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基本技法
篆刻知识与技法

篆刻知识与技法篆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姊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篆刻知识与技法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石章抛光石章抛光就是把表面粗糙的印石经过处理,使之细腻光洁的简单工艺。
方法如下:(一)先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用0.02左右的金相砂纸打磨至细洁无纹路,然后在一块猪、羊皮里层涂上一层极薄的上光膏(俗名抛光绿油),最后把细石洗净石粉,稍干后在膏面快速擦试至光亮即可。
(二)把经过600号水砂纸打磨过的石章,在金相砂纸上加一滴工业油液,将细石反复摩擦至光亮即可。
石章抛光的首要条件是砂除表面纹路,其细腻程度决定印石的光亮度。
无钮印石宜磨成平顶的“六面光”形式,除篆印的一面,各棱宜以砂纸轻抹至不刃手为度。
印稿写法写印稿前须磨细面,如磨石时力度不无法均匀,会出现印面倾歪斜,须注意变换印石方位,初学者写印稿方法如下:一、反写法:先将印稿设计透明度较好的纸上,翻过纸侧依照“反稿”用铅笔摹写上石,再用毛笔复写一遍。
如临印,可将印谱倒头放置,在选临的印拓边置一小镜,即依镜中印章样摹写上石。
印稿上石后,宜用镜子对照原作仔细审视,作进一步的修正。
二、水印法:1、先将毛边纸(或毛太纸等)复于印面,在手掌中压一痕迹,然后在纸透上压痕范围内用浓墨临写或设计印稿(初学者可先用铅笔)2、将墨迹干透的印稿复于印面。
注意固定不使纸石浮移位。
3、用干净毛笔在印稿上施以不太湿的清水,再用干净的毛边纸吸干多余的水分。
4、复二三毛边纸于印稿上,用指甲均匀地研磨后揭去印稿便成。
(如印文不清晰,可用笔稍加勾描掌握水印法的关键是:经细砂纸磨平后印面残剩的粉质不要去。
以浓墨写印稿,宜待墨稿干透以后再湿水,以微湿均匀为要,刻者可不断实践中逐渐改进方法。
怎样摹印在临刻前,我们应做一项重要的基本训练──摹印。
方法是几乎透明但又不透水的描图纸工蒙于印拓上,用手轻轻压住纸不使移动,然后用小号圭笔蘸墨(或碳墨水、绘图墨水),依原印线条摹写。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常识与基本技法
篆刻是一种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
它是通过在石头、木头、金属等材料上刻字或刻画,使之成为一种艺术品。
下面介绍一些篆刻的常识和基本技法。
一、篆刻的常识:
1. 篆刻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2. 篆刻的主要材料有玉石、金属、木头等。
3. 篆刻有印章和作品两种形式,印章是刻在印章上,作品是刻在纸张或其他材料上。
4. 篆刻的主要风格有篆书、隶书、楷书等。
5. 篆刻的主要作用是印章、书法、绘画等方面。
二、篆刻的基本技法:
1. 刻刀的使用:篆刻主要采用刻刀,刻刀有直刀、弯刀、圆刀、刨刀等。
2. 刻字的方法:刻字时要注意字形和字间的距离,还要注意笔画的顺序和方向。
3. 刻画的方法:刻画时要注意形象的比例和细节的处理,还要注意前后层次和阴阳呼应。
4. 刻印的方法:印刷时要用适量的印泥,把印章按平稳力度压实,并注意避免刮破纸张。
以上就是篆刻的常识和基本技法,希望对爱好篆刻的人们有所帮助。
关于篆刻三法的内容(一)

关于篆刻三法的内容(一)关于篆刻三法的内容什么是篆刻三法?篆刻三法是指篆刻艺术中的三种基本技法,分别是刻、拓、印。
这三法是篆刻艺术的基础,是篆刻家必备的技能。
刻法刻法是指使用刀具在印章或石块上进行雕刻的技法。
刻法要求篆刻家具有精湛的刀法技巧和准确的刀理把握能力。
刻法需要篆刻家具备对篆刻材料的熟悉与掌握,理解篆刻意境并将其准确表达在作品中。
•刻法要点:1.刀法精湛:刀刃入木之声要准确、执刀稳、力度均匀。
2.刀理把握:对不同线条的刻法要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掌握线条粗细变化的技巧。
3.熟悉篆刻材料:对不同材料的特性要有深入了解,切实掌握材料的刻刀力度和方向控制。
拓法是指使用墨汁或颜料在拓印纸上进行拓印的技法,将印章或石刻上的图案转移到纸上。
拓法在保持原版形态的同时,赋予作品独特的印记。
拓法要求篆刻家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准确的用笔技巧。
•拓法要点:1.观察细致入微:准确捕捉原版图案的线条特征和纹理纹理变化。
2.用笔技巧:采用不同粗细、湿度的笔进行拓印,控制用笔的力度和速度,以保证纸面还原度和整体效果。
印法印法是指使用印章或印石将刻好的图案印制在各种材料上的技法。
印法要求篆刻家具备稳定的手势和准确的印章力度掌握能力。
印法是将篆刻艺术作品展示和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印法要点:1.稳定手势:握持印章时要稳定、均匀地施力,保证印章整体覆盖面均匀。
2.印章力度掌握:根据不同材料和印章的硬度,确定适合的印刷力度,以保证印迹清晰可见、色彩均匀。
篆刻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篆刻三法是篆刻家必备的基本技法。
通过刻、拓、印的不断实践与研究,篆刻家能够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内涵的篆刻作品。
以上是对篆刻三法相关内容的简要阐述,希望对篆刻爱好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篆刻的表现技法

一、平正、匀落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
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
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
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
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
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
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
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六、盘曲、变化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
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西泠印社五年级下册篆刻教案

西泠印社五年级下册篆刻教案引言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艺术也是文字表现形式之一。
本教案主要针对西泠印社五年级下册篆刻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教学目标1. 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熟悉篆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3. 了解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历史渊源。
教学内容第一课:篆刻基本知识1. 篆刻的起源和发展。
2. 篆刻的种类、工具和材料。
3. 篆刻的基本技法:刻、摩、勾、擦。
第二课:篆刻基本技能1. 了解篆刻刀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2. 研究刻字要领,掌握常用印章的制作方法。
3. 掌握不同材质印章的制作方法。
第三课:篆刻造诣提高1. 熟悉篆刻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2. 研究篆刻字体,提高篆刻水平。
3. 研究如何欣赏和评价篆刻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天1. 介绍篆刻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介绍篆刻的种类、工具和材料。
3. 介绍篆刻的基本技法:刻、摩、勾、擦。
4. 现场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篆刻刀。
第二天1. 分组实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姓名或简单的图案进行刻字练。
2. 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刻字技能。
第三天1. 给学生介绍篆刻名家及其代表作品。
2. 分析名家作品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篆刻作品。
3.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模仿刻画。
第四天1. 带学生去博物馆或篆刻艺术展览馆参观。
2. 引导学生对展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了解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篆刻艺术风格。
3. 鼓励学生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评价1. 通过刻印作品的评选,对学生的篆刻技能进行评价。
2. 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和篆刻作品的欣赏评价,测评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结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篆刻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了解篆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历史渊源,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篆刻的制作方法

篆刻的制作方法篆刻,简称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以印章为主要方式的艺术创作和实用技法。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篆刻的制作方法。
篆刻的制作主要包括选材、设计、雕刻和修整四个步骤。
首先,选材是篆刻制作的第一步。
篆刻的材料主要有白玉、牛角、沉香木、石料等,选择材料要考虑其材质的坚硬度、纹理和制作难度。
一般来说,白玉的坚硬度较高,适合制作细腻的篆刻作品,而牛角则比较容易刻写,适合初学者。
接下来是设计。
篆刻设计包括文字和图案两个方面。
篆刻的文字可以是诗词、名言警句等,也可以是个人的名字、号码等。
设计文字时需要注意字体的形状和布局的美感。
图案的设计可以采用传统的吉祥图案,也可以创作一些具有现代特色的图案。
设计时要考虑到刻写的难度和美观度。
然后是雕刻。
雕刻是篆刻制作的核心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雕刻分为准备、引线、勾脚、开裱、刮净、收尾等过程。
准备是将选好的材料切割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
引线是在篆刻的材料表面刻出字迹的轮廓。
勾脚是勾画文字或图案的内部细节。
开裱是将字迹的边缘与轮廓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印章。
刮净是对雕刻出来的字迹进行打磨,使之更加光滑。
收尾则是对印章表面做一些修整和打磨,以保持其美观和质感。
最后是修整。
修整是对刻好的印章进行最后的处理和加工。
修整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磨、颜色涂饰和护理等。
研磨是对刻好的印章进行打磨,使之更加光滑和细腻。
颜色涂饰是对印章的边缘或者图案进行上色,增加美感。
护理则是对印章进行保养和修复,以延长其寿命和使用效果。
篆刻制作需要熟练的技巧和耐心的态度。
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篆刻制作不仅要注重技巧的掌握,还需要注意创作的个性和表达的力度。
每一方小小的篆刻作品都是篆刻师用心雕琢的心血之作,代表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海洋。
总之,篆刻的制作方法包括选材、设计、雕刻和修整四个步骤。
篆刻制作需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艺术修养,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才能真正地掌握篆刻的制作方法。
马士达篆刻艺术技法析读

马士达篆刻艺术技法析读马士达篆刻艺术技法析读篆刻,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始于东周时期,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历经沧桑而不衰,千百年来,篆刻艺术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自信的象征。
在这千百年的历史中,每一位篆刻大家都为篆刻这门艺术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其中马士达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马士达,安徽人,生于1919年,去世于1999年,是新中国篆刻艺术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现代篆刻艺术之父”。
他的篆刻艺术以清澈、潇洒、自由、优美着称于世。
他在篆刻艺术中探索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一、笔法技法笔法技法是篆刻艺术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技法之一。
在马士达的作品中,笔法显得尤为突出和精美,其特点是一笔到底,不可重写,笔画清晰、自由、刚柔并济,在笔画运用上善于抓大意、快速行笔、尽量简化而不失形象的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二、构图技法构图技法,在篆刻艺术中同样是至关重要的。
马士达的篆刻作品在构图方面,尤其是章法的处理上,非常讲究,擅长在严谨结构中融入松弛张扬的变化和活泼自如的表现。
他的作品既有严整有序,又涵盖了多种形式和感觉,其中有纠缠回环的锁链式章法,有杂乱无序像自然生长的章法,还有寓言故事、祭祀祈福、文史教育等多方面的题材内容,在篆刻作品中表现自由创新、引经据典和兼容并蓄的特点。
三、印泥技法极具特色的篆刻作品除了自由洒脱的笔画、千变万化的章法之外,还要有漂亮的印泥。
印泥技法是篆刻艺术中必不可少的技法,它不仅影响着印章的清晰度和立体感,同时也决定着作品的美感和时代感。
马士达的印泥技法极富特色,他在选泥上精挑细选,以黄河泥和自然泥为主,在制泥、摸泥、搓泥和调泥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会。
四、气韵生动篆刻艺术的气韵生动是它最独到的魅力所在,正因为如此,篆刻艺术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衰不断。
马士达的篆刻作品尤其注重气韵生动的表现,以灵动质朴的笔法,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和精神性,让观者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感受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涵和气韵。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

书法篆刻小知识点总结一、书法篆刻的基本概念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书法是指通过汉字的笔画、结构、意境等来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篆刻是指用篆刻刀在印章上刻字的一种技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书法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之一,它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出了中国书法和篆刻的独特魅力。
二、书法篆刻的历史渊源书法篆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
在古代,书法篆刻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六书”为基础的传统汉字书写规范,这为中国书法和篆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书法篆刻一直都是文人雅士们的重要艺术活动,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书法篆刻的艺术特点1. 书法篆刻强调“气韵生动”,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意境和情感,追求笔墨的意境和虚实结合,强调“气”的韵律感和生动感。
2. 书法篆刻注重结构和形体的美感,追求笔墨之美,着重表现书法和篆刻的结构美和形体美,讲究字形的优美和规范。
3. 书法篆刻强调“神韵”和“意境”,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文字的神韵和意境,追求文字的韵动和意蕴,注重文字的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
4. 书法篆刻强调“独特性”,追求自身风格和个性特征,注重个性表达和创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形式。
四、书法篆刻的技法要点1. 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书法篆刻的笔画要点包括:端正、稳健、柔韧、流畅。
端正是指笔画要工整、规矩,不偏不倚;稳健是指笔画要有力、有劲,不紧不慢;柔韧是指笔画要柔顺、有弹性,不生不死;流畅是指笔画要通顺、连续,不断不绝。
2. 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书法篆刻的结构要点包括:上下贯通、左右对称、形神兼备、虚实相间。
上下贯通是指整体布局要统一、通顺,上下呼应;左右对称是指整体构图要平衡、对称,左右对称;形神兼备是指结构要合理、意境丰富,形神兼备;虚实相间是指结构要松紧有度、虚实变化,虚实相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刻的基本技法篆刻,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具有实用与欣赏的双重价值,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学习篆刻,首先要准备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选材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画中画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需要注意的是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篆刻章法章法主要是指如何设计和布置印文,一字印,主要是把笔画均匀分开,二字印分左右式和上下式,左右式要以右向左进行,笔画均匀、平整,上下式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疏密关系。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要彼此统一。
三字印分为右一左二式、右二左一式、右至左三字排列式。
布局的时候,可根据印面的大小,改变字体的形状,使空间显得相对协调。
四字印分为:顺序式,由右向左和由上到下。
右一左三式、右三左一式、右一中二左一式。
右一左三式和右三左一式布局,都需要拉长一个字,另外三个字响应缩小,右一中二左一式需要拉长两边的字,中间的字要缩小。
要做到均匀,恰当、得体。
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
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
写印稿写印稿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书法好的可根据印面的大小,直接在印面上写或写到拷贝纸上,书法不好的,可把拷贝纸直接放在要描的字上,进行描摹。
以“印”字为例,描的时候要用铅笔,依着印字的轮廓边缘描下来(注意:小的细节千万不能漏掉)。
然后,依着“印”字的轮廓涂上墨,注意一定不要超过轮廓线。
按顺序把“印”字涂抹好。
然后要把印稿的上的字,上在石面上,上石的方法有两种:1、水印法,方法是:首先准备一张透明的拷贝纸,然后把拷贝纸覆盖在印石的石面上,用手掌沿着印石的边缘在纸上压出痕迹,接下来在压痕范围内、用浓墨写下要刻的印稿,之后把印稿晾干;然后把墨迹干透的印稿(把描好的“印”字)翻过来覆盖在印面上,用毛笔蘸些清水涂抹在拷贝纸上,再用干净的宣纸或手纸吸干多余的水分;之后,在印稿上覆盖上一张宣纸,用指甲盖儿在毛边纸上轻轻的用力均匀地刮几遍,完毕后把宣纸和拷贝纸取下来就可以了。
这样,就把字印在石面上了。
拓上后,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毛笔均匀地描以下。
初学篆刻时,基本上都用水印法写印稿。
2、反写法的具体方法是,先将印稿写在透明度较好的拷贝纸上,然后把拷贝纸翻转过来,用印石压着,上面放一个镜子,依照反写的印稿,在印石上用毛笔临摹一遍,力求写得与原稿接近,然后对着镜子比较印稿,对不足之处作适当的修改。
直线练习学会了基本的章法和写印稿之后,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刻直线来练习。
拿一块青田石,先在玻璃上垫上砂纸,用中指和拇指拿住印章的两面,中指按住印章的顶面,在砂纸上摩擦,因为从市场上买来的石料都含有蜡,需要将其磨掉,否则不容易上墨(注意:磨的时候,只能单向摩擦,不能来回磨),磨平后,拿起来看是否平整;如果还不能确认印面的平整,要平放在玻璃上进行比对,看是否平稳。
然后,用毛笔在石料上画直线(直线比较简单,直接画在印面上即可),画的时候要沿着石料左侧边缘画一条,然后转一个方向,还是在左侧的边缘画线,这样画出第一个大的正方形,然后,再画出第二个,第三个,按照同样的方法,画出许多个正方形,把印面充满,然后把印石放在印床上加紧。
(切记:初学者一定要把印石放在印床上,以免伤着手。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刻了,刻的方法有两种(握拳式切刀法和执笔式冲刀法。
)握拳式切刀法的操作方法是:大拇指与其他四指握成拳状,把刀杆捏在掌心,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度左右,用刀方向向下,向外,刀杆向外倾斜,由外点入刀。
刻一点起来,再刻下,再起来。
一点点向前推进。
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章,这种方法通常用来刻巨型印章或质地坚硬石材。
执笔式冲刀的方法是:中指要顶住刻刀的侧面,离刀刃约1厘米处,食指和拇指指捏住刀杆,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45度,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冲角度较小,约30度左右,刀尖入印章的外侧边缘向前冲。
运刀的方式是由右侧向左侧。
石材可以不停的转动方向。
这种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刀法。
用执笔式冲刀法进行直线的练习刻印时,无名指要顶住印章,刀尖入印面的外侧边缘向前冲,一直都要由右侧向左侧运刀,刻完一笔,就可以转动印章,刻下一笔。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它比较容易把把直线刻直,刻下来的石屑要用无名指轻轻抹掉,切记不能用嘴吹,以免影响健康。
用这种方法,直到把印面上所有的直线都刻好。
然后检查角落里是否刻干净了。
如果没有再作以修整,最后用牙刷把印面上的石屑刷干净。
这样一方练习印就刻好了,接下来就要钤盖了,方法是:找一张宣纸,下面垫上一摞纸或一本书,用右手拿印章,左手拿印泥,把印章在印泥里,轻轻地多沾几下,争取每个角落都能沾到印泥,把刻好的直线印盖上去。
盖的时候,用力要匀,要稳,用力向下压。
刻白文印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红色,文字呈白色,就叫白文印,也叫阴文印。
拿一个刚才写好的印面,以单字“印”字为例,来给大家讲解如何刻白文印,我们用切刀法,刻单字印,首先刻直线,从“印”字最上边一笔横划入刀,切下一点,起刀,再向下切一点,由点连成线,把笔画内的印材刻掉,在拐弯的时候,由小点切入,并转动石头,刻完一刀后,换一个方向,第一刀是由内侧向外侧运刀,每个拐弯处和起笔处,都要用刀小心刻掉。
用同样的方法,刻掉这条线的另一边。
遇到拐弯处和细小的部分,要小心的刻掉。
起笔处不要出现丁头和燕尾,刻白文印的时候,刻刀刀口沿着印文的内侧向里刻,把印文的笔画刻去,刻完的印章文字是凹陷下去的。
初学刻白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留一点量,以免刻得太多无法弥补,用同样的方法把这个字刻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法在刻大印章或硬石头时用的较多,最常用的还是冲刀法)。
刻完之后,用镜子比对以下,或者用手指沾上浓墨,涂于印面上,没有授刀的地方是黑色的,刻过的地方是白色的。
对于有不满意之处,可略做修改。
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这样,一方白文印就刻好了。
刻朱文印朱文印是是印章钤盖出来的效果印底呈白色,文字呈红色,也叫阳文印。
以“修庵”为例,首先把石料磨平,按照前面讲过的章法和如何写印稿的方法,比照着原稿将“修庵”两字,直接写在印面上。
首先要把边框描出来,描的时候,要用毛笔的右侧边缘贴住印章的左侧。
把四边描好。
然后用铅笔把印面分为左右两部分,从右向左写。
由于“庵”字比较密,并且密的地方又集中在下部,所以,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疏密关系,写修的时候要注意和“庵”字的相互协调关系。
“修”字最上面一横和最下面一横,一定要和“庵”字同样位置的横划在一条水平线上。
字与字之间的比例要恰当,得体,写好后,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内部的空白处入刀,刀慢慢的由右向左推进,如遇到推进困难,可微微晃动刀杆,刻朱文印是要刻掉除了字之外的多余部分,依照写印稿时的笔画顺序,遵循从上到下,由右至左的原则,把空白部分刻掉,每一笔快要结束时,手上用的力度要收住。
遇到笔画连接处要格外小心。
刻到大面积空白的时候,注意要刻的深一些,避免在沾印泥的时候,钤盖出多余的点。
按照同样的方法,把“修”字也刻好,由于要做出石骨文的效果,所以刻完后,要做残破处理,首先要用刀,在笔画的密集处,把笔画刻断一点,随后,就是用刀杆敲击印面。
首先从四个角敲起,然后,再敲击印中笔画和边框,平行或者重复的部分。
这样人为的造成印章图案及边角等处类似自然磕碰的痕迹。
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自然美。
做好后,用牙刷把石屑刷干净。
刻肖形印肖形因印一般以画像石的风格为主,所以从画印稿到用刀都是以随意灵活为主。
不要求每一点都很精致,但印面上的图画,一定要显得和谐、生动。
以“倒骑毛驴”为例。
先准备一幅图样,根据上面讲过的写印稿的方法,把它写在磨好的石面上。
在这里,选择根据图样,直接画在石面上的方法。
先画出边框,接着用铅笔构出图象的轮廓,先在印面的空白处,画几点,当作地面。
然后再依着图样,勾勒出“倒骑毛驴”的轮廓,然后用毛笔把轮廓描黑。
写完印稿后,我们用刻朱文印的方法,用执笔式冲刀法先从边框开始刻起,把白色部分刻掉。
然后,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入刀,因为头部是椭圆形的,所以用刀依着椭圆的轮廓慢慢向前推进,方向是由右向左,遇到弧线处,要微微转动章料。
然后小心的刻出弧线刻动物的腿部和刻直线的方法是一样的。
刻人物的方法和刻动物相似,留下的空白部分,要大胆的刻掉,不要留下多余的残点。
刻完之后,也要做残破处理,方能显出古朴的风格,然后用牙刷把石屑刷掉。
刻边款一方印科好之后,有时需要刻上边款。
边款是指刻在印石的侧面或印石顶部上的文字,也是篆刻的一项重要内容,刻边款所用刀法和刻印一样。
边款文字都是正着写的汉字,字体一般用行楷小字。
写印稿的方法,可以用毛笔直接写在印石上,注意:不论在印章的哪一侧面写,都要从右面开始,结束与左面。
以“丙戌冬末,士乾刻于云水斋”为例,用执笔式冲刀法刻,但是刀刃和中指是垂直的。
另外行楷笔画的具体刻法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刻“点”的时候,将刀角插入石内,自下而上用力一按即可。
刻“横”的时候,先用刀角在石面上一按,刻出横画收笔的韵味,然后,自右向左横向行刀,至笔画终点,用右刀角向左略微弯曲一按即可。
刻笔画“竖”的时候,先将右刀角锲入石面,自上而下向前行刀,至笔画终点便可。
笔画“撇”的刻法也是将右刀角入石,先重后轻向左一冲即可。
刻竖勾的时候,由上部入刀向下划,在最末处,刀尖想下按下。
压出上勾的效果。
刻横折弯勾的时候,要分解成几部分完成。
先刻横,再刻竖,再刻一横化,共同完成横折弯勾。
行楷中很少有“捺”这个笔画,边款中的笔画“捺”多用长点代替。
刻边款的时候,要注意发力适度,否则,会因用力过猛而刻“花”。
按照这样的方法,依次把这些字都刻好,用牙刷刷掉石屑。
印章的养护刻好的印章如果长时间不用,我们就要用毛笔沾一些核桃油,把印章的几个面都刷以下,然后放到特制的盒子里保存,这样会防止印章产生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