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章史料的收集解析
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

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史料是指构成历史的材料。
所谓解析史料及史料题的思维原则和指导思想,主要是指在解析史料或史料题的过程中,所应遵循并予以贯彻执行的、合乎历史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的规范。
明晰史料及史料题的解析步骤与技巧,是课题“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学习能力”最为核心的内容。
实践中,课题组采取了“‘四步骤’与‘两环节’交融互补”的实施原则。
“四步骤”分别为提高认读史料的能力、提高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正确迁移史料信息,也即回扣教材相关内容的能力、提高结合问题综合构思做答的能力;“两环节”即“认读史料的能力”和”解读史料的能力”两步骤为形成认识的环节;“回扣教材相关内容的能力”和“结合问题综合构思做答的能力”两步骤为凝炼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环节。
“四步骤”是具体的、表面的,具有可操作性;“两环节”是抽象的、隐含的,要通过“四步骤”的反复训练方可实现。
因此,提高解析史料及史料题能力的关键,主要在于实践“四步骤”的具体效果如何。
从历史教学的角度上讲,培养学生的认读史料的能力,就是要利用各基础学科的综合知识——首要的当然是历史知识,为提高学生独立挖掘史料表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刻社会意义的能力而奠定基础。
这一基础的内在前提,当然就是要掌握阅读史料的方法和技能。
在历史学习中,掌握阅读史料方法与技能的关键,是对史料的认读和解读:认读即读懂史料的基本内容(包括对文言文史料的翻译);解读是在认读的基础之上,对相关史料内在意义的进一步认知。
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首先从强化认读和解读的过程入手,加强了对史料阅读方法与技能的指导。
1.提高认读史料的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教师读,学生听或由教师指导学生之间读听(或由教师提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诠释史料中的掌故或语句难点(如文言文史料中的虚词等);明晰史料的表述”等一系列步骤,渐次提高认识史料的能力。
以对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关于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一段史料的认读过程为例,具体步骤是:请一名学生朗读史料—→布置全体学生看注释—→指导理解“泄泄”的意思—→由学生翻译史料。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

九年级上册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解题技巧及答案(2)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
欧洲人的发现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
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其改变的程度甚至达到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地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多数专家倾向于挑出18世纪80年代,而不是18世纪60年代作为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
……只有到那个时期,所有相关的统计指数才都突然快速地、几乎直线式地上升,这才是“起飞”的标志,工业经济仿佛从天而降。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材料三1750—1914年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
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新全球史》材料四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挡不了全球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00年前后世界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当时,最先为此实践的是哪两个国家?说明导致“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历史原因。
(2)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是哪个国家?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大多数专家认为18世纪80年代才是“工业革命的关键时期”?(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经济因素各是什么?(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料的收集

3,按照引文注释来寻找史料
前人把这种方法,来辑成许多佚书, 如《五代史》早已佚亡了,今天所见的 本子,就是前人根据其他史书中的注、 传等材料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他们把 这种方法,称为辑佚,我们也可以用这 种方法来搜集史料。
二,史料摘录的规范
史料的规范:
一,摘录应直录原文,不能断章取义, 要尽可能地将前后文一起抄录,以免日 后发生误解。
二,引录的史料,要注明其来源,要注 录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版次、篇名、页码等,以便日后复核。
三,转引的材料,需复查原书,原书找 不到的,也当注明“转引自某书”。
三,史料的理解
1,史料理解上的障碍 断句标点问题 词义变化问题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断句标点问题 《论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谢安传》:……既破坚,有驿书至, 安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 小儿軰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戸限, 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 此。……
《原道救世歌》:天人一气理无二, 何得君王私自专。
《原道觉世训》:天地之中人为 贵,万物之中人为灵。
词义变化问题
缩小:朕
扩大:江
变坏:臭 变好:臣
转强:无赖 转弱:走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资治通鉴·汉纪九》: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 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汉书·地理志》:提封田一万 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 十顷……
2,史料解释的原则
前四史索引
2,按照史事本身的线索寻找史料
比如,寻找有关屈原的史料,借 助书目,首先会查阅《史记》中的 《屈原列传》,从《屈原列传》中 知道他曾为楚怀王的左徒,又与张 仪有交往,于是便可以根据历史本 身的线索,去查阅《史记》中的 《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从中 又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史料。
档案学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档案法规与档案职业道德一、档案法律概述1、档案工作法律概念:简称"档案法律",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档案事业规定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各种关于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法律行为规范。
2、表现形式:《档案法》及其他法律中的相关条文3、地位:(1)依据和基础:档案法律是一种一般法律,它高于档案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是制定和实施各种档案行政法规、规章、条例和办法等文件的依据和基础。
(2)保障:档案法律是档案事业实现"依法治档"的重要保障。
4、本质:是国家和人民意志的集中表现,是整个社会均需要严格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5、特点:(1)直接性:档案法律在解决和处理档案工作事务方面的问题、矛盾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直接性特点(2)具体性:档案法律内容的具体性(3)综合性:档案法律所提供的、调整与档案和档案工作相关的行为的手段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6、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法规的关系(1)联系:☞目的一致:两者的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档案行政法规是制定档案法律的"法源"之一;档案法律的问世,也使行政法规的科学合理制定有了坚实的法律依据,大大减少了行政法规制定方面的主观随意性。
☞遵守宪法:两者都应该在宪法规定的框架范围内制定和实施,不能违背宪法规定的基本准则(2)区别:☞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档案行政法规制定主体——国务院☞地位不同:档案法律具有广泛的行为约束力,它是国务院制定档案行政法规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目前常见的档案行政法规的渊源。
就此而言,档案行政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均要以法律为准绳。
☞调节的对象特征不同:档案法律调节的对象特征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档案行政法规调节的对象特征具有——特定性和专指性7、档案法律与档案行政规章的关系(1)联系:(2)区别:☞制定主体不同:档案法律的制定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国务院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第七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人物和文化,以帮助他们理解当前的社会和发展趋势。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第七章主要涵盖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等。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1. 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使中国在当时成为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猛地发展和传播。
诸如儒家思想和佛教等思想体系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具有了深远的影响。
2. 海外交通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海外交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中国的航海史上,郑和下西洋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他率领船队七次远航到遥远的海外,使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了联系。
这些航海活动不仅带来了贸易与文化的交流,也增强了中国在海上的影响力。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也为中国海外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外来文化的渗透。
葡萄牙、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到来,使西方文化开始渗透到中国。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这些外来文化的渗透不仅扩大了中国的视野,也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新的刺激和动力。
4. 经济与社会的变革随着科技与文化的进步,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中国农民的生产率得到提高,农业经济得以发展。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迅速发展,国内外贸易得到了促进。
这些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结构的转变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总结起来,高一历史第七章中的知识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繁荣、海外交通的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渗透等方面。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

史料的分类和解读1.史料的分类[内涵解读](1)史料概念:史料是指有助于认识历史、复原历史真实情况的一切资源,也就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信息。
(2)史料分类①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
例如《史记》一书,就包含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②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创造发明的有形物品。
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
墓葬作为实物史料,有它特殊的意义。
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有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
三是文物,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
文献资料:按史学家马端临所说,文献应包括文字资料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相传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
在文字发明以前,口耳相传是保留史料的基本形式之一。
近年来盛行的各种口述录音资料、回忆录等,都是口传资料的典型。
但与口传资料相比,文字资料因其更加丰富且完备而更为重要。
[典例导引](2012年高考广东卷)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商代可能出现牛耕的最确凿的历史依据。
A项不能因为有“牛骨”就确定牛耕的出现,因为牛最早只是作为宗庙的祭祀用品。
第七章中国的古代典籍ppt课件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方志的种类很多,有全国性的“一统志”, 省级的“通志”,郡、州、府、县的“郡 志”、“州志”、“府志”、“县志”, 还有“乡志”、“村志”等。有的方志不 以“志”命名,而称图经、记、考等,如 唐代的《元和郡县图经》、宋代的《太平 寰宇记》、清代的《日下旧闻考》都属方 志类书籍。方志中有许多正史不载的史料, 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十三经 :《诗经》、《尚书》、《周易》、《周 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 《论语》、《尔雅》、《孟子》 。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古书材质1——甲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古书材质2——青铜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第一节 丰富的古代典籍
中国的古籍数量庞大,古人很早就已重视 对其分类。古代的图书分类有多种方式, 其中最主要的是按经、史、子、集四部分 类。“经”是指儒家的经典及其注疏, “史”是历史著作,“子”是学术类著作, “集”是诗文词赋类著作。
第七章 科学化史学

• (2)史料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观建设受到民族国家的重视。 • 考古学、人类学在民族国家的推动下取得丰硕成果, 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泰勒 (E.B.Tylor,1832—1917、摩尔根(L.H. Morgan1818— 1881)对大洋州、非洲、美洲原始民族的研究提供了丰富 的材料和新的历史解释,施里曼(Schlieman H.,1822— 1890)的东方考古、罗林森(Rawlinson,1819—1895)破 译楔形文字等考古新成就为研究世界历史开辟了新的史料 来源。 • 碑铭学、考据学、纸草学、钱币学、校勘学、版本目 录学成为史学专业的常设课程。
• 发现历史规律必须广泛收集史料,应用自然科学 的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观察和分析,“观察应当 在发现之前,收集了事实才能发现规律”, • 支配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有三种:一是自然规律, 主要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二是道德规 律,其实是抽象的恒定的人性对历史的影响,三 是知识的规律,即知识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制约。 “混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把社会历 史现象简单化、公式化”(谭英华,《试论博克 尔的史学》,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
2、兰克学派
• 由兰克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组成的、奉行兰克的史 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的学术群体。 • 魏茨(Waitz,1813—1886) • 对中世纪的史料进行长期的收集,并取得丰 硕的成果。他先是协助佩尔兹主持 《德意志史料 集成》的编撰,后独立主持,广泛收集国外的有 关史料。 • 对德国中世纪史进行了卓有建树的研究,代表 作是《德意志法制史》,史料价值胜与历史叙述。 • 主持哥廷根大学史学讲座25年,培养了大批 专业史学家。
• 兰普勒希特(德国,Lamprecht,1856—1916) • 关于史学研究范围的讨论:舍腓尔在《历史的研 究范围》中认为是政治史,戈太因在《文化史的 任务》中认为要研究人类的整体历史。兰普勒希 特赞同后者。 • 历史研究应该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历史不应该 仅仅研究英雄人物,而应该研究人类生活的整体。 他认为史学要研究社会的下层,研究社会民众心 理的发展史,社会心理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历 史学被归结为社会心理学。德国历史经历了象征 主义阶段、等级类型阶段、墨守成规阶段、个人 主义阶段、主观主义阶段等,分别对应于特定的 经济发展阶段,如象征主义阶段与渔猎阶段、主 观主义与工业革命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是指一切与事实有直接关系的史料,无论遗 物或记载;同时人对第三者的记载是最低限度的一种 直接史料;同时,直接史料必须是第一手的史料,或 原手的史料,而不是第二手的史料,或转手的史料, 史料一经转抄或编撰,即成为转手的或第二手的,就 性质上讲,即降为间接史料。并且他认为这种史料可 分为如下三大类: (1)当事人直接的记载与遗物:诏令、奏议、书 信、日记、铭刻、语录、调查报告、集会记录,以及 各种古代遗物等。
一、方法和方法论 (2)经、子、集类 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都可以称作经。汉代 以后,专指儒家所传授的几种典籍。清人章学诚有 “六经皆史”的观点。 《尚书》、《左传》本身就是史书;《周礼》、 《仪礼》是研究先秦官制和社会制度的重要典籍; 《易经》包含着许多反映殷周和殷以前的历史的重要 资料;《诗经》虽是古代一部诗歌总集,但其中蕴含 的史料价值也是人们公认的。
除公家档案外,还有大量的私家档案,如私人信 札、笔记、谱牒、契约、账簿、文书等,对于研究各 个历史时期的各个地区的经济状况、宗法关系和阶级 关系颇有价值。
胡适致李宗仁信札
(4)地方志类 地方志是记载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社会生活、历 史变迁、地理沿革、风土人情等情况的书籍。我国历 来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其涉及地域之广,内容之 丰富,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地方志一般分为总志和地 区志。总志是全国性的方志,如清朝时的《一统志》; 地方志极为丰富,省、府、州、郡、县一般都各有其 志,记载详细,内容广泛,是研究地方史的一手资料, 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二、史料学 以史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史料学。 陈高华、陈志超等认为,史料学有两类:“一类 研究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可称 为史料学通论;另一类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一史学领 域史料的来源、价值和利用,可称为具体的史料学。”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前言》,人民出版社1983年 版,第1—2页)
(2)当事人事后的追记:一切回忆录、游记、行 程录、旧事记等。如:韩愈《祭十二郎文》,欧阳修 的《泷冈阡表》,归有光《先妣事略》,法显《佛国 记》,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等。 (3)同时人的记载:史料中属于这类者极多,凡 同时人所见、所闻、所传闻笔之于书,如史官的记注、 新闻记者的报道、好奇闻的当事者的采录等。 与直接史料相对的间接史料。他认为:凡非直接 的史料,非原形的史料,都是间接史料。因此,凡由 口头传说而转为记载的资料(同时人的记载除外), 凡由后人编撰的史书、仿制品与改造品,都是间接史 料。
第七章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史料和史料的搜集是史学的前提和基础,史料的 考证与整理是史学研究不可缺少、不可跨越的阶段, 史实的确定和史实的解释都需要史料作为支撑,在历 史研究的整体体系中,史料和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 理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内 容。
梁启超:“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 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故史学较诸他种科学,其 搜集资料与选择资料,实最劳而最难。史学成就独晚, 职此之由”。(《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 1996年,44页) 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 《史通· 采撰》:“自非博雅君子,何以补其遗逸者 哉?盖珍裘以众腋成温,广厦以群材合构。自古探穴 藏山之士,怀铅握椠之客,何尝不征求异说,采摭群 言,然后能成一家,传诸不朽。”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史料搜集、考证与在整理的基 本内容和方法,以期培养大家史料搜集的基本意识和 方法。
子部类汇总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作品,是 研究哲学史、科学技术史和当时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 史料。 集部书系文学性质,不专门记载史事,但里面同 样不乏珍贵的史料。如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历 来被称为“诗史”,其著名的“三吏”、“三别”生 动地反映了唐玄宗、代宗、肃宗三朝的社会情况。集 部书中有很多内容可与史书互证、互补,甚至多有史 书未曾记载的内容。
“二十四史”共3 249卷,约4 500万字,记述了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 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 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 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极为有力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 值。
三是民族学、语言学资料搜集。 史料学派主要是开展以搜集基础和原始资料为主 要目的的调查研究。 在民族学方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所调查的 原始民族,包括广西摇人,湘西苗族,台湾番民,松花江 下游的哲赫族,浙江的舍族,云南的傣族等。 语言学方面,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陕西、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州、厦门、 苏州等14个地区的方言调查和边疆少数民族方言的 采集,积累了可供科学分析的大量语言学资料。
三、史料的类别 史料的分类与史料的认识和利用关系密切,不同 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解和标准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 些不同的史料类别划分对我们认识史料的意义和利用 史料具有重要意义。 (一)赵光贤史料分类 赵光贤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将史料分为如下 三种: 1.有文字记载的史料 ①正式的史书 如《尚书》、《二十四史》、《清 史稿》;
(二)王尔敏史料分类 王尔敏《史学方法》根据资料的实质性质将史料 约分三类: 1.遗物:器皿、遗迹、遗骸、服饰、绘画、雕塑、照 片等。 2.记录:手稿、文书、信札、日记、书册、碑铭、录 音、录像等。 3.传说:对话、口述往事、口传故事、说唱故事、戏 剧、歌曲、谚语等。
(三)杜维运史料分类 杜维运的《史学方法论》将所有史料分为直接史 料与间接史料。 他认为,所谓直接史料,就是与已经发生的事件 有直接关联的史料。某一事件发生了,当时或稍后被 记录下来,或事件自身遗留(狭义的古物)下来的, 都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接史料。因此,直接史料最高的一种境界,就 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实际上这类史料 并不常见。
2.文献资料 所谓文献,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凡叙 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 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 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 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 谓献也。”按这样的说法,文献资料应包括文字资料 和口传资料两大部分。 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 往人类的言行。
《四库全书· 史部总序》:今总括群书,分十五 类。首曰《正史》,大纲也。次曰《编年》,曰《别 史》,曰《杂史》,曰《诏令奏议》,曰《传记》, 曰《史钞》,曰《载记》,皆参考纪传者也。曰《时 令》,曰《地理》,曰《职官》,曰《政书》,曰 《目录》,皆参考诸志者也。曰《史评》,参考论赞 者也。……然则史部诸书,自鄙倍冗杂,灼然无可采 录外,其有裨於正史者,固均宜择而存之矣。
二是墓葬,即古人的墓穴。墓葬作为实物史料, 有它特殊的意义。一个保存良好的墓葬,不仅有古代 人的遗体,还往往有许多随葬物品,有的甚至还埋有 大量的壁画、简册和古代文献,因此能够帮助研究者 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面貌。像我国 1973年在湖南长沙发掘的西汉马王堆墓即属此类。
章怀太子墓壁画
二是文献史料整理研究。如整理清内阁大库档案。 清内阁大库所存明清档案是研究明清历史的第一手资 料。由傅斯年、陈寅恪、朱希祖、陈垣、徐中舒总其 事的明清史料编刊会,加以整理和编辑出版。庞大的 出版计划虽因抗战爆发而未能完全实现,自1930年 至1936年仅整理出版《明清史料》甲、乙、丙三编, 每编10册,共30册。 又如对明代各朝实录的校订,整个校订工作以北 平图书馆所藏内阁大库本为底本,以历史语言研究所 所藏广方言馆本和北京大学所藏明抄本相校之,先后 耗时10年时间才得以完成,对明史的研究作出了很 大的贡献。
(四)教材史料分类 根据史料的存在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史料(也 称史迹遗存)和文献史料两大类。 1.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被保存或遗留 下来的前人活动的场所和前人用过的有形物品。大体 上可分为两种:一是遗址,即前人活动的各种场所, 如居址、村落、作坊等各种建筑设施。我国陕西蓝田 人遗址、西安半坡人遗址、北京山顶洞人遗址,以及 世界上著名的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等都属此类。
第一节 什么是史料
一、史料的涵义 (一)史料的定义 史料即所有研究史学、撰著史籍所必须根据的种 种资料。 史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史料,应包括 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痕迹 (遗迹),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当这些遗迹进入 历史研究与历史编撰的领域,成为被人们使用的有用 的资料时,方才真正具有史料的价值与意义。狭义的 史料主要指历史文献。
(三)史料学派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 对象,根据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历史研究的基本派别 可以分为史观派和史料派。 如近代傅斯年为代表的史料学派,在历史研究方 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是史料的发掘和整理研究。最突出的为由李济 具体负责主持的对殷墟的考古发掘。自1928年至 1937年共进行了15次有组织的发掘。发掘先后仅获 甲骨就达2.4万余片。
②本身非史书但可作史料来用。如《诗经》、《昭明 文选》; ③甲骨文、金文、石刻、帛书、竹简、碑文等。 ④唐宋以来的所编类书。 如唐人《初学记》、宋人 《太平御览》、明人《永乐大典》等; ⑤ 非汉语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
2.无文字记载的史料 ①人与动物化石 ②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的工具 ③ 古人类生活遗址 3.介乎二者之间的史料。 如古币上的文字、古铜镜、古印玺之类;再如, 古代刀剑上有美术化的文字(古称“鸟书”)
(5)甲骨和金 石铭文类 甲骨文是商周 时期刻在龟甲和 兽骨上的文字;
金文以商周 青铜器上的 铭文为主, 它们都是研 究商周时代 的珍贵史料。 郭沫若的 《两周金文 辞大系考释》 和《卜辞通 纂》总汇了 甲骨金文资 料。
石刻铭文包括石经、造像、墓志、记事碑等,以 记事碑的史料价值为最高,它往往记录了不见史传的 重要史实。 如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立的“大秦景教流行中 国碑”,记载了唐太宗时基督教由欧洲传入中国,在 长安建寺传教的情况。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吐蕃 赞普建的“唐蕃会盟碑”,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载了 两族人民的亲密关系。