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七集:大豆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简介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简介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植物资源的国家,其中不乏一些对全球产生了
重要影响的植物。
以下是几种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简介:1. 茶树茶树
起源于中国,在唐代时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后来又通过荷兰人传到
欧洲。
如今,茶已成为全球最流行的饮料之一,并被广泛用于医学研究。
2. 人参人参在中医中被视为珍贵药材,具有补气、益精、安神等
功效。
它也是许多西方国家所追捧的保健品之一。
3. 石斛石斛是一种
常见中草药,主要生长在亚洲地区。
它含有多种营养素和活性成分,
可以提高免疫力、抗肿瘤等。
4. 枸杞子枸杞子在中国历史上就被称为“长寿果”,因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而备受推崇。
现在已经成为全
球知名保健食品之一。
5. 黄芪黄芪也是常见中草药之一,在中医理论
上属于“补虚”的类别。
它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等。
6. 当归当归也被誉为女性圣品,在中医理论上属于“血润”类别。
它能
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月经不适等问题,并且还具有镇定作用。
7. 铁
皮石斛铁皮石斛与普通石斛相比更加稀少珍贵,并以其高价值而闻名
于世界各地。
据说铁皮石斛可以治愈癌细胞并预防心脏问题等多种健
康问题。
总结:以上这些植物都对全球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得到了广
泛应用和认可;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并避免过度开
采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或者失去这些珍贵资源!。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探寻植物类纪录片背后的文化底蕴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是由北京世园局与北京木子合成影视文化传媒历时三年共同打造的国内首部植物题材纪录片,开播后豆瓣评分高达8.8分。
该片利用4K超高清、微距以及航拍摄影手法,获取了大量延时、高速、水下与定格等炫美图景,从而将源生于中国的28种本土植物渲染得色彩斑斓,让观众在美轮美奂的视听指引下赏阅作为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的它们从孕育、成长并影响世界的传奇故事。
一、主题思想的立意植物作为地球上早于人类的“原住民”不仅稳固着大地的根基、点缀着大地的色彩,还肩负着哺育人类的代代沿袭的使命,诞生于中华大地之上的各类植物,在吸收了当地民族基因的同时,还继承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质。
尽管生于斯、长于斯,但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这些植物也要化身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将中华民族自始带有吃苦耐劳、仁孝忠义、坚忍不拔的民族标签深刻烙印于异国他乡,这些标签的内核是源自具有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自信。
同时,植物作为和谐、友谊的象征物摒弃了文字性的输入,而是静静地扎根于此,让异乡者慢慢地解读它们,诠释出一种新颖的文以化人、文以载道之路。
康德曾提出“人为自然立法“,诚然,每一集的植物都依托于人类,但人类的永续发展又与植物的存在息息相关,人类要尊敬自然、依赖自然更要赞美自然。
片中将基于中国的生态意识延展到整个人类生态文明的体系构造中,奏响了一首影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歌。
以自然类为题材的纪录片对当下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在精美拍摄视角、流畅的镜头组接等视听语言的作用下,让大众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强化了人的主观介入全片虽然在表象层面上是在讲述起源于中国的植物如何走向世界,但每一集都离不开人类的存在,其本质即是通过在植物的发生与发展演变过程中来表达出人的呈现状态。
只有富有创造力的人类出现,才将这些原本生长在既荒芜又疏落地表上无人问津的野生植物重新“培养”起来,反哺着人类,随着中华文化的代代传承,又把部分植物的特有属性与文人墨客的道德情操相互交织。
黑龙江人文与社会教案(六年级上)

小组探讨:
响水大米为什么会久负盛名呢?
响水大米用的水好在什么地方呢/ 响水大米只能在响水出产吗?
运用响水大米的种子,在其他地方种不出响水大米吗?
四、小组展示、体验胜利
了解响水大米的太空育种
航天与农业专家在打算进行太空育种试验时,一样选择响水稻米为什么呢?
五、评价反馈、提炼总结
3、如今国产大豆已经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引起教学共振效应。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教学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学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耀。培育了孩子们作为家乡小主子的责任感。
教学课题
2.1火山岩上的响水米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实力:我省是大豆的主产区,品质优良。我省还生产水稻、马铃薯、亚麻等经济作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我省大豆享有盛誉。
3、情感看法价值观:通过学习,培育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家乡荣誉感。
教学重点
我省大豆为何享有盛誉
教学难点
我省现在主要的经济作物是什么?
学生预习
1.五常为什么是全国最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
2. 上网查一查,看看网上有多少五常大米的网页、思索一下,这种现象说明白什么?
教 学 过 程
个 性 化 设 计
一、情趣导入,尝试自学:
复习巩固 1、我省水稻专家徐一戎你了解哪些?
2、我省的水稻为何品质优良?
二、梳理新问,尝摸索究:
通过访问,我们了解了很多身边的改变,让人大家感到意外的是,人们还要 为我省水稻的将来担忧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水稻的种植越来越深化,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水稻品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国产水稻要面对的挑战也在增加。你了解五常大米吗? 书写课题“”“五常大米遍华夏。”
2019年上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A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含答案】

A.治大国若烹小鲜--齐恒公
B.用异国才--李斯
C.隆礼尊贤而王--荀子
D.唯才是举--曹操
3.下列与我国宪法有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现行宪法颁布于1982年
B.对国旗、国歌、首都进行了规定
C. 1993年首次将“一国两制”写入宪法
D.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A.香蕉富含钾元素
B.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C.可可属于含酒精饮料
D.油棕属于棕榈科,主要产出棕榈油
15.关于我国三大平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东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
B.华北平原的主要河流包括黄河、海河等
C.岳阳楼和黄鹤楼均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
D.华北平原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
16.下列做法不包含酸碱中和反应的是:
A.复制连续
B.推倒随机
C.继承不断
D.重复偶然
29.走入耳蜗里的微观世界,用电子显微镜放大上千倍,可以看到不同毛细胞上的静纤毛______,虽不是竖琴般次第整齐排列,却也和竖琴有着相似的发音原理,即能够与纤毛的形变产生共振声波,才会引发后续的细胞活动,进而产生脑电信号;不能共振的频率,将无法被______为大脑可以识别的信号。
③VAR是指视频助理裁判,其实质是使用视频回放技术帮助主裁判作出正确的判罚决定
④直到2018年世界杯开赛前三个月,国际足联才决定将它应用在俄罗斯世界杯赛场
⑤针对这种情况,国际足联制定了一个应对的条款,最终判罚权依然归当值的主裁判
⑥因为足球比赛中的裁判相对拥有更大的权力,很多时候,主裁判更是可以主宰一场球赛最后的结果
③过去20年,北极升温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温的6.7倍
影响世界的植物第八集观后感

影响世界的植物第八集观后感中国已知的植物有三万五千种,占世界植物的十分之一,这里是植物的天堂、文明的摇篮。
衣食住行、美的历程,传播万里、绵延不绝。
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原始森林到中国茶树最古老的源头,再到非洲中部高原地区的青蒿素。
该纪录片用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21科28种植物的生命旅程,并讲述它们如何影响世界的故事。
中国,是全世界十分之一植物物种生存的家园,中国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植物天堂。
穿越亿万年的时光隧道,植物让这片原本一无所有的土地开始有了生机;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隆起,塑造了今天的中国,也重新划分了我们的植物版图:这里几乎涵盖了世界上主要的植被类型,也成为众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
让我们爬上高原,穿越沙漠,深入雨林…开启一场中国大地的植物之旅吧。
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稻米至今养育着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
一万年前,还是野生稻的她身带芒刺,主动勾住了过往的人类,改变了水稻家族的命运。
对水稻的依赖不断刺激着人类的创造力。
渐渐地,河谷中的水源浸润山顶,山坡变成梯田。
人类创造力的又一次飞跃,让本为不育的植株,成为了享誉中外的杂交水稻。
如今水稻已经摆脱野生的性状,整齐划一地为人类提供饱满的种子,当做食粮,但是她真的已经这么温顺了吗?答案也许并不如我们所预料。
从被发现之初到现在,她一直是生活的调味品。
她种族繁多如柑橘大家族,柑橘细胞易融合让她们之间可以两两杂交诞生出一个新的品种,而她们都来自柑橘家族的三大元老橙子、柚子和香橼。
同时她也品种单一如苹果,面临着基因多样性减少的挑战。
她命运曲折如猕猴桃,两次发现远渡重洋,让她在新西兰大放异彩。
她也追本溯源,明白桃树的祖先光核桃在故乡西藏如何养育一方人民。
她是植物的孩子,带给了人们丰美的滋味。
她是当之无愧的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全球已有 60 多个国家种茶,30多亿人口饮茶,茶树是多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她影响了世界经济;人们对茶叶的追逐引发了战争,她影响了世界历史。
(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

(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完整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100%通过考试说明:2021年秋期电大把该网络课纳入到“国开平台”进行考核,该课程共有4个形考任务,针对该门课程,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题库,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课程总成绩=形成性考核×50%+终结性考试×50%形考任务1题目1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2以农田为中心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养殖业一般比较发达。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3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
选择一项:a.海岸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航天器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题目4农—果模式主要是以多年生的果树和农作物如粮食、棉花、瓜果、蔬菜等间作。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5群落在演替的进程中最后到达的稳定群落,称为顶级或顶级群落。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6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物主要是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
选择一项:对错题目7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的是()。
选择一项:a.土壤b.风c.玉米d.二氧化碳题目8农业生态系统是()。
选择一项:a.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b.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c.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d.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题目9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选择一项:a.石化农业b.自然农业c.生态农业d.有机农业题目1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选择一项:a.生物圈b.森林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农业生态系统题目11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同时养殖在一个水域,容易发生竞争而导致减产。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

叁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其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
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作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 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的种植 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当时主要被使用在医学和宗教上,医生和 僧侣们承认咖啡具有提神、醒脑、健胃、强身、止血等功效;15世纪初开 始有文献记载咖啡的使用方式,并且在此时期融入宗教仪式中,同时也在 民间作为日常饮品。
问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① 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 促进了民众生活、饮食结构的改善; ③ 促进了物种的多样化; ④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⑤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 ⑥ 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史料分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 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 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 不能容纳。”
史学新知:关于玉蜀黍品种传入中国的问题,《中国玉米品种志》中说:“玉蜀黍16 世纪前半期由欧洲传入中国,在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和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有 记载。”据日本人星川清亲说,16世纪初葡萄牙人将玉蜀黍传入印度,而后从印度传 入中国。但是,新近的发现表明,玉蜀黍传入中国的时间显然早于明朝。兹举例如下: 元贾铭《饮食须知·谷类》卷二:“玉蜀黍即番麦,味甘性平。”元李东垣《食物本 草·谷部》卷五:“玉蜀黍:一名玉高粱,种出西土。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 薏苡。苗高出三四尺,六七月开花出穗,如秕麦状。苗腋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 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粽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麦子(主要指小麦)是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有1/3以上人口以麦子为主要食粮。
在各种农作物中,麦子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在中国,其重要性也仅次于水稻。
麦子起源于亚洲西部。
传入中国以前,中国的南方和北方都早已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北方则以种植粟、黍等旱地作物为主。
现在看来,麦是在中国人种植稻、粟之后四千至六千年乃至更晚之后才出现在中国的。
就黄河流域而言,麦的进入甚至比稻还晚。
麦子对于中国原有的粮食作物稻、粟来说是一个后来者,对于稻作区和粟作区来说则是闯入者。
这个后来闯入者是如何喧宾夺主取得现在这种一谷之下百谷之上的地位的?从它的本土化过程中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启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话题。
1、麦子本土化所遇到的障碍大约5000年前,麦子最先进入的是中国的西北地区。
麦子来到北方之后,面临着最大的不适应便是干旱。
麦子虽然属旱地作物,但和原产中国北方的其它旱地作物相比,要求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在这个条件不能满足之前,一般都是选择低地种植。
因为水往低处流,低地墒情会相对好一些。
北魏时有一首民歌:“高田种小麦,稴穇不成穗;男儿在他乡,那得不憔悴。
”意思是说,在水分不足的高田上种麦子,没有好的收成。
而当麦子在距今1700年左右的时间进入中国南方之后,情况正好相反。
南方雨水充沛,地势低洼,最大的障碍不是旱而水,特别是在稻麦二熟地区,水稻在收割之后,为了能及时地种上麦子,必须及时地排干稻田中的水分,因此,排水成为在南方稻田上推广种麦的关键。
同时种稻和种麦之间还存在季节上的矛盾。
这个问题和土地所有制结合在一起就更加复杂了。
宋代以后,政府为了鼓励种麦,出台了一项政策,规定所有稻田上种麦的收成全部归客户所有。
这样一来,有些地主担心种麦会影响种稻,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所以不允许佃户种麦。
也许对于具有悠久农业历史和先进农业技术的中国人来说,改造自然环境使之适应麦子的生长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种麦利益的分配对于强调以“和以贵”的中国人来说,协调起来也不是个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七集:大豆中国有地球最原始的生命面貌,数以亿万计的动物、植物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其中,有一种植物非常特殊,它富含蛋白质,这也决定了它的命运。
它成就了“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的景象。
它从唐朝出发,在这个星球一路迁徙,让植物、动物、人类成为一个共同体。
它外表朴素,却是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
它在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学中,是竹子。
禾本科,竹亚科。
大豆,是大地的奇迹,也是心灵的故乡。
从野生大豆到栽培大豆中国人与大豆的情感,延续了数千年。
《诗经》中“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所说的“菽”指的就是大豆,也被称为黄豆。
大量的古代文献证明,大豆起源于中国。
世界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豆已有几千年的栽培历史。
如今,大豆和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人类的衣食住行处处都有大豆的影子。
而这一切,都是从一粒种子开始的。
8000多年前,野生大豆第一次和中国先民相遇。
它的茎紧紧缠绕在一起,趴在地上或缠绕在粗壮植物的茎秆上。
在大自然中,它是一种看起来很低调的植物。
它用一整年的低调来等待秋天。
这个季节,它的孩子已经在豆荚中孕育成熟。
它需要想办法给孩子,也给整个家族争取最好的未来。
如果它的孩子们在它身边生长,那么它们势必会与母亲和兄弟姐妹竞争宝贵的光线、养分和生存空间。
内讧对于任何家族来说都太过残忍,作为“母亲”,它需要为整个家族的未来考虑。
怎样才能将种子们送到更加开阔、竞争较少的地方去呢?野大豆这种低调的植物,为了繁衍,爆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它能用豆荚的爆裂,将一粒粒种子弹射到两米到五米之外。
年复一年,在大自然的一角,野大豆都在低调中爆发。
2米、5米,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拓展家族的生存空间。
如果将时间线拉得足够长,野大豆能靠自己的力量,行走几百甚至上千公里。
但是,种群的延续不仅仅是弹射种子这么简单。
母亲用尽力量将孩子们送到远处之后,孩子们要学会靠自己的力量,在残酷的自然中生存下来。
对于稚嫩的幼苗来说,自然界中的一点风云突变都可能带来致命的损伤。
鸟类和其他动物也能轻而易举地终结它们的性命,豆荚外面的世界并不那么美好。
野大豆的种子们学会了休眠。
它们并不急着崭露头角,在土壤中韬光养晦,等待最好的时机萌发。
这个等待可能是一年、两年,也可能是数十年。
生存是野大豆在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直到它遇到了人类。
人类能在短时间内带领大豆越过山峦阻碍,占据更多的土地,但是大豆需要先学会妥协。
妥协的第一步,就是停止弹射种子。
豆荚从种子的发射塔变成了人类的藏宝箱。
大豆种子如今静静地待在豆荚中,等待被人类收获。
当然,人类还想要更多。
人类不希望大豆继续匍匐在地,低调地生长。
人类希望大豆能够站起来,占据更少的平面空间,并将豆荚高高地暴露出来,方便人类的识别和收割。
大豆就这样站了起来,如今的大豆田,仿佛摩天大楼林立的都市,它高调的背后是人类的保护和扶持。
大豆是一种朴实的植物,喜爱大豆的人也是如此。
1990年,黑龙江逊克县的农民王莉媛在采山货时,偶然发现了东北的野大豆,其多样的颜色、无限生长的特性,以及众多的果实品种,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莉媛冒出一个想法:能不能把野生大豆进行人工培育,育成一种早熟、高产、抗逆性好的优良大豆品种呢?有了这个想法后,王莉媛下决心实现野生大豆的人工栽培。
一开始女儿不支持母亲的试验,因为采集到的野大豆特别小,培育成功显然是一件很渺茫的事,而且培育试验距离农民的生活太过遥远。
但王莉媛觉得,人活一生要活得有意义,得给后人、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王莉媛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每两颗野大豆中间种一颗栽培大豆,让它们相互影响,每年收获的时候,都把最大的种子挑出来,第二年再继续播种。
就这样,豆子一年比一年长得好,到后期野生大豆的后代慢慢跟黄豆粒一样大了,有的种子还会掺杂两种颜色。
在和王莉媛相伴26年之后,野大豆给这位老朋友带来了最好的回报,王莉媛给它们起了两个名字:野黑1号、野褐1号。
和野生大豆比起来,王莉媛培育出的大豆种子不仅个头变大了,种子的皮也从厚变薄,而且豆子也会在同一时期发芽成熟了。
2018年,野黑1号和野褐1号在王莉媛的家乡黑龙江省逊克县试行播种推广。
在和大豆一样朴实的王莉媛身上,似乎隐隐地能看到中国古代先民的影子。
他们在恶劣的条件下观察野大豆,并通过长期的定向选择改良育种,用了几千年的时间,将野生大豆成功驯化为可以大面积种植收获的栽培大豆。
这是中国古代先民对世界做出的一个巨大贡献。
日本豆腐业的鼻祖是大唐高僧第一个将大豆带出国门的,是唐代高僧鉴真和尚。
742年,鉴真和尚从扬州出发,先后5次渡海失败,在第五次东渡的时候,他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大弟子和邀请他到日本传教的留学僧,鉴真也因积劳成疾,双目失明。
那时,所有人都认为他会放弃。
他却说:“中国和日本乃佛法有缘之国,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753年,鉴真和尚66岁那年,第六次离开扬州,终于穿越飓风恶浪,于次年1月抵达日本。
经过6次东渡才最终成功,鉴真因而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他不仅传播佛法,还给日本带来了另一个礼物——豆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豆腐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
”到唐代时,豆腐已是僧侣的日常食品,许多豆腐制品被称为“素肉”。
鉴真在日本期间,不仅在他居住的寺院制作豆腐,供养四方僧众,还通过佛门传至民间。
因此,日本将鉴真尊为豆腐业的“鼻祖”。
直到现在,鉴真依旧备受日本人的尊重和崇拜。
因为鉴真,大豆从中国流传到日本。
一颗颗小小的种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日本生根发芽,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大豆成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日本京都有一家豆腐店——株式会社服部食品,如今的经营者已是第三代传人,名叫服部一夫。
在江户时代,也就是服部一夫爷爷那个时代,服部豆腐被当地著名的寺庙南禅寺选中。
一直到现在,都是服部制作专供寺庙僧人食用的豆腐。
因此,服部一夫更加有了一种责任感。
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服部豆腐一直真诚地研究豆腐的制作工艺,他们要努力在这块土地上,通过自然的方式,安静地把豆腐做好。
服部豆腐采用的是北海道的大豆,北海道气候寒冷,土壤比较适合大豆生长。
在寒冷的情况下培育出来的大豆,口感特别好。
而如何把大豆的甘美充分提取出来,也成为服部一夫豆腐店追求的信条。
卤水豆腐,是服部豆腐三代人一直不懈追求的目标:把大豆浸水并碾碎,然后加水进行过滤,滤出的是牛奶般的豆浆。
趁着豆乳还保持着它的香味,用苦汁使它凝固,大豆的香味就会得以保留。
与使用现代工艺制作豆腐相比,卤水豆腐制作既费时又费力。
但是,服部一夫从来没有放弃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
不管时光如何流逝,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遵循着祖训,专注于把卤水豆腐做好。
他认为,既然他的工作是加工大豆制成豆腐,就一定要把大豆的美味充分利用好,不然会对不起大豆。
日本人凡事精益求精的匠人品质,在服部豆腐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认真坚守的精气神,使得服部能够持续100多年,依旧保持着自己的口碑和品质。
大豆到了日本,也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家常料理:豆腐、纳豆、酱油、味噌汤。
妈妈手熬味噌汤的味道,是每一个日本人心灵的寄托。
每个家庭的味噌汤,都有每个家庭独特的味道。
这跟母亲的出生地也有关,比如京都的味噌和名古屋的味噌就不一样,这种“妈妈的味道”会让人很怀念。
对于服部一家来说,豆腐已成为一种精神料理。
他们深知,食物也是有灵性的,可以给人安全感和幸福,可以治愈一切。
大豆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只有善待它,才会被之善待。
随着迁徙的脚步,大豆从原产地中国来到了日本,实现了不一样的转身,日本人的细腻与执着,成就了大豆现在的模样。
大豆富含蛋白质的特性,也让自己成为日餐的重要组成部分。
豆腐诞生于公元前两世纪左右,今天人们用各种语言表达豆腐时,大都仍使用中国汉语的发音,这是中国带给世界的礼物。
中国的野豌豆,美国的金豆子在美国的田纳西州,有一个叫马丁的城市。
这里仅仅有10000人口,全市只有一个红绿灯。
然而,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这里都会张灯结彩,为一种植物举办它的专属庆典。
这里的人们甚至专门创作了一首《大豆之歌》:是的,为大豆大声欢呼三次土地的英雄从不惹人注意地发芽到创造了宏大的生命它有上千种用途打败你所见过的所有植物……人们每天使用的很多东西都与大豆有关,他们在大豆节庆祝大豆的多样性,称大豆为魔力豆,仿佛它可以为节日增添魔力。
相比其他州,田纳西的大豆节历史最为悠久。
25年前,当地的农民自掏腰包为第一次大豆节庆祝。
25年后的大豆节上,有大约30000人观看“大豆选美”,参与“大豆游行”,为大豆歌唱。
在大豆节上,孩子们在津津有味地吃着冰淇淋的同时,学习着大豆的结构和营养成分,观众们在欣赏完“大豆选美”后,去体验最新的大豆收割机械。
在这里,从大到小、从老到少,人们通过这样的节日来理解大豆。
在他们还是孩童时期,脑海中便根植了魔力豆的影子,大豆在这里被尊重、被依赖,在小孩子心里不惹人注意地发芽。
举办大豆节的意义,也在于让孩子们更多了解大豆的用途,以及农业对于他们、对于整个社区意味着什么。
这是大豆一年中最浓墨重彩的出场。
这种被人歌颂的待遇,在大豆起初被引进美国时是不可能发生的,它在这片异乡土地上经历了曲折离奇的漫长旅程。
清朝乾隆30年(1765年),大豆被英国殖民者引进美国来制作酱油。
对于19世纪的美国人来说,大豆还只是一种来自远东的陌生植物,被称为“中国的野豌豆”,因为它既不美观又不高产,所以在美国并不受人待见。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豆协会成立了,再加上美国对豆农的保护政策,人们慢慢提起了种植大豆的兴趣。
但大豆此时还没有被端上美国人的餐桌,他们觉得大豆腥味太重,一点也不好吃。
但美国人每天食用的肉量不是一个小数目,大豆仅仅作为植物拥有丰富的蛋白质,这让它成为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
所以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的鸡、牛、猪、火鸡等全靠大豆喂养。
大豆提取豆油后得到豆粕,于是禽类养殖业成为豆粕的主要消费者。
美国得天独厚的优势帮助大豆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地位:大面积的平原为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条件,先进的生物科技也让美国得以培育出更高产的大豆新品种。
人们此时还发现,大豆甚至对他们种植其他作物有帮助。
大豆与棉花、玉米轮种的种植技巧,是由美国一位著名化学家提出的。
不同于其他植物在生长时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大豆反而让土壤变得肥沃。
因为大豆可以与根瘤菌共生,这种细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氮肥,供植物生长。
在大豆的种子发芽生根后,根瘤菌从大豆的根毛进入根部,依靠大豆的根吸取碳水化合物、水分等营养存活。
与此同时,在大豆的根部形成了具有固氮能力的根瘤。
在大豆开花结果时,每个根瘤就像是一座微型氮肥厂,源源不断地把氮肥输送给大豆的植株。
而在大豆成熟后,它的根、茎、叶和留在土壤里的根瘤积累的营养物质会归还给土壤,不仅起到肥田的作用,还避免了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