《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先生不吝赐教,将其珍藏之未传世之秘籍,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先师《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先师《太极拳秘传》;以及第四代传人之一王柏青先师《太极丹功义诠》,《太极丹功要术》以及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冬月所《自述》,赠予本人,实感荣幸,感谢大江仁兄深情厚谊。
同时感谢刘枫梧先生及先祖刘恒山前贤能为本门派保存并贡献此秘籍,实属人品可贵,值本门派诸门人众弟子,感恩带德,永铭垂青,祝愿刘恒山前贤永远福荫后世,家门昌盛,万古留名。
上述秘籍,均为得道真言,乃为太极拳界之至宝,现附录于此,供同道切磋学习,以便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注:文中标点符合为笔者所加,原文没有。
括号()内的字因看不清楚,为笔者据意揣磨而补之,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二、王柏青留示(题目为笔者加)余从师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之妙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者,方不足(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
余秘之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恭)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
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
噫,孰鉴道之难于此乎。
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
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
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
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三、刘风梧序(题目为笔者加)余幼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
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
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
赵堡太极拳行拳理论及分解教学(五)

赵堡太极拳行拳理论及分解教学(五)《太极拳论》——王宗岳——紫微天子注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黏。
动急则急应。
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
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灵顶劲。
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
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
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
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
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
盖皆由此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
虽势有区别。
概不外乎壮欺弱。
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
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
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拔千斤之句。
显非力胜。
观耄耋能御众之形。
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阳不离阴。
阴不离阳,阴阳相济。
方为懂劲。
懂劲后。
愈练愈精。
默识揣摩。
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
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转圆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
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
赵堡太极拳十三字精义和七层功夫

赵堡太极拳十三字精义和七层功夫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的内容是:圆、上、下、进、退、开、合、出、入、领、落、迎、抵。
他说:命名十三式。
总而合之,为十三,因各有效用,故不得不列为十三。
他又说:其中所包一圆、两仪、四象、八卦,各有秘诀,一丝不乱。
一太极图之中而十三式俱现,秘莫秘于此矣。
七层功夫说:1、一圆即太极,2、上下分两仪、3、进退呈四象,4、开合是乾坤、5出入综坎离、6、领落错震巽、7、迎抵推艮兑首先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就三项基本内容,即修炼、建体、至用。
谈拳论道,不能混同的说,必须要修炼、建体、至用分明,而能一以贯之。
古人云:“涵养之以静以蕴其继(体),灵妙之以动以畅其用。
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
下面就从修炼、建体、至用三项内容,系列的剖析赵堡太极拳的十三式的内容和七步功夫说的内容之精义。
一、圆,一圆即太极:此层从背丝、缠丝分出阴阳,其练是缠法,其用是捆法。
此圆者,从体立论,即自己的法身道体,即太和一气之圆满的体象。
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其曰:“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道体无形无象,但确是妙有。
后人将此称为“太极”之体。
而关于此法身道之体的论说,历来圣贤皆有描述。
这个法身道体能生万法之用,何能十三个字就概括的了的。
但是,运用此十三个字是可以概括的论说了。
当然,这也是运用融化法融化的说法。
如以境界说:身体如同九重天,内外如一,玲珑剔透,无一丝杂气搀入其中。
言之纯是天理,身一动作皆合天道。
与圣人并立,与太虚同体。
太极的法身道体之说法的来源:源于《易经》的“健顺和之至也,太和一气”。
道也,天地人物之通理,名之曰太极。
背丝者,8字运行的劲势方法之法式;缠丝者,内气、外形双曲螺旋的劲势动变方法之法式。
故曰:其练是缠法。
就是顺逆缠丝法,亦名:阴阳逆从、劲形反蓄法。
其用是捆法,因有内气、外形顺随而用的“内吃外靠、外吃内靠”的两种技法功夫,可造成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拳势,虽不打敌而敌莫敢乱动,足下如站在圆石上一般,不动都欲跌倒。
武当赵堡太极拳

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是中国太极六大派系之一,在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武当赵堡太极拳渊源於道教圣地湖北武当山,由云游道人张三丰所创的“内外兼修”的武当太极拳。
张三丰传拳于山西王宗岳,王宗岳将太极拳传给了河南温县赵堡镇人蒋发。
故而命名为武当赵堡太极拳。
太极拳道源流太极拳道源远流长,众说纷纭,笔者查阅诸多资料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徐兆仁先生所主编的《东方修道文库》丛书中《太极道诀》一书述之最详。
现将《太极道诀〃前言》部分全文摘录,以述太极拳道源流。
太极道的创始人为张三丰《三丰全集〃派考记〃道派》对张三丰的学术渊源作了如下的述评: 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
虽然,老子之所传亦甚多矣,其间杰出者,尹文始,王少阳。
支分派别,各有传人。
今特就文始言之,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或以为隐仙派者,文始隐关令、隐太白,麻衣隐石堂、隐黄山,希夷隐太华,火龙隐终南,先生隐武当,此隐派之说也。
夫神仙无不能隐,而此派更为高隐。
孔子曰:“老子其龙乎,”言其深隐莫测也,故又称犹龙派云。
按:老子之道,文始派最高,少阳派最大。
少阳传正阳,正阳传纯阳,纯阳首传王重阳,重阳传邱长春,开北派,纯阳又传刘海蟾,海蟾传张紫阳,开南派。
再按:文始一派至麻衣而传希夷,少阳一派,刘海蟾亦以丹法传希夷,两派于斯一汇。
是三丰先生谓为文始派也可,谓为少阳派也亦可。
特其清风高节,终与麻衣、希夷、火龙相近云。
在道教史上,麻衣道者,陈抟老祖,即希夷,、火龙先生、三丰真人都属于传奇式的人物。
他们臹慧卓越,鉴往知来,高论如泉,深不可测,不仅在超越人生的理论上独树一臶,而且在内修实践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中有着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
但正因为他们都是些传奇式的人物,所以想详细地了解其一生的经历,是十分困难的。
就张三丰来说,历史上就曾经有人将他混同于主张阴阳双修的道教东派人物——张三峰。
当然,丰、峰二字同音,导致了混淆。
武当赵堡太极拳关键修炼方法“内功精要”,都是干货!

武当赵堡太极拳关键修炼方法“内功精要”,都是干货!我们要知道,一个裆是二个胯的组合,当我们在走架、推手时,两个胯的左旋右转,它的运作不完全相同,一个虚胯则另一个是实胯,一个是上提转则另一个是下落旋。
例如金刚的最后一个动作,在捣捶时它是前后上下的旋转,也是由裆胯的组合来完成。
所以两个胯并非是同一个方向运作的,整个裆胯的运作,以及配合技击的打法,千变万化,我们把它叫作变裆。
裆胯是太极拳的天机。
所谓“天机”者,玄机关窍之意,凡动作变化全凭于此。
不得此中奥秘,难以练成太极功夫。
所以学练赵堡太极拳主要练的是运裆。
“裆”是天机玄窍,没有裆的运作,就不存在赵堡太极拳,其重要程度由此可见。
裆胯在太极拳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何运作,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以前老师用木偶戏的表演技巧来比喻太极拳裆胯的作用。
木偶戏是用手来表演的,离开了手,就不存在戏文了。
我想这样形象化的解释颇为得当,余练功几十年深感“以裆代手”的重要性。
练赵堡太极拳如何“运裆”不可不知太极拳高手郑悟清老师,他之运裆极为精微,虽有若无,显于见微。
为什么说“虽有若无”为之佳者?大凡功夫高者深者,其走圈亦小,不显于形,所以若有若无,使对方不知其深浅,未能知其变化,深藏不露,适于灵变。
否则的话,也容易给对方看出破绽,泄于活机,亦非高人之所为也。
裆即由两个胯组成,在一个中心两个不固定的位置上旋转,既有重心,而不知其重心何在,这是一个太极图的摆轮,是太极拳运作源泉,是阴阳变化之枢纽,动静开合,虚实变幻之裆机。
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两脚有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两手有阴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或忽阴或阳、亦阳亦阴,这是阴阳消长重心虚实变换之关键。
“以裆代手”,“以身领手”是赵堡太极拳由裆胯带动手和全身动作,继之由裆胯来带动腹式呼吸,带动丹田运转,所谓“腹中有轮,旋转如规”。
使之“聚而鼓荡,状若璇玑,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由外达内,由内达外,裆胯成为沟通之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赵堡太极拳经典理论《太极秘术》《和美太极》中国专业太极微刊一、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著述之始末。
按:承蒙武当山《武当》杂志编辑谭大江先生不吝赐教,将其珍藏之未传世之秘籍,武当赵堡太极拳第二代传人邢喜怀先师《太极拳道》、《太极拳说》;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先师《太极拳秘传》;以及第四代传人之一王柏青先师《太极丹功义诠》,《太极丹功要术》以及王柏青在清雍正六年冬月所《自述》,赠予本人,实感荣幸,感谢大江仁兄深情厚谊。
同时感谢刘枫梧先生及先祖刘恒山前贤能为本门派保存并贡献此秘籍,实属人品可贵,值本门派诸门人众弟子,感恩带德,永铭垂青,祝愿刘恒山前贤永远福荫后世,家门昌盛,万古留名。
上述秘籍,均为得道真言,乃为太极拳界之至宝,现附录于此,供同道切磋学习,以便继承,并发扬光大之。
注:文中标点符合为笔者所加,原文没有。
括号()内的字因看不清楚,为笔者据意揣磨而补之,不当之处望读者见谅。
二、王柏青留示(题目为笔者加)余从师温州张楚臣先师,曾曰:是术得之於道门精微(之妙微)不可言传之,妙德不修者不与之,名利重之难成者,方不足(传)之,故择者不易尔,宜慎密勿惰。
余秘之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更(恭)以道家丹法始悟其源流之泽长,光耀九洲。
然修之不易,犹如深海寻珠,循宝光而不舍,历艰辛而不颓,始得而获,更加珍贵,虽万金而不售,斯道气常存者也。
噫,孰鉴道之难于此乎。
而身不其验,动不明其用,辄言得道。
津津善辩而惑人辈,犹为可悲耳。
诈伪横溢四海,真言不屑而闻。
故大道当隐俟,时渐复此,亦道之至理所含也。
雍正六年冬月愚叟王柏青留示三、刘风梧序(题目为笔者加)余幼失怙,习祖遗之医略,於《景岳全书·卷九·杂证十三卷·瘟疫》处:得先祖手录太极秘术方胜数折,字草潦乱幸尚可辩识,故复录之存义,然实未睹其术焉。
先祖刘恒山道光八年人,初经药商,后习医道。
咸丰十一年,路遇困病危者,施救罔效。
祖怀善念,奔波镇里,挽一老医者复临乃处,老扶脉摇首而去。
病者,知无生,托祖善后,祖诺。
其感,探怀示祖簿册,嘱录而殉葬。
祖怜而草缮,复置其怀,其奄然溘逝。
先祖俯乡人善葬焉。
此於录后,言之一二。
因系祖手泽,且理玄奥,故誊而录存是序。
民国六年仲春月汜水刘风梧拜识四、三丰《太极拳论》(题目为笔者加)按:此篇三丰《太极拳论》没有记述全,笔者根据原件揣摩为篇章遗失故。
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上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
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五、邢喜怀著《太极拳道》先师曰:习拳,习道,理义须明。
功不间断,其艺乃精。
夫拳之道者,阴阳之化生,动静之机变也。
知气养而增命,善竞扑而全身,此为习拳之妙理。
气何以养,寅时吐钠,神守天根,意沉海底,心静息寂,神意互恋,升降吞液,腹中如轮,旋转循规,是以知水火之和气,为两肾所出,比人身性命之本,须刻刻留意为是。
扑何以善,手脚四肢皆听命於心神。
动静虚实,随意气而定取。
上动下合,左转右旋,前移后趋,惟心神之所向,意气之所使也。
腰为真机,而贯串肢节,势无所阻,是内意者用耳。
六、邢喜怀著《太极拳说》夫太极者,法演先天,道肇生化焉。
化生於一,是名太极。
先天者,太极之一气。
后天者,分而为阴阳,凡万物莫不由此。
阳主动,而阴主静。
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阳生。
有生有死,造化之流行不息。
有升有降,气运之消长无端。
体象有常者可知,变化无穷者莫测。
大小而立天地,小之而悉秋毫。
太极之理无乎不在。
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成。
阴阳之气,修身之基。
上阳神而下阴海,合之者,而元气生。
左阳肾而右阴肾,合之者,而无精产。
背外阳而怀内阴,皆合者,而元神定。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本乎阳者亲上,本乎阴者亲下。
是则手以阳论,脚以阴名,相合者而身自灵。
虚实分而阴阳判,动静为而阴阳变。
纵者横之,刚者柔之,来者去之,开者阖之,无非阴阳之妙理焉。
然阴阳和合,斯理孰持,胜负两途,斯验孰主。
一判阴阳两极分,聚合阴阳逢在中。
是以其妙者一也,其窍者中者。
夫太极拳者,性命双修之学也。
性者天上潜於顶,顶乃性之根。
命者海下潜於脐,脐乃命之蒂。
故知双修之道在天根海蒂之合也。
真意为其中,使而有所验。
动之始则阳生,静之始则柔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极则刚生。
阴阳刚柔,太极拳法。
四肢义通且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刚柔之中,复有刚柔。
故有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太刚太柔,少刚少柔,太极拳手之八法备焉。
曰:“棚、捋、挤、按、采、捩、肘、靠”。
一以中分而阴阳出,阴阳复而四时成,中为生化之始,合时成五气行焉。
东有应木之苍龙,西有属金之白虎,北陆玄龟得水性而潜地,南方赤鸟得火气而飞升,中土孕化以生成而明德,五行生克太极拳脚之五步出焉。
曰:“进、退、顾、盼、定”。
夫太极拳者,呼吸二五之中气,手运八法之灵技,脚踩五行之妙方。
上下内外与意合,节节贯串於一身。
因而,万千之变无乎不应。
此所以根出於一,而化则无穷,太极拳之所寓焉。
俾使学者默识心通,故为说之而已哉。
第五节、张楚臣著述太极拳秘传太极拳功有济世之法,技有运身之术,示外者足矣。
而修行之秘,须宝而重之,不得轻授,傥传匪人,则遗祸为害,宁不惕哉。
诀曰:沉气於腹,以意定之,不得妄提。
聚而鼓荡,状若璇玑。
意活而运,气如轮转。
其要不离腹中,此所以刻刻留意者耳。
神领全身,以手为先,脚随手动,身随脚转。
意与神通,气随意走。
筋脉自随气行,此所以举动用意者耳。
夫太极拳者,内气之鼓荡运动,须与外形之势同。
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由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既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
手有八法而一神虚领,气有百环皆随意而定。
神主阳而行外势也,形也,意主阴而守内精也,气也。
手为阳而动於上,脚为阴而移於下。
妙在俱合,灵在俱松。
势未动而意已动,神意俱在形之先,势不可执,以神意为机变,无须以成架为局焉。
第六节、王柏青著述一、太极丹功义诠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
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神合。
道心玄秘守天根,内丹培育成在坤。
精气合练延年药,浑身天人俱妄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生生妙境育灵根。
抛却名利海天阔,圜中日月随心神。
两只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
苍海无浪缘龙蜇,青天恬谧赤子心。
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
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
出玄入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
俟至地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
修得瑞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
但使方寸宅勤守,黄芽白雪何须寻。
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
婴儿姹女亦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
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
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
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
庚申金气土得藏,坤火巽风意息存。
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易坤。
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寅时面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
恬澹念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
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
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
日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
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噬人。
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
阴阳媾合龙虎吟,意痴神醉恋魂魄。
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
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
甘露琼浆天池满,饵津润脏涤身心。
潜龙无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
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形退阴。
祖气复入闭出门,腹胎意转运**。
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
精生灵根气护神,神定身中息自沉。
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
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
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
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
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
一阳动处天意现,神令手运移昆仑。
挽起光圜转乾坤,气滚意池腹中寻。
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摧林。
借势循向在心神,贴从璇玑妙进身。
顺力浑然跌不觉,勿用气力返伤根。
腹虚若海载万均,能运沉浮善曲伸。
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
阴摧阳转阳摧阴,可知玄奥在腹心。
丹田一球璇玑活,舒合恬逸动无尘。
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
若待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二、太极丹功要术天地人灵,道存唯此。
欲修丹功,象天法地。
参自然而合人身,夺造化在悟玄机。
人内三宝,精气神也。
修者,寅时合道,须择幽静之处。
背北面南,气收地灵。
直立两肩之中,安定子午之位。
气沉腹脐,意导孕合。
心静而息寂,呼吸悠长,若无脉流。
而气摧神意俱,会似如失意。
导气运腹轮,常转杂念止。
则内外松,适心念静,而呼吸若一,意气互感,暖流回转。
其态若轮,生生不息。
此为一气浑圆,修之可享遐龄。
气流转而无微不到,阴阳和合而化育五脏。
运行于筋骨经脉,营卫於肌肤毛孔。
通连於天地祖气,气机循环还升降有序。
身遂升降而起伏,手随机势而运形。
形动而神静,意会而势灵。
微风亦能顺化,叶落亦能知警。
蹬此门堂,许为初成。
功既有成,须明用道。
太极之妙,首在心神。
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
惟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
进因降而起,退而合而伏。
其法,曰:神,曰:气,曰:形。
神者能轻灵,气者有刚柔,形者可纵横。
以神击敌为先,身未动威先发於瞳,伤敌之神,令彼胆寒。
以气击敌势未成,而无畏浩气出,破敌之气,令彼心怯。
以形击敌俟敌动,身应形合之制敌之形,令彼跌仆。
内静外动,外疾内缓。
神静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
眼欲疾而神须缓。
步欲疾而气须缓,手欲疾而心须缓。
内态静缓,外形愈疾。
息无此乱,无虞自疲。
运功发劲,外柔内刚。
卷之则柔,发之成刚。
柔为长劲,刚为瞬间。
化敌之力,缠绵如丝。
圆而劲柔,击敌空门。
势若奔雷。
循方直达。
柔则松弛,内气如缕不断。
刚则开张,瞬间一泻千里。
意深如此,惟气行之。
动如簧弹箭发,静如山岳雄峙。
功不间断,持久通灵。
气机活泼,由心外场。
感应神通,人来临身,已知来犯之处。
意令气发,去则攻其无救,人未明立仆警心寒。
第七节陈清萍著述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太极拳论解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
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
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
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
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
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
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
动静有机,阴阳有变。
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
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
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
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